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临床意义生化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的生物化学状况,从而辅助诊断疾病、评估病情、指导治疗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化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血糖:血糖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供应物质,用于评估糖尿病、低血糖和其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

2.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用于评估肝功能的异常,如肝炎、肝硬化等。

4.肾功能指标:包括血尿素氮、肌酐、尿酸等,用于评估肾脏功能的异常,如肾炎、慢性肾脏病等。

5.电解质:包括钠、钾、钙、镁等,用于评估体内电解质平衡的情况,如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异常等。

6.乳酸和酮体:用于评估酸碱平衡的情况,如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7.尿常规:包括尿蛋白、尿白细胞、尿红细胞等,用于评估泌尿系统炎症、肾损伤等情况。

8.炎症和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用于评估炎症和感染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9.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2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用于评估肿瘤的筛查、监测和治疗反应。

10.甲状腺功能指标:如甲状腺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等。

11.骨代谢指标:如钙、磷、碱性磷酸酶、骨密度等,用于评估骨代谢紊乱的情况,如骨质疏松、骨折等。

12.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如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

13.电解质和酸碱指标:如电解质浓度、酸碱平衡指数等,用于评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异常的情况,如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等。

以上只是部分常见的生化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指标可以通过生化检验来评估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无吞噬功能,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
(2)临床意义: A.增多:a.疾病 Nhomakorabea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增
多达10%以上;淋巴网细胞瘤等. b.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及铅铋中毒
B.减少:a.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等 b.用药 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
素应用过量等
5.淋巴细胞
(1)参与体液免疫
(2)临床意义 A.增多:a.传染病 百日咳、水痘等 b.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二. 尿比重 4℃时同同体积水的重量比
1.升高 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梗阻等 2.降低 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三.尿蛋白
1.生理性蛋白尿
剧烈运动、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病导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损伤所致 (3)混合型蛋白尿 肾小球、小管同时受损 (4)溢出性蛋白尿 血液中多量异常蛋白质 (5)药物肾毒性蛋白尿 应用氨基糖苷类药 物、多肽抗生素
B.消耗性疾病 (2)病理性减少:A.疾病 严重进行性肌萎缩
B.其他 碱中毒、肾衰竭等
十三.尿尿酸
1.尿酸增高:(1)疾病 痛风等 (2)核蛋白代谢增强 (3)生理性 使用嘌呤食物过多 (4)用药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2.尿酸减少:(1)疾病 肾功能不全 (2)饮食 高糖、高脂肪饮食
十四. 尿淀粉酶 1.增高:(1)急性胰腺炎发作期 (2)疾病 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等 2.减少: 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
2.尿肌红蛋白阳性 (1) 创伤 挤压综合症、电击伤等 (2)原发性肌肉疾病 肌肉萎缩等 (3)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 心肌梗死等 (4)代谢性疾病及酒精或药物中毒
八.尿沉渣白细胞
1.离心尿沉淀物中白细胞的数量 2.增多: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混入尿液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是医生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医学检查可以通过测量生物学体征、检测体液、组织和细胞等方式获取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血常规指标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参数情况,如贫血、炎症、感染等。

临床上,血常规常用于评估患者的疾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和观察治疗效果。

2.尿常规指标尿常规指标包括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白细胞等。

尿常规可以评估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情况,如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等。

临床上,尿常规常用于筛查和监测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

3.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

肝功能指标可以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和肝功能异常,如肝炎、肝癌等。

临床上,肝功能指标常用于筛查和监测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4.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等。

肾功能指标可以评估患者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如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等。

临床上,肾功能指标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肾脏状况,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5.血脂指标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血脂指标可以评估患者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如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

临床上,血脂指标常用于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调脂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6.血糖指标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血糖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

临床上,血糖指标常用于筛查和监测糖尿病,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血糖控制效果。

7.甲状腺功能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抗体等。

甲状腺功能指标可以评估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临床上,甲状腺功能指标常用于评估甲状腺疾病,指导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总之,医学检查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疾病情况,有助于医生了解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___医疗器械基本知识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___医疗器械基本知识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___医疗器械基本知识1.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Hb):用于评估贫血程度和红细胞数量,常用于诊断和评估贫血、出血等疾病。

-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评估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

异常白细胞计数可以指示感染、炎症、淋巴瘤等疾病。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

异常血小板计数可以指示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

2.生化检查指标:-肝功能检查指标(ALT、AST、ALP、总胆红素等):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疾病。

