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训练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使工以药淬之B .秦王还柱而走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 .秦王必说见臣2.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 兵:军队 ②终已不顾.顾:回头 ③群臣怪.之怪:奇怪 ④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⑤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⑥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拉 ⑦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⑧被.八创 被:表被动 A .①②③⑧ B .②④⑤⑦C .③④⑤⑧D .①④⑥⑦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工以.药淬之 A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 .而乃以.手共搏之 C .箕踞以.骂曰 D .以.故荆轲逐秦王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 B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C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我的,我们的) D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二、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2.5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答案
5 荆轲刺秦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jiǎn)燕.国(yàn)拜谒.(yè)涕.泣(tì)B.骨髓.(suǐ)袒.护(tǎn)顷.刻(qǐnɡ)衣冠.(guàn)C.切.齿(qiē)慷慨.(kǎi)目眩.(xuàn)叱.责(chì)D.兴.兵(xīng)蛮.夷(mán)惶.急(huáng)箕.踞(jī)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冠”应读“guān”;C项,“切”应读“qiè”。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白天黑夜。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陵:被欺侮。
C.以试人,血濡缕..濡缕:沾湿衣缕。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解析:A项,“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告别。
B.恐惧不敢自陈.陈:陈述。
C.比诸侯之列.列:行列。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终。
解析:D项,“卒”通“猝”,突然。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
③④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凭借,翻译为“用”。
答案: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
②人不敢与忤.视忤:迎着目光看。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⑤给贡职.如郡县职,职任,职责。
⑥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
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 第二单元 5 荆轲刺秦王 同步训练(含解析)
5荆轲刺秦王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卿.岂无意哉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B.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C.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D.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思路解析:C项,“币”,礼品。
答案:C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偏袒扼腕而进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⑥进兵北略地⑦唯大王命之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④⑦D.①②④思路解析:①“卒”通“猝”;②“反”通“返”;④“振”通“震”。
答案:D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思路解析:A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递进。
B项,①介词,表被动;②动词,召见。
C项,都表“……的原因”。
D项,①连词,来;②介词,因为。
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可以.解燕国之患②日以.尽矣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以.次进⑤而乃以.手共搏之⑥皆白衣冠以.送之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③⑥/②④/⑤D.①④/②/③⑤/⑥思路解析:①⑤介词,用;②副词,通“已”,已经;③目的连词,来,用来;④介词,按照;⑥相当于“而”,表顺承。
答案:B5.对下列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乃令秦武阳为.副③为.变徵之声④又前而为.歌曰⑤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⑥愿举国为.内臣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⑤/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思路解析:①读“wéi”,表被动;②读“wéi”,动词,做,担任;③读“wéi”,动词,发出;④读“wéi”,动词,作;⑤读“wèi”,介词,替;⑥读“wéi”,动词,做。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10题。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有解析人教版)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工以药淬之 B.卒起不料C.燕王诚振怖年夜王之威 D.往而不反者【解析】B项,“卒”通“猝”;C项,“振”通“震”;D项,“反”通“返”。
【谜底】A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①②不合,③④相同B.①②不合,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解析】①②副词,假如没有;③副词,只是;④动词,回头看。
【谜底】D★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解析】例句与A项皆为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谜底】A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年夜王少假借之【解析】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
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谜底】C5.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主动句)【解析】A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谜底】A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最新-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精品
语文: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人教版课内阅读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 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 ( 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 ) ,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荆轲和而歌b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c . 汝识之乎d . 为变徵之声e .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f .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g . 沛公欲王关中 h . 君子生非异也i .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 a / bde / cfh / giB . ac / bf / deg / hiC . ad / be / cfh / giD . ag / bc / edh / fiC解析:ad是多音字;be是古音异读;cfh是通假异读;gi是破音异读。
故选C。
2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前而为歌A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
3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A . 又前而为歌。
B .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项的“而”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
例句中的“而”是表修饰,故应选B。
