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摘要: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黄芩的主要药理成分是黄芩苷,本文主要是从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上对黄芩作一综述,为后面的实验,研究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芩黄芩苷炮制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1】。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 %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黄芩苷) 的中(西) 药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这也是本文选择黄芩苷来比较各种黄芩炮制品的原因。

1 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含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此外尚含有B一谷甾醇、苯甲酸、黄芩淀粉,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其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水解,生成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衍生物,沉积在黄芩表面而显绿色。茎叶中含有黄芩苷及汉黄芩苷等。汉黄芩苷和黄芩心素是黄芩中特有的成分,前者是黄色结晶体,没有明显的熔点,热至230℃变为红棕色,至302℃变质而分解[2].

2 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现代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蒸法,煮法,酒炙法以及炒炭的方法。

2.1 历史沿革唐代有切制;宋代有酒炒、酒煮、炒香、炒焦、微炒、煅存性、姜汁炒等炮制方法;元代有去芦、醋浸炙、酒洗、酒浸焙、土炒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蒸制、童便炒、炒黑、醋浸、醋炒、猪胆汁炒、米泔制等方法;清代有皂角子仁侧柏制、吴茱萸制等炮制方法。现行主要有蒸、煮、酒炙和炒炭等炮制方法。[3]《中国药典》2010版载有黄芩片和酒黄芩。

2.2 净制主要是将原药材进行左杂、分选、净洗等处理,以除去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变质品等,并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部。根部表面往往具有粗栓皮,并带有部分茎叶。为保证药材质量,需要将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质劣部分去除[4]。

2.3 切制是指将净选后的药材,经软化处理后,用一定的工具加工成符合规定的片、段、丝、块的过程。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

2.4 炮制方法

2.4.1 炒制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即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5]。

2.4.2 煮制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5]。

2.4.3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5]。

2.4.4 姜汁制取净药材或饮片,加姜汁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至近干,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密闭贮存[5]。

2.4.5 应用米醋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5]。2.4.6 猪胆汁制使用猪胆汁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2.4.7 蜜制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2.4.8 米泔水制使用米泔水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6]。

2.4.9 土炒将灶心土碾成细粉,置于锅内,武火加热,炒至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拌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药物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6]。

2.4.10 童便制利用童便为辅料,对药材进行炮制的加工方法。[6]

2.4.11其他制法吴茱萸制:《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欲其入肝散滞火也”。大黄制: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大黄炒黄芩”治疗胀满。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6]。

3 炮制研究

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 它对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同时还有降压、镇痛、止血、抗过敏等作用。而这些黄酮类成分中, 最重要的是黄芩甙。所以黄芩的加工炮制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践证明,黄芩遇冷水就要变绿, 这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 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甙和汉黄芩甙, 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二种甙元, 即黄芩甙元和汉黄芩素。因黄芩甙元本身不稳定, 容易被氧化而变绿, 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甙已被水解。黄芩甙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 炮制时以冷水浸泡者酶的活性大, 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 使活性消失, 有利于黄芩甙的保存【7】。

3.1 黄芩蒸法及煮法的现代研究黄芩经过“蒸”或“煮”既可软化切片,又可破坏酶的活性,所得饮片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蒸法比煮法效果更好。因为蒸法的热含量高、穿透力强,杀酶效果也最好。虽然煮法较简单,但要接触水,会使部分苷溶于水中,造成一定的水解。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法或煮法。黄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炮制: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 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 蒸至透气一小时, 待质地软化, 取出趁热切片, 干燥。或将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 用铲把翻动, 使黄芩受热均匀, 煮约10 分钟取出闷透, 切片干燥。这样炮制黄芩, 既便于加工切片, 又能保存黄芩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体现出中药炮制中杀酶保苷,保证中药质量的特点。另一方面, 酒既能凝固黄芩中的酶, 又是甙类的良好溶剂, 从传统观念讲, 酒有升提作用, 黄芩用酒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 又可增强清肺热之功[8]。

3.2 黄芩的产地加工研究大多数的黄芩都是片都是经过二次加工完成的,即是在产地采收新鲜的药材经过净选后晾干,调运各地,临床应用前再经过蒸法或煮法第二次加工。若药材采收后能及时进行加工,既可以避免黄芩中所含的苷类在晾晒过程不慎酶解,又可以减少加工时间。因此,建议改进产地加工方法,以缩减不必要的程序。

3.3 黄芩切制工艺现代研究对于黄芩的切制方法,传统多用冷浸、烫、煮等方法软化药材,以便于切片。宋霄宏等通过抗菌试验得出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比经加热处理的炮制黄芩作用弱。由于如上所述黄芩酶的原因,提倡生黄芩应尽可能避免用冷水浸泡,以免降低其抗菌的有效成分[9]。对于烫法,煮法切制黄芩,由于黄芩甙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因此,在加工炮制中,既要考虑到杀酶后的稳定作用,又要考虑杀酶的时间及温度,否则,黄芩甙的损失较大,药用效果降低[10]。煮法虽然能破坏酶的活性,由于甙类易溶于水而流失,故以煮沸10 min为宜;蒸法软化,以蒸汽处理约30 min为宜,趁热切片,既破坏了酶的活性,又保持了甙的含量,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11-13]。另据报道,黄芩在切制以前也有采用水焯制使之软化再切制成片的方法。实验证明:黄芩采用沸水焯制5 min~10 min,切制1 n1In~1.5 mrn饮片,80℃左右干燥的炮制方法质量较佳[13]还有人对中国药典黄芩[炮制]项下切片“避免暴晒”问题进行试验,以烘干与暴晒干燥作对比。根据外观性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并无“发红”及明显的质量变化[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