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适应性滨水景观规划初探——以增江两岸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王其 东 W agQio g 李敏 L Mi n dn i n
摘 要 : 市 内河 构 成 了城 市重 要 的 滨水 景 观 空 间 , 城 对城 市 滨 水景 观 改 造 , 营 造 城 市 景观 环境 的重 点。 增 城 市增 江借 助 是
作 用 。 应 性 城 市 设计 的理 论 特 征 和 影 响 因素 决 定 了 它具 有 以 适 下 几 个 重 要 的 基 本 原 则 : 体 性 原 则 、 续 性 原 则 、 规 模 原 整 延 小
且 快速 发 展 的城 市 而 言 ,无 疑 被 固定 下来 的景 观 难 于跟 上 时 代
质性景观按 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分析模式可分 为斑块 、廊道、 基质三大结构形式从 城市设计理论 角度则 对应 可划分为景观
区域 、 观 轴 、 观 节 点 三 个部 分 。 作 为 非 物 质 性景 观 则 是 以 景 景 而
水 域 景 观 、 渡域 景 观 、 边 陆域 景 观 三 部 分 。 过 周 2滨 水 景观 的适 应 性 城 市 设 计 方 法运 用
适应性城市设计方法由陈纪凯于 2 0 0 4年在其著作《 适应性 城市设计》 一书中提 出, 强调城市空间建设的多样 、 可生长等协调
理念 。 对于 滨水 景观 规划 设计 。 应用 适应 性城 市设 计 方法 , 可 将其
适应 性 滨水 景观 规 划初 探
— —
以增 江 两岸 环境 景 观设 计 为例
La d c p n sa e
T e l nn f a t e aef n a dcp sA CaeSu yo n j n v ra k h a igo Adpi tr o t n sa e: s td f P n vW r L Ze g a gRieb n i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是指在滨水地区进行景观设计,并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打造出独特的景观空间。
本文将就滨水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滨水地区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景观。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滨水地区的水域进行水上活动的设计。
例如,在水域中设置水上游乐设施,如划船、游泳等,可以吸引人们前往体验。
同时,可以设置供人们休憩的水边景观席,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其次,滨水地区可以通过植被的设计来提升景观效果。
可以在滨水地区的周边种植各种优美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等,使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在设计植被时,可以选择适应滨水环境并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增加景观的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设置漂亮的花坛和绿化带,为人们提供一个静谧而宜人的环境。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可以结合人文元素。
通过设置雕塑和艺术品等装饰物,可以增添滨水地区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休闲广场和户外娱乐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与此同时,可以设置露天音乐舞台等文化设施,不定期举办音乐演奏和文艺演出,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设计中可以尽量保留滨水地区的自然风貌,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
可以设置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资源的消耗,并为滨水地区提供更加环保的能源。
总之,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可以通过水域活动、植被设计和人文元素等方面的考虑,创造出丰富多样、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空间。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打造一个宜人且具有文化氛围的滨水景观。
同时,还应注重对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体验。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提供人们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吸引力。
本文将围绕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展开探讨,从设计理念、功能区划、植被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的理念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从而打造一处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两个方面。
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方面,可以利用滨水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打造出丰富多样的水景,如人工湖、喷泉、瀑布等。
在植被选择上,可以考虑种植适应水环境的植物,如芦苇、莲花等,以营造出自然而生态的氛围。
2.历史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方面,可以通过保护和修复滨水地区的历史建筑和文物,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引入传统建筑风格、雕塑、碑文等元素,以展示当地的文化底蕴。
二、功能区划滨水景观设计应该根据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功能区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根据滨水景观的不同功能,可以将设计划分为休闲娱乐区、健身区、文化交流区等。
1.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区是滨水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以设置长椅、亭子等休息设施,提供人们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
同时,可以规划游乐设施、草坪、露天剧场等,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2.健身区健身区是提供人们运动和锻炼的场所。
可以设置户外健身器材、篮球场、足球场等,供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3.文化交流区文化交流区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可以设置露天剧场、文化艺术展示区等,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三、植被选择植被选择是滨水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选择合适的植被,可以营造出绿意盎然的景观效果,提升人们的舒适感和视觉享受。
