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生物材料——骨组织工程讨论
生物材料——骨组织工程讨论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组织工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87年正式提出和确定的。
它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
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生物替代物的科学。
组织工程的核心就是建立细胞与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即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用以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
共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将体外培养扩增的正常组织细胞,吸附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被机体吸收的生物材料上形成复合物,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植入机体组织、器官的病损病分,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机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在形态和功能方面与相应器官、组织相一致的组织,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
骨组织构建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方式有几种:①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②支架材料与生长因子;③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加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过程并改变细胞产物的合成而作用于成骨过程,因此,在骨组织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常用的生长因子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
它们不仅可单独作用,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复合使用。
目前国外重点研究的项目之一,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复合生长因子的组织工程生物仿真下颌骨支架。
有人采用rhBMP-胶原和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复骨诱导性的骨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证实了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可早期与宿主骨结合,并促进宿主骨长大及新骨形成。
用rhBMP-胶原和珊瑚复合人工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结果显示:2个月时,复合人工骨修复缺捐赠的交果优于单纯珊瑚3个月时,与自体骨移植的修复交果无明显差异。
可降解Fe@Fe-Zn_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第53卷第8期表面技术2024年4月SURFACE TECHNOLOGY·163·可降解Fe@Fe-Zn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罗彩云1,王伟强1*,史淑艳1,杨帅康1,许雅南1,朱明2,刘慧颖2(1.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摘要:目的以多孔铁为基体,利用脉冲电沉积制备可降解多孔Fe@Fe-Zn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以期提高材料的降解速率和抗菌性能。
方法通过调节脉冲频率,得到不同Zn含量的Fe-Zn合金层;使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来研究材料的元素含量、相组成和显微结构;通过压缩测试考察支架的力学性能;用体外浸泡来考察材料的降解性能;用浸提液培养分析材料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的黏附铺展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浸提液和直接培养来探究材料的抗大肠杆菌性能。
结果随脉冲频率增加,合金中Zn含量减小;不同合金均为单一的α(Fe)相;电沉积组织致密,杂质含量低;Zn含量为7.5%(均以质量分数计)时,支架抗压屈服强度较多孔铁提升6%;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为0.44~0.48 mm/a,较多孔铁有显著改善;复合材料浸提液在稀释到25%(体积分数)时,表现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随Zn含量增加,细胞活性增强;Zn含量为7.5%时,材料的抗菌性能最好。
结论通过电沉积制备的Fe@Fe-Zn支架的腐蚀速率相较于多孔铁有明显提高。
随合金层中Zn含量的增加,其细胞活性增强,抗菌性能提高。
Fe@Fe-Zn有望发展为可广泛应用的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支架;多孔铁;Fe-Zn合金;降解性能;生物相容性;抗菌性能中图分类号:TB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4)08-0163-10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4.08.015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Biodegradable Fe@Fe-Zn Bone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LUO Caiyun1, WANG Weiqiang1*, SHI Shuyan1, YANG Shuaikang1,XU Yanan1, ZHU Ming2, LIU Huiying2(1.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aoning Dalian 116024, China;2.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044, China)ABSTRACT: Iron-based alloys are widely studied as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for bone grafts 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but their slow degradation rate may affect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 and the material itself may induce local inflammation. To increase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porous pure iron used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and decrease its susceptibility to inflammation, the alloying method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technique were used to modify the收稿日期:2023-04-02;修订日期:2023-07-14Received:2023-04-02;Revised:2023-07-14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DUT22YG118,LD202219)Fund: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DUT22YG118, LD202219)引文格式:罗彩云, 王伟强, 史淑艳, 等. 可降解Fe@Fe-Zn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J]. 表面技术, 2024, 53(8): 163-172. LUO Caiyun, WANG Weiqiang, SHI Shuyan, et al.