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图中说空气的特征和作用,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制作班级记录表。
(制作一份大气泡图,记录下学生交流信息,第8课再次拿出来进行信息补充)活动意图说明:了解学生对空气特征及作用的认知前概念,梳理并制成班级记录表。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空气特征的欲望。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感受空气1. 认识材料2.小组交流,我们将如何利用以上几种材料进行感受空气更多的特征(一种材料可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3.小组实验:用多种方法玩材料,感受空气的特征,做好实验记录我用(眼睛看),发现空气(无色)我用(),发现空气()我用(),发现空气()我用(),发现空气()4.小组交流展示学生活动3:传递游戏1.用篮子、密封袋、纸杯三种工具将水、空气、石块传递给下一位同学,一种物品只能用一种工具装,请选择最合适的工具,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活动2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有这样一些特征,我们还能继续发现空气更多的特征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空气吧!2.指导学生认识材料。
3.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各自玩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玩能感知到空气的什么特征。
4.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5.倾听小组交流空气特征(修改完善班级记录表—气泡图。
)教师活动31.谈话,提出问题:空气有这么多的特征,那和其他物体相比,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2.出示实验要求:请用篮子、密封袋、纸杯三种工具将水、空气、石块传递给下一位同学,一种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梳理知识要点,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1.感受空气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导学案学习内容感受空气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容易泄露,充满各处等特征。
2.知道空气和一般的物体(固体、液体)相比,他们的共同特征,知道空气是一种特殊物质。
学习资源自封塑料袋、纸杯、篮子、气球、口哨、水、石头、气泡图、课件、科学书、活动手册随堂记录学习过程一、聚焦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空气的特征和作用?活动12.黑盒游戏我猜盒子里装的是2.结合生活经验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呢?填写在下面的气泡图中二、探索活动2:感受空气1. 认识材料2.小组交流,我们将如何利用以上几种材料进行感受空气更多的特征(一种材料可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3.小组实验:用多种方法玩材料,感受空气的特征,做好实验记录我用(眼睛看),发现空气(无色)我用(),发现空气()我用(),发现空气()我用(),发现空气()4.小组交流展示。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1课时感受空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三、教学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五、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索: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游戏一:感受空气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点和来源- 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PPT- 实验材料:弹簧、纸板、铃铛等- 学生实验报告纸和铅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如动物叫声或乐器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入新知:使用课件和图片,介绍声音的特点和来源,如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调。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首先用弹簧拨动,听听产生的声音;然后用纸板的一端贴在墙上,敲击纸板的另一端,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4. 实验总结:让学生回到座位上,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随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
5. 概念解释:使用PPT或黑板,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振动传播、固体传导和液体传输。
6. 练与巩固:利用课本上相关练,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7. 教学拓展:带领学生思考其他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如声音的频率和音量与人类听觉的关系。
8. 课堂小结:通过问答或口头回顾,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成果。
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册上的练题。
2. 自己收集一些有趣的声音,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了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验环节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
三年级上册 科学 第二单元 4 土壤的成分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4 土壤的成分教案设计一、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是科学启蒙课程。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目标也是方式。
这一理念源于杜威,他认为“探究”是主体解决不确定情境问题的行动,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应采用“从做中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实验,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记录、表达和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升素养。
二、教学内容“土壤的成分”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
土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学生对于土壤成分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
本节课将深入探究土壤中包含的各种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让学生对土壤有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还比较有限。
对于土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有接触,比如在花园、农田看到过土壤,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土壤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土壤中一些抽象成分(如矿物质)以及区分不同成分方面存在困难。
四、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学生能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包含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成分。
- 理解不同成分在土壤中的比例不同会影响土壤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如观察、实验、分析等)探究土壤的成分。
- 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筛子等)对土壤进行研究。
- 能够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1. 1. 重点- 探究并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 理解土壤各成分的特性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一)游戏一:感受空气[材料准备: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类型》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类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能够简单区分不同种类的土壤;2.掌握调查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分类的能力;3.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2.难点:调查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教学辅助工具:图片、幻灯片、地图等;3.教学实验器材:实验盆、土样、滤纸等。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环节1.1 热身游戏:教师利用课件幻灯片展示3幅图片,要求学生查看图片,同时快速回答提问。
提问内容包括:图片中物品的名称、物品的颜色、物品的形状等。
此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力。
1.2 自由探究: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自由探究活动,可以轮流拿起一块泥土,用眼睛观察,用手揉捏,感受泥土的质地和湿润程度等特征。
2.知识讲解2.1 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课件、图片和实物等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们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方法。
2.2 重点内容:南北地区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包括盐碱性土壤、红壤、黄土等。
