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高三语文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第一单元 03. 第三单元 05. 第五单元
02. 第二单元 04. 第四单元 06. 第六单元
0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 胜色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 军旅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感谢聆听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 抒怀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 写真
04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 感慨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 别绪
05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第九课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 相悦 第十课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 景色
06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 志咏怀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 时伤事
F
生查 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鹧鸪天
扩展阅读
菩萨蛮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 日夜记梦
鉴赏知识 词律
破阵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 前——山水胜色
06
水龙吟 登 建康赏心亭
01
望海潮
05
满江红 写 怀
02
扩展阅读
04
定风波
03
鉴赏知识 词的章法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A
鉴赏知识 意象
D
关山 月
B
石壕 吏
E
扩展 阅读
C
卖炭 翁
F
鉴赏知识 意境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5本)1、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目录第一单元韩愈散文三篇1.祭十二郎文[扩展阅读]祭妹文(袁枚)2.送李愿归盘谷序3.※柳子厚墓志铭第二单元柳宗元散文三篇4.种树郭橐驼传[扩展阅读]病梅馆记(龚自珍)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三单元欧阳修散文三篇7.秋声赋8.六一居士传9.※朋党论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三篇10.放鹤亭记11.后赤壁赋[扩展阅读]兰亭集序(王羲之)12.※留侯论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4.武昌九曲亭记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第六单元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16.墨池记(曾巩)17.游褒禅山记[扩展阅读]游三游洞记(刘大櫆)18.兴贤(以上王安石)(注:前面标有※的为略读课文)体验与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与研讨附录唐宋散文2、自修教材《论语》选读目录《〈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教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论语》中俯拾即是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里和民族生活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
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注意坚持基础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三种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展开,在解读原著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论著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十五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
除个别情况外,每课取《论语》相关语句为标题。
全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具体情况是:一、政治主张及实践: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七课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三、学习与教育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3、选修教材《汉语学习与应用》目录《汉语学习与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教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文翻译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全文翻译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译文]多情人自古就为离别忧伤,更何况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注:1、柳永《雨霖铃》【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2、【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关于词牌——《苏幕遮》②
另有言,苏幕遮亦称“乞寒节”,是龟兹 国为祈祷当年冬天严寒以降更多的雪,来年水 源充沛。唐代时,苏幕遮传入中原,曾轰动京 城,成为唐和宋时的一个重要节日。唐人写的 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到宋时, 苏幕遮就成了词牌名。
关于作者——范仲淹①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后追封“楚国公”。朱熹称其为“天 地间第一流人物”。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 婉约、豪放。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 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 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
3、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
六、鉴赏: 1、把握特征: ① 文字特征: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② 意象特征:出现与送别相关的词语; ③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 的孤寂和思 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④ 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 理刻画。 2、把握诗歌风格。
小结
上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流 露 真挚自然。 下片:虚实相生,感情的抒发极为缱 绻婉转。 语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净自 然,有如天籁。
主旨
诗文再现了在恼人的春色中 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离愁 别绪。
苏 幕 遮
范仲淹
关于词牌——《苏幕遮》①
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鬓云松 令》、《云雾敛》、《般涉调》等。原是唐玄宗时教 坊曲名,来自西域,为一种少数民族服饰。幕,一作 “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 云天》、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 “‘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 出龟兹国,西至今犹有此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7教案教学设计讲
1苏幕遮石家庄市第九中学曹娜教学目标:1、诵读,感受诗歌的节拍、音韵美。
2、品味语言,通过吟咏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学习本词表情达意的手法,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23教学难点:3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全诗,读出诗歌的韵律与节拍2、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二、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大词人,这首《苏幕遮》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其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其本人又因这首词被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誉为“词中老杜”。
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作,一起赏析。
三、诵读——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节拍与韵律。
明确:全词62字,一韵到底,其中“否”“浦”古今发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押韵一致,全是“yu”韵。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如何?整体来看伤感低沉。
诵读起来语调要缓慢、低沉、绵长。
3、指名朗读4、再次齐读四、整体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词作分上下两片的,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篇也不例外。
