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1)抽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认真核对医嘱、输血申请单、交叉合血试管条形码的床号、姓名、住院号,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下一步。
2)抽血时要有两名医护人员(一名护士值班时另一名为值班医师)于床旁共同核对输血申请单、条形码的床号、姓名、住院号等内容与手腕带是否一致;如有疑问应与主管医师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条形码信息错误,应重新打印条形码,切勿在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输液的静脉通路中抽取。
4)抽血后在输血申请单、医嘱单双签名及执行时间。
(2)取血查对制度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住院号、床号、编号、血型、血液成分与规格等是否与交叉配血单一致,确保无误;核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无凝集无溶血;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及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
(3)输血过程查对制度1)输血前查对: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血袋上的姓名、住院号、床号、编号、血型、血液成分与规格等是否与交叉配血单一致;核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无凝集无溶血;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及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核对输血执行单与血袋、交叉配血单相关信息是否一致。
以上均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下一步。
2)输血用物查对:检查输血用物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交叉配血单、输血执行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住院号、姓名,查看床头卡和手腕带是否与交叉配血单、输血执行单一致;核查血型,确认与病历中血型报告单、交叉配血单血型是否一致,无误后方可输血。
4)输血后查对: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血袋、交叉配血单、输血执行单、血型报告单上相关信息,确认无误双签名。
5)交叉配血单粘贴在病历中,血袋冷藏保存24小时。
输血查对制度范本
输血查对制度范本受血者输血查对制度1. 目的确保输血操作过程中的血液样本采集、标识、移交、输注等环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预防输血相关的医疗错误。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执行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
3. 要求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3.1.1 确保受血者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输血适应症评估和血型鉴定。
3.1.2 在输血前确认受血者身份,并核实相关医嘱。
3.1.3 准备好正确的血型试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确保有效的试验结果。
3.1.4 标识受血者的输血标本,包括病历号、姓名、年龄、性别、床号等相关信息。
3.1.5 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2 输血操作的查对步骤3.2.1 验证受血者身份在输血操作前,医务人员应核实受血者的身份,确保输血用血制品的准确性。
3.2.2 核对输血医嘱医务人员应查看受血者的输血医嘱,并核对相关信息,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
3.2.3 核对血制品标识医务人员应核对输血用血制品的标签,包括病历号、姓名、血型、血袋编号等信息,确保输血用血制品的准确性。
3.2.4 核对血制品配血交叉结果医务人员应核对受血者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结果与输血用血制品的血型是否相符,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
3.2.5 查对血制品与受血者身份医务人员应同时将输血用血制品和受血者的身份标签放在同一位置,并进行比对,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
3.2.6 确认输血操作意愿医务人员应询问受血者对输血操作的意愿,并记录相关信息。
4. 监测和评估4.1 医院应定期对输血操作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有效性。
4.2 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5. 相关记录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每次输血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受血者的身份信息、输血用血制品的详细信息、输血操作过程中的查对步骤和结果等。
6. 质量控制本制度的执行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审查和外部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是指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对输血血袋和受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对和确认,以确保输血安全的一项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受血者身份确认: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必须核对受血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身份证号等,确保与受血者的身份信息一致。
2. 输血血袋核对:医务人员在准备输血时,要核对输血血袋上的标签信息,包括血型、血袋编号等,确保与受血者的信息一致,并确保血袋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 双人核对原则:在进行输血操作时,要实行双人核对原则,即由两名医务人员独立
核对受血者的身份和输血血袋的信息,并签字确认核对结果,以确保无误。
4. 标本单据记录:输血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包括输血前的确认核对、输
血过程的监测记录等,以便追溯和检查。
5. 随访与反馈:输血后,对受血者进行随访和观察,记录输血反应情况,并及时反馈
给输血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和改进。
输血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输血时发生的错误,确保输血安全和受血者的利益。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该制度,注重培训和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
专业水平,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地和执行。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我们制定了本制度,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医师应该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并执行医院的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正确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各项内容。
临床医师在准备给患者输血之前,需要检查患者的血型(ABO正反定型、Rh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检)、血常规和
感染性疾病筛查(HBV、HCV、HIV、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和《临床输血申请单》上。
急诊用血时,应先留取受血者的血样,然后及时将检查结果记录于《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
输血前的感染筛查不能仅依靠快速检测结果,应进行酶免方法或者化学发光方法等更准确的检测。
对于择期输血的患者,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的血样需要提前1天送到输血科备血。
输血科在收到《临床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后,会进行输血前的相容性检测(包括ABO正反定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交叉
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含红细胞的血液成分(包括手工采集的血小板)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分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是指在输血操作之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一系列检验和核对工作,以保证输血安全的制度。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产生背景、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产生背景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为临床患者提供所需的血液成分,满足患者体内失血或血液功能障碍的需要。
然而,输血操作涉及多个环节,如采集、储存、运输、配血、核对和输注等,其中失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风险,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应运而生。