3.实验探究3.1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不同种类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3.2 实验过程: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首先需要选出一块土壤样本,放到实验盆中,加上少量水进行搅拌。
然后将土壤样本过滤,记录下每种不同颜色或质地的沉淀物,最后进行分类总结。
4.练习巩固4.1 巩固课程内容:教师利用提问、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程内容,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2 综合练习:学生们通过课堂小组练习,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种类和特征,进一步深化对于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总结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就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提醒。
五、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教师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 观察热气球1.观察视频,思考它上升下降的原因我认为热气球是通过()升上去的2. 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加热的是热气球里的()教师活动1观察热气球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播放热气球视频,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模拟“热气球”升空1. 认识材料塑料袋模拟()教师活动2模拟“热气球”升空1.认识材料,了解材料模拟什么,尝试设计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蜡烛模拟()一端带有孔的纸筒的作用是什么?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热气球”的位置2.模拟热气球升空阅读教科书35页实验要求温馨提示:“升空”要点: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较高的热情。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分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
此外,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从而深入了解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气球、针筒、水槽、鱼缸等。
2.实验材料:彩纸、蜡烛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演示实验:用气球、针筒等实验器材展示空气的性质,如气球的膨胀、针筒抽取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要求,用彩纸、蜡烛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空气的性质。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5.拓展(5分钟)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物和生活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了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图片,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我们来了解下空气的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引入课题)活动意图说明: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从生活中去发现空气对我们的作用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完成调查记录表1.阅读材料或自己的生活常识,完成调查记录表我们周围的空气①.大气层.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 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 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②.地下的空气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
它们以自由形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溶解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中,以吸附形态存在于土粒中。
土壤空气基本上是由大气而来,但也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
③.水中的空气空气可以溶解在水中,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所以水中也存在溶解的氮气和氧气。
水中空气有两个来源:是地表水和空气接触,一部分空气溶解到水中。
另一个是水生生物的光台作用,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质而放出氧气。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①.动物与空气。
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
陆地上的动物呼吸大气层中的空气,水中动物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土壤中的动物呼吸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植物每天都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时候,虽然它们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
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与空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
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教师活动21.阅读材料,整理完成调查记录表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课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三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压缩现象,以及压缩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空气的压缩现象和压缩空气产生的作用力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压缩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压缩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听讲笔记等方式,掌握空气的压缩现象和压缩空气的作用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压计、气球、塑料瓶、水、实验桌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我们上一课学习了什么?空气有哪些性质?”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空气的压缩现象,大家想一想,空气能否被压缩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步骤和现象。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实验1:气压计实验教师用气压计测量不同高度的气压,让学生观察气压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实验2:压缩空气实验教师将塑料瓶装满水,用气球挤压塑料瓶,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变小?空气是否被压缩了?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教案第一课昆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六课金鱼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六课金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第六课《金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金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金鱼与人类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二章第三节《鱼类的特征》和第四节《金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鱼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鳍等。
2. 掌握金鱼的生活习性,理解金鱼与人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金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金鱼各种鳍的作用以及如何观察金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鱼图片、金鱼实物、观察盒、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鱼图片,引发学生对金鱼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a. 让学生观察金鱼实物,了解金鱼的体型、颜色等基本特征。
b. 分组讨论:金鱼有哪些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c. 教师讲解:金鱼的呼吸、游泳等生活习性。
3. 实践活动:a. 学生用尺子测量金鱼的长度,记录在笔记本上。
b. 观察金鱼游泳时的动作,了解各种鳍的作用。
4. 例题讲解:a. 出示题目:金鱼有哪几种鳍,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b.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 随堂练习:a. 学生绘制金鱼的形态图,标注各种鳍的作用。
b.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金鱼的基本特征体型:流线型颜色:多种多样鳍:胸鳍、背鳍、腹鳍、尾鳍2. 金鱼的生活习性呼吸:用鳃呼吸游泳:靠尾部和鳍的协调运动3. 金鱼与人类的关系观赏价值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金鱼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金鱼,描述其体型、颜色、鳍等特征。
