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党内部矛盾看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国共的十年对峙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讲从国共的十年对峙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国共的十年对峙(1)国共政权对峙1.知识结构工农武装秋收起义:途中进行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义井冈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军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创建工农红军星火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工农土地革命路线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武装消灭地主阶级割据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形成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政权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围剿”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红军经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战略过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转移胜利进军:四渡赤水、渡金沙江、大渡河(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应重点分析理解的问题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及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在起义失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及时把革命引向农村,开创了一条全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保卫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使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到1931年底,红军不但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而且建立了与国民党政权对峙的红色政权。
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后,“左”倾错误开始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以往成功的革命实践被否定,毛泽东的领导权被剥夺。
在“左”倾错误的指挥下,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经过这次波折,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更加深刻。
中国共产党历史28讲——第9讲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随即,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适时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与此同时,党在解放区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并从各方面加强了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政权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在战略决战取得胜利之际,党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方针。
人民解放军随后发起渡江战役及其他一系列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解放了东南、华南、西北和西南等广大地区。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一、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
随后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胶东、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这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拥有美国援助的大量新式武器,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
这使得蒋介石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军事能力,以为这次可以速战速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甚至吹嘘说:“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①中共军队。
当时,党内外很多人对解放区军民能否打败国民党军气势汹汹的进攻表示担忧。
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于1946年8月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他指出,中国人民的小米加步枪能够战胜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
在战争形势非常严峻,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所阐明的必须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同敌人斗争、敢于夺取胜利的思想,增强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信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5.追歼国民党军残余力量,1950年6月,全国解放战 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迅速取胜的关键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是迅速取胜 的条件 3、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是 迅速取胜的保障 4、国民政府的专制腐败,发动内战不 得人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2.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 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将战争引向 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
3.1948、9~1949、1进行战略决战(三大战 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 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战略决战
名称 辽沈 战役 指挥员 林彪 罗荣桓
1948、9~1949、1
主题五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 1945年8月~1949年9月 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 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主要任务: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 中国
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和毛泽东
解放南京
大战前夜的较量——重庆谈判
4.美国为遏制苏联,企图把中国变为其 殖民地,积极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大战前夜的较量——重庆谈判
国民党 目的 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 骗人民,将战争罪责嫁祸于共产党。 (假和平,真内战)
共产党 目的 结果
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避免内 战;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国共长 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 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 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大战前夜的较量——重庆谈判
意义 重庆谈判是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重 大胜利,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美、 蒋的内战阴谋和反动本质,教育了 人民,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 响,极大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
论解放战争时期_国民党如何失去民心

班级:62班学号:12006213 姓名:王晨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如何失去民心,共产党如何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失去民心的原因1、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战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但是蒋介石却积极准备内战,并借国共和平谈判之机进行内战准备。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反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共产党获得全国人民拥护的优势。
3、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及其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
国民党统治集团既然扼杀了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它也就把自己放在课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军事进攻,共产党在政治上实行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的计划,并使国民党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
民主党派拥有广泛阶级基础,特别是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地作用。
相反,国民党渐渐疏离民主党派,也渐渐疏离人民群众了。
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溃败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民们的贪污溃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修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质飞涨,使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洗劫,使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
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之外,再无出路。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两种命运的决战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人民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要发动全规模内战。
矛盾升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民党一方面准备内战一方面迫于国内外和平的要求,国民党以和平谈判为部署作掩护。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延安中共中央,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意义:①为了争取和平。
②揭破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在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陪同下前往重庆。
经过43天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内战爆发于转战陕北:国名党在纸迹未干,公然撕毁双十协定。
进攻解放区。
↗①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②1947年3月,国民党进攻陕甘宁地区,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千里挺进大山特点:共产党转入全国规模战略反攻,战场在国民党的统治区。
⑴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⑵其他各解放区也转入战略反攻。
挺进意义:⒈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
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
⒉人民解放区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
各战场的胜利,使解放战争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解放战争的胜利特点:国共两党决战。
三大战役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后,对东北敌人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11月2日,攻克沈阳。
