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盆纪植物群
泥盆纪探索古代地球的森林景观
泥盆纪探索古代地球的森林景观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的泥盆纪,是古生代晚期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形成了大量的陆地植被,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
泥盆纪的森林景观不仅对古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我们理解古代地球的气候、生态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一、泥盆纪的地球环境泥盆纪始于约4.18亿年前,终于约3.59亿年前,这段时间内地球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地质、气候和生态事件。
在泥盆纪,大陆的拼合使得许多陆地块得以相互连接,形成大面积陆地。
同时,地球上的氧气水平也显著提高,为陆地上陆生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泥盆纪森林的特点泥盆纪森林与今天的森林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植被类型、大小与外貌特征上。
1. 植被类型多样泥盆纪的森林植被种类丰富多样。
研究表明,当时的森林中包含了许多早期植物群落,如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苔藓植物等。
这些植物形态独特,与现代植物相比较为原始。
此外,泥盆纪森林中还出现了一些现代常见的植物类群,如松柏、主要陆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等。
2. 森林庇护生物泥盆纪的森林提供了丰富的庇护所,为各种古代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这些森林不仅为古代昆虫、爬行动物和鱼类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为陆生生物提供了繁殖、藏身和避难的场所。
3. 适应干旱环境与现代森林相比,泥盆纪森林更加适应干旱环境。
由于当时地球气候较为炎热,季节性降雨较少,森林植被需要适应水分的短缺。
研究表明,泥盆纪的部分植物通过在叶子表面形成厚厚的角质层、减少水分散失来适应干燥的生境。
三、泥盆纪森林景观的重要性泥盆纪森林景观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揭示古代气候变化通过对泥盆纪森林中植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该时期地球气候的变化。
例如,蕨类植物对湿润生境的偏好性以及存在的水分适应机制,可以揭示泥盆纪气候的湿度和降雨量。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的模式。
2012CB821900-四亿年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项目名称:四亿年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首席科学家: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本项目重点解决以下四个关键科学问题:1) 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昆虫和脊椎动物协同演化的机理;2)地史时期植物群群演变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3)主要陆生生物类群的起源、演化和分布及其与重大全球构造运动及古地理变迁的关系;4) 重要升温和降温事件对中、新生代陆地生物群演化的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陆相地层年代体系,解决全球性和区域性地质和生物事件对比的难题,在与各国的研究竞争中建立该体系的亚洲标准;研究4亿年以来中国主要陆地生物群的构成以及重要生物类群起源和演化的规律;研究地史时期气候事件(如升温和降温事件、干旱化等)对陆地生物群演化的短期和长期效应,重大地质事件(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与古地理变迁等对生物起源、扩散和生物区系形成和演化的影响,目标是理解四亿年以来陆地生物群的演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围绕以上设定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植物登陆以来中国重要时段植物群演替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植物无疑是陆地生态系统形成的先驱,为随后登陆的动物创造了全新的生存环境。
大约在4.3亿年前,植物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登陆过程,标志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开端。
随后,植物开始逐渐占领更加广阔的陆地生态域,为陆生动物开辟了生存空间,并不断完善和构建着陆地生态系统。
志留-泥盆纪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繁衍并占据不同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
依据中国的材料,探索研究植物登陆过程,系统分析志留-泥盆纪各时段植物群总体面貌、各类植物类群演变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利用植物群、类群演替和植物特征(生态类型、气孔和解剖)结合同时段不同植物类群和不同时段同植物类群植物原位保存有机碳膜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研究植物占据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和与环境变化的相关性。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号天石,中国古植物学家。
浙江诸暨人。
生于1901年3月11日,卒于1964年7月19日。
