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成土过程的系统分析:从系统研究的观点出发,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属于开放系统。
对土壤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物质的运动和转化。
我们将其概括为四个基本过程:(1)输入土壤系统的物质输入主要有:岩石风化后疏松碎屑物的加入;水分通过降水、径流等形式进入土体;随水加入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源自植物与动物的有机质;来自大气中的O2等。
(2)输出土壤系统的物质输出主要有:表层土壤的侵蚀;水分向大气的蒸发和向地下的渗透;随水流发生的溶解和悬浮物质的损失;土壤矿质化和反硝化作用导致的CO2和N2的释放等。
(3)转移转移是指物质在土壤内部的位置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移动是向下进行的。
其中包括粘粒、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物质及较大的矿物颗粒以水中悬浮状态进行的向下淋洗,以及简单盐类与其他离子以溶解状态发生的向下淋溶,但有时也发生向上的转移(蒸发较强时)和侧向的移动(坡度较陡时)。
上述的物质转移主要是由土壤内部的水流带动和控制的,因此可说是物理的或机械的转移。
与此相对的是生物转移。
这包括一部分土壤动物的搬运活动和植物根系对养分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引起的物质转移。
(4)转化土壤中的物质转化主要是指在土体内物质存在形式或性质的改变。
如残落物转化为腐殖质、原生矿物转化为次生矿物;养分元素从封闭状态转化为自由状态;铁锰结核的形成;结构体的组织,等等。
从整体上来说,输入和输出过程代表的是土壤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而转移和转化则主要反映的是土体内部的物质位移、变动与重新组合。
四种过程是土壤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概括。
在实际工作中,土壤学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都表现出某种独特的成土作用,因此细分出了许多方面。
根据主因的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又分为生物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两大类。
下面将择其要者阐释如下:1.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
指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转化为腐殖物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 1 -。
主要成土过程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
难:Fe、Al、Mn: 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 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
第九章-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全
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分解者推动土壤生物小循环不 断发展。微生物一方面将有机质完全分解;另一方面
合成土壤腐殖质,其后又进行分解。这样构成了土壤中 营养元素循环,并导致腐殖质的形成和土壤腐殖质层中 能量及有机元素的积累。
第九章 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 第二节 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二、土壤形成因素 三、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母质,使封闭在岩石内 部的各种营养元素,由不溶状态转变为可溶 状态,不断遭到淋洗,首先流入江河,再汇 入海洋,绝大部分营养元素沉于海底,变成 各种沉积岩,然后,又重新露出地面,再进
其主要作用表现为:
A.一方面是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 B.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条件方面 发生差异,以及接受降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新分配 方面的差异。
1. 地形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
地形:地表的形态,又称地貌 地貌类型:高山、低山、谷地、平原 地形部位:岗、土旁、冲,在不同地形部位分布不同的母质 和土壤。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 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 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壤剖面发育明显,土壤厚度大,发育度高,相对
年龄大;反之相对年龄小。相对年龄可用来描述土
壤形成过程的速度和发育阶段更替的速度。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在土体中的积聚是生物因素在土壤形 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但生物创造有机质及 其分解与积累又常受到气候与其它成土因素 的综合影响,一般有以下几种:
土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
1. 岩石风化:岩石在受到气候、水文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破碎和分解成小颗粒。
这个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冻融循环等)和化学风化(如水和气体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
2. 植物和动物作用:植物的根系通过渗透作用和力学作用,将岩石颗粒分离并促进风化过程。
植物的根系还释放有机酸和二氧化碳,进一步加速化学风化。
动物的活动(如掘洞、挖土)也能改变土壤的结构。
3. 有机物质的积累:植物和动物的残骸、腐殖质和粪便等有机物质逐渐积累在土壤中。
这些有机物质提供养分和能量,支持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4. 淋溶作用:降雨将水中的溶解物质带入土壤中,同时还会将土壤中的溶解物质冲走。
这个过程被称为淋溶作用,它有助于养分的循环和迁移。
5. 水分和气候:水分和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分影响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质的分解,而气候则影响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需要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才能完成。
成土的过程
成土的过程
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得以形成。
土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地球的表面或土壤中。
大气影响、气象影响、地表影响以及生物影响,这4种力量是土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气影响主要通过风力和水蒸气来产生,风力可以将岩石粉碎,然后悬浮在空气中,水蒸气则可以在岩石表面上形成一层水滴,日夜变换加温带来了结晶膨胀,地壤层中的物质逐渐分解,最终形成尘土和土颗粒。
气象影响则表现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刷,如洪水和风沙,大量的水和风力可以把岩石粉碎,然后使之悬浮在空气中,有些岩石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分解,微小而不可见。
地表影响是指植物和动物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植物会促进岩石粉化,动物活动也会将土壤层中的物质搅动,使之重新构成新的颗粒。
最后,生物的影响是指生物的代谢会对土壤中的元素进行细胞内的勃识,并转化成生物燃料,同时也会将其他物质回归环境。
由此可见,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出一个复杂的土壤系统。
只有理解中土的形成来源史,才能充分发挥土壤的潜力,实现美好的生活未来。
主要成土过程共39页
12、退化过程: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 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 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包括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两 个方面。