人民解放军共歼敌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统一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余万人发动淮海战役,中心是在徐州的陇海、津浦线上。
是规模最大一次决战,经过65天的战斗,人民解放军歼敌55.5万人,是歼敌最多一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决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决战主要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48 年 9 月 12 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在战役中,我军首先攻克锦州,切断了国民党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随后,在辽西地区围歼了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并于 11 月 2 日解放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淮海战役于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起,是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在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 60 余万人,与国民党军队约 80 万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66 天的艰苦作战,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555 万余人。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平津战役于 1948 年 11 月 29 日发起,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在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 100 多万人,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
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式,我军最终促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那么,人民解放军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战略决战中,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例如,在辽沈战役中,党中央果断决定先打锦州,切断敌人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在淮海战役中,制定了“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作战方针;在平津战役中,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通过政治争取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

首先,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妄图把中国拉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这就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失人心者失天下。
而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独裁、卖国,争取和平民主,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深的全国人民的拥护。
得人心者的天下,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很快出现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危机。
在人民解放军大举进攻的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高涨,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集团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保证了中国革命迅速取得胜利。
1945年,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作为历史过去了。
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美帝主义和国民党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
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为什么拥有几百万军队,拥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迅速溃败?而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的中国共产党却走向辉煌的胜利。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肤浅看法。
1争取和平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被粉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内战运动的高张———“一二一”运动;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考点一、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扶蒋反共。
蒋介石的对内政策: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1949.8.28—10.10)和双十协定——(1) 谈判背景: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蒋介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高粘度齿轮泵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2)《双十协定》的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3) 意义: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三、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争议最激烈的问题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的爆发。
毛泽东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经过8个月作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等战役)。
考点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RYB燃油泵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一、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国民党军队却贪生怕死、士气低落。
二、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国民党方面高级将领生活腐化堕落,内部派系纷争,无心战斗。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发“国难财”,打着“接收”的旗号,把土地、企业矿山、国家财产都拿来中饱私囊。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
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1.国民党的“五子登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2.甚至还有更逗的真事,某人向蒋介石打报告怀疑国民党军队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长郭汝槐是共产党员。
蒋惊讶地问有何根据,理由是郭汝槐清廉的让人难以理解:他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甚至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是打上补丁的!所以是共产党!气得蒋介石大骂:难道我堂堂国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事实证明:郭汝槐确实是共产党)三、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
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针;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
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我们可以通过战争中的小插曲来了解党在这场战争的伟大战略决策:1.莱芜战役时,国民党的经典妙语:就是放5万只鸭子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定的意义有
(1) 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2) 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3) 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4) 使解放区取得了合法地位 A (1)(2)(3) C (1)(2) B (1)(2)(3)(4) D (2)(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 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 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 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 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5 万人
373 万人
365 280 万人
万人
1948年秋
1947年6月
思考:战略决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战决 略战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9.12--1948.11.2)
图说历史
解放区民生状况
积极参军
国统区民生状况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国民党: 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内部分裂 共产党: 领导、思想、军队、人民、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的理论指导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5)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 党进攻;
③ 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 利; ④ 1949年1月至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但解放 战争没有完全结束) 注意:第二次国共合作到1947年3月5日中共代表团撤 离国统区(宁沪渝等)才最终结束。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一、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国民党军队却贪生怕死、士气低落。
二、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国民党方面高级将领生活腐化堕落,内部派系纷争,无心战斗。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发“国难财”,打着“接收”的旗号,把土地、企业矿山、国家财产都拿来中饱私囊。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
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1.国民党的“五子登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2.甚至还有更逗的真事,某人向蒋介石打报告怀疑国民党军队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长郭汝槐是共产党员。
蒋惊讶地问有何根据,理由是郭汝槐清廉的让人难以理解:他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甚至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是打上补丁的!所以是共产党!气得蒋介石大骂:难道我堂堂国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事实证明:郭汝槐确实是共产党)三、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
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针;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
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我们可以通过战争中的小插曲来了解党在这场战争的伟大战略决策:1.莱芜战役时,国民党的经典妙语:就是放5万只鸭子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解放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伟大战争。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战略决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迎来了人民的胜利。