(一)上片写景1、上片写景写了哪些意象?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一下2吗?盛夏的一个早晨,焚烧沉香,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2、写景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或者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二)下片抒情很明显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羁旅思乡之情。
五、鉴赏词的表现手法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层次分明,但是我们又能感觉到情景之间关联紧密。
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见景抒情或触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2、我们发现同是表达思乡之情,本首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从故乡的朋友对自己的想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是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围绕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多个篇章的选材,描绘了人们在别离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本课以第一篇《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第二篇《《琵琶行》:艰难际遇中的离情别绪》为主要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情别绪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 分析和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与离情别绪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受。
导学: 1.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析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述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理解作者借琵琶行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表达离情别绪。
展示: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件、图片、视频等,展示作者通过诗意描写、抒发情感和表达离情别绪的手法。
训练:进行课文的词语分析训练和句子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对离情别绪的认识深化,并鼓励其进行情感表达。
语文版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练习:唐宋词 1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空伫立侯馆梅残B.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玉簟秋月迷津渡C.拂水飘棉送行色梨花榆火催寒食砌成此恨草薰风暖D.渐别浦萦回回头迢递便数驿雁子回时花自飘零解析:选B。
A项,“侯馆梅残”中的“侯”应为“候”;C项,“拂水飘棉送行色”的“棉”应为“绵”;D项,“雁子回时”的“子”应为“字”。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拂水飘绵送行色..行色:行人出发前的神态、情景或气派B.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趁:趁机C.玉阶空伫立..伫立:久立D.黯乡魂,追旅思..旅思:羁旅之思解析:选B。
B项,“趁”这里意为随着、伴着。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C.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解析:选D。
A、B、C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互文见义。
4.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
B.“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由下及上,由近到远,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C.《兰陵王》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一剪梅》中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和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B。
B项,“由下及上”有误,应改为“由上及下”。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幹①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唐诗宋词鉴赏》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修的八篇。
本单元主要体现当代对中华文化诗词魅力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唐诗宋词意境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李清照的三首词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词人,百转千回的一生影响着她的词作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李词是少女少妇时期的小女儿的愁绪离别,后期是国破家亡丧夫孀居飘零的不尽悲苦。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把握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分风格的不同,更要让学生仔细把握意象,品读语言,领略诗歌意象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由于长期的文学素养欠缺,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作品阅读赏析,了解李清照,学会知人论世区分其前后期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赏析诗歌中表达诗人不同愁绪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阅读,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学生对于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依据诵读法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诗词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2020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清平乐[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苏幕遮[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苏轼言"人有悲欢离合"柳永道:"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一、我们先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柳岸、西楼、南浦、阳关、渭城、望江楼、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8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 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 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 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 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思念家乡之人,又不直说,而说渔郎 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对朋友的思 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 套的意境又进一层。王国维赞之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中老 杜,非先生不可”。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 低沉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想起__,想起了故乡
唐宋诗词鉴赏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词人。初名从嘉。 字重光,号钟隐 。李璟第六子,公元 961—975年在位, 世称 李后主 。降宋后,封违命侯,被毒死。 能诗善文,爱好音乐,亦工书画,尤以词名,被誉为 “千古词帝” 。其词以降宋为界,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词 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亦有清丽之 作; 后期词 多抒发亡国被俘的痛苦以及对往昔帝王生活的 怀念,表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艺术上善于运用 白描手法,生动而形象地书写真情实感, 在题材和意境方面突破了晚唐以来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 词从音乐的附庸渐变为 抒情述怀的工具,提高了词的文学 表现功能。现存词四十四首,诗十六首。后人将他的词与 其父之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比喻 白描
乐》,
触目伤怀,心烦意乱, 表现了
倍增思念之情。
作者在
恼人的
春色中,
雁来音信无凭,
下 路遥归梦难成。
白描
思念之切
触景生 情,思 念离家
片 离恨恰如春草, 比喻 离恨的无穷无尽。
更行更远还生
以景作结 虚实结合
在外的 亲人的 情景。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 入眼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 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 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二、整体感知,学会鉴赏
清平 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 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问: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思念之情的?
