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平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平衡》案例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设计理念(重点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刻度数* 棋子数= 右边刻度数* 棋子数”这个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棋子数* 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从而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相关系,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培养抽象概况水平,激励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重点:发现“左边刻度数* 棋子数= 右边刻度数* 棋子数”这个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棋子数* 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从而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难点:通过实验对平衡规律的寻求和抽象。
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要求3、实验记录单
4、每一组有一根标有刻度的竹竿,20枚质量相同的棋子和两个质量相等的小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联系实际,感悟平衡
1、课件展示:跷跷板游戏
师:你觉得平衡与什么相关?怎样做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评析:从学生特别喜欢的玩跷跷板的游戏活动入手,调动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导出一个直接浅表性答案,这就是本节课中教师要找到的学生的学习生长点。】
师:在平衡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到操作与实验中去寻找吧!
【评析:创设一个平衡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的奇妙问题是学生充满好奇,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一下子让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进入探究的角色】
二、实验探索,发现规律。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方法:同学们通过放棋子,调整刻度数来寻找平衡。
要求:(课件投影)
A、有目的:看看平衡到底与质量、距离有怎样的关系。
B、组长分工明确,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实验。
C、边操作边记录,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观察、讨论:你们发现的规律是:()
2、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标有刻度的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米尺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2)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发现的规律是:(左右两边刻度数相同(反),棋子数相同(反),竹竿平衡)活动二:探索一般条件下标有刻度的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若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2)若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3)若在刻度2上呢?你们又发现什么规律?
发现的规律是(左边刻度数* 棋子数= 右边刻度数* 棋子数)【评析:实验前准确的讲清实验用具及操作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操作,利用多媒体表现实验要求,分发实验记录单,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具方向性,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活动三:验证规律
师:同学们总结出的规律是否科学、准确呢?还需要?(验证)
选择不同情况实行实验验证。(能够涉及到小数),拓展研究领域。
【评析:验证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研究思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探究、寻找规律。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师介绍准备的学具:每一组有一根标有刻度的竹竿,20枚质量相同的棋子和两个质量相等的小塑料袋。
三、交流提升,知识迁移
1、试一试:1、平衡木上的“?”代表几?
2、你能想办法让平衡木平衡吗?
2、想一想:
在左边刻度3上放4个棋子,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平衡?右边刻度数 1 2 3 4 5 6
棋子数
乘积
温馨提示:我们联想到?(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评析:通过设疑、质疑,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状态中。知识上有提升,水平上有发展,思维上有训练。】
四、生活中的平衡(见课件)
五、课后拓展
我和妈妈在公园里湾跷跷板,女儿我体重32千克,坐在离圆点15分米处,妈妈体重60千克,她应坐在离圆点多远处才能保持跷跷板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