战略决战主要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这三大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局势,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当时,东北地区是全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解放军将主攻方向指向锦州,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切断了国民党军的退路。
经过激烈战斗,成功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解放军在兵力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为后续的战略决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国民党军队集结了大量兵力。
解放军在兵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了战役的胜利。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实现了歼敌数量最多的辉煌战果,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平津战役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
通过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等策略,成功实现了对北平的和平解放,保护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受战火的破坏。
同时,大量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解放战争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关键。
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战争形势的战略方针。
在战争中,党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果断作出战略决策,引领着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其次,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坚实基础。
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
他们积极参与后勤保障工作,送粮送衣,修路架桥,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再者,解放军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作战能力。
在战斗中,解放军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和纪律性。
还有,统一战线的广泛建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结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爱国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共同为解放事业而努力。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决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战略决战主要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第一场战略决战,率先在东北地区打响。
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
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英明指挥下,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战略,先攻占锦州,切断了国民党军队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随后解放了长春和沈阳,实现了全东北的解放。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在兵力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为后续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场战略决战。
这场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国共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在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挥了运动战和围歼战的优势,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作战。
同时,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踊跃支前,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人力保障。
淮海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战之一。
解放军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策略,首先攻克了新保安、张家口等地,切断了傅作义集团西逃和南撤的道路,然后通过和平谈判,使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保护了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受战火的破坏。
人民解放军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战术。
在战争中,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战机,果断决策。
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卓越指挥才能,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人民解放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广大指战员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锻炼,具备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战斗技能。
国共内战两的斗争与解放战争

国共内战两的斗争与解放战争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国共两党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斗日益激烈,争夺国家的控制权变得异常残酷。
本文将就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展开论述。
一、国共内战的背景国共两党的斗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国共两党都以推翻帝制、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然而它们在政治理念和组织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国共内战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清朝的统治逐渐衰败,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时期。
各种政治派别纷争不断,给国共两党斗争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2. 北洋政府的建立:袁世凯建立了北洋政府,但其集权思想和威权主义政治作风引起了各方反对。
国共两党在反对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3. 国共合作与分歧:在国共合作的初期,两党合作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侵略,尤其是在“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是,随着国共两党在军事、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利益矛盾逐渐加深,合作逐渐瓦解,斗争逐渐激化。
二、国共内战的过程国共内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5年到1949年,共计持续了四年之久。
下面分别就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阐述。
1. 重庆谈判的破裂: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在战场之外进行和平解决斗争的一次重要尝试。
然而,由于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上的分歧,重庆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国共内战再度爆发。
2.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国共内战的重新打响提供了契机。
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战场的平稳局势,展开了积极的反攻行动。
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战斗中,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
3. 长征的胜利: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在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的胜利培养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纪律,为日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力量消长及中共取胜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力量消长及中共取胜原因作者:王彦有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8期摘要:我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艰苦奋战,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高超的指挥艺术,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在苏联的帮助以及国民党失去美援的情况下,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关键词:解放战争;国共军事力量;共产党;胜利原因一、国共军事力量消长(一)处于劣势、国民党占优势国、共两党的军队1946年6月26日,在河南、山西等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这一时期被称为战略防御时期。
这时,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是:“国民党军总兵力约43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约127万人。
”[1]装备上,国民党军更占绝对优势。
在战争资源方面,国民党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3亿以上人口,控制着全国绝大部分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国民党不但人力物力资源比解放军雄厚,还获得美国政府大量军事援助。
与此相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力量虽比抗战前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劣势。
国共两党初期并没有进行主力决战,而是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采用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
四个月来,国民党军队由战争初期的得地失人变为净损失40万人而无地可得。
”[2]经过半年多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0多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00多个旅,下降至80多个旅,人民解放军在防御阶段取得重大胜利。
(二)国共力量处于均势经过大半年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共产党方面主力还比较强大。
这样国民党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山东与陕西根据地,面对20多万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主动从根据地撤退,胡宗南总司令占了一个空城,谎报大胜。
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沙家店、青化砭、羊马河等地的胜利,歼敌1.4万多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江战役2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 京,国民政府覆灭了。 江阴
湖口
防国万 线民雄人 土党狮民 崩军横解 瓦队渡放 解长长军 。江。百
进司毛 军令泽 年 的发东 命布、月 令向朱 。全德日 国总,
49 4 21
攻占总统府
1949年4月 23日,人民解放 军占领南京总统 府。
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政府 覆灭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请说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被背景、 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国民党的目的:划江而治
北 平 谈 判
时间: 1949年4月初
双方代表: 共产党以周恩来 为首,国民党以 张治中为首
文件: 《国内和平协定》 最后修正案 结果: 国民政府拒签
北平谈判
back
北平谈判和渡江战役1
知识回顾
三大战役在中国 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 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 军队的 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蒋介石在 1949年元 旦发出 “求和” 声明。
原因和 目的
?