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6~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讲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士;1928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古植物学,193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2年去瑞典国家博物院继续深造。
1933年归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3~1945年在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7~1948年在美国考察访问并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从事部分研究工作。
1948年回国后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教授。
1951年起兼任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他是中国古植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从事中国各地质时期植物化石的研究,共发表过119篇论文,出版了16册论著。
早期重要专著有《中国下侏罗纪植物化石》、《陕西、四川、贵州三省植物化石》和《中国中生代植物》等。
30~40年代发表的较重要的论文有《新疆迪化之木化石研究》、《湖南跳马涧系内最古鳞木之发现》、《贵州威宁峨嵋山玄武岩中树状羊齿之研究》、《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等。
50年代后的论著中,《中国上泥盆纪植物化石》和《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两本专著最具有代表性。
前者是对东亚晚泥盆世的植物群系统研究的首创工作,有不少新的见解;后者对于阐明中国中生代植物的演替和相关地层的划分、以及指导地质普查找矿都有重要意义。
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和《中国各门类化石──中国中生代植物化石》两部书,对于国家的地质勘探和从事古生物科研、教学,特别是有关植物化石鉴定工作的人员,有指导作用。
他的遗著《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群》一书是迄今为止系统研究中国晚期华夏植物群和探讨当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著作。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自然界的植物多种多样,有开花的,也有不开花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高达数十米的,也有用肉眼也看不见的……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曾经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有节纲)、真蕨纲。
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
中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将上述5个纲均提升为亚门。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种子植物较低级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志留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多为高大乔木。
现代生存的大部分为草本,少数为木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多雨的地区。
蕨类植物分布很广,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地、和水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
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000 种,分布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如铁线蕨、卷柏、贯众、肾蕨、满江红、鳞木和桫椤等,属之约12000种,中国约有2600种,多种蕨类植物可供食用,药用或工业用。
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也是世界蕨类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云南的蕨类植物种类达到约1400种,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省份。
中国宝岛台湾,面积不大,但蕨类植物有630余种之多,台湾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蕨类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总之,蕨类植物是一种有益的植物,我们应该保护它,让它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
南极洲泥盆系概况及其与中国泥盆系之比较
第7卷第2期南极研究(中文版)Vo l.7,N o.2 1995年6月A N T A RCT I C R ESEAR CH(CHI NESE EDIT IO N)June1995南极洲泥盆系概况及其与中国泥盆系之比较廖卫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提要 南极洲的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的麦克默多和俄亥俄岭-埃尔斯沃思山等两个沉积盆地中。
前一个盆地的泥盆系代表从海岸泻湖-河流三角洲到近岸冲积平原的层序;后一个盆地的彭萨科拉山的泥盆系较厚,从非海相冲积扇-冲积平原-浅海相,最后又恢复到非海相沉积环境,但在俄亥俄岭却沉积了厚度不大的浅海相地层,含M alv inokaffr ic生物地理大区的海相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竹节石和鱼类等化石。
除了上述两个沉积盆地外,在罗斯海两边却出露了火山岩,说明该地当时处于俯冲带附近的火山弧中。
中国华南的曲靖型和西北的祁连山型泥盆系也属于滨海相和非海相沉积,它们与南极洲的泥盆系可资比较,但两者的生物地理区系并不相同。
关键词 南极洲 泥盆系 冲积平原沉积 滨岸沉积 南极洲的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T ransantarctic M ountains)一带。