1.水生植物滨水区域常年湿润,适合种植水生植物。
如芦苇、荷花、莲花等,这些植物既能提供文化景观的装饰效果,又能为湿地提供保护和净化功能。
生态宜居理念下的乡村滨水景观规划——以浙江省象山县长塘河为例

乡村作为中华民族文明之根,乡愁记忆之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基于当前乡村面临衰落[1]、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正是通过以乡村偏向为战略发展导向的思路对之前的城市导向发展思路进行纠正[2],乡村的多元价值被予以关注和重视。
受生态保护理念局限、资源尚未得到合理性开发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缺乏地域特色、忽视生态系统维护、规划脱离现实等诸多问题,制约了乡村滨水区的发展以及滨水景观质量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滨水区景观规划愈发受到各方的重视,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滨水区景观营造有了更加新颖和更为严格的要求。
因此,为了凸显滨水区景观生态优势,明确乡村滨水景观规划意义,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丽宜居型乡村,本研究从现实需求出发,以浙江省象山县长塘河为例,在深入剖析区域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乡村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并进行景观优化设计,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滨水环境的正确认识,形成人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还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滨水区景收稿日期:2022-05-17基金项目: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2021043)作者简介:郭涛(1997-),男,江苏常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域人文地理,(电话)183****8180(电子信箱)*****************。
生态宜居理念下的乡村滨水景观规划——以浙江省象山县长塘河为例郭涛(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摘要: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人的村镇滨水景观,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生态宜居理念应用到乡村滨水景观规划中。
以浙江省象山县长塘河景观规划为例,多角度并多维度地对区域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水旅游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实现乡村滨水景观提升的规划目标及设计理念,以期为今后的乡村滨水景观规划提供借鉴。
城乡交接部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初探——以昆明市马料河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张东强 李海燕 ( 1 . 保 山学院艺术学院 ,云 南 保山 6 7 8 0 0 0 ;2 . 保 山学院理工学院 ,云南 保 山 6 7 8 0 0 0 )
Z ha ng D on g -qi a ng . Li Hai - ya n
( 1 . S o h o o I o f Ar t s . B a o s h a n O o l 1 e g e . B a o s h a n 6 7 8 0 0 0 , C h n a ;2 .S c h o o l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I o g y , B a o s h a n
乡文 化 传 承 的 敏 感 地 带 ,也 成 为 了 现 代 风 景 园林 行 业 实 践 和 拓 展 研 究 P r u n u sp e r s i c a、 孝 顺 竹 B a mb u s a 2景观设 计 的核心 议题 的 新 领 域 。 马 料 河 滨 水 公 园 地 处 昆 mu l t i p l e x ( L o u r . ) 、 狗 尾 草 S e t a r i a
乡村滨水旅游景观设计与民俗文化研究

乡村滨水旅游景观设计与民俗文化研究一、体现民俗文化的滨水景观规划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滨水景观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子系统一般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在对其规划的基础上,需要由整体着手,达到多目标规划的要求,同时需要将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美学等方面进行兼顾。
由经济角度出发,则需要在景观塑造上最大程度上实现费用与空间的节约;由社会层面上讲,主要是将以人作为中心,在景观实际的塑造上需要严格遵循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公共性与人的私密性的有效统一,实现尊重人、关心人以及陶冶人的要求;由文化层面来谈,侧重的主要是意义层面,突出的是对形体环境意义的塑造。
正是因为该种整体性,这就决定了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支撑,综合考虑构建整体的要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真正的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云南文化内容涉及繁多,如何才能有效的体现于滨水景观当中,则需要将各个要素整合起来,进行整体考虑。
(二)生态性原则滨水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被作为人类改造生态系统的产物,与此同时它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人工系统彼此影响的混合区域。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制约,包括了废物倾倒、近岸城市化、污水排入、水路运输、旅游、水产养殖等方面。
鉴于此,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落实自然生态优先原则,严格依据生态学原理,确保滨河自然生态发展空间的完整性,坚决避免城市滨河环境的片段化,确保城市滨河生物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也需要按照城市滨河地带实际的自然环境承载力,最大程度上满足市民活动不同的空间、设施需求,构建一个生物和人类共生的滨河空间。
(三)人本性原则景观的参与者就是人,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第一步:确保景观设计的舒适性。
众所周知,城市市民的闲暇时间在逐渐的增多,在休闲、养生、娱乐、健身等方面上市民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断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景观设计需要切实的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滨水带景观设计是指针对沿海或江河岸边的区域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以“望海映月”为题,探讨滨水带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探讨怎样打造一个宜人的滨水带景观。
