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菩萨蛮》教学设计
《菩萨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涵咏词句,掌握描写技巧,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女主人公形象;以情观情,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闺怨诗的情感内涵及深层意蕴。
过程和方法吟诵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古典诗词中相思之美,感受”花间词”秾丽绮艳的风格;能够立足时代背景对闺怨题材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通过描写技巧及反衬手法的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文人创作闺怨诗的深层寄托。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诗词传情1.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里边有三个关键词是我对它怦然心动的原因,大家猜是哪三个关键词?明确:从前﹑慢﹑爱。
从前是古色古香的,从前的日子是悠长悠长的,从前的爱是执着而深沉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走进从前人的日子,走进从前的慢生活,去了解从前人的爱和痛,这首词就是花间派词的代表作之一《菩萨蛮》。
2.花间词派: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点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词作特点: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二﹑初读入境感知伤情1.指名朗读。
唐宣宗时期,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据说听之如天簌梵音。
所以初读这首词我们会觉得它很美,前人评价它”意象绵密,富丽精工”。
但这是一首快乐的词,还是一首忧伤的词?明确:忧伤﹑悲伤。
2.多媒体范读,感悟其中的忧伤之情。
3.合理想像,理出词的大意。
明确:晨起的女子,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和容颜交相辉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背诵本词。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词重点词句,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2.对面落笔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板书】苏幕遮周邦彦二、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幻灯片】三、因气求声1.自由诵读这首词。
2.学生自由起来诵读此词,读后要求学生结合对这首词的理解,谈谈对本词的朗诵,是如何处理的?3.教师指导诵读:整体上,上阕欢快,下阕轻柔。
4.欣赏视频:《苏幕遮》朗诵。
5.学生再自由读,并齐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3.【提问】作者为什么思乡?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4.【提问】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眼前荷花美景;下阕抒思乡之情。
5.【提问】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联系两阕之间情感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见景抒情。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将进酒》教学设计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将进酒》【教材分析】《将进酒》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在声律方面的特点,并能够用这种方法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品味诗文内部深厚的情感和情绪,培养学生朗诵的基本功。
作为诵读教材,《将进酒》齐汇五音,不同凡响,这得益于李白用夸张的手法表现。
【学情分析】“和乐可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所以诵读就成为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字词、语调、节奏的示范,并且创设了相应的意境,调动同学饱满的情绪。
《将进酒》是诗歌中的优秀篇章,以“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诵读为契机渗透诗歌鉴赏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诗歌的天地里越走越宽,不仅丰富课堂,也可以提升素养。
也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指导和规范他们的人生。
【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节课我将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目标。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2.知识与能力: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品味诗歌情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领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3.过程与方法: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诵读诗歌,并依据诵读的节奏、快慢、轻重缓急品味诗歌和探究诗歌的情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很好地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诵读感受和品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领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方法】(一)教学导入:1.抑扬顿挫地诵读古诗文中饱含的情感导入。
(多媒体辅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将进酒》。
(二)品读诗歌欣赏《将进酒》的朗诵视频,认真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将进酒》教学设计 (9)
将进酒一、【学习目标】1.吟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鉴赏方法。
2.体会诗人情感复杂变化。
二、【学习重点、难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PPT、翻页笔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翻开中国古代诗歌史,可以发现,诗与酒形影不离,几乎是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而且他们因酒也成就了许多传世佳作。
比如:《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说到诗酒之道,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位旷古烁今,独一无二的“诗仙”“酒中仙”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这位酒仙,一辈子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酒后写了无数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一起重点鉴赏他的一篇诗酒名作————《将进酒》(板书)二、题意“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二、写作背景本文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
唐朝大厦将倾之,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式,然而当权者却不自知。
玄宗,耽于女色,声色犬马,不问朝政。
《长恨歌》大臣,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将进酒》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将进酒》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3.《将进酒》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二、教材分析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诗歌、散文两部分,诗歌、散文各三个单元。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设计的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
因此,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要语句的玩味、赏析,进而达到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的目的。
《将进酒》是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作品,单元设计是通过本文的赏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诗歌音韵、情韵、美的意蕴,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智力发展已经到了较成熟的水平。
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发展。
可以在学习中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理解比较深刻的思想感情诗歌部分和散文部分的教学,先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散文发展的历史,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平时接触到零散的古代诗文作品,与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对接,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具体作品的研读鉴赏时,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来把握作品。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_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
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配套的。
为为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
对于诗这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信,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
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
古连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
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
诗这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
诗这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
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
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公开课教学设计课题:《虞美人》授课时间:教学课时: 1课时课型:公开课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生及其作品。