最早发现泥盆纪化石是在花岗岩港(Granite Harbo r)的灯塔下砂岩(the low er sandstand o f the Beaco n)找到了一些淡水的鱼化石标本,后来又在维多利亚地(Victoria Land)中部采集到了中、晚泥盆世的鱼化石。
另外在俄亥俄岭(Ohio Range)的霍尔利克组(Horlick)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早泥盆世腕足类、苔藓虫、腹足类、双壳类、竹节石、三叶虫和鱼化石等(Doum ani et al.,1965;Bo ucot et al.,1963)。
自从Boucot et al.(1967)总结南极洲的泥盆系以来,经过20多年的工作,Bradshaw and Weber s(1988)全面介绍了南极洲的泥盆系的研究成果。
鱼类的时代——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泥盆纪鱼类的时代——泥盆纪波澜不惊的志留纪倏然⽽逝,迎来了⼜⼀个在地质史上举⾜轻重的时代——泥盆纪(Devonian),也标志着古⽣代进⼊第⼆阶段——“晚古⽣代”。
泥盆纪早古⽣代主要的⽣物类别为⽆脊椎动物,⽽晚古⽣代开始,植物、昆⾍和两栖动物逐渐占据了陆地和淡⽔。
这些对⽣命演化⽽⾔极为重要的转变,就发⽣在今天的主⾓——泥盆纪。
泥盆纪鱼类模拟图泥盆纪,⼜被称为鱼的时代。
泥盆纪⾃419.2Ma(4亿1千9百万年前)开始,持续将近6000万年,结束于358.9Ma(3亿5千8百万年前)。
(泥盆纪时代表)泥盆纪(Devonian)的汉字名称来源于⽇语⾳译名,Devonian的名称来源于英格兰的德⽂郡。
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和默奇森(R.I.Muchison)研究了该郡的“⽼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
(英格兰德⽂郡)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代表符号为“D”。
基本地质背景泥盆纪时期,全球板块活动剧烈。
泥盆纪早期,劳伦⼤陆与波罗地⼤陆碰撞、合并⽽成欧美⼤陆(Euramerica)。
(劳伦⼤陆与波罗地⼤陆碰撞拼贴为欧美⼤陆)欧美超⼤陆与冈⽡纳⼤陆逐渐靠近,到晚泥盆世时期,在当时的⾚道附近,两个超⼤陆开始逐渐拼贴,为⽇后盘古超⼤陆(Pangea)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泥盆世全球构造⽰意图)(晚泥盆世全球构造⽰意图)海洋⽣物群泥盆纪时期海平⾯相对较⾼,海洋⽣物以苔藓⾍(bryozoans)种类繁多的腕⾜动物以及珊瑚⾍为主。
海百合与三叶⾍也⼴泛分布。
(苔藓⾍形态——⾃奥陶纪⽣存⾄今的外肛动物门)(形似植物的海百合——其实是⼀种动物)(收藏于法国⾥尔⾃然历史博物馆的海百合化⽯)(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泥盆纪三叶⾍化⽯)(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的早泥盆世甲胄鱼)在脊椎动物中,⽆颌甲胄鱼(ostracoderms)多样性减少,⽽具下颚的鱼在海⽔和淡⽔中的多样性都有所增加。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标志着陆地植物的首次出现和扩散。
在探索泥盆纪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化石,这些化石提供了关于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珍贵信息。
本文将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并探讨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植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1. 泥盆纪的背景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一个时期,大约处于4.16亿年到3.61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之前,地球上主要是海洋环境,陆地植被稀少。
泥盆纪是陆地生物演化的关键时期,陆地植物的出现使陆地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
2.最早的陆地植物——奥陶纪劳亚藻奥陶纪劳亚藻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陆地植物,其化石发现于苏格兰。
劳亚藻具有细长的茎和类似叶片的结构,它们依靠环境中的水分生长。
虽然劳亚藻不能被视为真正的陆地植物,但它们是陆地植物进化的重要先驱。
3. 第一个出现在陆地上的真正陆地植物——中泥盆纪的禽脚植物中泥盆纪是陆地植物的重要阶段,人们在这个时期的化石记录中发现了禽脚植物。
禽脚植物是最早真正意义上的陆地植物,它们具有根、茎和叶的结构,并通过体内的导管系统输送水分和养分。
禽脚植物的出现使陆地植物的生长更加高效,也标志着陆地植物向更复杂的形态进化。
4. 地球生态系统的变革陆地植物的出现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保持并稳定了地球的气候。
陆地植物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和扩张。
5. 泥盆纪陆地植物的进化路径通过分析泥盆纪陆地植物化石,科学家们揭示了陆地植物进化的一些重要特征。
从劳亚藻到禽脚植物,再到后来的种子植物,陆地植物逐渐演化出更加复杂的器官体系和繁殖方式。
这一演化路径不仅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今天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基础。
6. 对现代生态系统的启示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研究还为现代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启示。
对泥盆纪陆地植物的形态、功能和适应性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现代植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是什么-
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是什么?
【常见问题】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是什么?
