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中国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是国人骄傲的资本,而今,“中国制造”标记几乎沦为地摊货的代名词,把“中国制造”奉为当家花旦的企业更是风光不再。中国,有着四大发明辉煌历史的中国,难道只有给人做嫁衣的份?只能以国人的血汗给人贴牌?
近年来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世界各大企业纷纷在华的许多开发区建立研发中心。昔日的制造加工区有向“世界实验室”和“区域大脑”转变的迹象。
就在我们不断地扩大出口企业并为海外订单纷至沓来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外资企业的以产品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策略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研发中心搬到了中国,外企“中国研发潮”一浪高过一浪。
有数据显示,2001年前,外企中国研发中心不超过200家,可是,到2007年已超过1000家。在2005年至2009年的投资计划中,约61.8%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首选的研发投资目的国,超过了美国(41.2%)和印度(29.4%)。
外企研发中心大举进入中国,有政策的吸引,但更多因素是跨国公司的方向性选择,他们看到了中国更优质、更庞大的智力资源――人才!有跨国公司作过对比,在中国用一个博士,工资成本仅为美国的1/4,而效率却是美国的6倍。这种投入产出比,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吸引中国人才的步伐。以微软为例,中国研发集团的近期目标规模就是8000人,微软Vista等操作系统就有中国研发人员的贡献。
我们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更多的“智造”,而不仅仅是“制造”?我们常说,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自身丰富的人才资源,我们不能自己把自己定位在“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上,而必须有所跳跃,向以人才、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中国智造”转变。
这个转变肯定会有些痛苦,可能时间也会较长,但是,对于长远的发展而言,这是值得的。长期以来,“中国制造”让全球受其恩惠。现在,我们需要信心,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的“智造”也将惠及华夏甚至惠及全球,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眼光、魄力,并且抓住机遇。以创新为特征的“中国智造”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不竭泉源,必将催生出面向未来的、拥有强大的知识产权溢价力的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
中国纺织服装业曾经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军,而今却感到冬天般肃杀,不利的消息天天传来,业内人士不寒而栗。难道只有看人家脸色的份?中国纺织业真的阳痿?有人可能不服气,会说“你这是长别人志气”。非也!大家可以看看,在纺织服装业,有多少标准和新产品是“中国制造”?纺织业开口就是“杜邦”、“莱卡”、服装业走了欧美又来韩流,连色卡都必用“潘通”,中国企业还有何颜面说话?
假如说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大家手笔把中国元素发挥得淋漓精致是大涨国人志气,我们的纺织服装业为何不能象李官奇发明大豆纤维一样多来点“中国智造”?
我等一介布衣,混迹纺织服装业近30年,做了N多年的“中国制造”,对纺织服装业现状甚为担忧。我之所以倾注心血研发“植物染色”、“植物染料”是不愿看到我们再次落后。因为我知道,在这个领域,至少我们不比其他国家差,起码在一个起跑线上。我是既高兴也难过,我们的研发成果受到众多国外公司的青睐;难过的是,国内企业关注的不多,知之甚少,我几乎每天都要回答一些基本知识的询盘。中国企业关心的是量,国外企业关心的是质!这就是区别!质和量一个词,但是两个意义,对企业来说,利润是第一位,靠量来谋利,犹如针尖挑土;靠质谋利,犹如排山倒海。道理非常简单:量是低附加值,质是高附加值,这就是一件高档时装,抵一车成衣的道理。求量,是“中国制造”,求质,才是“中国智造”。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重大跨越,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纺织服装行业本身,更是中国工业未来竞争力的一个基石。路径也相当清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否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之魂,魂之不存,利从而来?有人说,现在是纺织服装业的冬天,那么,我为这个冬天叫好!让暴风雪来得再猛烈一些吧!至少可以吹醒一些至今还麻木的企业家。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是历史的必然,套用一句老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太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