别来春半,触
上 目愁肠断。
直抒胸臆 特定环境下的 难过心情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课件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诗海探珠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 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 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 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 落花知!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赏析】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 春天画图,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 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第三句用沈约之 典,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下片选 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 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 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末句用移情手法 ,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表 达了作者此时的复杂的心情:一是无人理解作者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课堂互动探究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⑥旅思:_羁__旅__之__思__。 ⑦离席:_饯__别__的__筵__席__。_ ⑧榆火:寒__食__这__天__禁__火__。__唐__时__朝__廷__于__清___明_ _日__取__榆__、__柳__之__火__以__赐__近__臣__。_ ⑨数驿:_几__个__驿__站__的__航__程__。_ ⑩津堠:渡__口__附__近__供__瞭__望__歇__宿__的__处__所__。_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_北__宋__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北宋
前期改良运动的领袖。景祐年间
接任开封府知府,上《百官图》,
讽刺宰相吕夷简,被贬饶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
副使,戍边多年,西夏不敢窥边,人称“龙图老
子”。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
范仲淹诗词文均很出色,有《___________》,词
高中语文唐宋词1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后的相思最苦,离愁别恨在抒写恋情的词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最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赠友送别词抒写离别之情,常见的内容有折柳赠别、长亭饯别、歧路歌别等。
两情相悦词言情,宋词以善写男女情感著称。
言情词致力于表达委婉悱恻的情感,描摹深微细腻的心绪,把一种精致的趣味发挥到了极致。
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等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词作,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有的表达对理想之爱的向往,有的是在悼亡中流露出对逝去的爱人的款款深情。
风物景色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抒志咏怀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感时伤事感时伤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词人常因一事由而发感慨,抒写心中的情怀。
常见有春花秋月中的人生感怀,吟咏风物中的遣怀寄慨,怀古咏史中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痛的哀吟等。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阕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阕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一般愁字
别 样 情 ——把握意象品味李清照词中不同愁绪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中,Biblioteka 含哪些 意象?抒发作者何种情 感?
酒:借酒消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 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国破家亡,丧夫孀居, 漂泊他乡,宝物尽失。
小结
三首词选择了共同的意象:
花
意象: 海棠花 红藕(荷花) 花(不知名)
特点: 飘零,花瓣尚存 残败,花瓣残破
破败归尘,花瓣全无
小结: 学会抓住意象的特点,品味不同愁绪。
深闺当中的点点春愁 新婚不舍的绵密离愁 晚景凄苦的不尽悲愁
前期:闺中之愁,离别之愁,个人之愁。 后期:死别之愁,落魄之愁,家国之愁。
小试牛刀
意象:春雨,迎春花 情感:记录高中生活或者此次 月考,抒发或喜或悲的情绪。 字数:100字左右。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世代
传承而散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腹有诗 书气自华,徜徉在诗词的海洋,品味 诗词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听教师范读《武陵春 春 晚》,找出作者直抒胸 臆表达愁绪的句子?
结合书下注释找出作者表现愁绪的主 要意象,并分析此意象的特点?
花
特点:残破至极, 飘零入土。
思考:知人论世, 作者晚年经历了哪些人生变故?
海棠花: 伤春惜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清平乐[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苏幕遮[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后用作词牌,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这首词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明背景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范仲淹便写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词作。
[精要赏析]◎赏形象1.“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提示:明确意象,并描摹画面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秋天的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色彩斑斓、阔大辽远的画面。
◎品语言2.请赏析上阕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的作用。
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其作用。
答案: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结构上的作用:由上阕写景引入下阕抒写离情别恨。
◎析技巧3.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使用了哪些手法?提示:多角度思考并分析。
参考答案:(1)衬托,以芳草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
(2)虚实结合。
上句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4.前人评价范仲淹《苏幕遮》“以秋景反衬秋心”,你如何理解?提示:理解“反衬”,明白“秋心”所指什么。
参考答案:本诗反衬体现为两点:第一点以“芳草”的无情反衬人的思乡之情浓烈。
第二点是上阕写秋景为阔远而浓烈,反衬下阕离情的悲伤。
兰陵王[资料助读]◎释标题兰陵王,词牌名。
三段,一百三十一字。
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知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明背景《兰陵王》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南宋时期,首都地区的歌舞场所很流行唱周邦彦的《兰陵王》,但乐调技术难度很高,只有最有经验的老笛师才能把握。
《兰陵王》一篇,颇能代表周邦彦慢词的风格,为历代评论家所欣赏。
小说家有说本篇的背景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城,李师师持酒饯别,词人作此篇相赠的。
这自然是附会。
但本篇确实是抒写离别京城之愁苦的,内中隐隐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已是过去,只能刻骨铭心地去追忆。
[精要赏析]◎品语言1.如何理解“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一句中“直”字的表达效果?提示:从“柳”“直”和“阴”“直”两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其一,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
其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析技巧2.“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提示:通过“识”理解修辞,“倦客”理解情意。
参考答案:拟人、反问。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其心情更悲凄。
◎悟意旨3.“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过千尺”说明长,说明离别之多。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婉,耐人寻味。
菩萨蛮[资料助读]◎知作者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补注解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填于作者被流放期间。
[赏读评价]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示例二)我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示例三)我认为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踏莎行[资料助读]◎知作者欧阳修(见第五课《画眉鸟》)◎补注解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景佑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
此词即写于此时。
[赏读评价]1.上阕写了什么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离愁。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具体亲切,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