【本人解答】蕨类植物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具有很强的生命的力,在全世界内广泛分布,中国的蕨类植物种类繁多,素有“蕨类王国之称”。
蕨类植物那么多,有哪些是它的代表植物呢?现将蕨类植物的代表植物介绍如下。
一、肾蕨
也叫蜈蚣草,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
二、铁线蕨
是铁线蕨科多年生细弱草本。
三、鹿角蕨
是水龙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
四、桫椤
又叫蛇木,有蕨类植物之王之称。
五、芒萁
又名铁狼萁,具有药用价值
六:卷柏
又叫老虎爪,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
【本人总结】有很多蕨类植物都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中医药书上均有记载。
生活中的很多蕨类植物也具有观赏价值,可以放于室内净化空气。
蕨类植物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探索泥盆纪迷人的远古植物世界
探索泥盆纪迷人的远古植物世界远在4.1亿年前的泥盆纪,地球上繁荣着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这其中包括了一些极其迷人的远古植物。
本文将探索这些远古植物的奇特之处,展示它们在泥盆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履叶植物的荣耀时代泥盆纪被视为履叶植物(lycophytes)的荣耀时代。
履叶植物是一类早期的地生植物,如现代的蕨类。
它们具有独特的枝叶结构,不仅可以从茎上分离出叶片,还可以通过地下生长的根系进行养分吸收。
履叶植物在泥盆纪的陆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履叶植物在远古地球的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地下根系的扎根,稳定了土壤,促进了矿物质的循环,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参与了地球的气候调控。
二、不可忽视的双子叶植物尽管泥盆纪以履叶植物的盛世为标志,但双子叶植物(pteridophytes)也在这个时代首次出现并开始发展。
双子叶植物是地生植物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了如铁线蕨和石松等植物。
不同于履叶植物的单一叶片结构,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叶子,这使得它们在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随着气候的演变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双子叶植物开始取代部分履叶植物的地位,成为泥盆纪植物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庞大而神秘的孢子植物除了履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外,在泥盆纪还有一类重要的植物群体——孢子植物(spore-bearing plants)。
孢子植物包括了苔藓和蕨类等植物。
孢子植物繁衍生息的方式与现代植物有所不同。
它们通过孢子的散播和繁殖来进行繁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弱。
然而,正是孢子植物的存在,使得泥盆纪的植被更加多样化,丰富了植物群落的类型。
四、泥盆纪迷人的植物世界在泥盆纪的远古植物世界中,履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孢子植物纷纷涌现,共同构成了当时生态系统的壮观景象。
这些古老的植物不仅带给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独特而美丽的景观,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和土壤稳定等生态功能,为当时的地球气候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树状结构图)阿康整理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针叶林湿地植被型组寒温性针叶林湿地植被型1. 兴安落叶松群系2. 长白落叶松群系3. 太白落叶松群系4. 峨嵋冷杉群系5. 雪岭云杉群系暖性针叶林湿地植被型1. 水松群系2. 水杉群系3. 池杉群系阔叶林湿地植被型组I 落叶阔叶林湿地植被型1. 水冬瓜赤杨群系2. 江南赤杨(桤木)群系3. 枫杨群系4. 胡杨群系5. 黑杨群系6. 银白杨群系I I 常绿阔叶林湿地植被型 1. 香樟林群系Ⅲ 竹林湿地植被型1. 水竹林群系2. 大箭竹群系灌丛湿地植被型组 I 落叶阔叶灌丛湿地植被型1. 油桦群系2. 柴桦群系3. 扇叶桦群系4. 细叶沼柳群系5. 高山柳群系6. 沼柳群系7. 川三蕊柳群系8. 柳叶绣线菊群系9. 川西锦鸡儿群系 I I 常绿阔叶灌丛湿地植被型1. 野牡丹群系2. 狭叶杜香群系3. 多枝杜鹃群系4. 草原杜鹃群系5. 隐蕊杜鹃群系6. 毛蕊杜鹃群系7. 狭萼杜鹃群系 Ⅲ 盐生灌丛湿地植被型1. 盐角草群系2. 柽柳群系3. 碱蓬群系4. 盐地碱蓬群系5. 大白刺群系6. 泡果白刺群系7. 塔里木沙拐枣群系8. 盐节木群系9. 盐生草群系10. 盐穗木群系11. 具叶盐爪爪群系草丛湿地植被型组I 莎草型湿地植被型1. 修氏苔草群系2. 乌拉苔草群系3. 灰脉苔草群系4. 毛果苔草群系5. 漂筏苔草群系6. 湿苔草群系7. 沼苔草群系8. 芒尖苔草群系9. 阿尔泰苔草群系10. 帕米尔苔草群系11. 踏头苔草群系12. 青藏苔草群系13. 木里苔草群系14. 红穗苔草群系15. 弯囊苔草群系16. 绿穗苔草群系17. 坚果苔草群系18. 藏嵩草-苔草群系19. 四川嵩草苔草群系20. 藏北嵩草-苔草群系21. 藏西嵩草-苔草群系22. 喜马拉雅嵩草-苔草群系23. 黄颖莎草群系24. 香附莎草群系25. 水葱群系26. 百球藨草群系27. 庐山藨草群系28. 三棱藨草群系29. 荆三棱藨草群系30. 海三棱藨草群系31. 蒯草群系32. 羊胡子草群系33. 高荸荠群系34. 少花荸荠群系35. 野荸荠群系36. 刘氏荸荠群系37. 华扁穗草群系38. 扁穗草群系39. 华克拉莎草群系40. 香附子群系I I 禾草型湿地植被型1. 芦苇群系2. 北方芦苇群系3. 卡开芦苇群系4. 狭叶甜茅群系5. 水甜茅群系6. 假鼠妇草群系7. 荻群系8. 菰群系9. 黍群系10. 李氏禾群系11. 拂子茅群系12. 假苇拂子茅群系13. 大米草群系14. 互花米草群系15. 星星草群系16. 獐毛群系17. 稗群系18. 盐地鼠尾粟群系19. 芨芨草群系20. 葡萄冰草群系Ⅲ 杂类草湿地植被型1. 香蒲群系2. 蒙古香蒲群系3. 狭叶香蒲群系4. 菖蒲群系5. 葱状灯心草群系6. 翅茎灯心草群系7. 灯心草群系8. 田葱群系9. 慈菇群系10 帚灯草群系11. 