➢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 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 的质量下降。
5.3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更多精品资请访问
更多品资源请访问
5.5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 和演替
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实质是土壤与环境 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统一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或与生物进化、协同演化的过程。
—— 土壤统一形成学说 ( B.P.威廉斯)
一、土壤个体发育(单个土壤类型) :
土壤从母岩风化产物或其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间起,到目前
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
地质大循环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生物小循 环则使土壤的形成成为现实。
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 小循环则成土母质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征而形成土壤。
5.4 土壤剖面
从地面向下挖掘的一段垂直切面。土壤剖 面的构造(或土体构型),是指从上到下不 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5.4 土壤剖面
一、自然土壤剖面的形成 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原来均质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土壤内在性质的外部表观特征,就是我 们所说的形态特征,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 中形成的。据此可反映土壤属性。包括: ① 土壤颜色 ② 土壤质地 ③ 土壤结构 ④ 新生体
土壤质地:土壤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百分率组合。野外通常用搓片法 来鉴定。
新生体与侵入体
新生体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 如各种 铁锰结核、盐斑等。而侵入体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而是 外来入侵土体中的物质,故称作侵入体。如砖头、瓦片等,在森 林土壤中的炭屑等。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主要成土过程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就是成土母质在一定得气候条件与生物得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得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得过程,经过长时间得演变而逐渐形成得。
那么,这系列得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得过程,究净就是什么样得过程呢,这就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得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得就就是土壤中物质得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得淋溶与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得淋溶难易程度: 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难:Fe、Al、Mn: 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 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就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得形成都与不同矿物得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得岩石表面或薄层得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与微生物得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得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就是土壤发育得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得形成。
原始土壤得基本特点就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得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得过程。
主要特点就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得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得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得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得枯枝落叶层与泥炭层,也有强得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得进行。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
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得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
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与,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即后生长藻类,再后生长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2. 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3. 粘化过程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4. 富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5. 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6. 盐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7. 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大于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8. 潜育化过程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9. 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0. 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1. 腐殖化过程在生物因素影响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12. 泥炭化过程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
13. 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性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1
2
母质影响土壤矿质养分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 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 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3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
例如,花岗岩风化体中 → 石英沙砾于土壤 中 →使土体疏松而易渗水→土壤不易发育 ;其 风化盐基成分较少 →在强淋溶 下完全淋失,使 土壤呈酸性反应。基性岩上形成的土壤则相反