毛泽东在1949年 原因是什么? 新年献词中发出 伟大号召:“将 革命进行到底”。
练习
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 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成都无痛人流 /jihuashengyu/ 成都无痛人流 迁往成都,构筑城池;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伊诺脸上的笑容僵了僵不置可否的脱口而出“怎么可能,我弟弟上个星期还给我打电话,说他一切都很好”未了她觉得肯定是她听错了,免不 了又重新说出了弟弟的名字“伊人的伊、舒服的舒,你,确定是这个人吗?”她的声音里竟不自觉的掺杂了一丝小心翼翼。 那位女同学再次更加诧异的看向伊诺,一边掏出手机,翻出了张照片给伊诺看“你看,是不是这个?” 那是站在领奖台上的伊舒,虽然隔得有点远,不用确认,她扫一眼就知道那是她的弟弟。 伊诺那一刻忽然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预感,她忍不住向那位女同学询问“那么,你知道他得的什么病吗?” 那位女同学开始向她娓娓道来“你居然都不知道,年初学校例行体检的时候伊舒学长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后面的话,伊诺居然一个字都不能 够听进去,她觉得自己好不容易筑建起来的世界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坍塌着! 尿毒症,为什么会这样呢? 她在浑浑噩噩之际被哪位女同学带到了伊舒所在的,哪位女同学一路上对于伊舒的遭遇不停地惋惜着。 她来到伊舒的病房的时候,伊舒正睡得恬静,脸色因为生病而苍白的有些异样,她走向伊舒的床前,眼泪便再也止不住的掉落下来。 伊舒睁眼看到姐姐的时候吓了一跳,第一反应便是要去拔身上的插管,伊诺手快的拦住了他,悲伤中忍不住回头瞪了伊舒一眼。
解放战争的胜利2

解放战争的胜利
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战区在哪里?结果如何?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粉碎国民党全面→千里跃进大别山 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防御
粉碎国民党全面 进攻和重点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突破黄河防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图为 部队夜渡黄河。
130万
基本上是步枪 1亿多人 小城镇、乡村和 偏远地区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 粉碎国民党全面→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进攻和重点进攻 平津战役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天津守敌发动总攻,次日 下午解放天津。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 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 战役胜利结束。图为驻北平的国民党军出城接受改编。
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 的胜利
辽沈战役 粉碎国民党全面→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进攻和重点进攻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人民军队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的力量比较情况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武器装备 拥有人口 拥有地区
430万
接受100万日军的 装备,又有美军 支援的大量武器 3亿多人 大城市和绝大部 分的交通线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了。解放 军首先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图为华东野战军突围碾 庄外壕。
1948年12月初,中原野战军在东北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向 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图为被摧毁的黄维兵团汽车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民党内部矛盾看解放战争的胜利摘要:本文以国民党的内部矛盾为着眼点,从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实质与成因入手,逐一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民主派、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中央的矛盾,以及蒋介石嫡系之间的矛盾斗争分别对解放战争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斗争亦是其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国民党派系斗争矛盾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气势汹汹地叫嚣着“三个月消灭共军”。
可是,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却在三年内由弱变强,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从而一举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全国性伟大政权。
时至今日,一些台湾学者,甚至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后代仍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头雾水。
他们不明白1946-1949这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好好的一个国民党政权就这么崩溃了?究其原因,共产党代表人民、依靠人民所发动的强大攻势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但同时,国民党自身一些无法克服的痼疾(包括派系林立、贪污腐败、用人不当等)也是其败北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仅从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这一角度去重新审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实质与产生原因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实质,是其内部各派系之间为了争夺国家权力和正统地位所进行的各种斗争。
