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解说词
开篇:
20世纪,正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与欢笑都在我们心间;这是一个从贫弱走向富裕的世纪,乞求与满足我们全都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纪,善良与宽容是我们永恒的情怀;这是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纪,呐喊与探寻是我们不变的性格;这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世纪,战争与和平我们曾历尽沧桑……
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让我们做一次深情的回望。20世纪正渐渐远去,那一幕幕交织着中国人痛苦与欢乐的瞬间却变得越来越清晰——
100年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狂风巨浪,每次他都在痛苦和奋起,在烈火中涅槃。
站在新千年的门前,中国人终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终于可以从容规划未来,一百年了,中国的容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绚丽灿烂。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长河,我们不妨将时针倒转,回到19世纪,回到20世纪的前夜,那是一个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那时候,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时针的节奏依然缓慢,南船北马、男耕女织是中国千年不变的风景,这是一个勤劳而朴实的民族,这是一个正在经苦难、正在苦苦乞求的民族,从世纪初留下的影像资料看,我们可以感受100年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姿态。当时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长城环绕着北中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这个巨大屏障的防卫功能开始丧失,这是当时中国正在萎缩的版图,割地赔款成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痛苦与屈辱,长城无声地经历着风霜雨雪,无声地见证着一切。国力衰败而统治者却在享受人间的奢华,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耗尽了大清王朝建造北洋海军的全部费用。当这座石坊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的时候,中国的海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硝烟弥漫在中国的天空,炮声震惊着封闭的中国,当20世纪悄然降临的时候,等待中国的又将是什么呢?
第一集:风雨世纪初
①新世纪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和往常一样,紫禁城里显得异常宁静。光绪因病破例没有去圣母皇太后慈喜面前请安,早朝更是在两年前就取消了。这一天,是公历纪元1900年元旦。
在地球的另一端,新世纪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在意大利,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罗马歌剧院正在上演普契尼的新作“托斯卡”。剧中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千万观众,风靡一时。在法国,万国博览会如期举行,它向人们展示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在美国,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惶”来形容经济的上升势头。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不到一个半世纪,昔日的田园小镇已经成了工厂与都市。“进步”成了人们深信不疑的信条。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摄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用它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纪录下来。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当年时髦的机械。第一代的摄影机,同样为我们纪录下了世纪之交的中国。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开埠半个世纪的上海,正在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天津的这段老城墙,一年后,在八国联军逼迫下被迫拆除。北京的出殡场面,显示着天子脚下的排场和奢侈。广东是大多数外国游客登陆中国的第一站,此前六十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从这里引发的。在香港,外国人喜欢的交通工具是中国人抬的轿子,他们享受的是古老中国的舒适,英国人已经在这里统治了半个多世纪。
一百年前大清帝国的斑驳影像提醒我们: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越拉越远。
这一年春节之前,北京下了一场雪。瑞雪兆丰年,这场雪,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呢?