杉叶藻群系12. 班唇马先嵩群系13. 水木贼群系14. 节节草群系15. 翅碱蓬群系16. 水烛群系苔藓湿地植被型组1. 中位泥炭藓群系2. 尖叶泥炭藓群系3. 白齿泥炭藓群系4. 广舌泥炭藓群系5. 卵叶泥炭藓群系6. 钝叶泥炭藓群系7. 沼泽泥炭藓群系8. 大金发泥炭藓群系9. 薄网藓群系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I 漂浮植物型1. 满江红群系2. 紫萍群系3. 槐叶萍群系4. 凤眼莲群系5. 大薸群系6. 水鳖群系7. 叉钱苔群系I I 浮叶植物型1. 莕菜群系2. 菱群系3. 睡莲群系4. 莲群系5. 鸭趾草群系6. 小掌叶毛茛群系7. 水皮莲群系8. 浮叶眼子菜9. 莼菜10. 空心莲子草11. 芡实群系Ⅲ 沉水植物型1. 菹草群系2. 马来眼子菜群系3. 龙须眼子菜群系4. 微齿眼子菜群系5. 苦草群系6. 金鱼藻群系7. 东北金鱼藻群系8. 黑藻群系9. 水车前群系10. 海菜花群系11. 穗状狐尾藻群系12. 轮叶狐尾藻群系13. 茨藻群系14. 梅花藻群系15. 黄花狸藻群系16. 川蔓藻群系17. 轮藻群系18. 水盾草群系19. 水车前群系红树林湿地植被型组1. 白骨壤群系2. 红树群系3. 秋茄群系4. 木榄群系5. 桐花群系6. 海桑群系7. 水椰群系8. 苦槛蓝群系9. 海滨木槿群系10. 海漆群系11. 红海榄群系12. 银叶树群系13. 黄槿群系14. 榄李群系。
泥盆纪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泥盆纪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在泥盆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泥盆纪是地质历史中早期的一段时间,大约距今4.16亿年前至3.59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陆地植被开始扩展,海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本文将探讨泥盆纪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1. 海洋生物群落多样性在泥盆纪,海洋是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海洋中的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
浮游生物是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浮游来适应海洋环境。
底栖生物包括贝壳类、蠕虫等,它们依附在海底的岩石和沉积物上生活。
泥盆纪的海洋中还出现了早期鱼类,这是一项重大的生物进化事件。
2. 陆地生物群落多样性在泥盆纪,陆地的植被开始扩张,形成了丰富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
在陆地上,植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泥盆纪陆地上的植物主要包括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是当时陆地上最主要的植物群落,它们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像是现代的蕨类植物一样。
裸子植物则是一种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它们的种子裸露在外,不像被子植物那样包裹在果实中。
3. 泥盆纪生物群落的影响泥盆纪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生态平衡的形成。
海洋中的食物链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海洋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其次,陆地植被的扩张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和食物资源,促进了陆地生物的进化和繁荣。
最后,泥盆纪出现的各种生物形态为后代的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如早期的鱼类为今天的脊椎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总结:泥盆纪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在地球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相互作用复杂,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进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泥盆纪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进化历程,还可以为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泥盆纪追溯古代苔藓植物的进化历程
泥盆纪追溯古代苔藓植物的进化历程泥盆纪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距今约4.06亿年至3.60亿年。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生物进化事件,其中之一就是苔藓植物的出现和进化。
本文将追溯古代苔藓植物的进化历程,以及其在泥盆纪的重要地位。
苔藓植物是植物界中最古老的植物类群之一,它们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
苔藓植物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大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陆地植被逐渐出现。
苔藓植物作为最早的陆地植物之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泥盆纪的早期,地球上的陆地几乎完全是荒凉的岩石和沙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始发芽。
古代苔藓植物就是这些勇敢的先锋。
古代苔藓植物由一些原始的细胞和多细胞结构组成。
它们的细胞壁相对较为简单,不具备真正的导管。
这意味着水和养分必须通过直接渗透来获取,而不是通过内部的导管输送。
古代苔藓植物通常以芽形式生长,它们没有真正的根和茎。
它们通过附着在岩石表面或土壤中的细胞蒴,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和养分。
这种生长方式使得苔藓植物能够适应荒凉的环境,并逐渐向大陆陆地的内部扩散。
在泥盆纪晚期,古代苔藓植物开始向各个方向发展。
一些苔藓植物开始形成分枝,进一步增强了它们的生长和适应能力。
一些苔藓植物还发展出了特殊的结构,比如可作为繁殖器官的蒴。