一、设计理念1. 体现自然美滨水带景观设计应该以体现自然美为核心理念,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河岸自然景观,构建生态廊道,打造绿色生态空间。
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貌特征、植被类型和水域状态等,力求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打造出吸引人的自然景观。
2. 结合人文特色滨水带景观设计不仅要重视自然美,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打造富有人文底蕴的景观空间。
通过景观设计,将城市的文化韵味和历史魅力融入景观中,使滨水带成为展现城市魅力和品位的重要场所。
3. 体现功能性滨水带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功能性,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为他们创造安全、便利的休闲娱乐空间。
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设计多样的功能设施,如游乐设施、休闲广场、健身设施等,提升滨水带的活力和吸引力。
二、设计内容1. 滨水步道在滨水带设计中,滨水步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步道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建造成林荫道、花草径等,使人们在散步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
2. 休闲广场设计休闲广场是为了提供人们休憩、集会、娱乐的场所。
可设置凉亭、座椅、亲水平台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休闲、游玩、观赏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3. 亲水平台亲水平台是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水域的地方,可设置观景平台、垂钓台等设施,为人们提供欣赏风景、垂钓、观鸟等休闲活动的场所。
4. 游乐设施为了吸引家庭、孩子等群体,设计游乐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设置儿童游乐场、水上游乐设施等,丰富滨水带的娱乐功能,增加人们在该区域的停留时间。
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水资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美丽景观和生态功能的滨水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增加,乡村滨水景观设计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下面将就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开始注重滨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
许多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农村滨水景观设计向生态、文化和经济三位一体发展。
同时,一些知名景观设计机构也纷纷介入乡村滨水景观项目,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更专业和精细的设计方案。
其次,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注重生态保护与恢复。
乡村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水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注重水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合理规划水系、湿地和植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滨水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再次,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土风貌,这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为乡村滨水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最后,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地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旅游业的潜力区域。
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乡村滨水景观,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合理开发滨水资源,打造生态农业园区、休闲度假村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在中国正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完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我们可以为农村地区打造美丽宜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发表时间:
2020-04-02T14:48:17.2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 蒋琼花
[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下的乡村环境建设,提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总结了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为以
后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下的乡村环境建设,提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总结了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为以后
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1
乡村滨水景观的定义
乡村滨水景观包含在滨水景观设计范畴内,是指在乡村或农村地域范围内,以溪流、池塘、水库、湖泊、堰塘等水环境为依托,在其
基础上形成的既满足于农村特有生产生活功能,又具备审美意味、底蕴文化、环保可持续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乡村滨水景观
与城市滨水景观的区别在于,滨水区除为村民提供日常休闲、公共交往、游憩、洗涤、垂钓的活动外,也需注重与村民生活生产等实用功
能相结合。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是对滨水的建筑、场地、绿化等景观元素进行系统整合,对其空间进行重新组织规划,从而改善村落基础环
境、补足相关休闲功能的过程。
2
乡村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及成熟的案例借鉴,乡村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生态环境差
由于村落缺乏综合污水管网规划,雨污没有进行分流,村民的污水直接排放到临近的水体中,周边建成区的初期污染雨水也直接排放