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Biodegradable Fe@Fe-Z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J]. Surface Technology, 2024, 53(8): 163-172.*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164·表面技术 2024年4月porous pure iron. The zinc element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y was adopted as an alloying element. A layer of Fe-Zn alloys was electro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rous pure iron to prepare degradable porous Fe@Fe-Zn composite scaffolds. During electrodeposition, a porous pure iron scaffold with a pore density of 50 PPI and a working size of60 mm × 25 mm × 3 mm was used as the cathode and a pure iron plate with a working area of 100 mm × 47 mm was used as theanode. The working mode of electrodeposition was bipolar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The pulse peak current density was set as 10 A/dm2 with a duty ratio of 10%, and the ratio of pulse changing direction was 20∶5. The pulse frequ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et as 50, 100, and 1 000 Hz, respectively, to prepare different Fe@Fe-Zn composite scaffolds, of which the zinc contents were varied. The element content, phas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 (EPMA),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mechanical ******************************************************************************************************** investigated by in vitro immersion tes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n the adhesion, spread and cell activity of mouse embryonic osteoblasts (MC3T3-E1)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extraction culture. Finally, the anti-E.coli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extract method and the direct culture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Zn content of the deposited alloy layer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quency. The Fe-Zn alloys with different Zn contents had a single α(Fe) phase. The prepared Fe-Zn alloy layer was dense and well combined with the porous iron matrix. When the content of Zn in the alloy layer was 7.5% (all in terms of mass fraction), the compressive yield strength of Fe@Fe-Zn was 6% higher than that of porous iron. The results of in vitro immers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he Fe@Fe-Z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 porous iron group (the corrosion rate of Fe@Fe-Zn composites was in the range of 0.44 ~ 0.48 mm/a, and that of porous Fe was 0.33 mm/a). The results of CCK-8 test showed that the cell number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extension of culture time, the cell viability of the Fe@Fe-Z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orousirongroup,**********************************************************************************%.Fl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cell spreading ability of the Fe@Fe-Z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 porous iron group. Regardi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ll the antibacterial rates of the Fe@Fe-Zn group were greater than 50%, and the *******************************************%Zncontentwas(67.0±1.1)%.Inconclusion,comparedwiththeporous pure iron, the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of the porous Fe@Fe-Zn composite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rrosion rates of Fe@Fe-Zn composite material scaffolds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re greater than pure iron scaffolds. With the increase of Zn content in the deposited alloy layer, the cell activity of the material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y is gradually improved. The Fe@Fe-Zn composite has great potential as a biodegradable material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KEY WORDS: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porous iron; Fe-Zn alloy; degradation property; biocompatibility; antibacterial activity目前,由创伤、感染或肿瘤引起的骨质缺损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1]。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陶瓷化骨
( t o o y De a t e t S o a o o ia le e o h u t i t r e i a i e s t Xi n 7 0 3 , i a Pa h l g p rm n 。 t m t l g c lCo l g ft e Fo r h M l a y M d c lUn v r iy, ’ 1 0 2 Ch n ) i a Ab t a t Tu e b n e a c TBC)i a g o o e g a tma e i lwh c a e n u e n ci i. te h b t x e ln i — s r c : r o e c r mi ( s o db n r f t r a i h h s b e s d i l c I x i i e c l t b o n s e
