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战略,下接绩效》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有感
培训一直是一个让人纠结的工作。从公司层面讲,这样的支出既可以列入成本,也可以列入投资;从各级组织角度讲,可以理解为员工隐形福利的一部分。从个人角度讲,每个员工希望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培训,提升自身在所处领域的竞争力。
套用股票专家的一句话“会买股票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会空仓的是祖师爷”;那培训管理者可以说成“知道什么时候该培训的是徒弟,知道什么类型培训的是师傅,知道什么时候不培训的是祖师爷”。
诚然,培训管理者甚至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把专业性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总觉得我应该给员工们提供更多“专业”的服务,培训项目或是讲师如果不能“高大上”,简直是有损我们的“专业性”。就拿一个最常用的年度培训需求计划的例子来讲,每逢年底,我们要收集市场上、行业中流行的培训,然后提供选择菜单给员工,类似于什么沟通技巧、执行力、领导力、阳光心态一类的通用管理技能课程不胜枚举。员工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主管领导也根据自己的判断去指定。可是年复一年的计划,课程都是些重复的老面孔,每次课程学完了也忘记了,下一年度继续选同样的。培训管理者还要找更好的老师去满足这些重复的需求。
这样的工作对组织毫无价值!无法推动公司战略落地,也提升不了组织发展,也许员工在课堂上还是煎熬,这样的培训费用就是成本!
怎么把培训费用变成投资?显而易见,用收益还衡量!简言之,做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精品培训项目。
还用年度培训需求调研和计划来做例子吧。
以往有培训部门来设计培训需求的方式已经濒临破产,这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必须换一个思路。首先我们做培训,无非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提升战略驱动,推动组织发展与变革;二是改善绩效,促进组织与员工的和谐成长;三是保障执行,提升员工能力确保组织战略的分解目标能够实现。我们在调查需求和制定计划的时候,立身越高,价值就越大。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我们的需求调研和计划制定就必
须本着一个原则---紧紧围绕公司的核心业务需求。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的梳理,我们能够发现在推动业务发展的时候暴露的差距,结合业务要达到的目标,提供一些专业的选择。培训和业务结合,才会对业务人员的业绩有所帮助和促进,才能够体现价值。而培训计划就是基于对业务了解、分解、求解的综合体现。
有了基于组织发展需要的培训计划,我们的培训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组织与学习的方式多样而成熟,不在此赘述。
那么接下来的培训效果转化就是另外一个重点。简单的培训评估对于培训管理者的意义已经不是很明显,甚至显得可有可无,而关键点则是如何保障培训效果的转化,也就是当初设定的目标的实现。
我想向各位培训管理者甚至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一个概念。我们必须摒弃以往给自己定位成管理者或是“专家”的角色,而是要树立成为一个引导者或是催化师。我们可以用世界咖啡、开放空间等一些工作坊的形式,激发学员自身的潜能,理清自身与组织间的“状态缺口”,帮助转化学习成果。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经常会收到或是设计《沟通》一类的培训。因为有这种需求,每个培训管理者手里掌握了很多能够胜任沟通授课的老师。可是每次培训后不久,仍然还会收到同样的培训需求。我们再做此类需求调研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方式,列举出沟通包含的实际要点:心态调整、表达能力、表达技巧、与上司沟通、与下属沟通、同级沟通、跨部门沟通、反馈技能、销售沟通、电话沟通、公共演说、说服技巧等等。简单一个沟通就包含这么多内容,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一锅烩”的培训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想表达的内容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知难行易。培训管理者的定位从“管理者”转向业务伙伴,才能真正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我想,作为培训管理者的一员,我们每次在组织培训项目的时候敢说“凡我出品,必属精品”,那我们培训的价值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