4 .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荆轲刺秦王》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抗争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以下是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希望能够解决您所碰到的有关问题。
一、通假字1.今天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给以下加线字注音。
拜见()督亢() 戮没()淬火()违逆()拊心()策目() 箕踞()眼花()创伤()三.解说以下词在文中的含义。
(参照课后习题二 )(1)偏袒 (2)郎中 (3) 贫寒 (4) 涕(5)币(6) 提(7)股(8)左右既前,斩荆轲( )四.解说以下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⑨进兵北略地( )五. 翻译以下句子。
(1)然而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因此不可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六. “以”的用法 (部分 )。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依靠”“依据”“依据”等。
(2)表原由,可译为“由于”。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期年(jī)忤视(wū)提秦王(tí)谒见(yè)B.苑囿(yòu)戮没(lù)揕击(zhèn)唱和(hè)C.俟机(sì)目眩(xuàn)惊愕(è)中庶子(shù)D.箕踞(jíjù)被八创(chuānɡ)贻笑大方(y í)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答案:B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④荆轲顾笑武阳A.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B.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C.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D.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答案:B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答案:B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D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检测
第5课荆轲刺秦王-—一代刺客的壮丽悲歌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在这里是迎着目光看的意思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D.士皆瞋目..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C.诸郎中..执兵D.愿大王少假借..之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太子迟.之A.发尽上.指冠 B.函.封之C.群臣怪.之 D.使使以闻.大王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3)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二、精段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5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人教版必修1)
2.5 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人教版必修1)【模拟试题】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5)使工以药淬之()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封之()(2)太子迟之()(3)群臣怪之()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攻城略地()(2)略无慕艳意()(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4)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君既若见录()(3)乃遂私见樊於期()(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攀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2)则秦未可亲也古:今:(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今:(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今:8. 从下列每组中分别找出两个词义相同的加点词。
(1)A. 进兵北略地 B. 略无慕艳意 C.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D. 攻城略地E.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答:()与()(2)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莫我肯顾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D. 顾计不知所出耳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答:()与()9. 翻译下列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乃今得闻教!(3)乃为装遣荆轲。
(4)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练案9荆轲刺秦王(1)
练案9荆轲刺秦王(1)本练案共2页,共16题,满分为67分,用时45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37分)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D)A.拜谒.(yè) 切齿拊.(fǔ)心忤.(xǔ)视骨髓.(suǐ)移植B.淬.(cuì)火瞋.(zhēn)目而视偏袒.(tǎn) 赠遗.(wèi)礼品C.震慑.(shè) 直揕.(shèn)其胸濡.(rú)染群臣惊愕.(è)D.陛.(bì)下变徵.(zhǐ)之声惶.(huánɡ)急头晕目眩.(xuàn)【解析】A“忤”应读“wǔ”。
B“瞋”应读“chēn”。
C“揕”应读“zhè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C)A.则秦未可亲.也亲:接近。
B.秦王惊,自引.而起引:挣脱。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深刻。
D.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
【解析】深:刻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A.①乃.请荆卿曰②乃.欲以生劫之B.①工以.药淬之②醒能述以.文者C.①今行而.无信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D.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②乃为.装遣荆轲【解析】A乃:副词,相当于“于是”/副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B以:介词,相当于“用”。
C而: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连词,表示修饰,译不出。
D为:介词,相当于“替”/动词,相当于“整理”。
4.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促”,急促。
B.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D.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解析】卒:通“猝”,突然。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A.樊将军以穷困..扼腕而进..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D.太子丹恐惧..【解析】A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贫穷。
《荆轲刺秦王》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拊.心( ) 濡.缕( ) 变徵.( )瞋.目( ) 被八创.( )箕踞..(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______通______,______)(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通______,______)(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通______,______)(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通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而右手揕.其胸(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函.封之( )(6)今太子迟.之( )(7)持千金之资币.物( )(8)愿大王少假借..之(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4.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_____末年_____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_____体史书,全书共_____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5.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4)燕王拜送于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2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测试2.5荆轲刺秦王新(1)