和表 型 , 进 细胞 的粘 附 和增 殖 , 导 组 织 的再 生 。 促 诱 目前 采用 的支 架材 料 主要 有 人 工合 成 材 料和 天然 生 物衍 生 材 料 及 复合 材 料 , 中 以聚 乙酸 ( oy le l 其 p lgy o—
i ai , GA) 聚 乳酸 ( llci a i , L 、 c c P d 、 pyat cd P A) 磷酸 三 c 钙 (rclim h s h t , CP) 羟 基 磷 灰 石 ( y ti cu p o p ae T a 、 h— d o y p t e HA) rx a ai , t 等较 为常 用 。P GA、 L 具 有 较 P A
导成骨 , 同时 也 避 免 了人 工 合 成 材 料 的 孔 隙率 和 孔
径 大小 及 交 通等 方 面 的制 作 难题 , 且可 降 解 、 而 无免
骨科生物支架材料
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组合, 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 复合生物支架,如碳纤 维/聚合物复合支架、纳 米复合支架等。
骨科生物支架材料的临床试验进展
临床试验阶段
新型骨科生物支架材料经过实验室研 究和初步临床试验后,进入临床试验 阶段,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应用前景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评估新型骨科生 物支架材料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今后 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特性
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 能和可塑性,能够与人体骨骼结 合,促进骨骼再生和修复。
骨科生物支架材料的重要性
修复受损骨骼
为受损骨骼提供必要的支撑和结 构,促进骨骼再生和修复,恢复
患者的运动功能。
提高手术成功率
优良的生物支架材料可以提高手术 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促进医学研究
骨科生物支架材料的临床应用前景
1 2 3
骨质疏松治疗
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的支架材料, 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骨缺损修复
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研发具有良好骨诱 导性和降解性能的支架材料,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和重建。
关节软骨修复
探索能够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的新型支架材 料,为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损伤,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骨肿瘤治疗
总结词
骨科生物支架材料在骨肿瘤治疗中具有 潜在的应用价值,为骨肿瘤的治疗提供 了新的方向。
VS
详细描述
骨科生物支架材料在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 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将抗肿瘤药物或基因 药物与支架材料相结合,可以实现药物的 局部控释和靶向传输,提高药物的疗效和 降低毒副作用。同时,生物支架材料还可 以为肿瘤切除后的骨骼缺损提供有效的修 复手段,促进骨骼再生。
骨科生物支架材料(优质档案)
优质资料
23
LOGO 2)天然衍生材料
天然骨:天然骨的来源有同种异体或异种动物骨。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胶原、纤维蛋白、 几丁质、藻酸盐、壳聚糖。 天然无机材料:珊瑚材料的优点是具有多孔性和高孔隙率及良好的 生物降解性,另外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可塑性,来源丰富。但缺点是降 解速度较慢,限制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珊瑚骨(海珊瑚及珊瑚羟基 磷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优点是骨传导作用较好,在高孔隙率时 仍保持机械强度高的特点,但缺点是力学性能较差、无骨诱导作用、不 易加工。 微波烧结墨鱼骨:微波烧结墨鱼骨是通过高温热处理获得的多孔纯 骨矿材料,可突破异种骨移植的限制。
优质资料
20
LOGO 2.2性能要求
4)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
理想的支架材料孔径最好与正常骨单位的大小相近(人骨 单位的平均大小约为223 μm),在维持一定的外形和机械强 度的前提下,通常要求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应尽可 能高,同时孔间具备连通孔隙,这样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 长,促进新骨向材料内部的长入,利于营养成分的运输和代 谢产物的排出。
有机材料:聚丁酸、聚偶磷氮、聚酸酐、聚乙二醇、聚尿烷、聚乳 酸,聚羟基乙酸及其共聚物,其中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及聚乳酸-聚羟 基乙酸共聚物的研究最为广泛。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从原子水平制备的支架材料,其最大的特点 是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有利于细胞接种、迁移和增殖。纳米纤维 材料仿生化的微环境能影响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调节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纳米材料安全性能的科学评价将是其应用于临 床所面临的挑战。
功能:溶解、吸 收骨组织,起破骨作 用。
优质资料
11
LOGO 骨组织的作用
支持,保护机体;
骨组织工程
骨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本质上说,就是用一个有利于细胞黏附和保持其功能的支架,在特定的骨诱导因子作用下,与富含骨始祖细胞共同作用。
但是,到今天,能够血管化,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能促进骨传导和骨诱导的构造物也仅仅只是理论上的证明。
对细胞功能,细胞外基质形成的了解对我们制备有利于细胞吸附,保持细胞功能的支架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突出,一些由疾病或者外伤引起的组织缺损极大的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人工关节的置换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以及骨质疏松症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也极大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侵蚀作用,力学性质的改变等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临床上也期望能发展一种能促进骨组织在生的新的治疗方法,即通过骨组织工程来制备一种“活的”,能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互作用的修补物。
一般用来产生新组织的方法,是通过合适的三维支架在生物反应器内,让从活体组织中取得细胞进行增殖。
一般生物反应器可以通过一个半透膜来进行气体交换,通过旋转来获得微重力环境以及构建组织生长微环境。
另外的一种方法就是将没有接种上细胞的支架放到体内,让周围的细胞向其扩散生长或者在植入几天后将细胞注射到支架上,即将人体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反应器。
一般来说,对于骨组织工程来说,一般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制造可吸收的支架。
2,在静态的环境下,将成骨细胞或者软骨细胞接种到支架上面。
3,在动态的环境中培养改组织。
4,将成熟的组织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进行培养,生物反应器。
5,进行手术移植。
6,对移植后的组织工程支架进行观察,是否被肌体同化或者需要重新建立。
临床需求骨折的治疗一直是社会经济学关心的问题,在英国每年在这个方面的发费达9亿英镑,并且随着老年化问题的不断突出,费用在逐步增加。
