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
邓小平八十年代中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
2023-10-27•背景介绍•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目录•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特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现实意义•结论目录•参考文献01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代化建设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国际环境变化当时国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认识到中国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010302国内形势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机制逐渐发挥更大作用。
社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需求逐渐多元化。
政治体制问题邓小平认为,现有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
国际环境国际竞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政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认为中国需要适应新的国际形势,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02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改革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享有广泛的参与权和自由权。
促进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公正、透明的政治环境。
完善国家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完善国家的各项制度,包括法律制度、行政制度、选举制度等,使国家机器更加高效、公正、透明。
03循序渐进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确保改革取得稳定、可持续的效果。
改革原则01坚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以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
02人民民主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以人民民主原则为指导,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自由权。
改革措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司法独立性,确保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六条途径
(三)采取新举措新制度,不断加 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中国政治体制和运行 机制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许多严重腐败事件 的产生,从根本上说由此而引起。要进一步加 强对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 进一步完善党的纪律巡视制度,逐步建立领导 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要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 部任免的决定程序,推行领导干部公推公选制 度,建立党代会、人代会对领导干部问责和质 询制度。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制定新闻 法保护媒体议政,对官员实施监督。
• 各级党组织的执政重心,要转移到领导和 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领导 职能,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 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机关有活力有担当的 领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而且要保证党 的政策的合法性。应当制定“执政党与国家 权力机关的关系法”一类法律,来完善执政 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的 法律依据。
• 改变政府“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轻社会” 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 服务,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 力和水平,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政府 的决策透明、财务透明、用人透明,合法行政, 诚信高效,推进行政信息公开,善纳民众诉求, 探索建立一个民评政府、民评官员的政府绩效 评估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坚决防止政府公共 权力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防止让权力部门化、 部门利益化、利益政策化的现象出现。
•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是我们国家权力机关,既 有立法权,也有决策权、监督权,尤其要对政 府监督问责。人大在财政预决算方面将起重要 的决策和监督的作用。政治民主是从财政民主 做起的。应当加强人大对于财政预决算的审议 和监督作用,建立起现代公共财政制度,并实 行财政分权制衡体制。多党合作制度要发展, 民主党派优秀人才要有职有权地进入政府、法 院、文化、人民团体的领导岗位,也可以探索 以党派形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党派应当 也可以办报,对执政党实行舆论监督。
全面深化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核心内容一览表
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探索实行官邸制。
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
*二、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纪委要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
政治体制改革核心内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览表
【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
科学化国家治理体系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建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确保国家治理工作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战略性、创造性。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国家治理体制的监测、评估和调整,确保国家治理体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民主化。
民主化的国家治理能力要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方共治的治理格局。
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化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意的有效表达。
再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化。
法治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注重依法行政,坚持法律至上,加强法治意识,确保国家治理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减少人治和任意性。
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法规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健全法律惩戒机制,保障公正和公平,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
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要注重政治制度的优化,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要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
要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确保选举的公正和公平,加强政党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营造正常的政治运行环境。
总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构建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伟大纲领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伟大纲领【内容提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又作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总的方针。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论断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和总体布局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从“三个代表”这一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到“三个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纲领,标志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任务,阐述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针和重要原则等具体内容。
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行动纲领。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又作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思想大体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了“文明”和“文明时代”的概念和涵义。
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与愚昧、野蛮相对立。
“文明时代”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出现,人类才摆脱愚昧、野蛮状态,即从奴隶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文明有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物质方面的,即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精神方面的,包括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艺术方面的进步。
三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政治文明”。
他们对政治文明没有多少论述,只有马克思一人在一处提到了政治文明,涉及国家制度和人民主权,自由、平等、选举制和代议制民主,以及权力分开等,但都没有展开,它是马克思在计划写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着作而草拟的草稿中提到的。
毛概下册 复习重点(超全)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民主主要是指( B )A.少数服从多数B.一种国家制度C.自由,个人解放D.一种组织原则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C )A.民主集中制B.坚持共产党领导C.人民当家作主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列宁说: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 A )A.文盲影响了他们实际参政议政的能力B.文盲不能参政议政C.文盲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D.文盲与有文化的人不能享有同等参政议政和权利4.我国的国体是( A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多党合作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D )A.工农联合专政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C.共产党一党专政D.无产阶段专政6.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B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C.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共域自治制度7.我国的政体是( 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B )A.执政党B.参政党C.在野党D.反对党9.政治体制是( A )A.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B.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C.人民民主专政D.政治制度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C )A.加强党的领导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B )A.依权治国B.依法治国C.依计划治国D.依方针政策治国12.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D )A.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B.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C.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多项选择题:1.在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是因为( ABC )A.我国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B.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C.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D.存在着剥削阶级和阶段斗争E.我国人口太多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 ABCD )A. 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E.民主集中制3现阶段我国的民主党派有( ABCDE )A.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B.中国民主同盟C.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D.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E.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4.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BCD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C.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D.坚持三条评价标准E.必须高速优化政权结构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 )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E.共同发展6.政治文明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思想B.政治制度C.行政管理D.法制建设E.经济建设7.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ABCD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D.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E.克服官僚主义8.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纠E.懂法必守三、问答题1.概念(1)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大一改革开放史考试知识点
大一改革开放史考试知识点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史的知识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发展历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介绍大一改革开放史考试的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政治方面的知识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摆脱封闭与贫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2. 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重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选举制度的改革、行政体制的改革等。
3.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逐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
二、经济方面的知识点1. 农村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农民逐渐从集体经济中解放出来,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组织改革等。
2. 城市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技术,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城市房地产市场改革、城市职工管理体制改革等。
3. 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包括外贸制度改革、外商投资体制改革、国际贸易规则改革等。
三、文化方面的知识点1. 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大胆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推动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和进步;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文化市场的开放等。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精简版)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16字方针: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来,法治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视法治的精神贯穿始终,法治思维等新提法引发法学界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11月12日,依法治国新节点著名法学家谈十八大座谈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等多位法学家共聚一堂,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法治精神。
法学家们围绕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16字方针展开讨论。
政改的关键在于扩大民主、厉行法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针对扩大民主、民主与法治关系,法学家们各抒己见。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扩大民主、发展民主。
陈光中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义。
陈光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刻的意义。