众所周知,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松散的政治联合体。
南京政权从建立的那天起,派系斗争始终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
派系政治被称为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1]国民党内向来派系林立,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派系斗争的历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的众多派系,大致可分为蒋介石的嫡系与非嫡系两种。
前者主要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新政学系、太子系、朱家骅系、宋子文系、孔祥熙系等,他们以拥蒋反共为共同宗旨;后者指以桂系、晋系、冯玉祥系、西北诸马系、西山会议派等为代表的,以不拥戴在国民党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为最高宗旨,甚至力图借机取而代之的派系。
除蒋介石集团外,其他派系既有对中央的表面从属关系,又有各派指之间的横向关系,横向间的矛盾虽时有发生,但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而他们与国民党中央之间的矛盾却是长期的、普遍的。
抗日战争中,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内部矛盾一度有所收敛,但到解放战争时期,它又逐步激化凸显,给国民党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加速了蒋家王朝的最终覆灭。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些不平衡造成了地方各实力派的产生并始终与蒋介石中央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是因为统治者的蓄意制造,蒋介石施展权术,有意制造派系纷争,以派系牵制派系,使其政权机关保持利益平衡,从而进一步达到自己大权独揽的独裁目的;再次,是因为国民党不注重自身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在国民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最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传统也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形成经历了从中国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再到中国国民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历来组织涣散、纪律松懈、成分复杂,容易造成不同派系间的矛盾。
二、国民党内民主派与蒋介石的矛盾国民党内民主派与蒋介石政见不合、另树一帜,沉痛打击了蒋介石集团的统治。
抗战胜利后,由于不满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国民党内民主派人士与蒋介石政权的矛盾日益加深。
1945年10月,柳亚子、谭平山、陈铭枢等部分国民党民主派建立了以促进国民党实行民主改革和复兴国家民族为目的的“三民主义统治联合会”。
1946年春,李济深、龙云、冯玉祥等民主派人士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他们以民主与法制为思想武器,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评判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大造政治舆论,给蒋介石政权以一定的打击。
1947年,冯玉祥将军在美国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发表演讲,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声援国内人民的爱国主义运动。
此外,他还撰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用自己二十余年与蒋介石的接触,对蒋进行全面的揭露。
1947年5月,针对南京国民政府玩弄的改组把戏,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国民党民主派人士发表联合声明,指出:“这样的政府改组不能解决中国任何问题,只能助长内战,增加人民之痛苦。
这样的政府改组,丝毫不能引导中国走向民主,用外表掩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姑不论事实上国民党员在国民政府内仍占多数,我们认为被邀请参加政府的中国青年党和民社当也不能代表中国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事实上,真正的自由主义者现在正遭受特务逮捕、监禁和迫害,这样的政府改组是和政协决议显然极端背谬的。
”[2]这个声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蒋介石政府的独裁本质,得到的广大民众的普遍支持。
1947年11月至1948年1月,在经过了一番酝酿准备以后,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民主革命同盟,联合国民党内其他爱国人士,在香港召开了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宣布脱离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中央主席,何香凝等16人为常委。
民革中央成立了由蔡廷锴、龙云等人组成的军事小组,以李济深为首的“整治行动委员会”,专门从事国军的策反和号召国军起义的活动。
1948年9月,民革中央发表《告国民党将士书》,强调指出,“跟蒋政府走则身败名裂,跟人民走则建功立业,何去何从,宁待考虑。
”[3]动员国民党将领反内战发独裁,这些工作队敦促国民党官兵认清形势,转变立场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显而易见,国民党内民主派在解放战争时期坚持爱国立场,与蒋分道扬镳、另树一帜,削弱了国民党力量,打击了蒋介石集团,提高了人民对蒋政权真面目的认识,另国民党政治上日益陷入孤立被动的局面,离心力日益增大,从而推动了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利于第二条反蒋战线的形成,间接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同时也奏响了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丧钟。
