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研究综述a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魅影》研究文献综述

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是21世纪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迄今为止,韦伯已经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剧作品。在80年代短短的十年中,韦伯创作了六部轰动之作,其中三部成为了音乐剧历史上的经典:《艾薇塔》、《猫》、《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韦伯创作了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作品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一桩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分析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学习音乐剧与电影歌剧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更好地有机地应用到自身的比较实践中。

一、研究的历史发展

对于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的研究在音乐学术界上是比较盛行的。《歌剧院的幽灵》又译作《歌剧魅影》或《剧院魅影》,它的故事取材于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同名小说。《迷失的方舟》是《歌剧魅影》的前身,韦伯经过不断地创新,使其剧情更加贴近生活,通俗化。艾利克从一个丑陋的幽灵,变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才华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普通灵魂。克莉斯汀也不再是软弱的女子,而变为愿意为了爱情勇敢面对危险的新女性。它折射着后现代的魅力,不仅保留了原作的风格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而且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首演于1988。自首演以来,一共在20个国家110个城市演出超过65000场,获得包括劳伦斯一奥莉维亚、托尼奖等50多项音乐剧大奖。四十岁的韦伯站在音乐剧舞台的中央,他把从前属于英美意义上的音乐剧改成了具有世界意义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情节曲折,带有神秘、恐怖的气氛,受到读者欢迎,后改编成戏剧。不久,导演夏奈将其拍成默片电影。

随着对韦伯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的研究,人们的视线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电影上。在剧院观看音乐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但电影却不一样,随着各种传播方式的进步,电影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于是,电影版的《歌剧魅影》也随之出现。电影版的《歌剧魅影》以其特色,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歌剧魅影》已是翻拍了许多版本,但同《音乐之声》、《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都倍受好评。但是推荐《歌剧魅影》时却遭到众多非议,很多人都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说:欣赏歌剧的人都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因此电影版的《歌剧魅影》也被遗忘了一段时间。直到现在,电影版的《歌剧魅影》才又得到进一步的重新认可,受到电影届及大众的广泛关注。

二、研究的现状

当今对于韦伯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的研究更加深入,主要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文学特征的研究。歌剧被称为是音乐的戏剧。它的诞生是“文学”和“音乐”的共同结晶。十六世纪末,意大利产生近代西洋歌剧。1600年佩里与里努契尼再度合作,根据希腊神话创作了歌剧《优丽荻茜》,自此一种新的大型综合性舞台音乐体裁——歌剧诞生了。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文字可以在其意义未被理解的情况下直接进入音乐结构。丽莎指出:在读一篇散文,特别是读一首诗歌时,我常常感受到它的音响价值。甚至于感受到由问号、惊叹号、逗号等提供的音调特性。这些记号表示着某种语言音调。卢梭认为:音乐通过模仿,通过生动的抑扬顿挫——即说话语调的模仿。文字所带有的文化意味和音乐意味,本身就给音乐一种灵感。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从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请他的好友皮阿威写出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瓦格纳也认为:“歌剧是一种安在音乐中的真正戏剧。”

当今对于创电影歌剧的研究更为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研究艺术表现形式在电影歌剧中的应用。以《歌剧魅影》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将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个舞台上,从剧本写作、剧诗创作、音乐风格、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演出形式等都契合了现代都市人的文化选择和审美趋向,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音乐入手,对韦伯的经典作品《歌剧魅影》的音乐创作特征进行分析,以期通过以上研究,揭示音乐剧中的音乐审美特征,引发人们对这部音乐剧更多学术上的关注和思考。《歌剧魅影》中的歌曲因为融会了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其中《Phantom of the 0pera》、《Angel of Music》、《A11 I Ask of You》等歌曲韵味十足,是欣赏者体会剧中感情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歌剧魅影》中歌曲的演唱和艺术渲染,古典歌剧元素和现代音乐元素得到完美的融合,这是《歌剧魅影》音乐创作方面的典型特征。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对于歌剧《歌剧魅影》的研究现主要集中在其文学特征、音乐创作手法、音乐风格、艺术魅力、故事情节,和中美音乐剧的差异及发展趋势。系统地总结了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的艺术特点。但对于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的研究还有欠缺。从研究的历史来看,不管是对作品主题的研究,还是对象征意义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把艺术特征作为出发点,看到魅影和子爵对克里斯汀情感变化过程的影响,而忽视了电影《歌剧魅影》和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对电影《歌剧魅影》和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四、研究的论题

通过对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对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的研究,对电影《歌剧魅影》在影视鉴赏和音乐欣赏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论文旨在针对此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以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中作品中音乐基调和风格的变化对克里斯汀情感变化过程的影响为例,探讨电影《歌剧魅影》的艺术特色,分析电影《歌剧魅影》和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例证分析的方法分析电影《歌剧魅影》和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之间的异同可以在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以弥补前人对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研究的不足。通过研究该论题使得读者对电影和音乐剧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也希望以此弥补此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将歌剧鉴赏和影视欣赏中。

参考文献

[1] Andrew Lloyd Webber.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Gaston PUFFIN BOOKS, 1994

[2] Gaston Leroux.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

[3] g-理鸟斯·卡普.《瓦格纳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9 (2002):272.

[4] 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9 (1980):23.

[5] 何成华.“音乐剧神话的建构——音乐剧大师韦伯和他的音乐剧创作.”四川戏剧.5(2008):16-19.

[6] 贺锡德.“音乐剧的奇葩(上)--当代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歌剧院的幽灵》.”A V TECHNOLOGY.4(2003):7..

[7] 李晶晶.“带着耳朵去旅行一一写在《影视动画音乐赏析》课程之前.”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11(2008):82-83.

[8]孟欣,龚凌燕.“对抗异化的魅影人生.”丝绸之路.12(2010):24-25.

[9]苏向丽.“浅析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音乐剧的艺术魅力”青年文学家.. 4(2009):83-88.

[10] 伍荣生.“安德鲁·洛伊·韦伯音乐剧音乐风格的初步分析.”[硕士].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11]肖雅.“面具与玫瑰.”世界文化.9(2002):86-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