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古代和中世纪钱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亚古代和中世纪钱币,Ancient and Medieval Coins of Central Asia
中亚古代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各地相继发行钱币。
从公元前3世纪中大夏王国建立,至公元15世纪末帖木儿王朝衰落,中亚造币史可分为古代和中世纪两大阶段。
古代古代中亚造币始自希腊人所建的大夏王国(约前250~前140/前130)。
大夏钱币以银币为主,也有金币和铜币。
在阿富汗嘎尔底兹城东北米尔扎卡村圣湖湖底,出土了当年信徒投掷的钱币9000余枚,从中可以排出至少二十几位君主和地方督抚的相对次序。
中亚本地自行造币,约始自前130年大月氏人迁居阿姆河北岸地区之后,一直流通到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
因系仿效邻国钱币,故有人称之为“蛮族仿制币”。
例如,塔吉克地区制作和流通的小银币系仿造大夏王国欧克拉提德斯王(约前171~前155在位)的小银币和安息王朝弗拉特斯四世(前37~前2在位)的小银币;乌兹别克南部制作和流通的,是仿大夏王国赫利奥克勒斯王(即欧克拉提德斯王之子)德拉克马银币和四倍德拉克马银币;撒马尔罕发行仿塞琉古王国(前305~前65)安泰奥克斯一世(前324~前262/前261)钱币,其背面有马头像;布哈拉则以大夏王国欧西德莫斯王币为原型造币。
1世纪,大月氏南渡阿姆河建立贵霜王朝之后,发行贵霜钱币,流通到6世纪。
这些钱币上有阎膏珍、迦腻色迦、胡维色迦等王称号,发行数量甚大。
与此同时,中亚各地还出现许多仿贵霜铜币。
4世纪,波斯萨珊王朝的沙普尔二世(309~379)征服东邻贵霜王朝而兼任贵霜王,并在原贵霜王朝地区发行专供东方流通的钱币,此即萨珊王兼贵霜王钱币。
这种钱币发行到萨珊王卑路斯二世(459~484)时期,流通到5世纪末6世纪初,直到中亚出现 哒钱币。
这种钱币的特征是标明统治者的名字,钱币花纹中的王冠随王而异。
材料有金、银、铜3种,重量、形制一如萨珊钱币,铭文亦为钵罗婆字。
制造地点可能在木鹿,或许还有也里,即赫拉特。
中世纪约从484年起, 哒人取代贵霜王朝统治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
哒王发行了压印的仿沙普尔二世及卑路斯一世银币的通货,是把钵罗婆字体的萨珊王名改换为 哒王名,后加НПТЛА/НАПАТАЛА(即 哒,及HIONO (有些学者比定为《梁书》中的滑国)。
在以后的一个世纪内, 哒银币仍然保持着萨珊银币形制,正面镌有拜火祭坛,但增加了中亚人的半身肖像及 哒的符标。
6~8世纪时,粟特地区大量制币,仅片治肯特城址7~8世纪的文化层中即出土钱币5000枚。
当时昭武九姓诸国各自铸造银币和铜币。
银币德拉克马出现于5世纪,仿自萨珊王巴赫拉姆五世(420~438在位)银币,主要铸造者为安国王,即布哈拉的胡达特卡那,上有胡达特头戴王冠肖像,故称“布哈拉·胡达特钱”。
7~8世纪,大量流通仿汉制铸造的青铜方孔圆钱,其正面为昭武九姓王徽、族标,背面为王名、称号。
据铜币铭文,康国王最早铸币者为沙世毕(7世纪前半叶之后段),最晚为乌勒伽(8世纪中叶)。
其他片治肯特等城主也各自铸汉制铜币,证实了汉籍记载的昭武九姓支庶分王各自为政的情况,也证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以来唐对此地的影响。
在阿克别希姆城址北部发掘出土的铜钱中,有方孔圆形的汉制青铜钱,一面为粟特文字、一面为蛇形符标。
因粟特铭文中有突骑施可汗钱字样,故某些学者称这种铜钱为“突骑施币”。
在阿拉伯人(大食人)征服中亚过程中以及在中亚建立统治之后,中亚各地统治者曾铸阿拉
伯式钱币以供向阿拉伯哈里发纳税,并用以进行区域间贸易。
例如,布哈拉曾发行用6种金属的合金铸造的一种劣质钱币——吉特里菲币,以防白银外流。
另外,中亚还有两种主要的合金币,即穆罕默德币、穆赛雅比币。
上述各种阿拉伯式钱币影响及于10~11世纪初立国的哈拉汗王朝在各地铸造的钱币。
哈拉汗的阿拉伯式钱币是目前研究哈拉汗王朝政治史的重要依据。
13世纪后半叶起,银币在中亚取代铜币的地位。
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的怯伯汗首先以汗的名义统一铸银币。
小银币迪勒罕重1.422克,大银币迪纳尔重8.532克。
怯伯银币一直用到帖木儿王朝时期。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建庄园是自然经济,其自身的运转并不需要货币,但庄园与庄园之间、庄园与城市之间通过商人进行的交换以及欧洲与近东的贸易都要使用货币。
12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数量、职能及作用也相应扩大。
封建剥削的主要形式也从劳役地租演变成货币地租。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解体。
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迁入西欧以后建立的各王国,仍沿用君士坦丁堡的金币索里达作为本位货币(约重4.48克)。
尽管这些货币打上了各自国王的名字,但它们仍然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从叙利亚到西班牙,从北非到高卢北方边疆,都可使用。
但这时的索里达金币,主要用于赏赐和纳税,而不用于商业。