《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典型例题】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 D. ①⑥⑧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诸郎中执兵(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4)愿大王少假借之(5)左右既前,斩荆轲(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2(精品同步试题)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语言积累(一)字词积累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谒(yè) 濡(rú) 变徵(zhǐ)B.踞(jū) 忤(wǔ) 叱(chì)C. 箕(jī) 揕(chèn)袒(tǎn)D.拊(fǔ) 瞋(chēn) 樊於(yú)期二:课堂点击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C、遗:使人遗赵王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比诸侯之列朋比为奸3、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见燕使者咸阳宫C、嘉为先言于秦王D、使毕使于前4、为了刺秦王,荆轲做了哪些准备?5、燕太子丹和其他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送之”?6、刺杀秦王成功会不会改变燕国命运?为什么?三、选段在线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4
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基础检测】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è)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è)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拊心(fǔ)D. 王翦(jiǎn)瞋目(zhēn)箕踞(jī)目眩(xuàn)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 偏袒扼腕而进。
E.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F. 秦王必说见臣。
3.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 ①⑥⑧4. 对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5.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A (1)攻城略地((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略无慕艳意()(4)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B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君既若见录()(3)乃遂私见樊於期()(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下列语句不是倒装句的一组是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7.下列词语解说不正确的是()A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在早晚B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D又前而为歌曰歌:名词作状语,向前8.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ɡ)戮.没(lù)B.偏袒.(tǎn)扼.腕(è)濡.染(rú) 怯懦.(ruò)C.淬.火(cù)忤.视(wǔ) 铁杵.(wǔ) 拊.心(fǔ)D.创.伤(chuānɡ) 瞋.目(c hēn) 箕.踞(jī)目眩.(xuàn)解析A项“亢”读kànɡ;B项“懦”读nuò;C项“淬”读cuì,“杵”读chǔ。
答案D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解析D项①②没有,③只是,④回头。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②使工以.药淬之③以.次进④以.故荆轲逐秦王⑤乃以.手共搏之⑥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⑧箕踞以.骂曰A.②③ B.①⑦ C.④⑤ D.⑥⑧解析①⑦为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②⑤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把"等意,③意为“按”,介词,④介词“因为”,⑧连词“而”。
答案B4.默写名句.(3分)(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2)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__。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后事之师(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阅读与鉴赏(48分)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8题.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金币.B.唯.大王命之唯:希望。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次:先后顺序.解析A项币:礼品。
答案A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错误!B.错误!C。
错误!D。
错误!解析A项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
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
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答案A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2分)A.①荆轲顾.笑武阳②顾.野有麦场B.①既.至秦②轲既.取图奉之C.①轲自知事不就.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D.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②佛印绝.类弥勒解析D项①断,②极。
A项两个“顾”,回头看。
B项两个“既”,已经。
C项两个“就”,完成。
答案D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来抵抗大王,愿意将全国上下的人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臣服秦国的)诸侯的行列里,交纳赋税和听任差遣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只要能侍奉守护祖先的宗庙就行了。
(2)(秦王)于是拔出了剑来迎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9~14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涂:修整。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指责。
C.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事:侍奉。
D.赵襄子最怨.智伯怨:埋怨。
解析D项怨:痛恨.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错误!B。
{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C。
错误!D.错误!解析A项副词,“原来";连词,“却”。
B项都是介词,“替,给”。
C项介词,“在";介词,“比"。
D项用在动词前,“……的情况";“所以"连在一起,“……的原因".答案B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左右..不可知..欲诛之B.使形状C.漆其头以为..者死..饮器D.士为知己解析A项左右:古,身边的侍卫;今,①大约,表概数,②表方位。
B项形状:古,形体相貌;今,物体的样子.C项以为:古,以(之)为;今,认为。
D项知己:志同道合、互相了解的人。
古今义相同。
答案D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不二心"的一组是( )(2分)①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②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③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解析②是襄子的行为;③是襄子称赞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襄子的话。
均不能体现豫让的义.答案C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豫让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
但他后来到智伯那里,得到了智伯特别的尊重和宠幸。
因此他后来报知遇之恩。
B.豫让为了刺杀襄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并不惜把漆涂在自己身上,使肌肤肿烂,吞下炭墨使声音变得嘶哑,从而让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
C.豫让的屡次刺杀,使得襄子大怒并列举罪过指责他的行为是违背道义、自相矛盾的,从而导致豫让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只好自杀而死。
D.豫让虽然没有杀掉襄子,但他自杀的行为还是让人感动。
自杀那天,赵国志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解析C项“没有脸面活在世上”错,豫让是主动自杀以义报恩的。
答案C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2)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3)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