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探索和应用的研究研究报告
六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探索和应用的研究研究报告六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探索和应用的研究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标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初,本人新接了一个六年级教学班的数学教学任务,该班学生数学成绩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各项指标虽然未能居首,但在年级中也是前茅。
但通过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动手操作能力差。
很多学生不爱动手去画、去量、去探究,他们认为这些不考试。
动手操作与否不重要,殊不知,一个缺乏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是很难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这也是一些学生学习缺乏灵活性的原因。
②基础知识虽然掌握的比较好,但所学知识拘泥教材,与生活脱节,对于生活中的数据缺乏基本的感觉。
如:在一节练习课中,当学生计算完教材71页第六题中运动场的面积后,我问“估计一下我们学校的运动场的面积有多大?”学生有估计1公顷的,有估计5公顷的,甚至估计10公顷的,大部分学生的估计都在5——10公顷之间,当我告诉学生,我们整个校园的面积也只比1公顷多一点的时候,学生均露出了“不可能”的表情。
③对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探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都清楚,怎么推导出来的,部分学生也能回答出来,接着问平行四边形在转化为长方形时为什么必须沿高剪开时确无人能够回答出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活动素材,但由于受活动内容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很多活动在教室里因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和老师的不重视,在教室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就需要有个更大的空间。
《六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探索和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与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基本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报告数学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1、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4、锤炼了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实验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内容有时也是枯燥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
如我校教师齐士兰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教材《平方米的认识》时,设计了“铺地砖”这一贴近学生社会实际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平方米的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应用知识。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理念渗透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教师思考着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正是这样,我们进行多种新课改的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情景导入、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努力使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一堂数学课;可是,在我们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碰到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学生喜欢的贺卡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合作、实践等方式探究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理念,似乎无懈可击;然而课后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唯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显然没有到位,特别是过程与方法;于是,我们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琢磨、研究,不免生疑:“为什么要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要测量长方形的长、宽”这些在学生眼中“未完成的知识”,却被老师简单地认为是“已完成的知识”而忽略了,使学生直接跨越了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失去了对数学问题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已完成的知识”还原成“未完成的知识”来教,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据此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发现,一堂课中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用了多媒体没有,变成了关键,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变得可有可无起来;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新理念的实践、新技术的运用,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一些数学课沾染上了形式主义色彩,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针对这些困惑,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在有很多人提出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那么我们要在这里提出在数学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的同时我们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有效的数学化;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冯振业博士在1998年推动〝数学化教学〞,在香港凝聚了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社群,持续地进行教学发展工作,他透过〝数学化教学〞进行教材研发及教师培训中提出〝数学化教学〞采用的策略是透过具有实效的教学设计,吸引教师重新学习数学;〝在国际上,数学化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数学化”就是数学认知的产生和演进过程,这过程让数学观念形成和改进,由门外汉的认识过渡到具有数学特质的认识,或是由简陋的认识进化到精密的认识;他认为数学教育对一般人的意义,主要在于掌握数学化过程,而非数学产物;在弗赖登塔尔看来,数学化有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之分;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也可以这样理解:横向数学化的产物是生成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纵向数学化的产物是生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的一些专家也提出: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很难说是有效的,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满足不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堂堂搞数学化谁也做不到,孰轻孰重需探索,必须围绕每个新的概念、方法寻找数学化的切入点,一旦发现机会可别放松;三、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数学化”:是指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数学化过程教学具体是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学生准确理解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2、“生活问题数学化”: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一是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现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研究如何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据此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探索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有效策略,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构建一种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内容: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2、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发现——运用新知——拓展新知;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主要观点: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创新之处:研究形成小学数学教学在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般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发现——运用新知——拓展新知;策略,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七、研究对象与范围重点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进行,后再扩大到其他年级;八、小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1、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在自然常态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就我们的教育现实而言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过程;以行动研究为抓手,研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般模式、途径与策略;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理论、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3、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6、对比法:实验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3、研究的步骤准备阶段:采用问卷调法进行调查分析,确立课题,采用文献法组织教师学习与收集相关资料,确定人员分工,填写申报表,制订课题实施方案主要成果: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实施阶段:①实践研究,主要是数学课堂中数学化过程教学的策略研究;②以学习、讨论、开课、研究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第三阶段:实验总结①对研究所获材料,数据进行分析;②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九、一年来的研究成果一我们的做法1、坚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平时在备课时尽量体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思想,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从中不断积累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先布置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地图;可以是校园里的地图,可以是一些中国地图等等;学生在找的同时自然的会学习有关比例尺的知识,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把大家收集来的地图逐一展示,并说说它们都代表怎样的含义;学生在这动手与动口的活动过程中表现的很积极,真正的是全员参与;经历了上面的一系列活动之后,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地图知识,把数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2、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作业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解决问题根据具体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于课前准备、课堂探索和课后作业之中,为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在教学新知识之前,经常安排学生调查、上网或通过书籍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为新课准备学习素材;如在教学回收废品之前,学生先去在生活中收集 ,在课堂上展示;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然后在课堂上去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课后作业设计上也注重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用途;体会数学化过程;3、以数学周记和自编数学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生活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活的教科书,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用生活的眼光来观察生活,逐渐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但是学生往往对身边存在或发生的事难以察觉或视而不见,通过对数学周记的辅导,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促进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联系,能自觉地扑捉生活信息,并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以数学周记的形式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但刚开始学生觉得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知所措,而且数学周记的取材仅限于买东西;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联系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一些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思考;平时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生活数学的练习,获得提示和灵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六年级的数学周记效果显着;二研究成效的分析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发现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教学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个班级的学生本来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之后对数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数学学习渐渐的感兴趣了,慢慢的恢复了学习的自信心;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从平时的作业反映,特别是研究课的作业设计反馈上看,学生能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懂得借助几何直观研究生活问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在一些实际问题中能够抽象出数学的本质,运用数学的计算、推理等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对他的后续学习以及走上社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学习积极的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到现在的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去应用数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很不在乎的态度;4、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在研究中,教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和借鉴他人优秀的教案、案例和教学实践,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合作备课、集体备课、上研究课,督促教师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课堂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效果,教学后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写作和教科研的能力;三形成的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策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全体成员注重对“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这充分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浓,活动能力更强;1情境导入——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的良好土壤由于儿童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动的天性,因此,儿童的课堂应是有趣的课堂、应该是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特别是上课伊始,教师更要积极创设活泼生动的有趣的生活场景,抓住孩子的思维,吸引住孩子的眼球;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活动才是自主、自愿的,孩子们的探索才能付之真情实感,获得的知识才会是永久、有效的,在这一点上低年级教师的课堂导入尤其显得重要;本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每一节都能将孩子们带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空间自由地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课的开始,李老师充分运用生活知识,让学生计算土地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进行面积的计算,学生在这样的生活问题中积极主动的进入新课,效果都是比较显着的;2活动体验——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有效策略如果说,第一个环节的设计功夫放在课前,是教师的任务的话,那么活动体验环节就是检验情境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了——创设的生活场景对孩子们是否熟悉,是否有趣,最主要的是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牵引的作用;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由翱翔了原先的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被动、单一,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本环节的设计,给予孩子是多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3对话互动——引发学生由生活问题转入数学思考的有效策略对话互动的环节设置,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打破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格局,凸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课堂大放异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一年级回收废品一课,老师利用几何直观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但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教学,而是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示;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在师生的对话互动中数学思维得以发展,新知得以让学生掌握;4建构生成——实施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有效策略这一环节是给予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孩子们对于课堂上的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会感到茫然;学习有什么用学了干什么在这里,孩子们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身边的问题;同时对于孩子们建立地科学的数学模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终身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让数学思维在建构的过程中生成形成;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十、结论与反思一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数学历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枯燥、乏味,不是计算就是证明,这些都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拦路虎;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摆脱枯燥与乏味就需要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以学生身边的事和物来引入新知,然后在生活问题中体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对在生活情境中接受知识更感兴趣,数学知识用于生活,能让学生清楚数学的生活化,数学的实际用途;这样他才能有动力去学习数学,因为他能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学生怕应用题我想可能还是和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有关,如果你平时不把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学的话,学生对数学知识只能停留在表层,还不能达到应用的层次,所以学生一遇到应用的问题就没有解决的策略;而当我们实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了,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带着学生去学数学、用数学;教育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意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逐步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教学的策略;由于我们实践时间较短,还需不断探索、完善、创新,因此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本学期的研究大部分是理论学习,在研究课的实践上,比较单一,基本集中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上,作业设计上也有更进一步加强的空间;教师的总结不足等等;。
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篇一:小学数学个人课题研究报告“有效利用主题图优化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和村教育管理区和东小学何志华一、研究背景打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这些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小学生注意与喜爱的图画就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部分,即主题图。
主题图的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说,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然而,主题图以“主题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
也就是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不能一味的迷信和盲从,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进行有效地处理,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基于上述思考,我提出了《有效利用主题图优化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设计(一)概念界定:主题图也叫情境图,是把新知用一定的生活场景或童话故事表现出来的画面。
一般安排在新课的起始部分,用来引入新课或解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的场景。
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的一大特色,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承载着培养学生从情景中收集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