思考金鱼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答案:金鱼的体型为流线型,颜色多种多样,鳍包括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
金鱼在生态环境中具有观赏价值,同时可以反映水环境的健康状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金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在观察金鱼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指导。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压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压缩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知道压缩空气的方法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塑料管、水槽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空气压缩相关的图片,如:气球、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现象。
2.呈现(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如何用气筒压缩气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筒压缩气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压缩还有什么现象?如何用实验证明?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空气的压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实验,拍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明天上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教科版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并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验证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借助身边的事物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水、透明塑料杯、纸、水槽、打气筒、锥子、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直接把纸放在水里,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纸会被浸湿。
3.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明晰实验过程,掌握实验要求:杯子要竖直扣入水中。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
(2)教师提问学生:纸还会被浸湿吗?(3)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
(5)教师提问学生:水会进入杯子吗?(6)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7)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
(8)教师提问学生:杯子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9)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将水杯竖直向下压入水中,杯中的空间会被空气占据。
将杯子扎破,水会赶走空气,占据空间。
从扎破的小孔中向杯子里充气,空气又会赶走水,重新占据杯子里的空间。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1)教师提问:根据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能占据空间,那它们之间占据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学生观察实验,交流后汇报。
2.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到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原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
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身边的万物(一)课时一:水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2. 掌握正确使用水的方法;3. 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的来源和种类;2. 水的形态和性质;3. 水的用途和重要性;4. 正确使用水的方法;5. 水的保护与节约。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水,引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和认知;2. 演示法:利用实验演示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性质变化;3. 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水;4. 合作研究法:分小组讨论水的保护与节约的方法。
教学资源:1. 水样;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图片、图表和幻灯片;4. 小组活动资料。
课时二:观察生活中的水教学目标:1. 观察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水;2. 归纳总结水的用途;3. 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饮用水、洗衣水、农田用水、厕所冲水等不同用途的水;2. 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2. 讨论法: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用途的水,并进行归纳总结;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的用途与重要性。
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样本;2. 视频资料。
第二单元:观察水果和蔬菜(一)课时一: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教学目标:1. 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2. 分辨不同水果;3. 培养细致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2. 对水果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并进行描述;2. 比较法:将不同水果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3. 图片展示:展示水果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教学资源:1. 不同水果的实物样本;2. 图片。
课时二:观察不同水果的内部结构教学目标:1. 观察不同水果的内部结构;2. 掌握水果的部分名称和用途;3. 培养耐心观察的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 《蚂蚁》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五课《蚂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
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
教科书设计了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
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蚂蚁的喜爱程度很高,小小的蚂蚁,常能吸引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驻足观察,观察它们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搬运食物,因此,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
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难以细致观察,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是很清楚。
本课教学,既要发掘学生已有的对蚂蚁行为的认知基础,又要通过细致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身体特征。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科学词汇:蚂蚁,昆虫,信息素,触角(二)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科学方法:实地考察,画图记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核心价值观:爱护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
教学重难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课前在校园里找蚂蚁,要求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只观察。
一、如何寻找蚂蚁。
1、谈话:课前,在校园里,你有发现蚂蚁了吗?你是在哪里发现蚂蚁的?2、学生交流。
2024年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
2024年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认识骨骼与肌肉”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骨骼的组成与功能,肌肉的组成与作用,以及骨骼与肌肉的协同运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骨骼的组成,知道骨骼对人体的支撑和保护作用;2. 认识肌肉的组成,理解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3. 掌握骨骼与肌肉的协同运动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骨骼的组成与功能,肌肉的组成与作用,骨骼与肌肉的协同运动。