异常肝功能指标可以指示肝炎、肝硬化、胆管梗阻等疾病。

-肾功能检查指标(尿素氮、肌酐、尿酸等):用于评估肾脏功能和疾病。

异常肾功能指标可以指示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3.血脂检查指标:-总胆固醇(TC):用于评估血脂代谢水平。

异常总胆固醇水平可以指示高血脂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异常LDL-C水平可以指示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4.免疫学检查指标:-C反应蛋白(CRP):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程度。

异常CRP水平可以指示感染、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用于评估免疫功能和免疫状态。

异常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指示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疾病等。

5.影像学检查指标:-X线指标:用于评估骨骼、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疾病。

如骨折、肺炎、肺结核等。

-CT指标:用于评估脑部、胸腹部等器官的疾病。

如脑卒中、胃肠道肿瘤等。

-MRI指标:用于评估脑、脊髓、骨骼等器官的疾病。

如脑肿瘤、脊髓损伤等。

这些常用的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医学检查指标的意义与其正常值有关,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这些指标。

通过检查这些指标可以为临床诊断、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跟踪疾病的进展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医学检查指标并不是单一的诊断依据,临床上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1.血糖:血糖是评估糖代谢情况的常用指标,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糖尿病、甲亢等疾病,并评估治疗的效果。

2. 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胆汁排泄功能等情况,对于评估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排泄功能,用于诊断和监测肾脏疾病,如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并评估肾透析的效果。

4.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血液中脂质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5.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情况,用于判断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并评估治疗的效果。

6.微量元素指标:包括铁、锌、铜等。

这些指标能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对于评估营养不良、贫血等情况有帮助。

7.肿瘤标志物:比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早期发现和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对于肿瘤的筛查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8.电解质指标:包括血清钠、钾、钙等。

这些指标能反映体液中电解质的平衡情况,对于判断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异常有帮助。

9.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机体的免疫炎症状态,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0.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程度,对于诊断心肌梗死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以上仅是常见的生化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的简要介绍,实际应用需综合个体情况进行分析。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室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正常与异常状况,有助于诊断疾病、监测疗效和预测疾病进展等。

以下是常规生化检验项目中一些重要指标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参考范围:ALT:男性≤50U/L,女性≤35U/L;AST:男性≤40U/L,女性≤35U/L。

临床意义:ALT和AST通常用于评估肝功能,出现异常意味着肝细胞损伤,并且可以帮助区分肝炎、肝病毒感染、肝细胞癌等。

2.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参考范围:TP:60-80g/L;ALB:35-55g/L。

临床意义:TP和ALB是评估肝功能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异常可提示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

3.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参考范围:BUN:2.86-8.21 mmol/L;Cr:53-106 μmol/L。

临床意义:BUN和C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异常可以提示肾脏功能损伤,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病等。

4.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参考范围:TBIL:3.4-20.5 μmol/L;DBIL:0-6.8 μmol/L。

临床意义:TBIL和DBIL常用于评估肝胆系统功能,异常可以提示肝胆疾病,如黄疸、胆结石等。

5.血清钠(Na)、钾(K)和钙(Ca):临床意义:这些电解质指标常用于评估水电解质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异常可以提示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病等。

6.血清葡萄糖(GLU):参考范围:空腹血糖:3.6-6.1 mmol/L。

临床意义:血糖是评估糖代谢的指标,异常可以提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

7.血清甲状腺素(T3、T4)和甲状腺刺激素(TSH):参考范围:T3:1.2-3.1 nmol/L;T4:63-165 nmol/L;TSH:0.55-4.78 mIU/L。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x 常用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一、血常規檢查1.白細胞計數(1)正常值參考範圍成人:(4~10)×109/L;新生兒:15~20×109/L 高於成人6月-2歲:5~12×109/L(2)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減少: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藥物:腫瘤化療、磺胺、解熱鎮痛藥、抗生素等。

特殊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病毒、寄生蟲等其他:放射治療、化學品●增加:生理性增高見於新生兒,月經期,分娩,情緒變化等。

病理性:細菌感染,白血病,惡性腫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學藥中毒。

2.白細胞分類計數(1)正常值參考範圍中性粒細胞(N):0.50~0.70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嗜鹼性粒細胞(B):0.0~0.01淋巴細胞(L):0.20~0.40單核細胞(M):0.01~0.08(2)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N):增加:急性化膿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惡性腫瘤及組織損傷等。

