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普工作的创新模式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科普工作的创新模式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拥有大量优秀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力量。

高校科普工作既要面向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也要面向社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

分析当前高校科普工作的不足,提出高校科普工作应强化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筹措、资源共享,并探索创新高校科普工作新方式。

关键词:高校;科普工作;创新
科普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各大高校历来是为国家提供人才的所在,因此,高效科普创新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但其功能的实现因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而困难重重。

因此,对高校科普工作的创新模式研究成为必要。

本文针对各高校科普的现状,指出了科普受到激励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分析了科普队伍的素质不高、科普场馆的运作乏力、科普受众的效果不好、科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陈旧和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高五个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作者尝试性地从促进科普有效开展提出解决问题的五点对策。

作者认为: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细分科普受众群体;加强科普创新工作;完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

一、我国高校科普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缺乏科普理念,对科普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呈现出缺乏科普理念,对科普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的状态,因此,各高校只注重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不注重科普的教育,这使得高效科普创新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大高校的竞争,高效管理者只重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而科普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这样,高效根本就忽视了科研要服务社会的职能。

其次,大多数高校教师更注重学校的教学考核评定,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是过细过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使得很多大学生仅仅只学了课本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和基本储备。

(二)高校科普保障机制尚待健全
首先是高校科普资金普遍匮乏。

高效缺乏支持科普工作开展的稳定资金。

大多数高校的科普经费都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然而国家并没有为科普活动的开展设立专项拨款,这造成了大多数高校的科普经费匮乏,难以维持日常的办公和长期开展的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

第二是科普基地和科普设施的建设简陋。

近年来,虽然各地科普基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科普需求。

例如,我们常去的科技馆。

大部分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设备落后,而且场地十分狭小,布置水平总体偏低,大多数都只是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实物很少,可以供参观者动手操作的展品稀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措施。

且很多展示手段非常落后,完全把参观学习者当作外行看待,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这使得
科普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都不够,难以激发观者的求知欲。

第三是高校缺乏一套合理由实用的激励机制。

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积极宣传科普,但是,学校却一直没有将其落到实处,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励政策,这使得教师和学生看不到参加科普工作的前途因此,高校师生参与科普、从事科普的积极性普遍较为低落。

第四是缺乏高素质的科普团队。

科普是一项庞大而持久的公益性活动,设计的领域宽、工作面广,科普的对象又呈现出庞大而多元的现象,因此,科普工作需要相应的科普队伍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

可是,高校并没有着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手,据统计,我国目前仅有清华、北大等十来所重点高校开设了科普相关专业,其余高校仍没有相关有效的政策出台。

(三)各高校科普内容形式单一,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普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递交各种材料,工作开展并不真心实意,因此,使得科普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而为了完成的资料等级不同,高效所开展的科普活动水平也参差不齐。

(四)采取科普手段落后
当前社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电视、广播、报刊、图书、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但是,由于高校媒体的策划和创编人员缺乏新理念,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普作品鲜有佳作,导致各媒体的收视收听率不高,科普栏目也随之逐年萎缩,更不能发挥科技传播的作用。

同时,一些媒体只注重学校的经济名誉,忽视了科普的公益性原则,
向从事科普工作的部分高校师生收取费用,违背了科普的宗旨,使得科普工作更加不能正常有序的开展。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考试成绩仍是当前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另外,过分看重最终成果的评价机制,导致大学生科普工作忽视中间过程,临时突击性强、成果原创性不高。

二、我国高校科普工作的改革及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高效科普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加大对科普的宣传力度认识科普意义
各大高校应加大科普的宣传力度,提高对科普制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只能,将科普工作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校企合作,提高科普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创造良好的科普环境。

转变“轻视科普”的观念。

引导广大师生认识到科普的广泛开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不仅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增强。

其次,提升高校科普创新发展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高校科普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提升高校科普创新发展能力是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的迫切要求。

第四,提升高校科普创新发展能力是高校科协工作上水平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高等教学的目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
可能完全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完成,课堂教学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

而科普工作的开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大助力。

因此,学校必须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通过教和学,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不断提升高校科协服务科普教育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努力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动。

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聪明才智,开发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作品,加大科普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高校科普资源的开发共享。

要在青年教师、大学生中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科普团队,通过专家科普讲座、科普巡演等形式,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开展科普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积极参加科普周、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努力提升科普活动的影响力、知晓度和覆盖面。

要有计划地开放学校实验室、标本馆、展览馆等校内科普资源,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广开大门。

(四)不断提升高校科普工作服务科技人才的能力
要紧紧抓住人才举荐这个渠道,通过院士、青年科技人才推荐等重要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科协发现人才、举荐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

发挥好高校科协统筹联合高校科技社团工作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强实
体学院(系)科协和大学生科协、研究生科协等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帮助中学生到大学参加“青少年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等特色科技实践活动,培养科技后备力量。

广泛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为科技工作者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环境。

要积极反映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维护合法权益,满足合理诉求,使高校科协真正成为联系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成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温暖之家。

(五)完善高校科普保障机制
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

各高校可成立“提升高校科普创新发展能力”领导小组,围绕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组织、协调和指导力度,落实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计划高效、稳妥、有序推进实施。

要加强与各省教育厅的沟通协调,发挥直管部门的优势,加大对高校科普组织的支持力度。

各高校科普组织团队要根据本校特点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措施,积极参与提升高校科普创新发展能力建设。

各省辖市科协要按照统一部署,做好本地区高校科普工作的联系与指导工作,上下联动,互为一体,共同推动我国高效提升科普创新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是扎实推进高校科普组织网络体系建设。

要以开展全国高校科普组织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紧扣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点,围绕试点任务,加强与有关兄弟省市科普组织的沟通交流,借鉴成功高校的成功经验做法,创新工作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提升工作能力。

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试点工作结束后形成《XX高校科普概况》、《XX高校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
《XX高校科普典型案例汇编》等成果,用以促进全国高校科普工作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是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要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着力强化政策保障,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对提升高校科普创新发展能力建设的经费支持,制定财政资金使用、监管、考核等政策,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

要制定示范高校科普建设的实施、申报、考核、奖惩等政策配套措施。

各高校科普组织要积极争取学校党委行政部门的支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为计划的有序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章豹,孙铁生;论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佘小琼;科技传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孙艳华;科普工作中的大众传播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传彬;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5] 刘文军;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D];郑州大学;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