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合集下载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摘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摘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摘抄以下是十句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摘抄: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即使有天,这风景退步到一张明信片大小,甚至模糊到影影绰绰的墨痕,我带着它,仍是带着它风流云散的四季。

疏雨滴梧桐,或急或缓,打在光溜溜的枝叶上,点点滴滴,跳进浓翠的叶片,化成汩汩的飞泉,又点点滴滴汇入房檐边的瓦沟,落在纷纷披披的院植里。

雨若一帘,就没太没完没了地要下,像是缠绵绯侧的恋人,一忽儿如泣如诉悄声哝语,一会儿又如慷慨激昂大号整个天空充满活力。

岁月可以爬到七古八古的楼塔顶端,可以把窃窃私语的恋人画成一脸沧桑的长卷皱纹,可以掠过万里驰骋的平野,掀起翻江倒海的巨浪。

但惟一无法改变的却是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和洗涤后将一点一滴的寂寞和忧伤演绎成泪水和笑声而终究沉淀积聚成回忆而那回忆对于久违了的寂寞却只能是不屑一顾自嘲一笑擦肩而过的回眸。

这点零星雨力扫尽季风,而推诿给慈祥的母云;她一慷慨,赞助了这么多可爱的生命。

听听那冷雨;听雨轻轻的渺渺的凄凄凉凉,愁肠百倍。

雨也该有分照应它的伴侣;离人当属第一吧?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尤其是铿铿敲在
屋瓦上与荷塘上无数的雨点打着节奏。

一场雨后,空气清新宜人,气温降低了不少,匆匆跑回家后发现衣服穿少了。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沥, 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 中了” 。
“ 翻开一部 《 辞源》 或 《 辞海》 ,金木
水 火土 ,各成 世 界 ,而一 人 “ 雨” 部, 古神州 的天颜千变万化 ,便悉在 望中 , 美丽 的霜雪云霞 ,骇人的雷电 霹雹 , 展露 的无非是神 的好脾气与坏
脾气 , 气象 台百读不厌 门外汉百思不 解的百科 全书。 ”形 容雨 的词语 ,琳 琅满 目。有叠词 :料料峭峭 、淋淋漓
上 的安慰 。 “ 二十五年 , 没 有受故乡 白雨 的祝福 ,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

了” ,就引用 了李 白的 《 山 中 问答》 “ 问余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 心 自闲”
点薄荷的香味” ;黄梅雨 “ 霏霏不绝 ,
朝夕不 断 ,旬月绵 延” ;台风雨 “ 千 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 ,掀翻
陆分担 。不能扑进 她怀里 ,被她 的裙 际 的印象 ,也 无非 山在虚 无之 间罢
基隆港的雨 和大 陆的雨构成对 比;每 个季节的雨各具特 色:春雨绵绵 ,秋 雨潇潇 ;清明雨 “ 是女性 ,应该最富 于感性 ” 、“ 清清 爽爽新新 ,有一点
边 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 慕之情 吧” , 与大 陆隔绝 ,气候相通也是一种精 神
整 个 太平 洋 ” ;西北 雨 “ 斜 斜 复斜 斜” ;冬天的 自雨 “ 干干爽爽” 。关于
和 自居易 《 长恨 歌》里 “ 山在虚无缥 缈 问”的句子。作者因雨而想 到王禹 偶 《 黄冈竹楼记》 , “ 急雨 声如瀑 布 , 密雪 声 比碎玉 ,而无论鼓 琴 ,咏诗 ,
下棋 ,投壶 ,共鸣的效果都特别 好” 。 观“ 溪头 的山,树密雾浓 , 蓊 郁的水
教 材 解
余 光 中的 《 听 听 那冷 雨》 写于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听听那冷雨》好词摘抄

《听听那冷雨》好词摘抄

《听听那冷雨》好词摘抄1.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2.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3.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4.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5. 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6. 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听听那冷雨。

7. 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8.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9.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10.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

11.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汽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12.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13.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14.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15.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

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16.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是谈余光所作,用五言绝句写了一段失落伤感,使人回想自己憔悴的
历史,感受到一种古老和懊悔的情绪。

该诗把凄凉抒情与乡思失落结合在一起,使用极为小心翼翼的修辞手法。

首先,谈余光灵巧地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将雨水象征为悲伤的情绪,表达作者对
曾经发生的一切的怀念之情;同时也用“对比”的手法,把温暖的太阳象征为曾经的美好,而雨水则象征着失落、无助。