每年在英国有150,000例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特别是股骨头骨折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一般来说不到一半的病人在手术后能回家生活。
30%到50%的臀部骨折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效正,同时有很大部分的别人需要进行骨修补。
骨组织工程多孔支架材料性质及支架制备
骨组织工程多孔支架材料性质及支架制备吴景梅* 吴若峰*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201800)email:wujingmei@摘要:多孔性生物可降解支架的选择和制备是组织工程技术成功运用的关键,本文从骨架的材料要求、常用的骨架材料、骨架的制备技术等几个方面对组织工程和生物降解支架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组织工程多孔支架生物降解性制备方法1. 引言组织工程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和病理两种状态下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新兴学科[1—3]。
组织工程学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分离培养相关的细胞,然后将一定量的细胞种植到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三维支架上,再将此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体内或在体外培养,通过细胞之间的粘附、生长繁殖分泌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或器官[4—6]。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材料学研究的突飞猛进,组织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其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组织工程研究的领域主要有皮肤组织工程,骨、软骨组织工程,神经、肌腱组织工程等,其中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克服现有骨缺损修复中自体骨移植来源少、异体骨移植存在排斥反应的问题和不足,预期它将为骨缺损修复带来美好的前景。
但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其中理想的细胞外支架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困难。
2. 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要求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有[7—8]:(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满足生物材料的一般要求,如无毒、不致畸之外,还要有利于种子细胞的粘附、增殖,降解产物对细胞无毒害作用,不引起炎症反应,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2)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支架材料在完成支撑功能后应能降解,降解速率应与骨组织细胞生长速率相适应。
组织工程技术中的支架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方法分享
组织工程技术中的支架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方法分享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支架材料在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架材料的选择与性能评估是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选择和评估可以提高组织工程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
本文将分享一些支架材料的选择与性能评估方法,希望对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有所帮助。
首先,支架材料的选择应基于其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是衡量一种材料能否与组织或细胞相协调的能力。
一个理想的支架材料应该不会引发明显的异物反应,不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功能,并能支持组织的再生和修补。
一般来说,生物相容性可通过材料的初始化学成分、表面特性和降解速度等因素来评估。
例如,聚己内酯(PCL)和胶原蛋白等生物降解材料常用于骨组织工程,而聚乳酸(PLA)和聚丙内酸(PGA)等生物降解材料则常用于软组织工程。
其次,支架材料的机械性能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机械性能直接影响到支架材料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对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骨组织工程而言,支架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承担起机械载荷,并提供支持和导向细胞的生长。
而在软组织工程中,弹性模量和柔韧性则是更为关键的指标。
因此,在选择支架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组织和细胞类型,综合考虑机械特性与生物相容性的要求。
除了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外,支架材料的生物活性也需要加以评估。
生物活性是指材料对细胞的影响和调控能力,包括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在骨组织工程中,钙磷陶瓷等生物活性材料能够作为细胞的骨基质,促进骨细胞的附着和骨组织的形成。
在软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生物活性可以通过引入生物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微纳米结构等方式实现。
因此,在支架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生物活性与其他因素的平衡。
总结而言,选择合适的支架材料需要考虑其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生物活性等因素。
在进行支架材料的性能评估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生物材料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器官再生久负盛名
生物材料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器官再生久负盛名生物材料支架在组织工程领域中久负盛名,其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器官再生。
生物材料支架的使用是一种能够促进病患器官再生的创新方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损伤,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生物材料支架是一种人工制成的结构,可以提供支撑和模板功能,为细胞的生长和组织再生提供适宜的环境。
生物材料支架可以是天然物质(如胶原蛋白、壳聚糖等)或合成物质(如聚乳酸、聚己内酯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生物材料支架的设计需根据所需组织的特点进行精确调控。
例如,对于骨组织再生,生物材料支架需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表面的微纳结构以及特定的化学成分,以促进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
对于心脏组织再生,生物材料支架需要能够模拟心肌组织的机械特性和细胞微环境,以促进心肌细胞的重建和心脏功能的恢复。
生物材料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器官再生的原理是通过种植或注射方式将其引入患者体内,与周围组织相互作用。
生物材料支架的存在可以为细胞提供支架和定位信号,促进细胞黏附和增殖,同时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发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材料支架逐渐降解并为新生组织提供所需的空间和结构支持。
