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上海海洋大学

疾病三要素:病原、宿主、水生环境

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者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中间寄主:寄生虫幼虫时期或者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如在这时期需多个寄主,最先一个称为第一中间寄主,其次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二中间寄主。

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同时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但并不对寄主构成危害,这种其他动物成为感染寄生虫病的间接来源,成为保虫寄主。

原发性感染:疾病发生在病原侵袭健康者

继发性感染:此种感染为发生在原发性感染基础上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在第一次感染后病痊愈,当第二次感染又发生疾病

重复感染:病原在第一次感染后病痊愈,但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当条件合适又发病

隐形感染:同一种病原在第一次感染后痊愈,但处于病原携带状态

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另外一种寄生虫体内,这另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寄主,这种现象称为超寄生。

在心脏或血管的某一部分由于血液成分凝集和凝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叫血拴形成。该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常增多

积水:组织间液在组织浆膜腔内蓄积过多

颗粒变性:—实质变性,浑浊肿胀在急性病理过程中出现。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许多微细蛋白质颗粒,色泽浑浊,失去原有光泽,故也称浑浊肿胀,或浊肿。

坏死细胞细胞核的变化:浓缩、碎裂、溶解

炎症局部发生:变质、渗出、增生

最小有效量:能够产生药理作用的最小剂量

最大耐受量:也称为极量,机体能够耐受而不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大剂量

中毒量:超过最大耐受量而引起中毒的剂量

致死量:超过中毒量而引起死亡的剂量

半致死量(LD50):某种药物或病原使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一组中毒动物恰好救活一半或一组感染某病动物恰好治愈一半时的药物剂量。

安全浓度范围:量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最大耐受量之间,在这个、范围内一般剂量增加,作用加强。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蓄积

主要鱼药:

1漂白粉:含氯石灰,为消毒剂。遇水生成次氯酸,强氧化剂,杀菌。氯化作用形成氯气,影响机体。主要用于细菌性疾病治疗。

2氯化钠:通过渗透作用,主要杀灭寄生虫类,如车轮虫。

3硫酸铜:杀灭病原体

4生石灰:对水中动植物有杀灭作用,澄清池水

5高锰酸钾:可防治三代虫和指环虫

清塘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的比较:

生石灰杀灭生物范围广,从动植物到各种病原体,可以澄清池水,稳定和调节PH,有施肥作用。具有很强杀菌能力,与生石灰相当。对于水体富营养越严重,效果越差。无施肥作用。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和小RNA病毒科病毒

症状——出血病主要出现在1-2龄草鱼,主要症状是充血。体背发黑,离群游动。1红鳍红鳃盖型[病鱼口腔、下颚、头顶部、鳃盖、鳍条基部都充血]2红肌肉型[肌肉点状充血,严重时全身充血]3肠炎型[肠道全部或局部充血]

病理——1小血管充血-广泛受损-坏死-出血-微血栓-出血更严重

2各器官出血、充血-病鱼贫血

3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流行——主要在鱼种培育阶段,主要流行于夏季、初秋,水温降到25度病情消失

防治方法——1在腹鳍附近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2灭活疫苗浸洗3稻田培养草鱼种

对虾病毒病:

1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球形病毒,肝胰脏糜烂,出现大量包涵体,发病在6-8月,2-3天死亡,死亡率高达90%

2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RNA病毒,病变组织广泛,好多组织出现变性坏死

3对虾杆状病毒病——核肿大,体表无症状,不摄食

4对虾杆状病毒病——核肿大,体表淡红,不摄食

5对虾中肠腺白浊病

6对虾呼肠孤病毒病

7对虾白斑综合症(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不摄食,甲壳上有白斑,细胞肿大

8桃拉综合症

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菌落呈黄色

症状——体背发黑,离群独游水面,发病缓,病程长,鳃盖内表面有透明小窗,鳃丝肿胀缺血,鳍边缘色浅。

病理——慢性型:炎性水肿-增生-坏死

急性型:炎性水肿-坏死

流行——主要危害草鱼,是草鱼三大疾病之一,在南方、夏季尤其严重,20-35最适温度

治疗——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池水呈1ppm浓度;红霉素全池泼洒至池水0.3ppm浓度;生石灰4月下旬到9月底14ppm预防,20ppm治疗。改善水环境,降水温。

