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
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
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
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
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
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其实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环扣一环。
我以为,排在第一位的当是现代主义错误的城市规划观。
3、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
这里的前提是政府、公众和设计师都要明了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简单地说,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
或者,也许不那么恰当但却比较形象的说法,长假时能够让游客蜂拥而来的城市区域就是成功的,反之,长假时居民空城而出的城市区域就是失败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决定,但它们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建筑间的组群关系,具有积极的图底关系,等等。
谈论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视觉转化的问题,其核心是设计的重点放在何处:若是放在实体建筑上,那就是以建筑为图,以空间为底;若是放在空间上,那就是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为图,以建筑体为底。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
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
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单体的建筑仅仅以立面——甚至有时候仅以立面中的某个局部——的形式存在,其中参与空间营造的立面与这个空间中其它建筑的关系要远比与它另外的立面——这些立面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的关系要密切。
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
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实在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
4、如何营造积极的城市空间,消除失落空间?
如果分析的结果是仅仅停留在批判阶段,任何思想的意义都会打折扣。
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办?
罗杰·特兰西克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见解,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实践:在单个建筑竖立之前制定公共空间的规则。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建筑不是任性的实验场,必须要有一个游戏规则。
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允许失败,允许不同观点的展示,允许激进的实验,允许有批评。
我说这是偷换概念。
当我说需要有规则的时候,我说的不是要清一色。
我说的是起码的社会规则。
你可以关起门来搞实验,但你不能把有毒的气体释放到公共的空气中。
你可以在家里听摇滚乐唱卡拉OK,但你不能把声音传播到邻家,影响邻居的睡眠和学习。
你可以在家里享受天体的乐趣,但你不能在你家的门外,即使是你家的草坪上天体,这有伤风化。
你可以穿着新潮的衣服来上课,但你不能露点。
你可以在课堂上想心事走神,但你不能把脚翘到前排的桌子上。
你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可以尽情地表达自我,但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照料。
这就是规则。
规则之一就是消除单体建筑的意识,把单体建筑放在群体中去考虑,强化街道的属性,营造良好的图底关系。
把城市的外部空间想像成有形的实体空间而非缺乏结构的空场,可能会彻底改变现代城市建筑与开敞空间之间难以运作的“图—底”关系。
……,环境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单体建筑应融入其外部的公共空间之中,以使城市的空间形态不会因为城市用地区划和主观的交通系统的分隔而沦为牺牲品。
……,街道应当成为一个空间实体,而不是建筑完成之后剩余的空间。
西方有一句谚语:凯撒的属于凯撒,基督的属于基督。
建筑设计不应该被孤立地视为一个完整统一的个体。
脱离开街道、居民视线和城市生活孤立地谈论建筑的立面设计是没有意义的。
建筑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应该严格地将低层部分与高层部分区分开:高层部分着重于城市天际线的营造——这对于城市居民的自豪感的树立是有帮助的;低层部分则完全取决于街道的视线和生活氛围。
规则之二是小街段和窄街道。
除有特殊需要的公共建筑(比如剧院、大型博物馆、中小学校、医院等)之外,不能够允许单体建筑或者内向封闭式管理的建筑群体占据较大范围的城市街区。
街道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朝向小街段发展,街区范围尽量控制在60米~100米之间。
太长的街区容易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产生疲倦,小街段才有生气和活力。
不仅如此,小街段意味着加大路网密度,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行人和车辆的选择机会,使人流不至于集中到个别路段。
现代城市拥堵的原因除了功能分区设计不合理之外,偏爱长街段规划也是主要原因。
长街段导致车辆和人流集中分布,于是造成拥堵。
而一旦出现拥堵,城市的规划者不是将其归咎于功能分区和长街段设计,而是归之于街道不够宽,红绿灯太多。
于是就拓宽街道,封闭路段,
于是车辆更多地被引诱到拥堵路段,造成更加的拥堵。
这已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实在是头痛医脚,南辕北辙了。
规则之三是不得建设沿街停车场。
街道两侧的建筑都应该尽量贴近人行道,以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不可以随意后退,除非后退的空间被用来作为完全属于公众的公共广场。
不能够允许建筑将其内部停车场将在街边,街边停车场可以说是对城市街道氛围杀伤力最大的因素。
停车场应该建造在建筑地下,或者建筑的背后,或建筑内部的院子中。
下图中的院子为意大利总理府,建筑紧邻街道,照片中可以看见停放在院子中的车辆。
规则之四是城市应该尽量少建大广场,取而代之的是小广场。
城市规划应尽量避免或少建可以容纳成百上千人的大广场,如果实在为了某些大型活动需要要建,一座城市有那么一两座就可以了。
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大广场多数时间人流稀少,平添冷清的气氛。
一定要控制兴建大广场彰显气派的欲望。
城市最适合兴建小广场,宽度在十几米到二三十米的广场,广场周围有住家、小商铺,这样的地方只要很少的一些人活动,一天到晚都会显得很热闹。
热闹的商业和生活中心区,可以建设稍大一些的广场,五十米左右就很大了。
但广场宁可小而多,不要大,大则冷清。
小广场可以通过个别建筑适当后退或倾斜形成,形式灵活多样。
下图是伦敦市内最受欢迎的皮卡迪利广场,连四周人行道在内,最大宽度不过30米。
规则之五是尽量把沿街建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通道或入口外向设置,避免内向的设计,以增强外部人流和人气。
罗杰·特兰西克引用了一位研究者的一番话:“当代的城市室内购物中心是强加于人和反城市的,破坏了沿街尺度和城市格网系统的完整性。
其主要入口与街道的简单联系,以及将街道置于室内、破坏城市肌理连续性的做法,与联系洛克菲勒中心的错综复杂截然不同。
”购物中心的繁华不能仅仅表现在内部,不能把最糟糕的停车场留给城市,而应该恰恰相反。
不仅仅购物中心应该如此,其它建筑也是如此。
比如居民楼,应该允许和鼓励底层住户每家每户直接将房门开向街道,而不是像楼上各层一样开向内部的楼梯间。
还要允许和鼓励他们把底层的住家改造成各种小商店或者小花园。
除必须封闭式管理的中小学校等特殊情况以及小型私人住宅的花园外,街道两侧不应该出现大段的围墙。
想一下,我们觉得热闹、有人情味的那些街道,是不是门特别多?而相反,那些走半天也看不见一扇门的街道,是不是特别的让人觉得凄凉冷清?
规则之六是城市绿地设计应本着集中和顺其自然的原则。
城市绿地不比自然环境,需要的养护费用非常高。
如果零零散散的小块设置,特别是放在那些阴暗的地方,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美化效果,而且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负担所失远超所得。
那种见缝插针式的绿地不如改以盆栽,省下的土地好歹还可以让人活动。
只要回想一下去过并喜欢的那些老城老街,哪有那么多绿化啊?现在很多时候是技术迷信,指标迷信,好像绿化指标达到了,环境就会好。
大多时候,事情恰恰相反。
即使是集中绿地的建设,也应该本着顺其自然的原则,自然的才是最美的,那些过分人工干预的绿地,总是有些气氛异常的。
城市规划原理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院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104班
姓名:杨允晰
学号: 201080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