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志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阳县初志》康熙三十三年本,故宫珍本书刊,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第274页,
“尚耕桑,轻末作,今与古无大殊。
”
“然而其心径直,其风淳朴,其俗俭约。
“
“颇有古先醇厚之气焉。
“
二,第275页
“五方杂处,未免狡诈相因。
“
“冬一裘,夏一葛。
其余麻鞋布巾自足。
“
三,第276页
“终天之恨,惟有枢之可依。
枢在即亲在也。
”
“礼宜三年服满而后葬。
”
“人子当亲枢在家,奠而不祭,以生人之礼事之也。
”
“既葬乃行祭礼,事死之道也。
”
“古者一周岁有小祥祭,再春有大祥祭,二十七月有禫祭,三年有吉祭。
以后过元旦、中元、十月一日、冬至皆有祭。
寒食有墓祭。
此外有忌辰有祭生辰,亦有祭今。
”
“山阳寒食上坟,人人皆然。
元旦亦家家设主焉,亦有祭。
但以一陌币钱望祭户外而已。
至新元祭祖一事,祭其余取尽一族共设一祖图,或绘男女形,或画神主牌,男左女右位次,依辈数,其供奉挨门房轮转。
元旦日悬中庭,设祭品,合族老幼毕至,不到者有罚。
”
一,《(嘉庆)山阳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第134页
“古礼亲始没,孝子披头发,跣足寝。
”
“四日成服,著丧冠”
一,《山阳县志》,第325页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
“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丧葬典仪成为主要礼仪之一。
”
“山阳习俗:长辈在弥留之际,子女环伺左右,等待咽下最后一口气,称之“送终”。
然后给死者剃发、洗脸、穿寿衣,安置于正室中,谓“寿终正寝”。
举家老幼,嚎啕举哀,化纸钱,在大门上贴火纸,以示居丧。
亲近晚辈用白布以麻丝系在头上,拖在背后,谓“披麻戴孝”。
然后请阴阳先生择吉相地安葬,同时向亲友报丧。
亲友赠送香纸、吊幛、挽联、花圈以及粮食、金钱等物。
棺材以柏木为佳,其余统称杂木。
入棺叫“入殓”,先用草木灰打包填棺底,周围置柏叶、丝麻,取“后辈长青,丝麻不断”意,并在棺木四角放银币或四枚制钱,尸体入殓后,用灰包镶实,上覆白布单。
农村习俗,夜间请人唱孝歌或玩牌,称之“坐夜”。
孝子坐草铺守灵,不时地焚烧纸钱,举哀。
第326页:
俗例人死于外,尸不进屋,止停于院,外人死于屋,尸从后门出。
岭北一带有“出殃”习俗:推算亡者某时出殃,届时所有人外出躲避,并提前于停枢周围均匀撒一层白灰,以便辨认殃的痕迹(死者属相之脚印),全属迷信。
岭南不兴此俗,传说,下湖人之殃被宋太祖赵匡胤给吃了。
出殡前夜致祭。
先一一献祭品,后由孝子依次跪灵前焚香奠酒,墓址多在祖茔之侧,长子先挖三下叫“破土”,再由丧伕开墓穴,称“打井”。
出殡时,前一人沿途掷火纸片叫“引路”,其后为乐队和执挽联等物的仪仗队,再后为十二人所抬棺木(岭北俗于棺木上系一白公鸡,称“引魂鸡”),男孝在棺前拉縴,女孝在棺后哭送,沿途鼓吹不断,并不时燃放鞭炮。
至墓穴后,拨正方向,先由长子填撒所破之土,后由丧伕培土成塚,众孝齐跪焚纸哭泣,经长者分别将拖孝盘旋头上,表示丧事终结。
晚上在新塚旁煨火,限煨三天,以驱野兽。
三天后再培土成高塚,叫“全坟”。
死后七日一祭,至七七为止。
百日(俗例百日内剃头要在耳后留一绺发以示有服在身)、头周年和二周年亦小祭,三周年大祭,了孝尽礼。
第321页:
岭南人家堂屋墙上安置一块横板,名曰“神龛“,上置族谱、香纸、祖宗遗像等物。
神龛内壁贴着用红纸写成的“香火”。
民国前,香火上写着“天地君亲师位”。
民国后换成“天地国亲师位”。
文化大革命时期禁止写“香火”,普遍悬挂毛泽东像。
岭北人堂屋挨墙横放一大柜,既能当神龛,又能装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