2.感悟意象,体会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赏析重点佳句。
【教学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以歌曲《虞美人》导入导语: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一首千载不衰的绝唱。
同学们,在正式讲课之前,让我们先来静静聆听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由一首词转变而来的。
师:这首词是什么?生:《虞美人》师: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帝王的故事。
一个是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赞美他。
这位大人物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
”他曾有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
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
后世这样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到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下他是谁?李煜。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
好的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李煜和写作背景。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
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上了软禁生活。
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赏析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赏析材料屈原《国殇》赏析《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祭歌。
国殇(shang伤):指为国牺牲的将士。
楚怀王在位期间,楚国同秦国几次较大的战争,大多是楚国抵御强敌的自卫战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给予高度评价,赞美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
热情歌颂了楚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的性格。
这首诗尽管是直赋其事,但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把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融汇在全诗之中。
风格悲壮,情调激昂,是《九歌》中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国殇译文1、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2、手里拿着坚韧的武器身上披这精良的战甲战车与战车之间相互的擦着车轴而过手持着兵器相互厮打在一起飞箭交坠在一起士卒勇猛向前冲侵犯我国的国土践踏我国的队伍战车左边的马被剑射死了右边的马也受伤了战车的两个轮子被埋还有绳子来绊马腿手里拿着鼓槌打响战鼓苍天和愤怒的灵魂都以愤怒将人残酷杀尽尸首弃原野。
出征的战士带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平原的路弥漫而有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头和身体即使分离也不改悔实在勇敢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者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但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是鬼中英雄高适《燕歌行》赏析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5.《苏幕遮》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二、教材分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将进酒》、《阁夜》、《虞美人》,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精妙语言。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五、过程与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播放《莲》的(微课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加深对作者的理解):2.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感知,品味作品的音韵美;品味欣赏,体悟寓于诗歌中的李贺“鬼之气韵”的体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欣赏,体悟寓于诗歌中的李贺“鬼之气韵”的体现。
教学难点从意象、用词、章法、音韵入手分析李贺诗作之“鬼”。
课时安排1课时。
谈“鬼”人1.大家对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熟悉吗?那里面有所谓的四大高手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同样在独放异彩的唐代诗坛上我们说也有许多的高手,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
那你知道“诗鬼”指的是哪位诗人吗?——李贺。
那他为什么会被称为“诗鬼”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赏析他的代表诗作《李凭箜篌引》来探个究竟。
2.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抑郁痛苦,27岁病卒于家中。
他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
人称“鬼才”、“诗鬼”。
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
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
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读“鬼”诗1.听朗读带,整体感知;划出节奏,找出韵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⑴韵脚(四次换韵):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⑵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李凭箜篌引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1(1—4句):先声 Nhomakorabea人,李凭出场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演唱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情感共鸣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诗歌,是真正的血泪之诗,绝望之诗,更是生命之诗。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煜这位“词中帝,亡国君”的情感世界。
播放介绍李煜和《虞美人》创作背景的微课视频。
强调:百代词宗,千古一帝。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主要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后期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他写出了一首首泣血绝唱,如《虞美人》,《浪淘沙》《破阵子》等,凄凉伤感,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
——清·沈谦“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郭磨《南唐杂咏》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虞美人:在四面楚歌时,虞姬在垓下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虞美人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虞美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词的内容,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词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1)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深刻地体会李煜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悲愁之情。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分析本词的内容,整合鉴赏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独特手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教师导入:虞美人词牌的来历,奠定诵读基调是谁赋予它如此美丽的名字呢?先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来到楚汉相争的年代吧。
当年,西楚霸王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四面楚歌,虞姬拔剑自刎,鲜血落地,化为鲜艳的花朵、此花便是虞美人。
有诗写到: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
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
后来的教坊怎能放过这段荡气回肠的英雄美人的故事,自然被列入教坊演唱了。
后代的文人也用虞美人演绎着自己的情感,但虞美人在古代多寓意着生死离别、悲歌。
其中以李煜的《虞美人》最为著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李煜的《虞美人》。
二、创设情境诵读是感受美、传达美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正如,我们慷慨激昂的诵读感受到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忠”,白居易《琵琶行》的悲,杜甫的《兵车行》的忧、李白《梦游》的傲骨。
假如,我们要举办“我爱诵诗词”朗诵比赛,而《虞美人》为必选篇目,那么大家该用怎样的声音、情感去诠释它呢?你们将做哪些准备?1学生讨论回答2教师提示问题:读诗必须先了解诗词,回顾之前的在学习其他诗歌时,都学了哪几方面?3教师归纳总结:知其人,诵其诗,读出真实美明技巧,诵其诗,读出韵律美究词情,诵其诗,读出意境美三、知其人,诵其诗,读出真实美。
(5分钟)1教师提问:“诗如其人”,有什么样的诗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课程分析】《虞美人》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是古诗词,鉴赏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后人誉之为“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吟咏时应品味其叹惋、无限惆怅之情。
学习本词要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
此外,还应训练学生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为高考中的古诗鉴赏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本篇诗词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普通班级,学生基础不好。
对于“诗歌鉴赏”,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不明确具体方法。
