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艺术史上对于艺术的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客观精神说”,第二种是“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是“模仿说”和“再现说”。
一、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史“观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识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柏拉图对艺术的认识依据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核心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饿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二、主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强调艺术创作。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
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我国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这个是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定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语”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大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三、“模仿说”和“再现说”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西方文学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他看到并强调了艺术中创作主题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体现出他思想的深刻之处。他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又使他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观点认为艺术史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肯定了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这种提法得到亚里斯多德的肯定和继承,使得“模仿说”的地位和权威日益巩固了起来。西方古代文论家们已经觉察到了艺术是在模仿现实世界,这无疑具有唯物主义艺术观的性质的,他们在探索艺术本质的道路上又向真理更迈进了一步。
除此之外,文论家们还初步观察到,模仿活动不仅仅是对客观现实事物简单而机械的描绘,还应包含着创作者的主观心灵创造。为了达到艺术真实,只有模拟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正如罗马时期希腊作家、批评家
裴罗斯屈拉塔斯说的那样:艺术家必须“用心来创造形象”,“用心和手来图绘万物,所以是更为完备的一种模仿。”
由是,“模仿说”这一文艺观的提出一反艺术是对理念模仿的提法,最早肯定了艺术是对客观事物主观化的摹写。这比其他任何理论都显得更胜一筹,它对艺术的看法是客观真实的。然而囿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人们的意识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艺术真正的本质这一问题,因而“模仿说”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它刻板的认为艺术创作必须遵照实物,然后再经过简单的想象去创造,这明显不符合真实的艺术创作规律。尽管它或多或少地带有不确切甚至些许错误,但“模仿说”无疑是那个时代文论认识中最为优秀的成果之一,它给后人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再现说”于十八九世纪开始流行。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再现说”这一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别林斯基说:“诗是把现实作为可能性,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艺术是现实的复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是在别林斯基的观点发展上得出的。很显然,车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为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艺术观作出了新的贡献。他在《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并对此作了论证,他认为凡是能引起人们关于生活美感的东西都是美的,或者事物里面蕴含着我们认为应该如此生活的也是美的。这里他肯定了现实美的客观存在,揭示了艺术对现实进行美的加工和再现。认为“任何事物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人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他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
很明显,车尔尼雪夫斯基所理解的“现实”是有片面性的。在他眼里他过分强调自然美的属性,过分强调了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从而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客观规律,不懂得用“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他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看法,仍然存留旧的唯物主义直观、机械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