难点:骨骼与肌肉协同运动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体骨骼模型、肌肉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身体结构,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支撑起来的?”2. 讲解: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骨骼的组成与功能,肌肉的组成与作用,骨骼与肌肉的协同运动原理。
3. 实践操作:分发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学生画出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通过挂图展示不同动作的骨骼与肌肉协同运动,讲解动作背后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挂图上的动作,观察自己的骨骼与肌肉是如何协同运动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骨骼与肌肉2. 内容:骨骼的组成:骨、骨连接、关节骨骼的功能:支撑、保护、运动肌肉的组成:肌肉组织、肌腱肌肉的作用:收缩、舒张、产生力量骨骼与肌肉的协同运动:神经系统的调节,骨骼肌的收缩与放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运动时的骨骼与肌肉协同运动图。
2. 答案:根据学生画出的图,判断其是否正确展示骨骼与肌肉的协同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骨骼与肌肉的协同运动原理,是否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关于骨骼与肌肉的趣味知识,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天气》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天气》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气是指大气现象的变化。
2. 能够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的现象和特征。
3. 掌握一定的天气常识,如晴、阴、雨、雪等。
教学准备
1.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天气》课本和练册。
2. 天气预报图片和标志物。
3. 实验器材:温度计、水杯、冰块、干净布。
4. 教具:PPT、黑板、彩色粉笔、白色粉笔。
教学步骤
1. 导入:出示天气预报图片和标志物,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当
天的天气。
2. 研究:通过展示PPT和讲解,教授天气的概念及常见的天气
现象和特征。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 操练: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分享各自所了解的天气特征。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复天气的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6. 练: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册相关题,检查理解和掌握情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份与天气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天气的概念,能够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的现象和特征,初步掌握天气常识。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练册的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参考资料
1. 《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本及练册。
2. 天气预报图片和标志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这些地方的花生、苹果、藕为什么最好吃了?有什么奥妙吗?
5、预设:(1)与气候有关
(2)与土壤有关
(3)与光照有关
6、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7、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8、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9、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5、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2、苹果属于②、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③
3、苹果属于③、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②……
3、猜想有很多,那么我们来了解土壤吧,请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们的发现。
4、①:颗粒较小②:颗粒有大有小③:颗粒较大
5、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教
学
目
标
1、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2、愿意亲近土壤。
3、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重点
能了解三种土壤渗水性的不同。
难点
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同学们,想了解各种土壤还有什么不同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土壤的不同类型。
6、小结:
土壤类型
特 点
沙质土
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
黏质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
壤 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
7、请同学们根据花生、苹果树、藕植物的特点,想一想,属于哪种土壤?
藕: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时不灌水,水缸所栽荷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土壤)
2、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2、观察土壤
1、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让我们挖点土来观察
3、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2、采集土壤:待会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残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6、了解土壤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活动二: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特点。
6、那你们想知道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吗?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的特点?
7、提问: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习了,认识一个事物可以用哪些感官?
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舔、手摸一摸等
8、那么认识土壤,用手来引导学生用捻一捻、握一握的方法来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1、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可以摸一摸
2、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3、汇报预设
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3、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板书设
计
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纸巾、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枯树枝水空气
草根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大颗粒土壤
、、、、、、
教学反思
课题
5.土壤的类型
第2课时
主备人
修改人: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板书设
计
5、土壤的类型
渗水性:沙土最好,壤土次之,黏土最差
教学反思
课题
6.肥沃的土壤
第4课时
主备人
修改人:
教
学
目
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4、能够制作肥料袋。
5、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5、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6、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题
4.土壤的成分
第1课时
主备人
修改人:
教
学
目
标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2、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3、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4、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是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既然我们原因找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2、了解腐殖质
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9、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齐体验,用手捻,发现沙土粗糙,黏土细腻。握成团,发现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所以制作陶瓷,所以选用黏土为最好。
三、归纳总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
计
5、土壤的类型
沙土:粗糙,不能握成团
根据颗粒大小分类黏土:细腻、握成团
壤土
教学反思
课题
5.土壤的类型
第3课时
主备人
修改人:
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猜测,浮上来、、、、
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四、总结
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