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教材总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18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

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

据此,建议:一、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探究、感悟。

二、课时安排,仅供参考。

总课时36课时【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赏析指导”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感知〖“赏析指导”的要素〗1、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见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3、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4、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5、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6、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7、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赏析示例”的要素〗把握诗歌的结构意脉,准确理解主旨。

〖“自主赏析”的要素〗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主旨;鉴赏:开头环境的渲染、诗中即景起兴、反问、比喻等手法的作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内容、风格的异同。

感悟:1、整体梳理本单元双基要素,发现“赏析指导”的知识短文太过笼统、简单,而“赏析示例”强调的又过片面。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 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意象),进而借助联想、想像,体会一种春江月夜的画意诗情。

2.学习诗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在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境。

教学重点:1.读懂诗意2.抓关键字词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张若虚仅存两首诗,而恰恰就是这其中一首诗使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人评价说张若虚是“以一诗而压全唐”,足见其诗的艺术成就之高。

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

二、作者简介: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今山东)兵曹。

唐中宗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

唐玄宗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三、预习初读: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①滟滟(yàn)②皆似霰(xiàn)③捣衣砧(zhēn)④碣(jié)石2、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标题是《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五种景物,作者重点写了哪种景物?怎么写?有何特点?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24份)人教课标版19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24份)人教课标版19优质教案

[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主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提炼知识.认识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括目标技术目标感情目标的认识客观规律一定经过频频实践的道理学会用生动仔细的描绘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育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知作者 ]理解常有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庄子 ( 约前—前 ) ,名周,字子休 ( 亦说子沐 ) ,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办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以后,战国期间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巧多变,能把一些奇妙难言的真理说得令人着迷。

代表作品为《庄子》,此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知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月,诸侯兵戎相见,战乱屡次,社会动乱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派别竞相而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看法,以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重申事物的自生自化,否定有神的主宰。

本文表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知知识 ].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望语重心长的道理,给人以启迪的文学体裁。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以后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种类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某类人的特色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之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品化,使之拥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色。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粹精练,构造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它拥有鲜亮的嘲讽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裕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表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故事情节有虚假性,主人公能够是人,也能够是物。

.《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教案1
2020年精品试题
芳草香出品
科目: 教师: 授课时间:第周 星期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本节课题
春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月夜1
三维目标
1、进一步明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既进入意境,又跳出诗外,熟练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形成自己的审美形象
2、通过视频,将多种艺术联系起来,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与方法
感知意境,加以描述,形成文播放视频加以印证,体会情感
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感悟能力,引导将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相通之处,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1、画面很多,可以一幅一幅地去感知
2、从情感角度去体会画面、音乐
交流
讨论
将各组形成的内容在全班讨论,明确
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即可
取长补短,印证自己理解的情感与意境
品读
播放音乐,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课堂检测内容
背诵一节
拓展
理解
读一读“赏析示例”印证自己的文字
预习内容布置
巩固背诵,“课后练习”
鼓励孩子学习进步的语句
1、成功是属于最有力量的人。在这里,"力量"是指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
2、有了困难要寻找对策,这样才能迎刃而解。
3、你和书本一定是好朋友吧,要不你怎会知道那么多。
4、做勤劳的小蜜蜂吧,你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5、轻轻松松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生活,做个充满自信的好孩子。
3、体会示例中的语言组织,修正自己的表述
提炼的课题
小结置身诗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概括是重点,体会是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视频,学案
教学过程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越中览古(1)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越中览古(1)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情感的方法,了解咏史怀古诗。

3、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背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

2、怀古咏史诗就是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怀古咏史,别有寓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鉴赏这类题材的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其次要体悟感情,再次要分析技巧。

3、知识链接(1)以意逆志: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1、自由诵读诗歌。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41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注释)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朗读诗歌。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湘夫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了解屈原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让学生“知人”
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以意逆志
1、学生对照注解自读一遍全诗,注意圈点勾画。
2、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全诗
3、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解读,概括各节诗歌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突出诵读。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技能的魅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明确: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堂课在教学上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湘夫人》的诵读和鉴赏,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再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把握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在批文入情的前提下,知人论诗,以意逆志,进而领悟鉴赏的精髓。本首诗歌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故在课堂教学中特意引导学生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鉴赏诗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技能运用的重要性。在这点上很成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题长恨歌备课时间课型赏析示例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他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课,重在起示范作用,为学生在自主赏析中的学习提供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教法设计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课前准备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PPT课件教学设计批注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二、介绍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二、朗诵精彩片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3(4份)-人教课标版1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3(4份)-人教课标版1
、如何理解“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这句诗?
明确: 一种理解是: 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 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 就会后悔不及。一种理解是: 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 因藩镇割据, 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此词就是避乱江南时所作。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 只会有断肠的悲哀。此诗表达的正是诗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课件展示】
、开头“人人尽说江南好”有何作用?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要求语言准确, 语意顺畅。
、诗中的江南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诗句, 展开联想和想象, 再现诗人笔下的江南。
概括诗意, 体会情感
通过结合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帮助学生走近作者, 体会流露的感情, 完成“缘景明情”的单元赏析方法, 这是初读诗歌的一个必备环节。
对于教师有无用多媒体教学无所谓, 感觉不到多媒体设施的先进性
【课件展示】请自由诵读《菩萨蛮》, 读准字音, 初步感知诗意。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字音: 腕(à)
(三)录音范读, 名家熏陶
【课件展示】请听配乐诗朗诵, 注意节奏、重音、语调、情感。
【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课件展示】请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然后自由举手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自主探究, 赏析炼字
知人论世, 对比剖析
根据杜甫和诸葛亮生平经历的异同, 概括本诗的主旨。
根据杜甫和诸葛亮生平经历的异同,概括本诗的主旨。
通过对炼字的把握, 可以让学生回归诗意, 进而把握作者内在的感情, 还能让学生把握炼字题的答题方略。
(二)反复朗读, 尝试背诵
【课件展示】 请同桌之间检查背诵, 最先完成任务的, 可来到讲台上展示。展示时注意情感的抒发, 节奏的缓急, 字音的轻重。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1.读音2.结构。