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劣,有些甚至发绿发臭,原本的优势景观资源变成了村民避而远之的问题区域。岸线形态笔直僵硬,驳岸硬质化严
重,大部分以毛石挡墙为主,岸边无水生植物种植,缺乏生态性。
2.2
通达不易
滨水空间与周边缺乏联系,场地可达性差,使用人群少。滨水道路缺失,造成岸与水相互割裂,亲水性缺失。水体两岸缺乏联系,空
间使用的便利性及体验感较差。
2.3
活力不足
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村民的活动息息相关,多样的活动需要多样的空间来进行支撑。现代乡村居民除了日常交往外,对休闲娱乐的需要
日益增加,如健身锻炼、儿童游戏等,但是往往相应的公共空间缺失,导致活力衰退。除了个别祠堂前的广场,其余都是密集的建筑,没
有专门的公共活动空间。乡村滨水空间规划应体现现代乡村生活特征,满足现代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休闲需要。
2.4
地域特色不够
乡村的地域特征是由基地所具备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产业等多方面组成。很多乡村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
定位及对场地合理的分析,目前乡村滨水景观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对文化的体现和传承远远不够;或者一味的效仿已建成的优秀项目,
造成景观同质化和景观特色缺失,形成
“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5
乡土氛围缺失
乡村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它具有更多的自然性、生态性,目前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乡土特色的缺失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
题。受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城市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出于对城市的盲目崇拜,认为城市的才是先进的,乡村的就是落后的,很
多乡村景观效仿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手法,形式、色彩都过于现代,缺乏了乡村特色质朴和生态,材料选用城市化的混凝土、大理石
等,使得滨水空间与周边的自然山水不和谐。植物上采用过于规整的种植方式,缺失了乡村的野味。如此种种造成了乡土元素在景观中的
体现不足,景观乡土特色缺失。
3
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在美丽乡村政策支持下,基于乡村滨水空间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滨水空间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心。笔者通过对乡村滨水
景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3.1
改善生态
生态环境的提升首先是水污染治理,通过对现有的水系进行底泥清淤,解决水系现状堆积的污染物;建立雨污分流机制,埋设市政综
合污水管网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截留,充分阻断污染源;对于初期雨水,在水系周边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净化,改善水质。驳岸形态尽量以
自然曲线为主,避免人工化、形式感过强的僵硬形态,曲线变化的形式可以增加岸线空间的生气和活力,也有利于营造更丰富的滨水活动
空间。尽量以软质的缓坡驳岸为主,岸边多种水生植物自然搭配种植,营造多样化的植物生境,强调滨水景观的自然与生态。
3.2
完善交通
梳理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关系,对外充分考虑周边地块的空间布局,打造高效易达、舒适宜人、体现当地特色的绿色交通系统,提高
场地可达性。对内建立独立、连续的滨水交通体系,设置多条游线,提供多游线体验,水岸两侧通过桥进行连接。
3.3
补足功能
场地的功能设置和人的日常活动密不可分,乡村滨水景观的功能主要分为四大类:生产生活型、休闲游憩型、生态教育型、观光游览
型。生产生活型主要包括耕作、盥洗渔业等;休闲游憩型尽量满足各年龄段活动的需要,老人有打太极拳、遛鸟、聊天、垂钓的团体,青
年人有瑜伽、亲子农场的社团,小朋友有自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需为其提供相应的儿童游玩设施,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沙坑等,此
外晨练、散步、闲聊等全民休闲的场地也需考虑在内。生态教育是滨水空间的专属特色功能,主要是生态知识的科普和传播。观光游览型
是充分利用水体这一优势资源,打造游船、水岸骑行、跑步、观鸟、写生等一系列游览活动。通过增加功能、举办活动的方式激活乡村滨
水活力。
3.4
传承文化
乡村滨水景观营造应充分挖掘乡村的人文风俗,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强调和突出景观的地域性及独特性,体现出每个地方不同的文
化内涵,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乡村滨水景观的独特魅力。用景观的方式还原场地原有历史文化建筑及历史生活场景,增强村民的心理认同和
归属感。对乡村文化的要素及特征进行提炼总结,用现代的设计方法进行演变和设计,运用到滨水景观元素例如景墙、铺装中,从而延续
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
3.5
营造乡土氛围
注重色彩的控制,色彩越接近自然,乡土气息越浓厚,总体色彩以低纯度、淡雅的色彩体系为主,营造生态、质朴、宁静的乡土氛
围。乡土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增强滨水空间的独特性,解决滨水景观过于城市化的问题,同时也更符合村民的审美习惯,增强村民对景观空
间的认同感,常见的乡土材料有木材、麻石、青砖、瓦片、混凝土等,注重不同质感、色彩材料的组合形式,加强景观的艺术性。植物景
观营造上,尽量体现乡土性,从乡土植物品种的选择及植物搭配的乡土性两个方面考虑。乡土植物是指生长在当地,对当地的气候及土壤
条件适应性强、并符合当地景观特质的植物品种。选择乡土植物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增强地域特色;由于乡土植物相比外来品种价格
更低,所以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植物配置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为基础,避免照搬城市过于人工化的植物搭配。
结语:乡村滨水景观建设对提升乡村整体环境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乡村滨水空间景观设计问题及方法
的探讨,完善相关理论基础,促使乡村滨水空间高质量的建设和落成。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宗侠.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
许晓玲. 福建省乡村水岸景观营建[D].福建农林大学,2015.
[4]
郑林璐.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南平市夏道镇洋坑村芭蕉湖滨湖景观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
2015.
[5]
陈汇康.“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蒋琼花 1989年3月 女 园林景观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