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

病原——运动型气单胞菌、弧菌

症状——早期病鱼的眼睛,上下颌,鳃盖,鱼体两侧以及鳍基轻度充血,严重时候,体表严重充血——出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肠充血,肝,肾肿大,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病理——内脏从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流行——春夏,25度以上,鲢、鳙、异育银鲫

治疗——杀灭体外寄生虫,口服鱼泰8号药,全池泼洒漂白粉、漂粉精,最后全池泼洒生石灰,调水质。

水霉病:

病原——水霉和绵霉,内菌丝插入体内附着固定,外菌丝在体外呈灰白色绵絮状。

症状——鱼体受伤易感染,体有白毛;受害鱼卵长放射性外菌丝,称太阳籽,活卵不生水霉,因为粘液细胞可以分泌抗菌素。

流行——只要水未冰封均有,30度以内,温度越高越易繁衍水霉,对盐度敏感。

防治——鱼池用生石灰清塘,防止鱼体受伤,鱼卵防水霉要提高鱼卵受精率,粘性卵产在草上,受伤鱼用盐或碘酒消毒伤口。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3)组织损伤:是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变化。(4)贫血:贫血是指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5)最小有效量:指药物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出现有效作用或出现药理效应的剂量, (6)半数致死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7)保虫寄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8)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9)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10)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1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12)最大耐受量: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14)专性寄生:寄生物一旦离开宿主生物就不能继续生存的现象。 (15)渔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水体质量,以及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所使用的物质。” (16)积水:积水是指体液在体腔内积聚的现象。 (17)代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18)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二、填空题 1、引起病理性萎缩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萎缩、压迫性萎缩、 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和废用性萎缩等。 2、黄鳝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锥体病、毛细线虫和棘头虫。 治中常用的给药方法有挂袋挂篓、注射、内服、浸浴、涂抹 、全池泼洒和浸沤等。 4、复口吸虫典型的生活史有七个阶段:卵→毛蚴→胞蚴→ 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5、目前,主要养殖品种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 寄生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等。 6、鱼类疾病的发生需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时期。 7、代偿是机体的重要损伤反应,主要有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和结构性 代谢等三种表现形式。 8、鲤春病毒主要危害一龄以上(多大规格)鲤鱼,主要流行于

《水产动物疾病学》考试题汇总

西南大学课程考核命题单 命题教师:教研室或系负责人:主管院长:年月日 第1 页共15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试题 A 卷 A. 氨水 B. 生石灰水 C. 食盐水 D. 小苏打水溶液 6、鳃隐鞭虫主要危害()。 A. 鲢鳙夏花 B. 草鱼夏花 C. 异育银鲫 D. 鲤亲鱼 7、()是打粉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A. 池水有机物含量过高 B. 鱼体受伤 C. 池水PH 值太低 D. 池鱼密度过大 8、球虫以()经口感染新的寄主。 A. 孢子 B. 裂殖子 C. 孢子体 D. 卵囊 9、锥体虫以()的方式感染寄主。 A. 经口 B. 垂直传播 C. 主动经皮 D. 被动经皮 10、多子小瓜虫常在()引起鱼类发病大量死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1、关于脾脏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贮存血液器官 B. 淋巴细胞定居场所 C. 抗原刺激抗体产生的场所 D. 中枢免疫器官 12、指出下列各组病原体中哪一种全是体内寄生虫。 A. 棘头虫鲤斜管虫 B. 锥体虫锚头鳋 C. 鯴鱼皮豆虫 D. 九江头槽鲦虫艾美虫 13、指出下列各组病原体中哪一组全是体外寄生虫。 A. 毛细线虫中华鳋 B. 舌状绦虫鲢碘泡虫 C. 车轮虫双身虫 D. 双穴吸虫嗜子宫线虫 14、()是水花鱼苗经常发生的疾病。 A. 跑马病 B. 委瘪病 C. 气泡病 D. 腐皮病 15、以鱼类为中间寄主危害人类的寄生虫是()。 A. 血居吸虫 B. 血吸虫 C. 盾腹吸虫 D. 华枝睾吸虫 16、白皮病的主要症状是()。

