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
内容提要: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并结合实际生活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隐逸文化陶渊明“心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即景小诗,前两句用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勾勒出了一幅光彩绚丽的图画,传达了无比欢快美好的情感。

这只是众多经典山水田园诗中的一首,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

一.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写道:隐,蔽也;逸,兔善逃也。

这里的“隐”指的正是“隐蔽、隐藏”的意思,将“隐”、“逸”二字组合起来主要表达隐居、远遁以及隐士、逸民等意。

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自古以来就存在了。

从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从汉代东方朔提出隐身“金马门”,将独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朝隐”,到魏晋时期身居林泉,人格豪迈的“林泉之隐”,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逐步形成和成熟。

到了唐代白居易提出“中隐”,使隐逸中庸化,不再以“隐”作为实现独立和价值的途径,盛极一时的隐逸文化便开始走向衰落。

这其间虽有李白的别具一格的“酒隐”,但隐逸文化的衰落却是大势所趋。

到了明清时的“壶天之隐”,以“壶中天地”的园林作为隐居和精神的栖息地,隐逸则越来越走向狭窄。

①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被清晰地概括梳理出来,在山水田园诗中,它亦可以作为一种高尚品质,无论是在山水田园诗发端之时还是盛行之期,各朝各代的诗人们都将其当做自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种理想、追求,进而用自己的无限才华尽情地抒写它、赞美它。

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投身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躬耕田园,创造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歌意境。

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做官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山水田园当中,写出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非常纯正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山水田园情怀。

因此,在隐逸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山水田园诗始终与它不离不弃,山水田园情怀随处可见。

二.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山水田园风光的自然美本身作为诗人的主要抒写对象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立的艺术风格特色。

它与其他一些诗歌一样,经历了从有到无、从盛到衰的发展过程。

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中提到:在中国,山水诗是从晋宋时代陶潜、谢灵运等诗人才形成诗歌的一种特定类型。

到了唐朝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山水诗就达到了它的成熟期,在诗歌中成为一
①《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许海丽著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网2006年第1期
种强有力的传统,由唐宋一直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诗人没有写过大量的山水诗。

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应当说是必不可免的,它是多方原因综合的结果。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诗人们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会有闲情逸致投身于山水田园。

它是有闲阶级的产品,它还有意无意地炫耀了有闲阶级的“清福”。

写山水诗的总是由城市“遁世”出来的文士阶级,而不是本来就居山居水的劳动人民。

其次,个体意识的充分觉醒使得诗人们更加向往山水田园生活,在充满阶级矛盾的封建社会里,只有隐士才有可能少受或者直接不受政治统治的节制。

对于诗人而言,封建社会暴露出的众多弊病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解决的可能的,他们不会一味的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而是着眼于自身,把自己放在一个逃避观望的位置,而后才进行批判。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水田园诗就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的归宿和避难所、发泄地,也是他们消解和淡化人生痛苦的灵丹妙药。

②所以,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的,而隐逸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可以说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隐逸文化在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
山水田园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整个文学世界里拥有着一席之地,且不可忽略,这主要还是归功于那些潜心专注于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们。

他们在创造山水田园诗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平和随运、孤独高傲、心向自然、亲近自然的隐逸情怀。

汉魏六朝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等是山水田园诗发期的主创者,他们无一不是隐士。

而山水田园诗勃兴成熟于唐代,其堪称旗手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也无一不是羡隐文士。

③纵观中华民族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在结合隐逸文化在其中的表现,不妨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和宋明清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田园诗刚刚兴起的时期,期间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这首诗被人们视为山水田园诗中的上乘之作,它抒写的是自然中的人事,自然美构建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意境,而人事又有机地融入了自然美意境,仿若为人描绘了一幅淡雅、空灵却又余味无穷的山水田园画,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如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色,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世求仙的思想情绪。

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两首诗中无一不蕴涵着“隐逸”二字,它们同样都表达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和想要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繁荣发展的时期,更是将隐逸文化发扬到了极致。

王维、孟浩然、杜甫、李白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有名的大诗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但同样高超的造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细
②《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徐清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66页
③《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徐清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80页
细品味着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便扑面而来。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这是一幅多么清幽明净的山水田园景象啊!还有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名垂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诗人的隐者情怀。

还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这些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人运古体于五律之中,诗歌自在流动,一起浑成,有陶渊明田园诗的风味。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田园诗开拓了新的意境。

他的诗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它必然要体现诗人自我。

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

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仅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④“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登太白峰》)这首诗充满了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仕的幻想,带着浓厚的游仙色彩。

它同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

到了宋明清时代,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不过其中不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在山水诗方面都多有造诣,而真正在山水诗方面开拓新路的是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有评论家称其为“生擒活捉”法,具体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整首诗读起来清新自然,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呢?“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夏日田园杂兴》)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范成大不知不觉就把读者带到了生机盎然的夏天。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而诗人的隐逸情怀也随着这样一幅美好的景色慢慢凸现出来。

四. 结语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和隐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隐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④《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辛勇百度空间
和人生方式,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底,那就是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

老子在《老子·道篇》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把自然当成最高的规范。

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隐逸文化对天趣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也就是本文提到的山水田园情怀。

而且在这种以道家为主干的隐逸文化中,还渗透了儒家、禅家文化。

比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以及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隐逸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中,隐逸文化和山水田园情怀是一以贯之的,或者干脆可以说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这首诗应该说是所有热衷于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们内心深处一个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无比的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他们借山水田园生活的淳朴宁静、舒适安逸来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高雅情致。

这些都是隐逸文化的具体表现。

现在,社会高度发展,我们再也找不到一方可以供世人“隐逸”的净土了,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欣赏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时候去缅怀一下这样一种高雅的情操,偶尔在内心“隐逸”一下。

这些山水田园诗和与之相应的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将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直影响着我们,让我们通过它能够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自己心灵上的美好乐园。

参考文献:
⑴.《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许海丽著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网2006年第1期
⑵.《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
徐清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⑶.《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辛勇百度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