②黑暗的政局这是从景山顶上俯看北京的镜头,大清朝的统治中心平静中显出一种威严。256年前,满族人从东北入关,占领了这个都城,并由此出发,奠定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1900年1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立十五岁的溥雋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个意在废除光绪的讯号,引起中外舆论的普遍关注。决定的总策划是慈禧太后。自1873年垂帘听政之来,她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在她手中,中国失去了边疆的大片国土。当时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失去了人身自由,幽居在紫禁城西面的中南海瀛台。一年多来,他每天的主要活动是向太后请安,长时间地跪着聆听太后的训斥。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皇帝,唯一敢做的是把他的怨气发泄到他周围的下人身上。两年前的那次变革冲动,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紫禁城的画面,拍摄于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这一年中国自下而上涌动着一股变革图强的激情。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野内外普遍被一股挫折情绪所
笼罩。民间的有识之士中间,一片变革的呼声。维新派的著名领袖是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他们利用会试的机会,联合仕人上奏朝庭,要求变法。外地人在北京的会馆,成了他们聚会和宣扬变法的场所。他们利用报纸和刊物,警告国人:不变祖宗之法,就有亡国灭种之忧。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时评论文,往往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深深感染了年青的光绪皇帝。他毅然下令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在此后短短的103天的时间里,光绪下了一百八十多条变法诏令。其中最多的一天,颁布了十一条法令。
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激怒了居住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在朝中守旧大臣的拥护下,慈禧急令回宫,发动政变,宣布临朝训政。最终,光绪帝被软禁。大清朝最后一次主动变革的机会,被无情地毁灭了。那一年深秋,悲剧气氛笼罩京城。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后人称这一次变法为“百日维新”。世纪初的中国陷入了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后从天津逃亡海外。许多维新志士纷纷南下上海。在当时,上海似乎是一个自由的法外之地。
③瓜分之局在中国的版图上,上海有着极其特殊的象征意味。它既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最大港口。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这是130年前的上海外滩,人们很难把它和后来高楼林立的繁华联系起来。自开埠以来,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外贸易的频繁,为上海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840年的鸦片战争,教会了慈禧太后“租界”这个词。五年后,上海出现了第一个租界,面积830亩,到1899年,仅公共租界面积就达三万多亩。慈禧未必不知道,对清政府来说,这是一种丧失主权的耻辱。
1900年的上海,正在成为一个发达的近代化城市,它的繁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从当时拍摄的一段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领略世纪初上海的丰富多彩。世界最时髦的东西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却是这样”。南京路,一百年前就是租界里最繁华的商业街。从这些照片上仍然可以看到南京路的成长过程。一条马路的兴衰,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缩影。当时中国人聚居的华界,属于大清朝管辖,面积比租界小得多。法庭还延续着封建王朝的庭审方式。而在租界的外国人则享受着完全独立的“治外法权”。重建于1927年的江海关大厦,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曾是中国海关税务司所在地,它的前身“外官库司”是英国的市政厅,可见当时英国在海关内的势力。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之久。据1862年“美华捷报”报导,英国仅从上海拿走的白银就达一千三百万英镑,相当于1856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对很多人而言,上海是外国人在中国的首都。有人甚至说:“上海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事实上,上海更像是当时中国屈辱地位的缩影。
清末时,一位青年画家创作的一幅“时局图”形象标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态势﹔日本霸占了台湾,沙俄把手伸到东北,英国企图分裂新疆并独霸云南,德国侵占了胶东,而法国则注视着华南的大片国土。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当时的中国,也许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可以任人宰割。
一幅政治漫画,不言而喻,瓜分之局,正在形成。(未完待续)
④义和团运动山东、河北交界的地方,自古有习武之风,这种梅花拳从明末算起,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一百年前,这里曾经出了一位著名的梅花拳拳师,名叫赵三多。1896年赵三多自立门户,改称义和拳,这个名号在此后的几年里震撼了大半个中国。1898年离沙柳寨不远的山东灌县梨园屯,当地人与教会因为宅地纠纷发生摩擦,遭到官府镇压。出于义愤,赵三多率众赶赴山东。
被赵三多称为洋教的基督教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到1899年,两千三百多名传教士发展了八十多万中国教徒;仅仅山东河北一带就超过了十万人。在教徒与非教徒发生纠葛时,传教士往往要胁地方官员,偏袒教民,引起不信教民众的普遍怨恨。清朝末年,教案不断,双方冲突越演越烈。
威县县志记载了梨园屯暴动的经过。起义失败后,赵三多等沿运河向北逃走,到处招收徒弟,设立拳坛,并打出“扶清灭洋”旗号。1900年中国北方大旱,义和团发出揭贴称:“不下雨,地发干,都因教堂遮住天。”积怨已久的民众纷纷响应,终于酿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面对星火燎原般的民众起义,各国在华传教士纷纷寻求庇护,始于社会底层的民教纠纷,终于引发了国际争斗。
从来没有平等对待过中国的世界列强,决定武装干涉,纷纷向中国增兵。军舰齐集渤海湾。1900年6月7日,八国联军组成,向北京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