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镇化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城镇化发展研究
一、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分析和阐述的旅游城镇化内涵是根据后现代城市观和消费观而形成的城市模式,是在享乐消售的前提下建立起的城市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Mullins最早提出tourismurbanization(旅游城镇化)的概念,他在比较旅游城镇和工业城市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简单的概念体系,并对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和黄金海岸进行分析。

此概念体系是由于不同社会因素造成居民结构和城市空间的差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劳动力和人口的增长;后福特式的经营和生产方式;政府间接调控城市建设;以定制消费和享乐消费为主要特征。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实证研究了旅游城镇化现象,并界定旅游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将其定义为:旅游区域的乡镇或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和转移,导致旅游城市数量逐步提高,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在民众旅游活动中影响力和作用不断提升的现象。

旅游城镇化带动物质、资本、人口等要素向旅游区域扩散和集中,促进城市质量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其内涵包括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

二、旅游城镇化具有的动力机制
(一)发展旅游城镇化的资源条件
资源条件是发展和形成旅游区域的前提,它丰富与否决定能否形成产业结构。

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是发展目的地旅游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发展旅游的先天条件。

在发展旅游的初级阶段,资源是自然环境中的、客观存在的,当人们运用技术、投资等方式,创新和开发新资源
成为发展主流,旅游也呈现出多种产业相结合的状态。

我国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在自然资源方面,生物景观、地文景观资源都很丰富,另外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绵长,人文旅游资源也特别丰富。

这为我国发展旅游城镇化提供先决条件。

(二)旅游市场的需求
每一种资源开发的对象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呈现出丰富化的发展趋势。

旅游产品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历史文化游、景观游等传统旅游向着现代化、个性化旅游的方向发展。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和旅游企业要运用各种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我国现在是旅游消费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提升消费意识和旅游意识,更加重视精神享受。

另外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提升了旅游的需要量。

我国的休假可以分为休假日、公休假日、探亲假、年休假、病事假、婚丧假、产假等,加上元旦、春节、五一、清明、国庆、中秋等假日,人们有更多时间进行休闲旅游。

旅游市场需求主要有两种变化,其一是旅游需求向个性化、高质量、多样化的方面发展。

其二是旅游向着提高旅游需求总量、提高旅游质量、出现新的旅游类型等方面。

(三)旅游产业具有的关联效应
旅游产业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是全球最大产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将旅游业纳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中。

旅游产业化提高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旅游资源型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基本是依靠景区建设并发展的。

旅游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可以成为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此外,在重视城镇化品质的环境中,发展旅游对提高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三、旅游城镇化具有的外部性环境机制
(一)地区经济的消长
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会经过发展的瓶颈期,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方式等重要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资源型区域具有明显表现的代表地区有:我国阜新、抚顺、鞍山等地区,德国鲁尔地区等。

在这些区域怎样确保经济持续平衡发展,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

在此种情况下,发展新产业是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类型的重点,经济的消长为发展新产业提供良机。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体现出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发展经济的新型产业,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旅游产业具有低准入门槛、高产业关联度的特点,是政府优先、快速发展的产业。

(二)不同文化的整合和冲突
旅游者在旅游城市不断的流动,对本地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具有较强影响。

在旅游城市的人员构成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旅游者、当地人口共同组成旅游地的人口主体。

各种人群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现文化上的融合和冲突。

旅游的发展致使涌入很多外来文化,因为旅游者来自城市等相对发达地区,其文化特质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文化作用较突出。

而本地人口,一般向往城市生活,经常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吸引,会接受先进的城市文化,这就导致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不
断消亡,造成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节日、生活习俗、乡土风情等成为旅游的表演节目。

旅游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也逐渐趋于城市化,最后形成为以当地文化为中心,多种文化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旅游目的地也逐渐向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三)体现出城市形象的变化
城市形象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性质定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时代变迁过程中,城市形象也在发生变化。

城市发展既要运用自身力量,还要吸纳外部资本、资金,所以城市形象优劣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也在发展过程中塑造城市的形象,并体现出城市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

在更新城市形象时,城市职能也出现变化,由单一职能转变成为综合职能,出现很多专一旅游职能的城市。

这些城市具有兴盛的旅游经济,出推动旅游的快速发展。

可以运用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区位等方式提升城市形象,更新城市形象也推动旅游城镇化机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旅游城镇化具有的调控机制
(一)政府引导和规划
现行规划是很庞杂的体系,各种规划对发展旅游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所以衔接和协调好各种规划,对快速、健康的发展旅游具有重要作用。

协调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做好协调上位和下位规划的纵向工作,而上位规划是以区域经济的宏观角度调控旅游的发展。

第二是各类规划间的平行横向协调。

这样不但可以将发展思路予以统一,也有助于政府设计、实施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资源开发一般
具有时效性,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提高旅游开发的时效性。

制定和执行规划,政府要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对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对旅游资源进行品牌性开发、高端性开发、阶段性开发,确保旅游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外,规划要协调好当地居民、开发公司、政府等各方的利益,推动旅游持续、合理有序的发展。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是:理清资源、分析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定位、建设旅游配套设施等。

(二)完善政策保障
现在政策制度是发展区域经济重要的环境条件,旅游是吸引投资快、收益快的产业,短时期就会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产业是市场型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遵守市场规律,具有竞争、供求等关系,受市场规律的制约。

国家制定发展产业的相关政策来确保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旅游产业的不规范现象进行制衡。

2009年我国频布和实施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此文件全新定位旅游产业,目标是将其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意见》从旅游服务设施、服务性景点、城市交通网络、旅游优惠政策、门票定价、旅游行政管理、资源管理、旅游企业发展、旅游资本准入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

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振兴。

(三)投资具有的准入机制
财政投入对发展旅游具有关键性作用,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政府财政投入难以全部解决旅游产业资金的问题,这就需要吸纳更多的外来投资。

旅游具有快回报、高回报率,其吸引力很强。

旅游
开发的前期投资比较大,尤其是为了增强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要建设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

传统旅游景点的开发是政府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在市场机制下,融入多种资本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所以构建科学的外来资本准入机制,以及在旅游发展中融入社会资本,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旅游市场格局,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旅游事业。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注意平衡投资方与受益方所存在的利益关系。

(四)发展旅游的应激机制
应激机制包括旅游市场具有的应激机制和旅游危机存在的应激机制。

旅游市场具有的应激机制,就是应对旅游市场突发变化而制定的机制。

制定此机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市场变化,用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需要。

很多因素影响旅游市场,例如泥石流、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难以预测的传染病、恐怖袭击、战争、社会事件等。

这些都属于旅游危机,其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应激机制。

应激机制对降低旅游危机、建立危机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旅游城镇化发展机制就是对与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互动的过程。

旅游城镇化要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科学、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作为基础,同时要具有优良的大环境给予支持,培养协调、健康的发展机制是培育持续、协调、整体发展的动力。

本文从发展旅游城镇化所需要的调控机制、外部性机制、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动力机制的资源条件、市场供给、相关产业关联性等内容;分析外部性机制的区域经济消长、文化的融合和冲击、城市形
象变化等内容;分析调控机制的政府引导规划、政策保障、投资准入机制、应激机制等内容。

作者:白妙珍单位: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