減少:基本與白細胞總數減少相同。

嗜酸性粒細胞(E):增加:過敏性疾病與皮膚病;寄生蟲;血液病;用藥。

減少:疾病(傷寒、副傷寒);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嗜鹼性粒細胞(B):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及嗜鹼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鉛中毒等淋巴細胞(L):增加:某些細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排斥反應。

減少:傳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相對性淋巴細胞減少見於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時。

單核細胞(M):增加:傳染病或寄生蟲病;血液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3.紅細胞計數(1)正常值參考範圍男性:(4.5~5.5)×1012女性:(3.5~5.0)×1012新生兒:(6~7)×1012(2)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增多:相對增多:血液濃縮,絕對增多: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病理代償性和繼發性: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臟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相对增多:血液浓缩,高原适应症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5.血小板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100~300)×XXX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多: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炎症、恶性肿瘤、缺氧、慢性病、药物等。

减少:血小板减少症,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等。

6.红细胞压积1)正常值参考范围男:42%~52%女:35%~47%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相对增多见于脱水、高原适应症等。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贫血、失血等。

7.平均红细胞体积1)正常值参考范围80~100fL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球型贫血等。

减小:小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8.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正常值参考范围27~31pg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球型贫血等。

减少:小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1)正常值参考范围320~360g/L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球型贫血等。

减少:小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二、肝功能检查1.血清总胆红素1)正常值参考范围总胆红素:3.4~20.5μXXX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溶血性疾病等。

2.血清直接胆红素1)正常值参考范围直接胆红素:0~6.8μXXX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胆道梗阻等。

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1)正常值参考范围男性:10~40U/L女性:7~35U/L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肝细胞损伤、肝炎、药物、酒精等。

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是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通过对患者的生物体内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获得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等信息。

以下是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炎症、感染、贫血等情况,对全血细胞和炎症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

2.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内代谢、肝脏和肾脏功能情况,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血凝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凝血功能,帮助判断出血或者血栓病变,对于血液疾病、血栓性疾病、手术前后等情况的判断非常重要。

4.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蛋白、细胞因子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帮助诊断和评估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5.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

这些指标可以辅助诊断肿瘤,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6.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培养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感染病,及时发现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疫情监测。

以上只是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一部分,每个指标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在临床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还可以提供全面的生物学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和决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讲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讲义

(2)白蛋白 A.降低:a.营养不良:摄入不足等 b.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等 c.合成障碍:肝功能障碍 B.增高:严重失水导致的血浆浓缩 (3)球蛋白 A.增高:a.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 b.自身免疫性疾病 c.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B.降低(合成减少):a. 生理性减少 b.免疫功能性减少 c.球蛋白血症

这两个的形成原理不一样 正常粪便中无胆红素而有粪胆原和粪胆素,因此实验结果与其他项目不 同,正常情况下是阳性。当粪胆素含量减少时表明有胆道梗阻,完全梗 阻时粪便外观呈白陶土样,粪胆素和粪胆原实验呈阴性。如粪胆原和粪 胆素含量增加,对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参考范围: 红细胞:无 白细胞:无或偶见 上皮细胞:偶见 细菌:正常菌群 真菌:少量 寄生虫卵:无致病性虫卵
(4)A/G比值 A. A/G比值小于1:慢性肝炎、肝硬化 B.急性肝炎早期, A/G比值正常
影片放映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1.肾的功能 (1)分泌和排泄尿液、废物、毒物和药物 (2)调节和维持体液容量和成分(水分和 渗透压、电解质、酸碱度) (3)维持机体内环境(血压、内分泌)的 平衡

一.血清尿素氮



1.白细胞:白细胞增多见于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 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2.红细胞:红细胞见于痢疾、溃肠性结肠炎、结肠癌。 3.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急性肠炎和痢疾。 4.上皮细胞:为肠壁炎症的特征,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5.真菌:真菌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的二重 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致病常见于菌群失调,普通酵母菌大 量繁殖可致轻度腹泻。

五.血清总蛋白、白蛋白(A)和球蛋白(G)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指标是指用于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发现疾病及监测疾病进展情况的一些生化、生理、免疫学、显微学等检验项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介绍。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白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炎症、感染和免疫系统功能;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用来评估贫血状况,监测肾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凝血功能及炎症等疾病情况。