二、目的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输血操作在安全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误输、错输和输血反应等风险。
通过检验和核对,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与输血相关的问题,保证输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内容1.供血者检验:对供血者进行必要的检验,如血型、Rh因子、传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指标等。
根据规定,供血者应是健康的成年人,且血液中不应含有与受血者不相容的抗原或病原体。
供血者检验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着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2.受血者检验: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检验,以确定其血型、血红蛋白水平、免疫指标等。
通过检验,可以了解受血者的体质状况和输血需求,确保合理和个体化的输血治疗。
四、实施步骤1.建立标准的操作规程和流程:设立专门的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并详细规定每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要求,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确认患者需求和血型:在输血前,医生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以及需要哪种血型的血液成分。
同时,要对患者的血型进行确认,避免输血时发生血型不相容的问题。
3.确认供血者合格性:对供血者进行身份核对,确认其是否具备合格的供血条件。
同时,对供血者进行相关的检验,确保其血液安全,符合输血要求。
4.确保血样正确标记: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正确标记,包括标注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份信息、血型和样本采集时间等,防止血样混淆或错误。
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血液和受血者的身份进行核对的一种医疗安全措施。
其目的是确保受血者获得的血液来自合适的献血者,同时避免因输错血而引发的医疗事故。
下面将对输血查对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份核查。
核查过程包括检查献血者的身份证件、采集指纹、拍照等方式。
通过这些核查,可以确保献血者的身份真实可靠,避免因身份错误导致输错血的情况发生。
其次,在采集献血者的血液时,应将其采集的血样标本与其身份信息进行一一对应,并进行正确的标记。
这一步骤可以防止血液标本错位,确保血样的溯源能力,为后续输血做好准备工作。
在输血时,医务人员应根据献血者提供的血型及血品需求,核对所使用的血制品与献血者的血型相符。
在核对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核对的准确性。
如果发现与献血者血型不符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输错血造成的严重后果。
另外,在输血前,还应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血型鉴定。
这是为了确保献血者的血型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避免因血型不合而引发输错血的风险。
在血型鉴定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在输血后,医务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品种、输血速度等。
这些记录可以为后续的输血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也是对输血过程进行质控的重要手段。
同时,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感染等,也应及时记录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输血查对制度在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严格的身份核查、血液标本对应、血型核对等措施,可以确保受血者获得的血液来自合适的献血者,并避免因输错血而引发的医疗事故。
此外,在输血前后的记录和质控工作也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所以,在医疗实践中,必须严格按照输血查对制度的规定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可靠。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3篇)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输血查对制度。
下面是一份输血查对制度的范文,供参考:一、目的确保输血安全,确保输血血液与受血者相符,减少输血相关的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包括输血准备、输血执行和输血完成后的记录等。
三、具体内容1. 输血准备阶段(1)核对血袋信息:核对袋号、血型、血袋编号等信息是否与输血申请单相符。
(2)核对受血者信息: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输血申请单上的信息与受血者的身份信息是否相符。
2. 输血执行阶段(1)双人签名:由两名经过相应培训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医护人员在输血操作的相关记录上签名确认。
(2)核对血袋:在输血操作前,核对血袋的配血记录、血袋信息等,确保血袋的相关信息正确。
(3)核对标本:核对受血者的血样标本和输血前的配血记录,确保血型匹配正确。
(4)核对输血记录:在输血操作前,核对输血申请单、配血记录、血袋信息等,确保输血操作准确。
3. 输血完成后(1)完成输血记录:在输血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等。
(2)评估患者情况:输血完成后,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并报告相关情况。
四、责任与要求1. 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参与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方可执行输血操作。
遵守输血查对制度的规定,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负责建立、完善和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和效果的监督。
3. 监管部门:医疗机构所在的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输血查对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制度的评估与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输血查对制度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用于改进制度,提高输血查对制度的质量和效果。
六、附则1. 本制度为医疗机构内部制度,医务人员和管理者均应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执行。
2. 对于制度违反者,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输血的查对制度内容
输血的查对制度1. 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错血型、输血品质问题等,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各医疗机构普遍实施了输血的查对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的查对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2. 输血的查对制度的内容输血的查对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输血前的血样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必须进行血样核对,以确保输血血袋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医护人员将受血者的血样标本与输血血袋上的血型标签进行核对,确保血型一致。
2.核对受血者的姓名、住院号等个人信息,确保输血血袋与受血者一一对应。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防止因血型不匹配而引发的输血反应,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2 输血前的医嘱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必须核对医生的输血医嘱,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医护人员核对医嘱上的输血血型、输血量等信息,确保医嘱的准确性。
2.核对医嘱上的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输血的合理性。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防止因输血医嘱错误或不合理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 输血时的双人核对在进行输血时,必须进行双人核对,以确保输血血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同时核对输血血袋上的血型、血袋编号等信息,确保血袋的正确性。
2.输血过程中,两名医护人员定期核对输血血袋的血型、血袋编号等信息,确保血袋的完整性。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防止因输血血袋错误或破损而引发的输血事故,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4 输血后的观察和记录在进行输血后,必须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不良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输血后,医护人员要观察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以及皮肤、黏膜等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等不良情况。