生物材料支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骨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支架已经成功用于治疗骨缺损、骨折和骨肿瘤等疾病,促进骨的再生和修复。
在心血管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支架可以帮助修复和再生受损的心脏组织,恢复心脏功能。
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支架可以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损伤,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此外,生物材料支架还可以应用于肝脏、肾脏、胰腺等多个器官的再生治疗。
然而,生物材料支架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生物材料支架的选择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组织的特性,以确保其能够提供合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
其次,生物材料支架的降解速度需要与新生组织的生长速度相匹配,以避免过早降解或过度残留。
此外,生物材料支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压电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
压电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引言:骨组织工程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旨在通过生物材料和细胞工程的应用来修复和再生受损的骨组织。
在这个领域中,压电支架材料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材料,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本文将介绍压电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一、压电支架材料的特性压电支架材料是一种具有压电效应的材料,它可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这种材料具有以下特性:1. 压电效应:压电支架材料可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这种形变可以用来刺激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2. 生物相容性:压电支架材料可以与人体组织相容,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
3. 生物活性:压电支架材料可以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助于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二、压电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1. 骨缺损修复:压电支架材料可以用来修复骨缺损,它可以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加速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 骨折治疗:压电支架材料可以用来治疗骨折,它可以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加速骨折的愈合。
3. 骨移植:压电支架材料可以用来辅助骨移植,它可以促进移植骨的生长和修复,提高移植成功率。
三、压电支架材料的发展前景随着骨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压电支架材料在这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压电支架材料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提高治疗效果和成功率。
结论:压电支架材料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材料,它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压电支架材料将会成为骨组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组织工程支架是指在体内用于代替受损组织、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材料。
目前,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结构和制备技术已经不断发展,但是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局限。
本文将对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选择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生物活性和易于加工的特点。
常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包括生物陶瓷、金属、聚合物和天然支架材料等。
生物陶瓷支架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常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
研究表明,生物陶瓷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愈合效果和组织相容性。
金属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但其缺点是易受腐蚀和产生异物反应。
近年来,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能够有效避免异物反应和二次手术的风险。
聚合物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可变形性,但其缺点是机械性能差。
研究表明,聚-羟基乳酸(PLGA)支架材料能够促进软骨组织工程的修复和再生。
天然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组织相容性。
近年来,以自身组织为基础制备支架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
例如,以自身软骨细胞为基础制备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能够有效促进软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二、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技术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技术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目前,常用的制备技术包括溶胶-凝胶法、熔融纺丝法、电纺丝法和三维打印等。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将材料从溶液中凝胶化并制备成空心支架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备的支架材料具有均匀的孔径和孔隙度,能够促进血管和细胞的渗透,有利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熔融纺丝法是一种将高分子材料熔融后,通过旋转的方法制备出纤维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备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和尺寸的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存在缺点 : ( 1 ) 有机溶剂残留 ( 2 ) 高温拔丝损害分子稳定性 , 且 喷涂技术难度大 、成本高 ( 3 ) 空隙分布不均匀 ( 4 ) 由于固有粘滞性限制 ,采用气体法和溶剂发泡等方法时开孔率低 (5)因聚合 物溶液流动或者使用粘合剂将导致部分NaCl颗粒被包裹
●低热高压法
●目的: 制作不含有机溶剂、三维结构良好的丙交酯 —乙交酯共聚物( P L GA) 支架,使之符合组织工程骨修复的需要。 ●需要克服的的问题: 有机溶剂残留、空隙分布不均匀、三维结构控制不稳定、支架 小并且开孔率计算不准确等。 ●原材料:
Figure 2. PLGA spinning with a microfluidic chip. (a) Fiber generation with the chip and (b) PLGA fiber scaffold for cell culture wound around a coverslip (18 × 18 mm) during spinning (at 60 rpm).