西南大学课程考核命题单(试题 A 卷) A. 各鳍条末端腐烂 B. 背鳍后的躯体发白 C. 背鳍下部的肌肉浮肿 D. 患病部位出现印章似的红斑 17、细菌性疾病的脏器疫苗制备时,其灭活温度及灭活时间为()。 A. 70—72℃,4小时 B. 60—65℃,2小时 C. 50—55℃,2小时 D. 30—32℃,72小时 18、粘孢子虫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具有()。 A. 孢子体 B. 折光体 C. 极囊 D. 极帽 19、草鱼出血病的病原是()。 A. 呼肠孤病毒 B. 疱疹病毒 C. 草鱼出血病病毒 D. IPNV 20、腐皮病的主要症状是( )。 A.各鳍条末端腐烂 B.背鳍后的躯体发白 C.背鳍下部的肌肉浮肿 D.患病部位出现印章似的红斑 21、花白鲢是()的保虫寄主。 A. 鱼波豆虫 B. 鲤斜管虫 C. 鳃隐鞭虫 D. 车轮虫 22、赤皮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 鱼体受伤 B. 鱼池缺氧 C. 病毒感染 D. 缺乏营养 23、草鱼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体是()。 A. 爱德华氏菌 B. 气单胞菌 C. 假单胞菌 D. 弧菌 24、三代虫和指环虫都具有()。 A. 眼点 B. 吸盘 C. 口刺 D. 后固着器 25、草青鱼苗发生跑马病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适口饵料 B. 细菌感染 C. 病毒感染 D. 缺乏溶氧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漂白粉属()化合物。 A. 卤素化合物 B. 有机氯化合物 C. 无机氯化合物 D. 氯胺化合物 2、能生成次氯酸呈杀菌作用的化合物有()。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疾病学复习资料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 疾病诊断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 物。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放养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 1)SPF亲本 2)PVP-1洗卵 3) 使用清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 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 素的躲避现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水生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鱼病复习题