2.医护人员要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如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反应等,以便后续的病情评估和处理。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条例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条例本文旨在规范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程序,以确保输血安全和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风险。
以下是本文规定的主要内容:1. 检验要求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一系列的检验。
检验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 血型鉴定:确保血型匹配正确,避免发生不兼容反应;- 传染病筛查:包括HIV、梅毒、乙肝、丙肝等,以减少输血传播感染的风险;- 抗体筛查:检测受血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抗体,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检验结果应由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和确认,并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2. 检验时机检验应在输血前合适的时间进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以下是不同检验项目的推荐时机:- 血型鉴定:供血者和受血者应在输血前彼此核对血型;- 传染病筛查:供血者应在捐血前进行筛查,受血者应在输血前进行检测;- 抗体筛查:受血者应在输血前进行抗体筛查。
在检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核对程序输血前进行核对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核对程序的主要内容:- 核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等;- 核对血型鉴定结果,确保血型匹配正确;- 核对检验结果和筛查记录,确保无传染病感染和抗体存在;- 核对输血相关记录和签字,确保完整和准确。
核对过程应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并在相关文书上进行记录和签字。
4. 异常情况处理在检验和核对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
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血型不匹配: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传染病感染: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抗体存在:根据抗体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任何异常情况下,应优先保护受血者的安全和健康,同时采取必要的法律和医疗措施。
5. 监督和审查为了确保输血前检验和核对的有效性和合规性,需要建立监督和审查机制。
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整个过程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本条例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用于所有输血相关机构和人员。
输血前核对制度(2篇)
输血前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核对制度(2)1.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送给患者,以支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不匹配、传染病传播等。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前核对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前核对制度的相关内容。
2.输血前核对制度的定义输血前核对制度是指在进行输血之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对步骤,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在医疗领域中,输血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治疗措施。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不同的血液来源和受血者的个体差异,输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预防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被广泛实施和重视。
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包括多个环节,主要目的是确认输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首先,在确认输血需求之前,医生必须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受血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手术史以及其他风险因素。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输血的必要性和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至关重要。
一旦确认患者需要输血,医生就必须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其他相关特征,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和血液成分。
为了确保血型匹配的准确性,实验室人员需进行全面的血型检测,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的测定。
这种血型匹配可以有效减少输血不相容的风险,防止发生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此外,在选择供血者时,还必须进行输血前的感染标记物检测。
这些标记物可能包括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
感染标记物检测的目的是排除携带传染性疾病的血液,以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一旦选择了合适的供血者和血液成分,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核对包括多个步骤,如核对受血者的身份信息、病历号、血型和输血需求;核对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和血袋标签以及匹配的结果;核对输血前后的样本和血袋标签;核对受血者的身份和输血需求等。
这些核对步骤的实施可以在输血过程中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错误,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此外,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还包括监测输血后的反应和疗效评估。
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受血者在输血后的生理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对于长期或多次输血的患者,还需进行输血效果的评估,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及相关治疗的调整。
综上所述,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在医疗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6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d 三项)血常规(hgb、hct、plt等)、转氨酶、乙肝病毒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2)标题: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引言:输血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技术,因失血、贫血、手术等原因需要输血的患者越来越多。
然而,输血操作涉及多环节、多人员参与,若不严格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内容、执行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完善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提供参考。
一、制度的重要性1.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检查核对制度,可以有效防止输血血型不符、输错血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2. 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各操作环节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3. 通过建立制度,可以培养医务人员对于输血过程中细节的重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文1. 目的: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可能发生的输血事故,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3. 责任:3.1 医院管理者应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3.2 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守本制度;3.3 质控部门需对输血前检查核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4. 检查核对流程:4.1 接收医生在开展输血前检查之前,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1.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1.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1.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1.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1.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1.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1.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