其次,谈余光使用了大量的“夸张”修辞手法,通过拟人化的比喻,将雨水比喻为一
种哀伤、痛苦的情绪,强调了作者对过去事件的悔恨;同时还使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
将太阳象征为人们曾经的辉煌,雨水象征为他痛苦的往事。

此外,谈余光使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以最真切、最凄凉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痛楚,并以此来讽刺人们的迷失和历史的遗憾。

最后,谈余光用“暗示”的修辞手法,隐喻地表达了整个诗句的主题,寓意着人们碰
到逆境时怎样忍受、面对。

总之,谈余光在这首诗中灵巧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将凄凉抒情与乡思失落结合
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怀念、痛苦和憧憬。

它把作者深厚的文学情怀和强烈的感情融
汇在一起,使人能感受到一种古老和懊悔的情绪,感受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伤痛和失望。

【赏析《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摘抄及赏析

【赏析《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摘抄及赏析

【赏析《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摘抄及赏析诗雨密织乡国愁——赏《听听那冷雨》的“以诗为文”的艺术特色法国美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互为文本”的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个意义明确的封闭的单元,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都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文,在形式、物象和意境三个方面与中华古典诗词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只有深入解读文中的诗性成分,才能体会作者乡国之愁和对中华古典文化向慕之情。

一、诗形诗形是《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外在形式之美,是作者审美感情,宇宙人生,社会历史意识的载体,包括语言的型构、韵律、节奏等。

本文虽为散文,但具有中华古典诗词的形式特征。

1.型构本文大量运用了叠词,从结构形式和数量上看,种类繁多,缤纷络绎,有一般的重叠形式AA式,如:“潇潇、霏霏、湿湿、听听、看看、舔舔”,有ABB式,如:“潮润润、湿漓漓、灰蒙蒙”,有AABB式,如:“淋淋漓漓、潮潮润润、滂滂沛沛”;还有化用中华古典诗词的语句形式的,有AABBAA式,如:“滴滴点点滴滴、轻轻重重轻轻”,AABBCC式:“清清爽爽新新、细细琐琐屑屑”,ABABAB式:“淅沥淅沥淅沥”,AABBAABB式:“忐忐忑忑忐忐忑忑”。

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凄恻的雨点或缠绵的雨丝,使人们感到汉字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合一,领略到象形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此多样美妙的词组形式使人们联想到《诗经》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李清照“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韵,又能发现中华古典诗词已化成作者的血液,那种缠绵悱恻新颖绮丽的诗句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2.节奏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双声词连成一气,让语句错落有致,具有一定旋律,富有音乐的美感。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中国当代散文观赏之一【原文观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看起来把伞撑着。

而就靠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只是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如此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如此下着的。

这种感受不明白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儿来的。

只是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确实是安慰孺慕之情。

如此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顺的感受了。

如此想时,他期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久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能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确实是嘲弄吧,也确实是安慰。

只是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青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青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确实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儿面是中国吗?那儿面因此依旧中国,永久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专门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怎么说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依旧香港的谣言里?依旧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依旧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依旧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儿面。

而不管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漂亮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样的向心力当必定长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2、掌握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如以时间、空间的交错来抒情达意。

3、辨析、了解本文多种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手法大量的灵活运用。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时空交错”行文手法与本文写意抒情的内在联系。

2、辨析“听雨”的反复交错是如何构成了本文行文的线索。

3、体会作者流露出的世事沧桑、韶华不在的独特心理感受。

4、重点领会“通感”修辞手法【作者简介】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余光中1948年开始发表诗作,1954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曾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出版诗集有《白玉苦瓜》《天狼星》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桥跨黄金城》等。

另有评论集、译著多部。

其诗作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散文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课文分析】一、创作的背景创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

几十年来,作者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作者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家乡是江苏常州,作者自己又出生于南京,在少年时代曾跟随父母辗转于江南和四川。

所以在文中他说“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而文中的一些景象如“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是作者少年时生活体验的追忆。

五十年代以来,台湾新诗经历了一个从狂热追求现代主义,到回归传统,到多元并存的发展轨迹;在创作上“左手写诗右手写文”的余光中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

他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明显体现了传统笔法和传统精神,“中国情怀”在他的创作间日渐明显。