2.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外观、比重、pH值、蛋白质、糖、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

尿常规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肾脏功能、尿路感染和炎症等疾病情况。

3.血糖测定:血糖测定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监测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耐受性。

血糖测定也可以用于怀疑低血糖的患者或者监测其他疾病如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4.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

肝功能检查可以用于评估肝脏的炎症、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药物毒性等情况。

5.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

肾功能检查可以用于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及泌尿系统的疾病情况。

6.血脂测定: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

血脂测定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等情况。

7.血压测定:血压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等。

8.癌症标志物测定:癌症标志物是一些在特定类型的癌症患者体内产生的物质,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癌胚抗原(AFP)等。

癌症标志物的测定可以用来筛查和诊断癌症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

9.免疫学指标测定:免疫学指标测定包括白细胞亚群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测定、类风湿因子测定等。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1、血清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下哪项存在最多A:平滑肌B:肝脏C:骨骼肌和心肌D:胰腺E:脑组织【答案】C【解析】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和心肌为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有极少含量。

血清CK活性增高有临床意义。

A、B、D、E项也存在CK,但并非最多。

2、空腹血糖的正常参考值是A:3.0~7.1mmol/LB:2.8~6.5mmol/LC:3.9~6.1mmol/LD:3.2~7.8mmol/LE:4.1~6.6mmol/L【答案】C3、一患者外伤后摘除脾脏,血常规检查报告可能会出现A: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B: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增快C: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减慢D:血小板增多E:血小板减少【答案】D【解析】脾摘除术后,血小板应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与脾摘除关系不大,主要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相关。

血小板减少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4、成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是A:(5~12)*10/LB:(4~10)*10/LC:(3~12)*10/LD:(15~20)*10/LE:(12~16)*10/L【答案】B【解析】成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4~10)*109/L。

A答案是儿童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D答案是新生儿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C、E答案是异常值。

5、下列哪项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指标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B:血尿酸C:血肌酐D:血清淀粉酶E:血清肌酸激酶(CK)【答案】E【解析】血清肌酸激酶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指标之一:AMI后4~10小时内,CK活性急剧上升,12~36小时达高峰,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10~12倍,72~96小时恢复正常。

A项升高多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B项升高多见于痛风、急慢性肾炎等;C项升高多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D项升高多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穿孔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与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根底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响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与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

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局部。

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局部,占血液总量的55%~60%。

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

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一〕简述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X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新生儿:〔15.0~20.0〕×l09/L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二〕临床意义1.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局部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生化指标是医学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生物化学代谢过程的变化。

它能够提供反映机体状况的客观数据,帮助医生诊断疾病、选择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化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血常规指标:1.白细胞计数(WBC):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异常增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疾病;异常减少可能表示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疾病。

2.红细胞计数(RBC):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异常增高可能表示缺氧、血液呼吸功能不良;异常减少可能表示贫血、失血等疾病。

3.血红蛋白(Hb):血液中携带氧气的蛋白质。

异常增高或减少可能表示贫血、肺疾病等疾病。

4.血小板计数(PLT):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异常增高可能表示炎症、感染等疾病;异常减少可能表示骨髓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

肝功能指标:1.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肝脏细胞损伤释放的酶。

异常升高可能表示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

2.白蛋白(ALB):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蛋白质。

异常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不全、肾病等疾病。

3.总胆红素(TBIL):血液中胆红素的总量。

异常升高可能表示肝脏疾病、胆道梗阻等疾病。

肾功能指标:1.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反映肾脏排除废物的功能。

异常升高可能表示肾功能损害、肾炎等疾病。

2.尿酸(UA):代谢产物,异常升高可能表示痛风、肾结石等疾病。

血脂指标:1.甘油三酯(TG):血液中的一种脂肪,异常升高可能表示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

2.总胆固醇(TC):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含量。

异常升高可能表示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增高可能表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

炎症指标:1.C-反应蛋白(CRP):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

异常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风湿性疾病等。

2.血沉(ESR):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积的速度。

异常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风湿性疾病等。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医学检查及临床意义一、血液检验㈠血常规检验㈡贫血及溶血检验㈢止血及凝血检验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㈣肝、胆、胰腺疾病检验㈤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㈥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㈦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㈧内分泌疾病检验㈨肿瘤标志物检验㈩过敏性疾病的检验(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二、尿液检验㈠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三、其他检验㈠粪便检验㈡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㈢脑脊液检验㈣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㈤痰液检验㈥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㈦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一、血液检验㈠血常规检验白细胞(WBC,LEU)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1、增多:⑴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⑵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⑶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⑷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⑸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⑹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是现代医学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代谢状态及营养状况。