4.2 护士在输血前执行核对时,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2.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2.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2.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2.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2.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2.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2.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4.2.8 核对血液制品的类型和数量;4.2.9 核对开展输血的时间点;4.2.10 核对输血相关的器械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5. 相关记录:5.1 接收医生需在患者病历中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2 护士需在输血记录单中详细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3 质控部门需对相关记录进行定期审核和归档。
6. 异常处理:6.1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身份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2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输血申请单与配血记录不符,应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3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输血禁忌症或特殊条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6.4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血液制品的标签与实际不符,应立即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输血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输血服务规范》、《血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工作环节,包括输血相关的检测、选择供血者、血液质量控制等。
三、输血前检测项目和要求1.受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实验。
(2)传染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2.供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Rh实验和其他特殊血型的检测。
(2)血红蛋白浓度:供血者血红蛋白浓度不低于130g/L。
(3)传染病相关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4)必要的其他特殊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抗核抗体等。
四、检测管理流程1.输血前检测申请:医生在确诊输血必要的情况下,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包括受血者姓名、住院号、检测项目等信息,并签字确认。
2.样本采集:由专业医务人员按规范采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并及时标注相关信息,以防混淆。
3.样本检测:将样本交给临床检验科进行相应的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结果反馈:临床检验科将检测结果准确填写到受血者的病历中,并将正常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5.检测结果的处理:(1)正常结果:医生在受血者符合输血适应症的前提下,根据输血需求决定是否进行输血。
(2)异常结果:医生根据具体异常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或调整治疗方案。
六、责任与监督1.医生责任:负责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与检验科沟通和解释检测结果,作出输血合理决策,并及时记录到病历中。
2.护士责任:负责采集血样,并确保采样过程规范、标本正确,及时将样本送至检验科。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3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____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 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____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查对制度的内容
输血查对制度的内容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核对,以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输血查对制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输血查对制度包括供血者的资格审查。
医疗机构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确保其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输血禁忌症等。
这一步骤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输血后受血者的安全,因此必须做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得有任何马虎。
其次,输血查对制度还包括受血者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在进行输血前,医疗机构需要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以确定其血型类型。
同时,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容,避免发生输血不相容反应。
这一步骤的严谨性同样非常重要,一旦出现血型不匹配,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此外,输血查对制度还包括对供血者血样的检测。
医疗机构需要对供血者的血样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艾滋病病毒抗体(Anti-HIV)等。
只有在供血者的血样检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操作。
这一步骤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不带有任何传染性疾病。
最后,输血查对制度还包括输血前的核对工作。
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医疗机构需要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确保其身份信息和输血信息无误。
只有在核对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操作。
这一步骤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因信息核对不准确而导致的错误输血。
综上所述,输血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必须严格遵守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资格审查、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血样检测以及输血前的核对工作,可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有效,避免因输血不当而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受血者输血前的检查制度
受血者输血前的检查制度
一、临床输血前必须做九项检查。
临床用血输血前监测主要以乙肝、丙肝、爱滋、梅毒四项作统计。
二、急诊用血,输血前的检验报告单末出来时,申请单上必须注明:标本已送检,报告未回,等报告结果出来后及时补在申请单上。
督促临床用血科室必须作输血前的必查项目。
三、择期手术、常规输血病人必须在输血前作检测,并在输血申请单上填写上检测结果。
输血科在配血时要核对检验记录是否一致。
如有漏查必须马上反馈给临床用血科室,并作相应补救措施。
并上报医教科备查处理。
四、输血前作好用血标本的核对工作,如用血申请单、病人姓名、性别、床号、血型、住院号、科别、用血日期、所需血液成分等项目,接收标本做好登记,双方核对验收签字。
不合格标本不予退回,请临床重抽标本。
五、如遇特殊血型、心外科及儿科病员需输近期血液提前作好备血。
六、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对交叉配血不合,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需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