用他自己的话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

《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就是他在“回归”之后的一篇力作,体现了他本土化、中国化艺术的追求。

当然,余光中的文章并不完全同于那些只运用传统手法的文章,作者还是有意寻找古典意境与现代感受、现代表达的共通处,这一点在这篇散文中也有体现。

二、课文题解本文以“雨”作为抒情的载体和寄托,以“听雨”为线索,以灵活的时空转换为手法,表现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心和对世事沧桑的无奈之感。

三、层次结构与段落大意全文分为四节第一节,1、2、3、4自然段。

从春天雨季开始起笔,以“杏花春雨江南”联系到祖国大陆,抒发作者25年的思念之情。

重点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第二节,5、6、7、8、9、10自然段。

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具体:以时空交错为手法,将美国、台湾不同时间空间下听雨的感受细腻地抒发出来,表达出与祖国山水、传统文化难以割断的血脉关系。

空间的变幻更加加深了作者一种从少年到中年、老年的沧桑心理。

第三节,11、12、13自然段。

重点写在台湾听雨的感受,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其中夹杂对大陆听雨的向往,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四节,最后三个自然段。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表达出一种沧海桑田的无奈心境。

四、艺术特点1、调动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时空交错,将少年生活,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相糅合,极富诗情画意。

文章充分调动起人的五官感觉,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去全方位的感知雨的存在,又让这些感觉相互沟通(通感),从而给了读者多维的审美体验。

文中直接或间接引入古典诗词,营造古典式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强调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而这种意境又是和作者自身对于雨的人生体验结合在一起的,从而拓展了散文的表现空间。

2、时空自由转换的抒情手法。

只要是作者抒情达意的需要,从时间上,“现今――过去――现今”;从空间上,“台湾――大陆――美国”,行文可以自由转换。

显得情感流转自如、视野开阔博大。

3、大量的修辞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特别是通感手法贴切自如。

如,“雨是一滴湿湿的魂,窗外在喊谁”、“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她冰冷的纤手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等。

通感在打通听觉、视觉的同时,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内在心理感受。

4、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

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叠音字的大量运用。

如,料料峭峭、淅淅沥沥、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凄凄切切、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等。

表现出一种缠绵悱恻的心态,更重要的,这种叠字的运用和“雨”、“下雨”的意境相契合。

【思考与练习题】1.文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它们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2.《听听那冷雨》的主线是什么?3.作者在本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4.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大量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请指出来。

5.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借鉴本文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相关参考资料】(一)台湾“现代派”诗人的创作概况。

五十年代中期以至整个六十年代,在台湾汹涌而来的现代主义诗潮中,现代派诗的创作非常活跃,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

他们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时做到很好的扬弃,同时又发展了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和感受、表现方式,因而各领风骚,异彩纷呈,为台湾文坛所瞩目。

这大批诗人当中,尤以余光中、痖弦、洛夫、罗门、纪弦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覃子豪、叶维廉、郑愁予、商禽、叶珊、周梦蝶、白、管管、方莘等也颇为台湾诗坛所重视和推崇。

这些诗人的诗作富于心灵色彩,大都以抒发“自我”为中心,在对生活感受和观照时,强调诗人的主体感觉,又并非与生活隔绝,沉溺于纯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中的“自我”往往有较广的含义,带有某种历史感或民族感,许多诗歌都将借鉴西方和继承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诗的表现内容、形式与艺术技巧上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听听那冷雨》相关诗作、典故1、孺慕之情:《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

”《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传赞》:“淮人孺慕,徐寇要降。

”2、杏花春雨江南:东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元·虞集《风入松》:“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甲申年(1944年)书赠流丹仁弟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吴冠中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4、残山剩水:宋·范成大《万景楼》:“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明·王璲《题赵仲穆画》:“南朝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

”明·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5、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6、牧童遥指已不再: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8、勒马洲的望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9、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10、仓颉:《淮南子·本经训》:“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11、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

”12、商略黄昏雨: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1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4、万籁都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音。

”“都”一作“俱”。

15、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6、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17、山隐水迢: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8、米家的山水: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米点山水”,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世称“米家云山”。

19、疏雨滴梧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20、骤雨打荷叶: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荷》:“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后成为元曲代表性曲牌名。

2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南宋·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2、摧心折骨: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23、王禹偁的黄冈,……投壶: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