因为,法治决不能离开民主,法治应是民主的前提。
没有民主的法治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更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而是容易走向专制的法治。
陈光中认为,扩大民主包括扩大党内民主,通过依法治党来带动依法治国。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关乎党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建议尽早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马怀德认为,没有法治作为保障的民主,有可能沦为暴民政治。
法律与政治共生共存,在推进法治的同时,也要健全民主制度,这是下一步政改的前提性共识。
马怀德注意到,法治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保障作为社会管理重要内容,凸显了党和政府厉行法治的决心。
新16字方针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
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就未来五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
中央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为了学好《建议》,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一、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一)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地位和作用1、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地位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是国家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与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相比,具有更为直接地对经济基础或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和作用更为直接。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制度改革的重要性:(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强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2)西方新制度主义。
制度决定、路线依赖(锁定)。
制度变迁、成本低廉。
2、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1)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进一步明确我国政治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2)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政治核心。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政治的领导力量,使我党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3)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集中力量办大事,齐心协力克难艰,坚定地朝着国家发展目标前进。
武汉理工大学级研究生中特理论考试题备考内容
一、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题: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以及进一步改革应坚持的方针有哪些?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贯穿于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同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深化的,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
选举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逐步发展。
同时人民直接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和机制更加健全。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
中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一些国家用几百年才建成法律体系的任务,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11年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务任期制和领导干部退休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
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少数民族权力等均得到更好的保障。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 领导。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 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 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 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指导他们依照法律 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2、对党的执政方式问题,十六大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即坚持 依法执政。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 具体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 范围内活动。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国家政权、群众团体和各种经济文 化组织,党应当保证政权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应当充分尊重而不是 包办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因此,党的依法执政职能就 是支持和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履行职责。
政府经济角色的正位 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和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主要体现, 政府社会角色的正位 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失业、住 房、灾救、贫困人口等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教 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都要制定正确的政策。 3、关于政体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形式的改革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为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容更变;但人民代 表大会作为政权组织体制,则是可以进行改革的。 (2)“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行 国家结构形式作为国体的 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可以改革调整的。 “一国两制”的实行,使中 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形成一种创新的国家结构形式,即带 有复合制某些特征的单一制国家形式。 (3)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 村民委员会和城镇居民委员会是 群众自治性组织。这是我国国家政治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使基 层政权体制和边界的划分更加合理、清楚,更有利于向民主化的方 向发展。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在总结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
党的十三大是一次全面加快改革、开放的大会,它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来,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
1、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要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进一步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
正确解决这个任务,将有力地促进全党团结和党与各族人民的团结,保证中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2、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在总结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
党的十三大是一次全面加快改革、开放的大会,它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来,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目标包括:
1. 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宪法权威和法治意识,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使法律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规范。
2.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确保党始终领导国家的政治生活。
3. 建设人民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公民权益保障,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和决策。
4.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5.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独立和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效率,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保障。
6. 加强反腐败工作,改善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综上所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一个法治、民主、廉洁、高效的现代化政治体制。
三中全会报告
三中全会报告三中全会报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决议被称为“三中全会报告”。
三中全会报告强调了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等重要思想。
报告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
在经济改革方面,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国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推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加强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政治改革方面,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
这些政治改革举措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文化建设方面,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等。
这些文化建设举措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也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三中全会报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文献,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和发展思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中全会报告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中国的发展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现代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改革。
党的领导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党的领导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力量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包括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议事程序、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司法公正、完善司法体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五、加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
基层治理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基础,加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总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现代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推动我国政治体制不断向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坚定不移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不移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确立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
这些方针政策包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
中国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党和国家工作的总的政治方针,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国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贯彻。
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一招。
中国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领域,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通过推行这些改革,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一个经济相对闭塞的国家变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宗旨。
中国坚持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实施了扶贫政策,努力解决贫困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同时,中国还十分重视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权益。
四、可持续发展中国坚决执行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中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中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改革的宗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简介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
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2.目标总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具体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主要任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党和政府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党和政府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一、中共十六大背景: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江泽民同志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指明了我国新世纪发展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十六大精神为我们分析当前重大时事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特增加此部分。
1.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如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4)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伟大变革的集大成者。
通过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
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认识是受错误理论支配的。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非常贫困。
所以,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的。
20世纪70年代末,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三,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第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八,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
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只要不带偏见,任何人都不会质疑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仅仅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都不可比拟的。
需要强调的是,1978年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74岁了。
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
这还不是“千古一人”吗?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有人说,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
其实,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题的。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
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的措施也非常多。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得到根本扭转。
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力主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实行党政分开等一系列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中国,封建专制实行了两千多年,民主制度建立还不到一百年。
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这项改革实行起来颇具难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