●传统开环聚合制备无规聚乙丙交酯:
单体:
乳酸
乙醇酸
聚合原理:
●三步法制备交替聚乙交酯丙交酯:
聚合原理:
第一步:O-氯乙酰-DL-乳酸的制备:
第二步:DL-3-甲基-乙交酯的制备:
第三步:Alt2PLGA的制备:
三步法的优缺点:
优点:该聚合物结构规整,组成固定,降解性
能较稳定。 缺点:工艺流程过长,生产成本高,不利于大 规模生产;辛酸亚锡催化剂对细胞有毒 害作用。
2 可加工性 3 孔隙的大小和孔隙率有可调控性
4 有足够的表面积用于细胞黏附
5 有足够的空间使细胞集落扩展 、增殖
支架材料-PLGA
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有哪些方法
纤维网状结构 加工示意图
A: PGA B: PLLA
(二) 多孔支架
松质骨结构
1. 粒子致孔法
最常用的是溶液浇注/粒子浸滤 ▪ 聚合物溶液与均一的盐晶混合 ▪ 溶剂挥发后形成固体的聚合物/盐复合物 ▪ 浸没在水中去除盐 ▪ 可控孔隙率达93%(厚度<2mm)
支架通过注射完成植入, 故可降低手术 难度, 减少手术创伤, 特别适用于微创伤 的修复。
高长有,马列.医用高分子材料.P229-234. 洪奕等.注射型组织再生支架的研究进展.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24(2):463-465.
可注射型支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示意图
水凝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保持流动状态而在外部 的物理或化学刺激下可形成一定形状和强度的体型 材料的特性, 因此成为可注射型支架的首选材料。
相分离/冷冻干燥法孔尺寸往往偏小,但该法 避免了高温,因而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改进:
不同温度下,多步相分离粗化,提高孔尺寸、连通性
3. 气体发泡法
(1)超临界流体技术(物理发泡法) 该法将聚合物压成片,浸泡在高压二氧化碳中
直至饱和,甚至超临界状态,然后降至常压, 气体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导致气泡成核和增 长,形成多孔支架。
支架设计及制备技术
表:三维支架制备技术
制备技术
材料 加工 要求
孔径 孔隙率
/m
/%
结构
溶剂流涎盐沥滤 流涎 溶解 30~300 ~90 球状孔径、盐粒会残留
挤出沥滤 模具 热塑性 50~500 <80 球状孔径、盐粒会残留
纤维粘合 编织 织物 20~100 <85
孔隙结构不规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状双氢氧化物-羟基磷灰石/明胶支架
碳纳米纤维/羟基磷灰石(HA)生物活性支架
临界尺寸骨缺损是矫形缺损,不会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 愈合,也不会在动物的自然生命周期内完全愈合。尽管骨通 常具有完全再生的能力,但临界缺陷需要某种支架才能完成 。因此提出了一种获得碳纳米纤维/羟基磷灰石(HA)生物 活性支架的方法。通过使用聚丙烯腈“PAN”的聚合溶液的 静电纺丝工艺和随后的稳定化和碳化方法获得碳纳米纤维( CNF)非织造织物。 CNF片由羟基磷灰石(HA)和牛血清白 蛋白(BSA)两者官能化。将HA加入静电纺丝溶液中,但在 (BSA)的情况下,在碳化处理后被吸附。 使用表征方法(SEM,FT-IR,TGA和EDX)研究在前体片 中发生的性质的变化。通过皮下植入在新西兰白兔中测试制 备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HA和BSA功能化的片材与3周内只 有HA的患者相比,具有更少的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炎症 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指能与组织活体细胞结合并
能植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并根据具体替代组织具备 的功能的材料。 为了使种子细胞增殖和分化,需要提供一个由生 物材料所构成的细胞支架,支架材料相当于人工细胞 外基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包括:骨、软骨、血管、 神经、皮肤和人工器官,如肝、脾、肾、膀胱等的组
新型羟乙基壳聚糖/纤维素支架
图6所示体外检测活细胞的常用方法,绿色荧光点代表活细胞。如 图所示。 6A,孵育1天后,在CEL和HECS / CEL支架上观察到代 表细胞簇的几个绿色荧光点。当培养时间延长至4天时,观察到更 多的细胞簇,并出现一些细胞间结。结果表明HECS / CEL支架具 有比CEL支架更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为细胞附着和增殖提供了有 希望的环境。
医学应用
羟基磷灰石涂层骨替代材料与体内成骨实验
医学应用
2)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支架
医学应用
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可用于骨肿瘤治疗
讨论
目前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种类繁多, 国内外学 者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具 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 多孔性等特点, 以利 于细胞粘附、生长、增殖和分化, 并形成功能性组织。
织支架材料。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来源分类