本文将介绍几项常见的生化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和电解质水平,并对各项指标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1.血红蛋白(Hb):参考范围: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

低血红蛋白常见于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而高血红蛋白可能与脱水、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相关。

2. 血糖(GLU):参考范围: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临床意义:血糖是评估患者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高血糖常见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疾病,而低血糖可能与胰岛素瘤、肝功能不全等疾病相关。

3.肝功能指标:(1)谷丙转氨酶(ALT):参考范围:男性:0-45U/L;女性:0-34U/L临床意义:谷丙转氨酶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2)谷草转氨酶(AST):参考范围:男性:0-40U/L;女性:0-33U/L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也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3)碱性磷酸酶(ALP):参考范围:30-120U/L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是肝细胞和骨细胞等组织的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胆管梗阻、骨肿瘤等疾病。

4.肾功能指标:(1) 血尿素氮(BUN):参考范围:2.9-7.1mmol/L临床意义:血尿素氮是评估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脱水等疾病。

(2) 血肌酐(Cr):参考范围:男性:62-106umol/L;女性:53-82umol/L临床意义:血肌酐也是评估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5.电解质水平:临床意义:钠离子是维持体液平衡的重要电解质,低水平可能与脱水、肾脏功能异常等疾病相关。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与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与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

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

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

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

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一)简述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新生儿:(15.0~20.0)×l09/L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二)临床意义1.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各种指标临床意义

各种指标临床意义

各种指标临床意义
各种指标在临床医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疾病状况、监测疾病的进展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血液指标:血液指标包括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浓度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炎症反应程度以及免疫功能状态。

2.炎症指标: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可以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

这些指标在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疾病活动的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代谢指标:代谢指标如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和肾功能指标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

它们可以用于评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4.心脏指标:心脏指标如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等可以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

它们在心肌梗死的诊断和监测中起着关键作用。

5.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食管癌抗原等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存在及其进展。

它们在肿瘤的筛查、诊断以及疾病复发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6.免疫指标:免疫指标如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它们在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诊断和疾病活动监测中起着关键作用。