引题:摆出现象:诗人们笔下钟爱“木叶”形象。

提出问题:古代诗歌为什么少用“树叶”,大量用“木叶”。

分析问题:关键在“木”,“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落叶——微黄、干燥小结:概念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三、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1.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 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补充(结合教材处理):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一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2013/11/6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

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

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

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1.导入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解题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通假字“序”同“叙”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古今异义大块文章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罚依金谷酒数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三.品读:理解本散文的内容,感受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1.结构这篇小序只一百二十多字,却全面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的思想情绪。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菩萨蛮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菩萨蛮

菩萨蛮教案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授课:江西·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学习目标】1.了解花间词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一、知识链接1.关于词人温庭筠 (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 关于花间词“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

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

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领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内涵及其与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2. 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和表现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3. 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唐代诗词的鉴赏和理解,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将进酒》等;2. 《红楼梦》的文本分析和情感诠释;3. 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教学内容】第一篇寓言故事序言:拟定寓言故事的意义文本赏析:《伐檀》文学赏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艺术魅力第二篇诗歌序言:诗歌的魅力文本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进酒》、《登高》、《望岳》、《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江雪》等十首唐诗文学赏析:唐诗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第三篇传奇小说序言:传奇小说的地位和特点文本赏析:《西游记》寻仙第一篇,从天界来的女儿国玉帝访唐僧文学赏析:小说的文本分析和情感诠释第四篇纪实文学序言:纪实文学的主要意义文本赏析:《资治通鉴》文学赏析:纪实文学和史家的关系及作品的影响第五篇小说序言:古代小说的多样性文本赏析:《红楼梦》、《聊斋志异》、《水浒传》等的选读文学赏析:小说的文本分析和情感诠释【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透彻地理解文本内涵,进行文本的深层次解读;2. 分析法:分析文本与生活的关系及文本本身的历史与文学价值;3. 比较法:比析分析文学作品之间或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化作品之间的相似和差异;4. 讨论法:引导学生从个体和文本出发,通过热烈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真正做到互动性教学;5. 体验法:通过朗诵、模拟、认读、解码等多种体裁的形式,自己去感知文学艺术的内在和外在形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蜀相》《书愤》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蜀相》《书愤》

教学目标一、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三、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二、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一、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穷而后工”,这个单元的三位诗人,屈原、杜甫和陆游都是在国家面临危亡时,吟出发自肺腑,沾满血泪的传世之作。

板书课题。

二、请同学谈谈对杜甫的了解。

屏幕上出示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可以结合着说说。

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代表作《望岳》。

(读书和漫游时期)34岁始困守长安少陵求仕,自号“少陵野老”,44岁才获得参军(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职。

(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采纳)一个月后,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投奔肃宗,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

组诗“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困居长安,被俘复官)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课文就是写于此时。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肃宗宠信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纵容皇后干政,排斥功臣郭子仪、李光弼。

他心中的苦闷焦虑可想而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登高》是这时所作。

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三、教师引导鉴赏实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明确: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四、方法总结:吟诵感悟—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五、自主赏析合作发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wù]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六、教师点评赏析情况七、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内容,特别留心鉴赏方法的实践性流程。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春江花月夜》。

第二、三课时《春江花月夜》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教师引导学生落实方法描述画面(想象)把握意境(概括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诵读全诗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解读把握诗歌内容。

3.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目的要求: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教法运用:诵读、讨论、学法设计、问题探讨学法指导:查找资料、分享感悟教学过程:一、资料查找成果展示:1.白居易诗歌中的名句2.他人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评价3.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价值观二、共同探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1.以意逆志“意”是读者之“意”。

“志”是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逆”,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

总之,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的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之“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2.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共同探讨《长恨歌》的学习方法1.由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推出结论: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很多诗文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如《秦中吟》、《新乐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那么,《长恨歌》反映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焦点是什么?思路是怎么展开的?3.《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4.《长恨歌》艺术上的主要技巧是什么?5.此诗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四、实战演习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1:长恨歌反映的是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其焦点在“长恨”二字。

学生2:全诗思路四段段一,写李杨会合的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段二,写叛乱爆发,贵妃殒命;段三,写李对杨的无尽思念;段四,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

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

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

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

”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

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

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回眸( ) 凝脂( ) 云鬓()骊宫( ) 鼙鼓( ) 城阙()千乘( ) 花钿( ) 萦纡()旌旗( ) 龙驭( ) 踌躇()马嵬( ) 悄然( ) 耿耿()霜华重( ) 衾 ( ) 临邛()绰约( ) 玉扃( ) 参差()珠箔( ) 仙袂( ) 迤逦()飘?( ) 凝睇( ) 人寰()擘 (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五、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内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思考: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补充材料:马嵬兵变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

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

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

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

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内容:马嵬兵变贵妃缢死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 揪心的“恨”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内容:方士招魂仙山寄情 ?? 浪漫主义手法 ?? 深化、渲染“长恨”主题解题:长恨歌A、谁恨? 李隆基和杨贵妃B、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C、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D、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焦急与迫切、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

托物寄情。

(叙事见情)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

《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附录:写作背景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1)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

(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