三、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又可以看作是“杂牌”与“嫡系”之间的矛盾。
蒋介石惯于培植私人势力,优待嫡系,排斥杂牌,所以导致两者间素来矛盾颇深。
在国民党中,将领们往往把军队和地盘看作是自己升官发财的本钱。
因此,在战争中消极对待、保存实力、甚至是见死不见的情况屡见不鲜。
同时,在战争中,蒋介石往往把杂牌部队推到最前线,让他们冲锋打头阵,撤退当掩护,以达到既消灭共产党又消灭杂牌军的一箭双雕的目的。
这引起了地方实力派的极大恐慌和不满。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许多长期受蒋压制的地方实力派及其军队,开始纷纷脱离国民党统治阵营,投向人民,从而大大削弱了国民党上的统治力量,扩大了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崩溃和新中国的建立。
据统计,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改编、起义的军队达177万,将领达到1400余名,其中绝大多数均是不满蒋介石排斥异己政策而反正起义的杂牌军。
较为知名和意义重大的有1945年10月,新8军军长高树勋率1万余人举行的邯郸起义;1948年9月,整编96军军长吴化文率2万余人举行的济南起义;10月17日,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3万余人举行的长春起义;11月,第三绥晋区副司令长官张克侠、何基沣率2万余人举行的贾汪、台儿庄起义;1949年1月,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率25万人接受和平改编;8月4日,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举行的长沙起义;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率部举行的昆明起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率部举行的彭县起义等等[4]。
在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诸多矛盾中,最突出的还要属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
蒋桂交恶,由来已久,蒋介石有被新桂系逼迫下台的历史,新桂系也有在蒋桂战争中被蒋打得惨败的记录。
1948年“行宪国大”上桂系领袖李宗仁不顾蒋介石反对参选,并最终在美国的支持下击败蒋属意的孙科当选副总统更是把蒋桂之间矛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蒋介石派桂系首领,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坐镇华中,但为了防止桂系势力的膨胀,又人为地把华中分为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任命自己的嫡系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
这一部署彻底打乱了白崇禧的军事部署,再加上蒋介石的越级指挥,使得令出多门、指挥不统一。
结果我军集中兵力对黄百韬、黄维兵团及杜聿明直接率领的李弥、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以60万兵力挫败蒋军80万人,歼灭55.5万多人的巨大战果。
[5]这些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的彼此倾轧,令国民党内危机四伏,同时,也使人民解放军得意迅速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蒋介石政权的掘墓人。
四、国民党嫡系之间的矛盾为了追求权力与满足私欲,蒋介石嫡系内部也矛盾不断、同室操戈、内讧不已,扼杀了国民党自我拯救的最后一线希望。
国民党上层不仅派系众多,而且往往派中有派,系中有系。
蒋介石内集团内部就分为黄埔系、cc系、新政学系、太子系、军统系、中统系等派系。
在黄埔系内部又有土木系(陈诚系)与何应钦系之分。
此外,还有胡宗南派、汤恩伯派等。
这些嫡系和亲信虽然都奉蒋介石为首领,全力维护蒋的统治权威,但他们内部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为了一己私利,经常争锋相对、互不相让,令国民党的局势更加败坏,乃至最终的不可收拾。
六届二中全会上,黄埔系、cc系联手与新政学系之间的争斗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在抗战胜利后的国共战和问题上,新政学系希望国民党能够改变党治体制,与各党派合作,建立一个开明的政治共同体。
在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及与各党派协商签订政协决议等问题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到1947年4月国民党政府改组时,新政学系的权力达到了顶峰,这引起了黄埔系、cc系的不安和不满。
六届二中全会上,黄埔系和cc系一起发难,指责新政学系出卖党国、政治“走私”。
在政协会议期间,陈果夫还直接致函蒋介石,说“政协会……共产党已得到好处,本党已受害……中国如行多党政治,照现在党政军政未健全之际,颇有蹈覆辙之可能。
请临崖勒马,另行途径。
并劝美国勿误中国并以自为幸。
”[6]何应钦等一伙军人也随声附和。
会后,cc系除指使特务制造血案,向人民滥施淫威外,还对新政学系为主的国民党政协代表展开攻讦,指责他们“容共”、“掮共”、容忍共产党和其他反动派“要挟”和“处分”本党,声称要在中央全会上弹劾张群、王世杰等人,甚至把他们开除出党。
一时间,国民党政协代表都被骂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
以致蒋介石都发出了“我们党内的互信完全丧失了”的叹声。
[7]除此以外,黄埔系和cc系还联合发起政治“革命运动”。
革命运动虽然无疾而终,但cc系与新政学系的裂痕由此产生,矛盾冲突的结果最终形成巨大的政治破坏力——蒋介石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动摇,并使政协会议全面倒退,由此构成国共两军四平决战的政治背景。
五、结束语派系斗争的纷争攘夺,淹没了国民党内的变革和努力举措,使得国民党丧失了一切励精图治、融入现代化变革洪流的机遇,这种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在国民党肌体中普遍存在,而且贯穿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始终,最终成为导致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