古代苔藓植物的进化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泥盆纪,地球上的环境条件变化剧烈,从旱地到湿地再到河流。
这些变化对古代苔藓植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苔藓植物逐渐适应了湿地环境,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而另一些苔藓植物则无法适应这些变化,逐渐消失。
然而,无论是生存下来的还是消失的古代苔藓植物,它们在地球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它们是陆地植物的先驱者,为后来的维管植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同时,苔藓植物在地球的碳循环和气候调节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古代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之一,在泥盆纪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铁蕨—植物中的国宝
苏铁蕨—植物中的国宝
黄宝琼
【期刊名称】《汕头科技》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苏铁蕨是古生代泥盆纪时代子遗植物,它只存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台湾一带,奥东发现大面积群落。
苏铁蕨是珍稀濒危植物,是我国的国宝、活化石。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黄宝琼
【作者单位】汕头市岩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36
【相关文献】
1.苗药黔产槲蕨、三叉蕨、乌毛蕨、车前蕨、剑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J], 胡奇志;赵能武;王培善;赵俊华;潘炉台
2.贵州省植物园引种苏铁蕨成功 [J], 王用平;魏德生
3.苏铁蕨——植物中的国宝 [J], 黄宝琼;
4.苏铁与苏铁蕨的差异比较 [J], 孔维民
5.苏铁蕨—植物中的国宝 [J], 黄宝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_2022年学习资料
三,中国晚古生代矿产-一铁矿一宁乡式铁矿和山西式铁矿-二锰矿-桂平式锰矿-三铝土矿-四煤-五金属矿产
第二节海西运动与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海西运动(华力西运动)-海西运动:发生于晚古生代,特别是石 -二叠纪的地壳运动。它促使联合古大陆-的形成,使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并导-致生物界的重大发展。
二,-联合古陆的形成-一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由联合古大陆(泛大陆)和两大地槽-带构成的大地构造形势-1联合 大陆(泛大陆):海西运动-后,北方的鸟拉尔地槽的褶皱封闭,使-北美、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地台完全对接-形成劳亚 陆;与此同时,古地中海地-槽的西段的一部分(西欧地槽)褶皱封
二,上古生界特征-一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特征-1,只有上石炭统和二叠系-2,厚度不大,且较稳定-3,岩相变化不 -4,与下伏中奥陶统呈平行不整合-5,含丰富的矿产
二华南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1,包括泥盆、石炭和二叠系-2,厚度较大,但横向变化大-3,岩相以海相为主-4, 层分布面积和规模不如北方-5,地层接触关系复杂
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繁生,是地史上形成大-规模煤炭的时代。晚古生代后期冈瓦纳-大陆是冰川广布的时代。晚古生代发 -海西运动,主要板块发生碰撞,大部分-地槽和活动带(除去古特提斯海和古太-平洋边缘活动带褶皱成山,形成统一 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接形-成联合古陆
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变,并形-成南海北陆的基本形势-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三个古陆。海西 动导致蒙-古地槽(包括我国的天山-兴蒙地槽)褶皱使北-方的华北和塔里木古陆连接,使北方大部形成-陆地环境; 此同时,南方围绕扬子古陆仍为-广大海洋环境,并大范围的玄武岩喷发活动-形成南海北陆的基本形势P310图31 9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蕨类植物即蕨类
蕨类植物即蕨类。
3外形特征编辑1.孢子体的形态外部形态(8张)现在的蕨类植物是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
孢子体发达,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的蕨类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仅少数为一年生。
(1)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
(2)茎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
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Cyathe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
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
毛茸有单细胞毛、腺毛、节状毛、星状毛等。
繁殖方式(10张)孢子囊群排列方式(16张)5经济价值编辑蕨类植物在经济上并不如种子植物那么重要,但还是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一)药物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余种蕨类植物有药用价值。
如石松、金毛狗、肾蕨、贯众、苹、槐叶萍、蕨等都具有相应的药用价值。
(二)食用多种蕨类可食用。
著名的种类如蕨、紫萁、荚果蕨、苹蕨、毛轴蕨等多种蕨类的幼叶可食。
蕨的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酿酒,桫椤茎干中含的胶质物也可食。