?鱼病复习题 ?一、简答题(共20分,每题5分) ?1、简述鱼体检查的基本步骤。 ?答:鱼体检查的顺序是先目检再镜检,其顺序分别是: ?(1)体表:按顺序从头部、口腔、眼睛、鳃盖、鳍等仔细观察,检查是否有大型病原体寄生在体表;然后观察粘液、皮肤和鳍、肛门等处有无充血、出血、炎症、溃疡等。 ?(2)鳃:重点观察鳃丝,首先观察鳃片颜色是否正常(鲜红色),其次观察粘液是否增多,再次看鳃丝末端是否肿大或腐烂。 ?(3)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 ?(4)肌肉:撕开皮肤,检查肌肉有没有寄生虫的孢囊,有没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斑块等。 ?2、镜检隐鞭虫病时,如何区别鳃隐鞭虫与鱼的红细胞? ?答:两者大小相似,镜检时区别主要有两点: ?(1)红细胞从血管中流出时,大量红细胞是按一个方向流动的,而鳃隐鞭虫是借波动膜不断地起伏颤动,虫体缓慢的扭动前进,而绝不会虫体按一方向流动。 ?(2)仔细观察时,鲤隐鞭虫可以伸长、缩短,当运动缓慢时,可见虫体后面拖一条伸直的后鞭毛。?3、简述卵甲藻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 ?主要症状:疾病初期病鱼体表黏液增多,并有少量白色小点;严重时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粉块”脱落处发生溃烂,并常有水霉继发感染。 ?防治:鱼池全池泼洒生石灰,既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又能使池水呈微碱性。 ?4、细菌性肠炎病和肠炎型草鱼出血病的症状有何区别? ?细菌性肠炎病: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肠炎型草鱼出血病: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和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5、比较室外池塘全池泼洒法和浸洗法的优缺点。 ?(1)全池泼洒法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以杀灭水中和养殖个体体表的病原体;缺点是用药量大,成本高。常常破坏池中饵料生物。 ?(2)浸洗法的优点是对养殖个体消毒效果好,用药量少,成本低,对池中饵料生物危害小;缺点是操作复杂,操作时易损伤养殖个体,浸洗时间难掌握,对池水中的病原体无作用。 ?6、简述九江头槽绦虫的生活史。 ?卵,(水中孵化)——钩球蚴(中间寄主),被剑水蚤吞食——原尾蚴(终末寄主),鱼类前肠——裂头蚴——发育成成虫。 ?7、浅谈三代虫和指环虫在形态上的差别及物单殖吸虫病的防治。 ?(一)区别:三代虫:有1对头器(2个突起),没有眼点;后固着器有1对中央大沟、8对边缘小沟、2根连接片;胎生,一般为3代同体,有时还可看到第4代。 ?指环虫:前端有2对头器(4个突起),4个黑色眼点,呈方形排列;后固着器上有1对中央大沟、7对边缘小沟、1~2根连接片。 ?(二)防治: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抗病力。 ?治疗措施:1、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0.5~0.7 g/m3;2、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浓度为0.2~0.3 g/m3、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药浴,15~20g/m3,15~30分钟。 ?8、简述水产动物病害的预防方法。 ?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1)改善生态环境。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采用生物方法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上午现场调查 给药方法操作: 泼洒法 挂袋挂篓 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 成鱼检查 收集 锥体虫并染 色 染色: 锚头鳋、 中华鳋、 鲺 考试 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 其病原体的观察 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 成鱼检查 收集车轮虫、锚 头鳋、中华鳋、 鱼虱等 收集车轮虫 并染色 染色交寄生虫染 色切片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 (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 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 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 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 易患细菌性肠炎病。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寄生虫复习题及答案精编版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 伴随免疫夜现周期性生物源性蠕虫疟疾复发生物性传播 二、填空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为、、。 3、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有、、。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5、常见蠕虫卵的形态结构,有波浪状蛋白质膜的是,外形两侧不对称的是,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6、写出下列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和。 7、写出下列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 8、取痰液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9、可致肝、肺、脑同时损害的寄生虫有、、、。10、填中间宿主。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有、,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姜片虫的中间宿主。 11、典型疟疾发作的三步曲是、、。 12、人体寄生虫学内容包括、、。 13、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虫病,在长江以北流行是。 14、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阶段。 15、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在于成虫有乱窜、钻孔的习性,由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丝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6、蛔虫病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主要用于的检查。 17、送检标本需注意保温的原虫有与,需在晚间采集血液标本检查的寄生虫是。 18、能以引起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是、、。 19、猪带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 20、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主要危害是,其方式有与。 三、单项选择题 1、联合国倡议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5种是寄生虫病,它们是: A、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 C、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D、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痢疾阿米巴病 2、人体寄生虫学的范畴不包括: A、医学原虫学 B、医学蠕虫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汇总(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1 一、单项选择 1、漂白粉(30%用于全池泼洒的浓度一般是( ppm 。 A.0.1-0.2 B.0.2-0.7 C.1-1.2 D.5-10 2、三氯异氰尿酸又名()。 A. 漂粉精 B. 优氯净 C. 防消散 D. 强氯精 3、痢特灵即 __________。 A .呋喃西林 B .呋喃唑铜 C .土霉素 D . 氟哌酸 4、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用于全池泼洒的浓度比( 。 A.0.2ppm ∶0.5ppm B.0.5ppm ∶0.2ppm B.0.7ppm ∶0.2ppm C.5ppm ∶2ppm 5、乌桕叶常用( 浸泡,使有效成分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 A. 氨水 B. 食盐水 C. 生石灰水 D. 孔雀石绿水 6、大黄常用( 浸泡,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疗效。 A. 氨水 B. 生石灰水 C. 食盐水 D.小苏打水溶液 7、高锰酸钾属于___________。 A .重金属盐类 B .强氧化剂 C .卤素类化合物 D .染料 8、嗜酸性卵鞭虫是一种( 。 A. 单细胞藻类 B. 单细胞真菌 C. 鞭毛虫 D 原生动物