微型课题——小学数学生活与实践探究
微型课题研究手册课题名称:小学数学生活与实践探究负责人:起止时间:所在学校:课题基本情况课题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实施计划(请详细填写)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这样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
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由此确立了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通用5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1一、课题的提出《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引起普遍重视,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材中的地位突显,在教学中的研究更加深入。
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统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一些事例并非学生熟悉,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这样,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还有的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课前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活动,对统计教学的认识不足,对统计教学的有效研究不够深入。
可见,对小学数学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它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对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有助于统计方面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课题概念说明1、“统计概念”是指数学课程中对数据统计的过程或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它也是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统计教学从内容上分统计表、统计图等。
2、有效性统计概念教学中应突出有效性的研究,呈现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呈现出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能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掌握交流方法,能较科学的对社会现象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实验报告一、前言“数学知识生活化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再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实验主要侧重于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利用生活经验探究数学规律;通过模拟性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以计算教学、形体知识教学、应用题教学、综合应用教学、实践活动教学为纬,以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信息、师生与生生交互讨论、学生模拟性实践活动为经。
二、课题的背景与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多是以分数为标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突出了知识的严谨系统,而忽视了知识来源与去向,与现实中的问题拉出了一定的距离。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在实践中我们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必须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因此,当前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
为此,新修订大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既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时代性。
《数学课程标准》也在学生应用意识方面明确表示: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发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活生生的数学。
基于以上的认识,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新课程标准为参照,我们提出了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应小学生学习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三、课题的目标与假说1、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转变应试观念,切实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记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篇一: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1.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心理学理论依据。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
“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
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课题研究报告:怎样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小课题研究报告
主课题:《“导问引学”教学实验的研究与应用》子课题:《怎样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报告仁怀市中枢三小:文素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
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方案一、选题的现实意义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
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
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
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一」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研究一、内容分析: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
可以说,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1、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
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
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
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
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而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
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二、前阶段概况:1、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真正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2)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
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生活化”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3)深入开展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
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
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课课链接学用链接〞课题研究方案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课题的界定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
它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根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初步用生活化策略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生活中值得研究的小课题
生活中值得研究的小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
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
一、选题的背景和动因
从教以来深深感觉到,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多数学生读完题不知从何下手,面对题目一筹莫展,其实,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干,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解决应用题,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从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特别是小学应用题更是生活的缩影,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
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
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
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才行。
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
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
并积累学习经验。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
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形式4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发综合学习课,首先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
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
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应用题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究;
研究的难点: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究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应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年3月—2007年3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7月)
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
力争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
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1、确定课题。
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
2、定人定责。
子课题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
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
3、检查指导。
教导处协调组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检查指导。
4、审查验收。
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
5、研讨完善。
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行研讨评定,对疑难问题集体攻关,完善过程和结果,并对下学期课题提出建议。
6、总结推广。
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实验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将一些好的经验和研究成绩较好的教研组的成果作为常规管理在全校推广。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