背景介绍
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性能要求
研究应用
1.应用背景
因创伤、肿瘤或骨病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和骨髓炎患者越 来越多需要骨移植材料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另外,由于外伤、肿瘤、炎症、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牙列缺损后, 缺牙区牙槽骨常伴有过度吸收,致种植区骨量不足,临床医生须选 择合适的骨替代品重建牙槽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学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骨组 织工程支架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体内,组织 基质作为细胞的三维支架为细胞提供该组织所特有的微结构和微环 境,并储备足量的水、营养物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以维持细 胞的生存,发挥其功能。
新型羟乙基壳聚糖/纤维素支架
如图3A所示,这三种不同的支架表现出类似的应力 - 应变行为,并且应 力随着应变的增加几乎线性增加。如图3B所示,HECS / CEL支架的平 均压缩模量显著高于1.5wt%CEL支架。
新型羟乙基壳聚糖/纤维素支架
图4所示1.5重量%CEL和HECS / CEL支架的膨胀动力学和水接触角(A) 和视觉肿胀现象(B),表明加入水溶性HECS提高了CEL的亲水性
3. 分类
1)人工合成材料
2)天然衍生材料
3)复合支架材料
1)人工合成材料
无机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无机材料有生物陶瓷(氧化铝陶瓷、 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多孔金属(不锈钢、钴基合金、记忆合金),钛 及钛合金,磷酸钙水泥,其中以羟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钙的研究较多。 有机材料:聚丁酸、聚偶磷氮、聚酸酐、聚乙二醇、聚尿烷、聚乳 酸,聚羟基乙酸及其共聚物,其中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及聚乳酸-聚羟 基乙酸共聚物的研究最为广泛。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从原子水平制备的支架材料,其最大的特点 是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有利于细胞接种、迁移和增殖。纳米纤维 材料仿生化的微环境能影响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调节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纳米材料安全性能的科学评价将是其应用于临 床所面临的挑战。
4. 前沿研究
1) 气泡状多孔结构新型羟乙基壳聚糖/纤维素支架
2) 新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羟基磷灰石/明胶支架
3)碳纳米纤维/羟基磷灰石(HA)生物活性支架
新型羟乙基壳聚糖/纤维素支架
天然多糖制成的水凝胶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理想 支架,因为它们与细胞外基质相似。通过化学交联, 使用二氧化硅颗粒作为致孔剂的颗粒浸出和冷冻干燥 方法,由羟乙基壳聚糖(HECS)和纤维素(CEL)制 备了具有气泡状多孔结构的新型水凝胶支架。通过 SEM,机械试验,接触角测量和流变仪对HECS/CEL支 架的形态,压应力-应变曲线,润湿性,溶胀度和流 变行为进行了表征。HECS / CEL支架具有良好的综合 性能,20秒内可达到水中平衡膨胀状态。HECS/ CEL 支架可以很好地支持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的附着, 扩散和增殖,并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新 型HECS/CEL支架对于骨组织工程应用是有希望的。
3) 复合支架材料
羟基辛酸共聚体:由微生物合成的天然高分子聚酯材料多聚羟基烷酸能够作 为组织工程支架进行组织修复,多聚羟基烷酸的新产品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 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支架 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胶原复合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由于
层状双氢氧化物 - 羟基磷灰石/明 通过开发多孔生物降解支架是骨组织工的主要方法 胶骨组织工程支架:制造,表征和 之一。使用共沉淀和溶剂铸造方法制备了含有层状双氢 体内研究层状双氢氧化物 - 羟基磷 氧化物( LDH),羟基磷灰石石(HA)和明胶( GEL)的 新型BTE 复合材料。生理化学特征表明,支架的化学成分 灰石 /明胶骨组织工程支架:制造 和微观结构与天然海绵骨相似。观察到互连大孔,而 ,表征和体内研究 LDH/GEL 和LDH的孔隙率和杨氏模量也很满足性能要求的