9、球虫是一种( 。 A. 单细胞藻类 B. 鞭毛虫 C. 孢子虫 D. 蠕虫 10、鳃隐鞭虫主要危害( 。 A. 鲢鳙夏花 B. 草鱼夏花 C. 异育银鲫 D. 鲤亲鱼 11、( 是打粉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A. 池水有机物含量过高 B. 池水PH 值太低 C. 鱼体受伤 D. 池鱼密度过大 12、球虫以( 经口感染新的寄主。 A. 孢子 B. 裂殖子 C. 孢子体 D. 卵囊 13、锥体虫以( 的方式感染寄主。 A. 经口 B. 垂直传播 C. 主动经皮 D. 被动经皮 14、鲢碘泡虫引起( 。 A. 白皮病 B. 赤皮病 C. 水臌病 D. 鲢疯狂病 15、多子小瓜虫常在( 引起鱼类发病大量死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6、( 可在冬季较低的水温中繁殖感染鲤鱼。 A. 鲤斜管虫 B. 多子小瓜虫 C. 鲤中华鳋 D. 多态锚头鳋 17、柱状纤维粘细菌(Cyfophaga columnaris引起___________。 A .白皮病 B .细菌性烂鳃病 C .赤皮病 D .竖鳞病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型水生动物和水生/湿生植物,特别是应用于水处理工程实践的生物种类。细菌等原核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2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 水中的主要微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病毒)和细胞生物两种类型。在细胞生物中又分为古菌、原核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又可细分为藻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分为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微型后生动物。 3 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 微生物除了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种类多。 (2)分布广。微生物个体小而轻,可随着灰尘四处飞扬,因此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 (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经过10h就可繁殖为数亿个。 (4)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 细菌的大小一般是用什么单位测量的? 细菌的大小一般只有几个μm,故一般用μm测量。 2 以形状来分,细菌可分为哪几类? 细菌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弧菌及螺菌)3种,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是细菌的基本形态。自然界中,以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最少。 4 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和关键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提出了一个经验染色法,用于细菌的形态观察和分类。其操作过程是: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或沙黄复染。这就是最常采用的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一般解释为: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的细胞壁及膜上结合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酒精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发生明显收缩。再加上它不含脂类,酒精处理也不能在胞壁上溶出大的空洞或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阻留在细胞壁内,使其呈现出蓝紫色。与此相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位于内层且含量低和交联松散,与酒精反应后其肽聚糖不易收缩,加上它的脂类含量高且位于外层,所以酒精作用时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空洞或缝隙,这样,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就很易被溶出细胞壁,脱去了原来初染的颜色。当蕃红或沙黄复染时,细胞就会带上复染染料的红色。 酒精脱色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可误染为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5 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着细胞壁而包围着细胞质的薄膜,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 整体细胞膜的结构,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是"镶嵌模型",其要点是: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基本骨架。②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以多种方式不断运动,因而膜具有流动性。③膜蛋白以不同方式分布于膜的两侧或磷脂层中。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为: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组分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许多代谢酶和运输酶以及电子呼吸链组成的所在地。⑥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7 什么是菌落? 将单个或少量同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层)时,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光照等),该细胞会迅速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细胞聚集在一起且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合体,称之为菌落。准确地讲,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团。 8 什么叫菌胶团?菌胶团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有何特殊意义? 当荚膜物质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时,称为菌胶团。菌胶团是活性污泥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说,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其性能的好坏,主要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定。 9 简述放线菌的特点与菌落特征。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的细胞结构 1 / 7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 ?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 ?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12、发现鱼浮头的急救办法有(加注新水、开机增氧机、泼洒增氧药物)等。 ?13、鱼苗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2)℃,鱼种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5)℃。 ?14、在复口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为第一中间宿主,(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鸥鸟为终末宿主。?15、病鱼“跑马”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口饵料)(池塘漏水)(车轮虫寄生)。 ?16、竖鳞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鳞片竖立),主要危害(鲤鱼、金鱼)。 ?17、疾病发生与(环境)、病原体与鱼类的体质有关。 ?18、大黄使用前用(氨水)浸泡12小时,目的是使蒽琨衍生物游离出来。 ?19、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0、烂鳃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鳃丝(溃烂),常粘有污泥。患严重烂鳃病的病鱼,鳃盖内表皮中间部分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区,这个病灶区俗称(开天窗)。 ?21、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可大致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22、九江头槽绦虫生活史需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才能发育为成虫。 ?23、九江头槽绦虫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部位。 ?24、清塘时经常使用的两种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其中(生石灰)还具有增加肥效和调节pH的作用。?25、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时期。