风化天数指日均温在 0 ℃以上的天数。赤道 高温带的风化强度约比温带强3倍,比极地寒冷 带强9~10倍,因而热带和寒带的成土速率差异 极大.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4
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降水量增 加而增加。 当湿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一般是草原气侯条件下,其C/N比 与 H/F 比均高,向湿热、湿冷和干燥过渡,其 C/N比与H/F比均会下降。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29
(六)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演变的影响 (1)人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影响是快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 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而且会出现更多的 熟化土壤。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 基础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 (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污染)。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2
4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特性
→ 土壤腐殖质富含 CaO, 火山灰岩母质 → 土壤腐殖质含有较多的P2O5、K2O
石灰岩母质 (二)气候 (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 1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土壤中钾、钠、钙 可全部淋出土体;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一 定土体中淀积;在干旱地区,碳酸钙基本上未移 动,在土壤表层聚积。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难:Fe、Al、Mn: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
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
土壤形成过程【可编辑全文】
钙积层
钙积层
7.盐化过程和脱盐化过程
盐化:土体中易溶性盐类随毛管上 升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的过程。
发生条件:除滨海地区外,盐化过 程多发生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图2-13 盐化过程图解
脱盐化:盐化土中的可溶性盐类被 大气降水或灌溉水溶解,随土壤下渗水 流从土体中淋失的过程。
8. 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
2.3.2 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有机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和母岩层 过渡层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2.4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 演替
2.4.1 土壤的个体发育 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
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 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 史。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2)地表物质迁移转化的主要形式 ①溶解迁移 ②还原迁移 ③配合迁移 ④悬浮迁移 ⑤生物迁移
※ 溶解迁移 *特点:受重力作用,向下淋溶迁移 *迁移顺序: 最容易迁移元素:Cl,S 容易迁移元素: K > Na > Ca > Mg (理论); Ca > Na > Mg > K (实际);
(为什么?) 惰性元素:Fe, Al, 几乎不能迁移:SiO2
图5-17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2.4.2 土壤系统发育(略)
2.4.3 土壤的演替(略)
图2-14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图解
土壤退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指因 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 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 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 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 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 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红壤在土地利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适宜农业生产,还能够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
红壤的形成过程复杂而独特,主要包括物质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以及有机质的分解等一系列成土过程。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之一是物质的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是土壤形成的第一步,包括温度变化、水分的浸润、机械运动等。
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岩石表面会受到温度的变化和水分的浸润,导致岩石表面开裂,形成细小的裂隙。
通过机械运动,裂隙中的碎石和颗粒会不断磨碾,变得更加细小。
这些细小的颗粒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土壤。
在红壤中,物质的物理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之二是物质的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通过水、气等介质对矿物表面的溶解和矿物结构的破坏,使岩石中的矿物质分解和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矿物质。
在化学风化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作用因素,水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形成碳酸,对岩石表面起到溶解和反应的作用。
在红壤中,物质的化学风化能够释放出许多养分元素,如磷、铁、钾等,丰富了土壤的肥力。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之三是有机质的分解。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源于植物残体、微生物和动物等有机体的分解。
在红壤中,有机质的分解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在有机质分解的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有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氮、磷等养分元素,丰富了土壤的肥力。
有机质分解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红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物质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以及有机质的分解等一系列过程共同作用。
在这些过程中,土壤的肥力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希望通过对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宝贵的土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它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岩石颗粒的物理破碎和风化水稻土的形成首先是由岩石颗粒经过物理破碎和风化而形成的。