支架。一个月后,支架在去离子水中降解。SEM图像显示, 在两个支架之间,具有针状二次HA晶体的LDH-HA/GEL 显 示更好的生物活性。根据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茜素红染色 结果,与LDH /凝胶支架以及对照样品相比,LDH-HA/GEL 支架显示更好的骨特异性活性。提取兔子脂肪干细胞培 养,然后在融合后接种在 LDH-HA/GEL支架上。结果证实 了LDH-HA/GEL支架诱导骨再生的良好性能。
新型羟乙基壳聚糖/纤维素支架
从 图 中 可 知 化学反应主要涉及环氧基的胺/羟基引发的开环反应,导 致形成单一的3D网络结构。通过ECH交联与二氧化硅浸出法组合制备的 HECS / CEL支架在浸泡于水中时以水凝胶的形式存在。
新型羟乙基壳聚糖/纤维素支架
从图知通过微粒浸出和冷 冻干燥方法,支架显示出 高度互相连接的双孔结构。 通过去除致孔剂SiO 2颗粒 来生产尺寸为100-250μm 的气泡状大孔,而在冷冻 干燥过程中形成的冰晶升 华,尺寸为数十微米的微 孔是升华的结果。这种高 度互连的多孔结构将促进 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 物通过支架交换,以促进 细胞,血管和周围组织的 向内生长。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成为支架材料研究应用照一定比例将
两种材料结合为复合材料,则有可能优化该两种材料的生物性能。
壳聚糖-脱细胞真皮三维材料 : 该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对细胞 有很好的亲和性,能促进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和分化。壳聚糖-脱细胞真皮支 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是一种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满足组织工程新型支架材料 的基本要求。
2. 性能要求
4)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 理想的支架材料孔径最好与正常骨单位的大小相近(人骨 单位的平均大小约为223 μ m),在维持一定的外形和机械强 度的前提下,通常要求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应尽可 能高,同时孔间具备连通孔隙,这样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 长,促进新骨向材料内部的长入,利于营养成分的运输和代 谢产物的排出。 5)机械强度和可塑性 材料可以被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并且在植入体内一定 时间后仍可保持其形状。
骨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前景是极为广阔的有关产品也将 具有可观的市场需求。根据骨组织工程的应用战略.寻 找合适的信号分子以及种子细胞,并探索它们与支架材 料的组装模式,将是今后较长时间内的极为活跃的研究 内容。
2)天然衍生材料
天然骨 : 天然骨的来源有同种异体或异种动物骨。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胶原、纤维蛋白、 几丁质、藻酸盐、壳聚糖。 天然无机材料: 珊瑚材料的优点是具有多孔性和高孔隙率及良好的 生物降解性,另外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可塑性,来源丰富。但缺点是降 解速度较慢,限制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珊瑚骨(海珊瑚及珊瑚羟基 磷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优点是骨传导作用较好,在高孔隙率时 仍保持机械强度高的特点,但缺点是力学性能较差、无骨诱导作用、不 易加工。 微波烧结墨鱼骨: 微波烧结墨鱼骨是通过高温热处理获得的多孔纯 骨矿材料,可突破异种骨移植的限制。
骨组织工程——三要素
1)种子细胞
2)信号因子
3)支架材料
骨组织工程实施过程
种子细胞
支架材料
新骨
支架材料降解
骨缺陷修复完成
2. 性能要求
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活性 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 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 机械强度和可塑性
2. 性能要求
1) 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活性 有利于细胞的黏附,无毒,不致畸,不引起炎症反应, 为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能安全用于人体。 2) 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 具有良好骨传导性的材料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降解速 度,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的支架材料植入人体后有诱导骨髓间 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增殖的潜能。 3) 可降解性 在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分解,并且速度与组织细胞的生 长速度相一致,降解时间应能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