鱼类疾病学-补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 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 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 二、病毒的鉴定: 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 ---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一、名词解释 1.养殖和增殖 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 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 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 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 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 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 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 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 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 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10.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 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11.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是指以水域、滩涂为主要栖息、生长、繁衍场所的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它们的生物量(渔业产品)资源。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生生物学 一、绪论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体(淡水或海水)中的各种生物。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体中(淡水或海水)生命科学现象和生物 学过程、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二、水资源与环境 1.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数量上:“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化大”2.天然水的主要化学特性 成分:常量成分、溶解气体、营养元素、有机物、微量元素、有毒物质。 1. 天然水是一个多组分、多相的运动变化着的混合体系 2.不同形态的天然水含盐量悬殊 3.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酸碱性 4.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5.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硬度和碱度 6.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能力 7.天然水都具有水生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8.天然水都具有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所需的O2和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CO2 9.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0.海水常量成分具有恒定性的特点

3.透明度?补偿深度?(浮游藻类的悬浮机制) 透明度:测定时将圆盘沉入水中,在不受阳光直射条件下,圆盘刚刚看不见的深度,即为透明度 补偿深度:有机物的分解速率等于合成速率的水层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4. 阐述北方典型淡水湖泊温度的四季分布特点。 春、秋季全同温;夏季正分层;冬季逆分层 5.天然水的混合作用有哪些? 水的混合作用对水中溶解气体、营养盐类、主要离子的分布、变化等都会产生影响。对于一般的湖泊池塘,引起水体混合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风力引起的涡动混合,一是因密度差引起的对流混合。6.水生植物的营养元素 常量必需元素:N、P、K、Ca、Mg 、S、C、H、O 微量必需元素:Fe、Mn、Cu、Zn、B、Mo、Cl等 7.Redfield比值?C:N:P=106:16:1 106CO2+16NO3-+HPO42-+122H2O+18H+(+微量元素+能量)→C106H263O110N16P+138O2 C106H263O110N16P所表示的并不是分子式而是化学式,也可表示为(CH2O)106(NH3)16H3PO4。 三、藻类 1. 浮游生物:在海水或淡水中能够适应浮游生活的动植物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