7.血栓指标:血栓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它们在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以及抗凝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暂时性糖尿;①生理性糖尿:②应激性糖尿:见 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4)假性糖尿: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如维生素 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 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等,可使班氏定 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尿蛋白(PRO)
蛋白质进入尿液中,产生蛋白尿。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定量:<100 mg/L;<150 mg/24h 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
绝对性增多
①生理性:缺氧和高原生活、新生儿、剧烈运动或 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 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计数可达 (7.0~12.0)×1012/L。
2.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继发性贫血
2.减少 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用药:长期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
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 因子等,与过敏反应有关
1.增多
疾病:慢粒、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 罕见嗜酸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
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 以及注射疫苗等。
醇、甲氧氟烷中毒。草酸盐尿增加提示小肠疾病。
尿沉渣结晶
胱氨酸结晶可见于某些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 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常见于严重肝病患者。 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
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脂肪醇结晶见于膀 胱尿滞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 慢性肾孟肾炎患者的尿液中。 药物性结晶:服用磺胺药、氨苄西林、巯嘌呤、 扑痫酮等药物,可出现结晶尿。
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等。 乳凝便—儿童消化不良等。 鲜血便—痔疮、肛裂、息肉。 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便—阻塞性黄疸等。 细条便—直肠癌等。
粪隐血
参考范围:阴性 粪隐血阳性临床意义 1.消化道溃疡:间歇性阳性,出血量大但
非持续性。 2.消化道肿瘤: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3.其他疾病
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血小板计数(PLT)
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其他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
某些感染(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单、 TB和败血症)、出血疾病(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 疸。过敏性紫癜等。 用药:药物抑制骨髓、抗血小板药、抗肿瘤药、抗生素、 细胞毒药。
血红蛋白(HB)
运输O2和CO2。 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参考范围: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 g/L
新生儿 170~200 g/L
1.增多
疾病: 慢性肺心病、紫绀型先天性心、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其他疾病: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 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 塞等。
中性粒细胞
2.减少
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 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 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 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 病等。
胞浆内无颗粒
淋巴细胞0.20~0.40(20% ~ 40%) 单核细胞0.03~0.08(3% ~ 8%)
中性粒细胞
吞噬功能 1.增多
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中度感染可>10.0×109/L; 重度可>20.0×109/L,伴核左移。
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如尿毒 症)、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 毒。
2.增多
– 创伤:急性失血,脾摘除术后、骨折 – 其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RBC增多症、骨髓
瘤、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单位 时间内的沉降距离。
➢ 男0~15 mm/h;女0~20 mm/h 1.增快 生理性:月经、妊娠3m—分娩后3w略增快。 病理性增快见于:
粪便检查
正常粪便色泽为黄褐色,婴儿为黄色,均为柱 状软便。
粪便色泽:
1.食物:肉食-黑褐色,绿叶菜-绿色,巧克力、 咖啡者-色,西红柿、西瓜-红色,黑芝麻-黑色。
2.药物:活性碳、铋制剂、铁制剂-灰黑色;大黄、 番泻叶-黄色;保泰松-红或黑色;水杨酸钠-红至 黑色;利福平-橘红至红色;华法林、双香豆素、 双香豆素乙酯、新抗凝-红。
2.降低 疾病: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 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 泻及饥饿状态。 用药:酸性药物,如:维C、氯化铵。
尿比重(SG)
成人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 (一般为1.010~1.025)
新生儿1.002~1.004 1.增高
粪外观
临床意义 稀糊状或水样—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
性胃肠炎。 大量黄绿色稀便并有膜状物—伪膜性肠炎症; 大量稀水便—艾滋病者的肠道孢子虫感染。 米泔水样便—霍乱、副霍乱等。 黏液便—小、大肠炎。
粪外观
冻状便—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脓血便—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式结肠
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 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 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等。
尿比重(SG)
2.降低
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孟肾炎、肾 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 期、胶原性疾病、尿崩症、蛋白质营养不良、恶 性高血压、低钙血症、肾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 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
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 炎等。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 细胞。
尿沉渣管型
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内聚集形成管型,尿液中 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
常见包括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白细胞、红细 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 型和细菌管型。
参考范围:0或偶见(0~1/HPF,透明管型) 临床意义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肾小球肾炎 3.肾病综合征 4.急性肾盂肾炎 5.慢性肾盂肾炎 6. 应用多黏菌素、磺胺嘧啶、顺铂等药物所致。
尿沉渣结晶
正常尿有磷酸盐结晶、草酸盐结晶和尿酸盐结 晶等。
临床意义
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 大量的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白血病和淋巴瘤的
化疗期间核蛋白更新增加。 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大量的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
2.减少
疾病: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用药:促皮质激素、激素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1.绝对增多
传染病:百日咳、传单等。 血液病:急、慢性淋
2.减少
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 用激素。
中性粒细胞↑时,淋巴细胞也相对↓。
单核细胞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1.减少 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等; 药物: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
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特殊感染:G-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
影响。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2.增多 生理性: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
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 息,活化T、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 要作用。
增多 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
期。
红细胞计数(RBC)
男性(4.0~5.5) ×1012/ 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3.9~5.3) ×1012/L 1.增多 相对性增多: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
尿糖
正常人尿液中尿糖检测为阴性
(1)血糖增高性糖尿:①糖尿病最为常见。② 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 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 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 糖尿等。
2.减少
大出血、再障、类风湿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 出血。
其他疾病: 缺铁,是由慢性反复出血疾病引起,缺B12、 叶酸。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功能: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止血;凝 血。
参考范围:(100~300)×109/L 1.减少
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 骨髓肿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 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炎症:风湿病、感染 组织损伤及坏死:心梗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
2.病理性减慢: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真性RBC 增多症及DIC晚期等。
尿液检查
目的
(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2)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诊断 (3)职业病的诊断 (4)药物安全性监测
尿液酸碱度(PH)
1.增高 疾病: 碱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 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用药: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
中毒: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用药:抗肿瘤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功能,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 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
1.增多 过敏性疾病:支喘、荨麻疹等。 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 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等。 血液病:慢粒、嗜酸粒白血病等。
6.药物肾毒性: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多 肽类(多黏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 抗真菌药(灰黄霉素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