(三)指示植物1.土壤指示蕨类如铁线蕨、凤尾蕨等属中的一些种为强钙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芒萁属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2.气候的指示蕨类如桫椤生长区域表明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巢蕨、车前蕨的生长地表明为高湿度气候环境。
3.矿物指示蕨类如木贼科的某些物种可作为某些矿物(金)的指示植物。
(四)工业上的用途石松的孢子可作冶金工业上的脱模剂,还可用于火箭、信号弹、照明弹的制造工业上,作为突然起火的燃料(五)农业上的用途有的水生蕨类为优质绿肥,如满江红属的蕨类,它们在东西亚被当做稻田的生物肥科,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固氮作用从空气中得到可以被其他植物使用的元素。
同时还是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
蕨类植物大含有丹宁,不易腐烂和发生病虫害,常用于苗床的覆盖材料。
(六)观赏许多的蕨类植物形姿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著名的观叶植物类。
如铁线蕨、巢蕨属、鹿角蕨属、桫椤、荚果蕨、肾蕨等,尤其是波斯顿蕨。
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古代蕨类植物
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古代蕨类植物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蕨类植物进化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古代蕨类植物在地球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古代蕨类植物的特点和演化历程。
1. 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概述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的第四个地质时期,约距今四亿年前至三亿年前。
泥盆纪时期,地球上的植被逐渐繁盛起来,蕨类植物在这个时期开始广泛分布于海洋中。
2. 古代蕨类植物的特点古代蕨类植物是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植物,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体型巨大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古代蕨类植物体型庞大,有些植物的高度甚至可以达到十几米。
这些植物的巨大体型使其能够在植被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2.2 海洋适应性强与现代蕨类植物不同,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古代蕨类植物进化出了与海洋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它们生长在海底的浅水区域,能够通过叶片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寒和耐盐能力。
3. 古代蕨类植物的演化历程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古代蕨类植物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适应。
以下是其演化历程的主要阶段。
3.1 蕨类植物的起源泥盆纪是蕨类植物进化的关键时期,但蕨类植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古生代时期。
早期的蕨类植物多生长于陆地上,主要以孢子繁殖,其体型相对较小。
3.2 蕨类植物的进化和扩散随着泥盆纪的开始,蕨类植物逐渐向海洋生态系统扩散。
这一进化和扩散的过程中,古代蕨类植物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的要求,形成了早期的海洋蕨类植物群落。
3.3 古代蕨类植物的巅峰时期在泥盆纪中晚期,古代蕨类植物达到了巅峰时期。
此时,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都显著增加,海洋蕨类植物群落形成了丰富而繁盛的局面。
4. 古代蕨类植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古代蕨类植物在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该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4.1 构建了海洋生态系统泥盆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古代蕨类植物通过形成海洋蕨类植物群落,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建立和演化。
中国地质年代表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中国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第四纪-----------------------------------------------------------------------------------------中生代新生代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 Qp中更新世 Qp2早更新世 Qp1新近纪上新世 N2中新世 N1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 E3始新世 E2 50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中生代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三叠纪 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 单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早古生代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加里动构造阶段-----------------------------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 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长城纪 Ch 1800古元古代吕梁运动滹沱纪Hl 2300 五台运动五台纪 Wt 2500 阜平运动-----------------------------太古代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 Ar2 3200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 Ar0 45ooAr 4600 地球形成----------------------------------------------------------------------------------------------------------------------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地质年代表列。