岩石颗粒受到风、水和温度等因素的作用,逐渐破碎成为更小的颗粒,这些颗粒被称为砂、粉土。
这些颗粒逐渐变得更加细小,直到达到一定的比例,形成黏土颗粒。
第二阶段: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形成在形成黏土颗粒的同时,植物的残体和根系等有机物质也逐渐被分解,形成了土壤的有机成分。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并且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这个阶段,土壤中的pH值也开始逐渐下降,土壤变得更加酸性。
第三阶段:土壤结构的形成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形成的同时,土壤的结构也逐渐形成。
这个过程中,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和有机物质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第四阶段:微生物的作用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在土壤结构形成的同时,微生物在土壤中也开始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提高土壤的肥力。
这个过程中,土壤的pH值开始逐渐上升,土壤变得更加中性。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
通过这个过程,岩石颗粒逐渐破碎,有机物质分解,土壤结构形成,微生物发挥作用,土壤肥力提高等多个阶段,最终形成了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水稻土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成土过程
7、潜育化过程
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土层缺氧,还原占优势,高价铁锰转化为 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 还原层。
8、潴育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 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 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 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 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 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
2.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3. 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灰土(相当于
漂灰土)剖面表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低于2%; 而在心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超过4%;底 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在3%以下】。试结合 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土壤中 Fe2O3和Al2O3迁移转化特征。
泥炭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3、灰化过程
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 铁铝氧化物及腐殖质 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下最发 育。
形成两个差别明显的淋 溶层和淀积层。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 过程有:
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富铝化过程(alitization)
4、铁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发 育,在弱酸条件下,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 子随水淋溶,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起来。 红壤、砖红壤上表现最突出的一种成土 过程。
5、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育。
淋溶作用较弱,易溶 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 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 发生移动,钙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在土体中、下部 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11、人为熟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难:Fe、Al、Mn: 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 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 SiO2残留, 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
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
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
因此导致了强酸性淋溶。
(3)灰化过程:在强酸性淋溶条件下,由于淋溶作用强,不但一价的碱金属钾、钠和二价的碱土金属钙、镁等大量淋失,铁、铝、锰也被还原为二价并与下渗的腐殖质形成络合物而发生淋溶。
在土壤上层(淋溶层)二氧化硅相对富集,呈非晶质白色粉末状,形成灰白色的灰化层。
具有灰化过程的土壤就是灰化土纲的灰化土。
3、粘化过程: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森林;淋溶土纲:暗棕壤、棕壤、黄棕壤指土体中粘粒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尤其在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一般在土体内部(20-50cm)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洗。
因此,在土体心部粘粒有明显的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
在我国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中都有粘化过程发生。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三种都属淋溶土纲。
4、富铝化过程:湿热气候条件下;中、南亚热带、热带森林;富铝土纲: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黄壤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和亚热带湿热气候、生物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累积。
这种铁、铝的富集称为富铝化过程。
由于伴随着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亦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
由于铁的氧化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君当作磐石 , 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磐石:大石头)层。
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
在富铝土纲:红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山地湿生常绿林)、砖红壤性红壤(南亚热带季雨林)、砖红壤(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广泛存在脱硅和富铝化过程。
5、钙化过程: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草原植被钙积土纲: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黑垆土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的水分条件是季节性淋溶。
