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两河流域(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内容主旨:
《古代两河流域》主要讲述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不同民族在两河流域先后建立古代国家的经历和古代两河流域国家政权机构不断趋于完善的概况,以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为例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所创造的的文化成就,以《汉穆拉比法典》为例说明了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社会状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
1. 历史上两河流域国家形成的时间及其王国更替的大概顺序。
2. 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3. 《汉穆拉比法典》及其地位
理解:
1 大河灌溉农业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国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楔形文字特点及其在文明进程的作用。
3《汉穆拉比法典》特点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和历史图片
2通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问题,升华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河流域孕育出农业文明,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发展及运用法典履行国家职能的情况。
难点: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发现该法典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1) 今天我们开始高中历史的学习。我们学习的第一单元是古代东方,古代东方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内涵的历史名词。它是站在西方中心角度定义的空间维度,西方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但是古代东方包含了好几个截然不同的文明,最初特定指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对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在内的广大古代文明地区的泛称。在西方角度看,这些文明都处于自己的东方,所以统称为古代东方。就连地理名词上,离西方较劲的被称为近东,以此类推是中东、远东。
2) 我们称它们为文明主要是指什么而言?《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了以下几个特征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阶级的产生。现在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人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希望大家形成一个历史概念:国家的形成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总之,文明是在人类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 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是什么地区呢?我们看到这张地图,最先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接着是出现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然后是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为什么最早的文明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吗?这些地方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我们看到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保障,也是造就了农业文明产生。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东方的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1、王朝的更迭
1) 有谁知道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条河?打开课本,翻到第二页。阅读教材和地图:
理解两河流域的含义和地理位置。古代两河流域基本是在伊拉克境内,大家如果在世博会进过伊拉克馆,就会看到里面展出的许多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内容,有巴比伦时期的石板。有谁告诉我书上关于两河流域具体的地理位置描述吗?东面与伊朗高原相邻,西面是阿拉伯大沙漠,北边是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两条河之间绿色的部分就是古代两河流域,因为形状像月亮,加上这一块区域的居民如今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伊斯兰教的标志是新月,所以也被称为新月沃地。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所以这块区域也被称为“美索布达米亚平原”。2) 出示材料1和材料2提问:历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做论从史出,观点和结论要通过历史材料才能得出。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两河流域哪些结论?
通过第一份材料,我们知道两河洪水泛滥,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甚至灾难。的确,每年三月至七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没人能和它对抗”说明当时人单薄的力量无法和洪水进行抗争。通过第二份材料,我们又可以得出,其它季节这个地区是干旱的,庄稼生长需要水,所以必须要灌溉。我们看到两河流域虽然地处亚非大干旱地区,周围不是高原就是沙漠,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所以北方上流地势较高,属于丘陵地带,那里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由于水流往下游,形成冲积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也生长了椰枣树和各种动物,食物数量得到了充分保障。然而除了洪水泛滥的季节,雨量却相对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三月至七月是洪水泛滥季节,。
出示材料三:我们看一下教科书上的描述,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大型的灌溉工程是否能够以一家、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正如之前材料所说,一个人是无法和洪水抗争的。这需要较大范围内人们的集体协作。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水利工程,生存的需要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加强了这一区域内居民之间的往来和联系。推动了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也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进程。每一个区域文明的诞生都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3) 我们刚刚提到,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开始于什么时候,就看国家建立于什么时候。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古代两河流域在什么时候出现城市国家了?是谁建立的?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率先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关系,早期城市国家大多由一个作为政治、宗教衷心的城市和周围的农村地带组成,管辖区域一般不大,方圆不过几百里,人口仅数万而已。城市国家的统治者在和平时期负责管理国内行政事务,组织生产,领导宗教祭祀活动,战争时期则出任军事统帅,指挥军队保卫国家。不过统治者的权限受到限制,与后来的专制君主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美尔各个城市国家都还有或多或少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因素,还存在着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这两个机构不仅分别拥有不同的权限,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统治者的行动和权力实行一定的监督和约束。初期,统治者从氏族贵族中选举产生,不得世袭。苏美尔这些以灌溉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城市国家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难题,却也面临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游牧民族。
出示材料,提问: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表现是什么?其结果又如何?
我们知道,在雨量少、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当地居民转而喂养家畜,驯化当地的动物而不是植物,也就成了牧民,过起了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的生活比起富饶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农民的生活,是颇为贫困的。灌溉农业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支撑起伟大而富庶的文明。大河流域的文明对于草原、沙漠的游牧民族来说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古代欧亚大陆,每一个伟大文明衰亡都是因为其内乱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进而由随时准备入侵的游牧民族促成的。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也经历了王国的更替,这些王国之间既有相互交往与融合,也为了争夺劳动力、水源、土地和水利设施的控制权而进行战争。
表现:一开始为了争夺土地,苏美尔城市国家之间征战不休。大约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城国王萨尔贡一世征服了阿卡德地区,挥师南下,破事苏美尔各城市国家俯首称臣,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两河流域南部),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前23世纪下半叶,阿卡德王国内部矛盾日趋激烈,王位更迭频繁,国力迅速衰败,两河流域东北部的游牧民族乘机入侵,由此导致了阿卡德王国覆亡。
公元前22世纪中叶,逐渐复兴的苏美尔城市国家赶走了外来游牧民族,不久乌尔崛起,重新统一了巴比伦尼亚,于公元前2113年左右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之后,乌尔第三王朝因为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奴隶反抗不断加剧,实力渐趋削弱,公元前2006年,周边居民又一次入侵巴比伦尼亚,乌尔第三王朝随之解体。
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处于分裂状态的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古巴比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