从7世纪开始,墨洛温王朝和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都铸造了银便士(丹尼尔)。
这种银币在西欧使用了五个多世纪,成为实际流通的铸币。
此外,还有半个便士的银币。
在墨洛温王朝时期,1镑(银的重量)=20索里达=240银便士。
以后的镑、先令和便士的货币关系就由此开始。
当时1枚银便士铸币约重1.2克,1先令(苏)相当于12个便士。
先令是表示数目而并不实际发行的计算货币。
西欧大部分地区都使用银便士,并在帝国的范围内对其重量成色作出严格的规定。
加洛林王朝的帝国分裂为3个国家以后,都继续采用银丹尼尔作为实际流通的货币,把苏作为计算货币。
从11世纪末叶起,随着城市的兴起和集市的繁荣,商业大大发展,对银币的需要量猛增,这也促使此时期的许多封建领主通过改铸货币降低成色重量来从中渔利。
在西欧,只有佛兰德、科隆及英国的货币较稳定。
由于仅仅使用银便士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巨额支付。
1202年威尼斯铸造了格罗索(或称麦塔潘)的新银币投入流通,该币成色为 0.965,重2.18克,开始时值24个旧丹尼尔。
接着维罗纳(1203)、佛罗伦萨(1237)、米兰(13世纪中叶)也先后发行了格罗索银币,那不勒斯王国也于13世纪发行了名为吉格利亚托(或卡利诺)的格罗索,这种货币一直使用到16世纪,并在普罗旺斯和匈牙利使用。
在13世纪中,西欧其他地区也铸造了新币,如法国于1266年发行了格罗斯托诺斯,重4.22克,成色为0.958 ,值12个旧丹尼尔。
继之,低地国家中的荷兰、佛兰德等以及德国也仿造发行。
英国于1279年也铸造了格罗特,成色0.925,重5.767克,值4个旧便士。
除了南意大利和西班牙从 9世纪后始终使用金币外,在西欧,随着城市经济和集市贸易的繁荣,随着大陆上商业的发展和地中海贸易的重新开放,金币也于12~13世纪逐渐恢复流通使用。
地中海贸易使拜占庭金币和阿拉伯金币在意大利及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方流通。
1252年佛罗伦萨铸造了一种佛罗林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约重4.48克)。
尽管这些货币打上了各自国王的名字,但它们仍然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从叙利亚到西班牙,从北非到高卢北方边疆,都可使用。
但这时的索里达金币,主要用于赏赐和纳税,而不用于商业。
从7世纪开始,墨洛温王朝和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都铸造了银便士(丹尼尔)。
这种银币在西欧使用了五个多世纪,成为实际流通的铸币。
此外,还有半个便士的银币。
在墨洛温王朝时期,1镑(银的重量)=20索里达=240银便士。
以后的镑、先令和便士的货币关系就由此开始。
当时1枚银便士铸币约重1.2克,1先令(苏)相当于12个便士。
先令是表示数目而并不实际发行的计算货币。
西欧大部分地区都使用银便士,并在帝国的范围内对其重量成色作出严格的规定。
加洛林王朝的帝国分裂为3个国家以后,都继续采用银丹尼尔作为实际流通的货币,把苏作为计算货币。
从11世纪末叶起,随着城市的兴起和集市的繁荣,商业大大发展,对银币的需要量猛增,这也促使此时期的许多封建领主通过改铸货币降低成色重量来从中渔利。
在西欧,只有佛兰德、科隆及英国的货币较稳定。
由于仅仅使用银便士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巨额支付。
1202年威尼斯铸造了格罗索(或称麦塔潘)的新银币投入流通,该币成色为 0.965,重2.18克,开始时值24个旧丹尼尔。
接着维罗纳(1203)、佛罗伦萨(1237)、米兰(13世纪中叶)也先后发行了格罗索银币,那不勒斯王国也于13世纪发行了名为吉格利亚托(或卡利诺)的格罗索,这种货币一直使用到16世纪,并在普罗旺斯和匈牙利使用。
在13世纪中,西欧其他地区也铸造了新币,如法国于1266年发行了格罗斯托诺斯,重4.22克,成色为0.958 ,值12个旧丹尼尔。
继之,低地国家中的荷兰、佛兰德等以及德国也仿造发行。
英国于1279年也铸造了格罗特,成色0.925,重5.767克,值4个旧便士。
除了南意大利和西班牙从 9世纪后始终使用金币外,在西欧,随着城市经济和集市贸易的繁荣,随着大陆上商业的发展和地中海贸易的重新开放,金币也于12~13世纪逐渐恢复流通使用。
地中海贸易使拜占庭金币和阿拉伯金币在意大利及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方流通。
1252年佛罗伦萨铸造了一种佛罗林金币热那亚同年铸造了一种热那维诺金币,这两种金币均重3.5克,成色为纯金。
这在当时是精确而又能保持重量的金币,因而很快就在地中海贸易中广泛使用。
佛罗林更在西欧北欧流通,成为中世纪时期的全欧金币。
威尼斯于1284年仿照佛罗林而铸造了金杜卡特(或称西钦诺),这种金币则在地中海东部广泛流通并被仿造。
进入14世纪后,铸造金币之风扩及整个欧陆,法国自1296年腓力四世时开始铸麦西金币,1303年铸查西,重量均相当于两个佛罗林金币;1385年又铸新币埃居,重4.079克,以后还曾不断改铸。
英国则于1344年由爱德华三世始铸金币noble,重8.972克,值6先令 8便士。
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一些选帝侯及主教在其辖区内也铸造佛罗林。
1340年,1佛罗林=1.6镑=32先令= 384便士。
由于西欧于 14世纪普遍恢复使用金币,原来作为计算货币的镑,这时也成为实际流通的货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