这样,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被淋失,而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发生移动,而比较活跃的元素钙、镁,则在土体中发生淋溶、淀积,并在土体的中、下部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土壤碳酸钙的淋溶和淀积过程是草原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特点。
钙积层广泛存在于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温带)和灰钙土、黑垆土(暖温带)等草原土壤中。
(钙积土纲 : 共五个土类)分布区是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
6、盐渍( zi4 )化过程:盐渍土纲:盐土指易溶性盐类在土体上部的聚积过程。
除滨海地区外,盐化过程多发生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地表水、地下水及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随水搬运到排水不畅的低平地区,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盐分不断向土体表层聚集,在土体表层形成盐化层。
(与荒漠土壤不同,荒漠土从上至下是石灰-石膏-易溶盐,是向下淋溶的深度不同;而盐渍土是从上至下易溶盐-石膏,是水向上蒸发时带上来的)其中最常见的盐类是硫酸盐和氯化物。
硝酸盐和硼盐出现的较少。
当土壤表层的含盐量达到 0.2%以上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时,就形成了盐土。
盐土在人类改良利用措施的影响下,逐渐排除过多的易溶性盐类,使土壤中易溶性盐类含量降低到正常范围(如大水洗盐;井灌井排;渗客土;种植并收割盐土植物等);盐土也可能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排除可溶性盐分,降低含盐量(如降水量较多时,地形发生改变时等)。
这种盐土中的易溶性盐含量下降到正常范围的过程,称为脱盐过程。
—27、碱化过程: 盐渍土纲:碱土指土壤胶体(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上吸收较多的代换性钠离子,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 PH 值大于 9,并形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土壤胶体大量分 散,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板结)的过程。
从土壤胶体上除去钠离子, 称为胶碱化。
(不能直接洗, 因为会导致土壤溶 液中中性钠盐被洗掉,胶体上的钠进行土壤溶液水解, 氢离子被吸附到胶体表 面,土壤 PH 值增大,土壤物理性质进一步恶化,给进一步洗盐带来困难。
一般 是施用钙盐,如石膏作为改良剂:胶体- 2Na + CaSO----- )胶体- Ca + Na 2 SO44如果含 Na 2 CO3多,----- )Ca CO3+ Na SO4 Na2CO3 + CaSO 4 2之后洗盐,洗去 Na 2 SO4,土壤胶体会在 Ca 作用下重新凝聚。
另外,也可采取掺砂、掺或换客土、深耕等措施。
8、潜育化过程:积水环境下发生的还原过程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终年积水的土壤,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积水地区在整个土体或土体的下部,终年积水,因长期被水浸润,空气缺乏。
有机 质在嫌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 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性物质, 高价铁锰还原为低价铁锰, 由于铁锰还原的脱色作用, 从而形成一颜色呈蓝灰或者青灰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潜育过程中伴随着铁、锰的流失(低价铁锰易溶性强,易淋失) ,潜育化过程又称为“潜水离铁作用” 。
在潜育层,硅铁率和硅铁铝率都较高。
在沼泽土(湿成土纲)、白浆土(淋溶土纲)、红黄壤(富铝土纲)、水稻土(人为土纲)、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潜育化作用。
9、潴育化过程:周期性积水环境下的氧化还原过程土体中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发生在有季节水滞水的土壤中。
在季节性地受到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由于地下水在雨季升高, 旱季下降, 使该土层干湿交替,从而使土壤的铁、 锰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中。
在渍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土体内水位下降时,铁锰又被氧化而产生淀积,从而引起铁、锰化合物发 生移动和局部淀积, 形成一显有红色锈纹、 锈点、锈斑、胶膜(红色的锈斑称 “鳝血斑”)以及含有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称为潴育层。
虽然都是发生在渍水环境中,与潜育化不同,潜育化土壤是终年积水,土体始终呈还原性, 土壤呈青灰色或蓝绿色为主要特征。
而潴育化土壤是季节性积 水,土体有一个氧化还原交替的过程, 以土壤中较多的铁、 锰新生体为主要特征。
10、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积水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是指土壤表层由于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白浆化过程多发生在较冷凉的湿润地区。
由于某些原因(如质地粘重、冻层顶托等) ,大气降水或融冻水常阻滞于土壤表层, 从而引起铁锰还原。
当水分过多时, 一部分低价铁锰以侧渗方式流出土层之外, 另一部分则在旱季就地形成铁锰结核, 使土壤表层逐渐脱色,形成一白色土层,称为白浆层。
潴育化过程和潜育化过程都是发生在土体内部,一般是中下部。
而白浆化过程发生在土壤表层(淋溶层) 。
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方面有铁锰的侧向淋失产生脱色作用,一方面又有淀积,形成铁锰新生体。
淋溶土纲:白浆土— 38、9、10 发生在沼泽土、草甸土、潮土、黑土(湿成土纲)、白浆土(淋溶土纲)、水稻土(人工土纲)沼泽土以泥炭化和潜育化为主;草甸土、潮土、黑土以腐殖质化和潴育化为主;白浆土则以白浆化、腐殖质化和粘化为主。
11、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的过程。
它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
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的不同,以及有机质的分解情况不同,不同土壤腐殖质累积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腐殖质化过程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在各种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草原及草甸植被下,进行腐殖质化尤为强烈。
在土壤表面积累有明显较厚的腐殖质层。
12、泥炭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地表有积水、生长有湿生植物的沼泽地段。
湿成土纲:沼泽土冻土纲:冰沼土指植物体以有机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很高接近于地表,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
湿生植物在过湿的嫌所环境条件下,不被矿化或腐殖质化,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泥炭及泥炭层。
泥炭有时可保留有机体的组织原状。
13、人为熟化过程(人工熟化过程):人工土纲:水稻土、灌淤土、绿洲土、(土娄)土(褐土人工长期耕作形成)指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人类通过耕作、施肥和改良等措施,消除土体的障碍因子,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和补充土壤养分,使土壤具有适合作物生长,熟化程度高的人为表土层,使生土变熟土、熟土变肥土。
通常分为旱耕熟化过程(如灌淤土、绿洲土)和水耕熟化过程(如水稻土以上)。
以上就是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
一种土壤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某一成土过程。
实际上,在一种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主要的成土过程,同时还存在一或几种次要的附加成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