泥盆纪
有一种盾皮鱼叫做邓氏鱼,是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邓氏鱼身长10米,体重4吨,咬合力达3000千克每平方 厘米,足以将钢筋咬得粉碎,这样的咬合力出现于古近纪的巨齿鲨能与之匹敌。
海洋的动物们悠闲地生活着,谁也没有意识到,灭顶之灾即将来临。
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岩浆。300亿立方千米被称为“超级地幔柱”的岩浆由于不明原因脱离了外核,从西 伯利亚地区喷涌而出。
沉积地层
泥盆纪的沉积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其沉积总量比古生代其他各系都大。
世界主要地区泥盆系划分简表沉积地层一般划分为老红砂岩相、莱茵相和海西相,分别代表大陆环境、近岸 和远岸的海相环境。不同盆地沉积模式各异。以德国-比利时盆地为代表的岩相,早泥盆世多为近滨、前滨碎屑 岩相,中、晚泥盆世发育陆棚碎屑岩相、台地碳酸盐岩相、盆地泥质岩相和水下隆起碳酸盐岩相。华南与西欧类 似,差异在于泥盆纪中、晚期台地内部广布以浮游相硅质-泥质、碳酸盐岩沉积,形成台、盆交错的古地理格局。 北美东部则相反,早、中泥盆世为较浅水碳酸岩分布,而晚泥盆世全为,较深水的黑页岩与三角洲相卡斯基尔穿 插沉积。准噶尔-兴安褶皱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地槽区以岛弧型火山碎屑沉积为主。属于泥盆纪的特殊岩石类 型有:①沿老红古陆分布的老红砂岩;②发育在加拿大、乌拉尔、比利时和华南的礁灰岩;③广布于北美台地的 黑色页岩;④华南地区含锰硅质岩以及早泥盆世初期的笔石页岩等。
泥盆纪追溯古代蕨类植物的繁盛时期
泥盆纪追溯古代蕨类植物的繁盛时期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距今 4.17亿至 3.59亿年。
这个时期以其独特多样的生物群落而闻名,尤其是蕨类植物的繁盛。
本文将追溯泥盆纪古代蕨类植物繁盛的原因与后果。
一、泥盆纪蕨类植物的特点泥盆纪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植物形态和生态适应能力上。
泥盆纪的蕨类植物通常具有较大的叶片,细长的茎干以及丰富的枝叶。
这些特点为它们的生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光合作用面积,有助于其繁殖和生存。
二、泥盆纪蕨类植物繁盛的原因1. 气候条件的适宜泥盆纪是一个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有利于蕨类植物的生长。
在当时的地球上,温度适中,气候湿润,形成了广泛的湿地和水域环境,为蕨类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2. 土地环境的适宜泥盆纪的地壳活动造成了大量的陆地和湖泊的形成,湖泊和河流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适宜的土壤条件,有助于蕨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湖泊和河流还提供了较好的维持湿度的环境,使蕨类植物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泥盆纪蕨类植物繁盛的影响1.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泥盆纪的蕨类植物繁盛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有助于气候的稳定。
同时,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有助于调节地球的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泥盆纪蕨类植物的繁盛使湖泊和河流的生态系统更加繁荣多样化。
它们为湖泊和河流提供了丰富的底栖生物栖息地,并为其他动植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蕨类植物也在不同的湿地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3. 对地质学的影响泥盆纪的蕨类植物形成了大量的植物化石,这些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地球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植物化石,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泥盆纪时期的生态环境及其地质演变。
四、结论在泥盆纪时期,蕨类植物呈现出繁盛的发展态势,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的适宜和土地环境的有利。
蕨类植物的繁盛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地质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哪些-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哪些?
【常见问题】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哪些?
【专家解答】蕨类植物,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
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现存的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
我国的蕨类植物种类也非常之多,仅云南一省就有1000多种。
蕨类植物种类那么多,我们无法一一辨认出来,那么常见的几种蕨类植物你认识吗?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蕨类植物有哪些。
较为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巢蕨、肾蕨、鹿角蕨、铁线蕨、海金沙、银脉凤尾蕨、卷柏、翠云草、紫萁、石松、波斯顿蕨、兔脚蕨、纽扣蕨、石化野鸡尾、镰刀蕨、肋骨蕨、鱼尾蕨、丽莎蕨、掌蕨、悬崖蕨、冬青蕨等。
【小贴士】其中肾蕨、铁线蕨、鹿角蕨三种蕨类通常被养于室内,具有很高的观赏,还可以净化空气。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