鉴于此,我让学生先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上升到手法,这样做到由易入难,由具体到抽象,并且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相关段落,这些问题设置也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上一问为下一问服务的思想,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这个班大部分学生,求知欲不强烈,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很少,尤其是女生。
基于此,我在设计问题要求时,先让同学独立思考,并着笔成稿,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让学生动笔实践,其实也是一个思考过程,日积月累,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设计思路】《虞美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愁”,更有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者的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自己总结古诗鉴赏中手法题的答题规律,并最终将这种规律迁移运用到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中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鉴赏,感悟作者体现“愁”的巧妙手法。
2.归纳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和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
2.在合作探究中品析鉴赏作者表现“愁”的手法。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高考中古诗鉴赏手法题的答题方法,并将它迁移运用。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
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
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
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疏通文意,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词意。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2、教学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作者其人其事我们刚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一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里的恨,是因什么呢?是因为爱情也是因为国家吧。
有着绵绵无绝期的长恨的,不只是唐玄宗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李煜。
他的《乌夜啼》中就写到“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又为何而长恨呢?他是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
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是亡国之君,他是一代词人。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二、播放录音。
学生齐诵。
三、文句理解1、释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人鬼情未了小乔初嫁了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便是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勉强承受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反训,怎么能承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雕栏玉砌应犹在——台阶问君能有几多愁——多少2、倒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倒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四、内容研习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周至一中李春利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阅读要求。
2、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
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
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本单元共涉及10首诗歌作品,涉及到诗、词、曲三种样式,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重点讲解《将进酒》《李凭箜篌引》并指导学生设计诵读方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诵读在学习中重要作用。
页 1 第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中的情感。
2、有感情地全身心地投入诵读,可以受到诗歌音乐美的熏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三、明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一句话,借助诵读深切体会诗词的音韵、情感。
四、如何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
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
①节奏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押韵
押韵是同一韵母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如:
页 2 第
蒹葭苍苍(cāng),白露为霜(shuāng)。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fāng)。
③抑扬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
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④轻重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
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
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五.赏读示例(《将进酒》)
1、整体感知,确定感情基调:
(1)一二两句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
(用一去不返的流水来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确定的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慨不平)李白“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余愤未消。
开篇两句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流露出一种极有气势的感伤。
意象是奔涌壮阔的黄河,画面恢宏;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青丝变白发放入朝暮之间,极言人生的短暂;运用排比的句式,气势铺排而下。
)(2)怎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为什么“必”和“还”两字要重读?
(李白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仍有施展抱负的愿望。
他不是醉生梦死之人,而是自信旷达之人。
)
(3)怎样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为什么要“长醉不用醒”?
(对于压制自己的权贵,李白是极其蔑视的,但又深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采用
消极买醉的方式反抗。
)
(4)结合诗境说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圣贤”指谁?他们为什么会寂寞?诗人引用曹植的典故用意何在?
页 3 第
(应指所有远大抱负而无处施展的贤士,李白以曹植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满腔郁愤。
诗人不仅悲叹韶光飞逝,也慨叹贤者寂寞,以“万古愁”深化自己怀才不遇的愁情)
(5)整理全诗的抒情脉络:悲——乐——愤慨——狂放——愁
2、设计朗诵
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包括声调的把握,是欢快还是沉重,严肃还是诙谐。
还有节奏的安排,如停顿的长短,重音的设置,声音的疾徐、轻重、高低、乃至轻声、儿化音、感叹词的处理等。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诗句加以重复,或加必要的衬字等。
还应设计一些表情、动作与手势等,以加强朗诵效果。
3、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要读得有气势;“天”字要重读,给人一种破空而来的感受。
“悲”、“暮”字要重读,读出一种沉重感。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三句七言诗句在诵读时要和缓一些,“须、莫、必、还、且”等表示意愿的词语要重读,语调逐步提升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要放声诵读,情绪高涨。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四个短句的诵读要急促,节奏渐快,仿佛诗人在频频劝酒。
“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声音要放低语调要轻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这三句七言诗句要读出一种激愤之情,语调要高亢。
“但愿、皆、惟有、恣”等字要重读。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语速要由缓而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三句要快读,最后一句语速要缓慢一些,“同销”二字要重读,“万古愁”三字声音要缓慢延长。
)
4、归纳诵读要点,教师小结。
诵读要点:①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②根据情感需要,确立朗读语速
页 4 第
③根据意境关系,确定停顿节奏
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音长音短
5、师示范朗读后,生自由朗读。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对李白名作《将进酒》的赏读,我们发现,当我们遇到一首喜欢的诗歌并诵读它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它必须要经过首先读准字音,然后理解内容,进而体会诗歌情感基调,依循节奏、韵律、音调的吟咏来寻求诗歌的神韵和气势,使我之神气与古人之神气共鸣,达
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六、自主赏读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诵读:
请同学们结合诵读提示和刚才的诵读体验,先自由朗诵这首诗。
2、赏析:
(1)《李》诗的音韵特点?(四次换韵,句句押韵)
(2)《李》诗写了什么内容?(弹奏者技艺高超和箜篌曲的优美动听)
(3)《李》诗的感情基调?(凄怆激昂,哀婉柔和)
(4)《李》诗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曲的优美?
想象、夸张、神话典故、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比喻等表现手法
3、听名家诵读。
4、自由朗读。
七、课堂小结
页 5 第
这节课。
我们带着大家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林语堂博士说:“中国人是以诗来理解生活的。
”所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开始!
页 6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