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d78f1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2.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其制作工艺和瓷器品质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随着清代的盛衰,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走向衰落。
本文将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探究其影响。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一个原因是外部市场的变化。
在清代中期以前,宫廷和贵族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消费者,宫廷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
随着清代后期国内乃至国际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国内经济不景气以及外国进口陶瓷的增加导致景德镇瓷器的竞争力下降,市场需求不断减少。
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制作工艺的局限性。
虽然景德镇陶瓷工匠在技术上非常娴熟,但他们的技艺主要限于传统的制作工艺。
与此中国其他地区的陶瓷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如江西泡盘窑的兴起。
这些新的制作工艺使得其他地区的陶瓷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具有竞争力。
景德镇陶瓷工匠们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工艺,导致他们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一些经济和政治因素也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产生了影响。
清朝末年,国家陷入动荡和战乱,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生产受到很大的干扰。
经济困难和社会不稳定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还与文化和时代氛围的变化有关。
清代中后期,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随着西方工艺和设计的引入,景德镇传统工艺的局限性变得更加明显。
陶瓷制作的主题和风格没有足够的市场吸引力,因此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这种文化和时代氛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包括外部市场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局限性、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文化和时代氛围的变化。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潮流,最终导致了其衰落。
对于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演变。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48e31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c.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但是,在清代末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衰落,质量下降,成为当时的瓷器业的突出问题之一。
本文从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如何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
一、政府政策变化清代末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局动荡,以往的政策面临调整。
清朝政府所倡导的经济政策也由闭关锁国向开放转变,这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受到了来自国外的竞争。
此外,政府的重点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陶瓷制造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减弱,导致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逐渐低下。
二、手工制造技艺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陶瓷工人及其传统的制作技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崛起使得机器制造的瓷器品质得以提高,价格也更加优惠,这使得景德镇的手工制造技艺更加陈旧,陶瓷生产成本也逐渐上升。
三、制作工艺传承不足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始于唐代,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发展,不同朝代的瓷器均有其独特之处。
但是传统手工制瓷的传承、继承体系逐渐弱化,许多技艺只能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而现代工业产生后,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随着时代变迁和交流交融而跟随着工业化改良,传统工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失传。
四、制作工艺的流程管制不严格传统的制瓷工艺需要严谨的流程管制,因为每一个步骤都决定着瓷器最终质量的好坏。
但是,在景德镇的陶瓷制作过程中,常常存在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因不同环节过程失误而出现问题,这也影响了景德镇瓷器质量的好坏。
在以上几个方面,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得到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为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应该从制度上出发,加强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善制度合法性的建设,保障景德镇的陶瓷产品竞争力。
同时,注重传承和创新,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在制作工艺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景德镇的陶瓷产品的制作水平与性价比,实现与现代陶瓷产品同步发展。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c611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e.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自唐宋时期开始,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就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逐渐衰落,这一历史现象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逐渐衰落,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生产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难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其衰落的局面。
二、政治动荡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影响在清代,中国的政治动荡时有发生,这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治动荡使得社会秩序不稳定,加剧了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产生了负面影响。
政治动荡还可能导致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扶持政策不力,进而影响了其发展。
在清代,社会变革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这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其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从而导致了陶瓷工艺的衰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了其发展。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生产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找出更多的证据来支持以上观点,并提出更加合理和全面的解释。
也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出发,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以期为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复兴和传承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2ba7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1.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乡,素有“瓷都”之称。
自唐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制作工艺和瓷器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
清代后期景德镇陶瓷工艺却逐渐衰落,陶瓷产业逐渐式微。
本文将对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和衰落。
一、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减少清代中期至后期,中国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国力逐渐衰弱,国内经济陷入困境。
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得西方陶瓷制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景德镇陶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1.政治变革:清代后期,中国国力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此时,政府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支持力度减弱,对陶瓷工匠和工艺传承的保护不够,使得陶瓷行业逐渐式微。
3.社会变迁:清代后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消费需求大幅减少。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手工业逐渐衰落,使得陶瓷原料的获取和工艺传承受到严重影响。
以上种种不利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了景德镇陶瓷工艺市场需求的大幅减少,使得陶瓷产业逐渐式微。
二、技艺传承困境导致工艺水平下降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技艺传承困境。
清代后期,一些陶瓷工匠因为生计压力,不得不放弃陶瓷工艺,转而从事其他生意。
由于陶瓷工艺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期师承,这些技艺的丢失使得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水平逐渐下降。
2. 教育体系不健全:清代后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相对不健全,对陶瓷工艺的传承教育程度稍显不足。
清代政府对陶瓷工艺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工匠技艺传承的保护不力,造成陶瓷工艺技艺传承困境。
3. 缺乏新技术引进:清代后期,中国对于新技术的引进相对较少,对外国新技术的开放程度不够,因而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其工艺水平逐渐下降。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技艺传承出现困境,导致了其工艺水平逐渐下降。
三、市场经营困难导致产业发展受限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经营的困难。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3cdde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0.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清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清朝时期,景德镇作为我国传统的陶瓷产区,在制作和生产方面有着长期的历史和积淀。
但是,在清代晚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开始逐渐衰落,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外来影响。
在清代的晚期,西方的工业技术开始向中国传入,这就对景德镇原有的手工陶瓷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在工艺上更注重手工制作和精细描绘,而西方工业技术注重机械化生产,这就直接影响到景德镇的传统制作方式。
这个时期,外来产品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给传统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其次,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二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
清朝晚期,中国社会经济逐渐衰落,内部经济贸易的状况不佳,这就迫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无法在市场上稳定盈利。
在政治方面,全国国土领域不断缩小,战乱不断,对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原材料矿藏逐渐枯竭,配套工业也逐渐失去了支持。
最后,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三是由于文化传承不足。
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注重手工制作和精细描绘,这需要制作人对陶瓷的造型、器型、主题、着色等多方面要求都有很好的把握。
但是,这一传统技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技艺在没有得到正式传承的情况下渐渐消失,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精细程度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工艺在清朝晚期开始逐渐衰落,原因在于外来影响的冲击、政治经济因素和文化传承不足。
这些原因的影响共同作用,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辉煌逐渐结束。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仍然有着很好的市场需求,这也促使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后续的发展中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1c65690b1c59eef8c7b439.png)
制造瓷器 , 首先必须有瓷土 , 但是瓷土并不象陶土那样存 在于地球的每一块土地上 , 因此相对 陶器来 说 , 生产瓷器 的难 度较大 , 地方也较少。景德镇地 区蕴藏 有丰富的瓷土资源 , 它 包括瓷石和高岭土两种。 景德镇地区在遥远 的时代曾是浅海 , 经过亿 万年 的地质演变 , 形成 了大量的花岗岩岩体 , 这些岩体 又经过 长期 的地质作用和风化蚀变 ,就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 瓷石矿藏和高岭土矿藏。此外景德镇附近地区的;i、 l' 余干、 :- lJ  ̄ 余江 、 星子 、 阳、 波 贵溪等地也蕴藏有丰富的制瓷原料。
21水土宜瓷的 自然资源 .
模仿浙江越窑青瓷 , 当时 中国并没有什么特 殊的地位 , 在 那时
景德镇地区在 中国有影响的产 品是 茶叶 ,晚唐著 名诗人 白居 易有诗为证 :商人重利轻离别 , “ 前月浮梁买茶去。”
使景德镇瓷器开始发生转折 的是在 l 0世纪 上半叶的五 代十国时期(o 9 7年 ~ 90年 ) 6 。这时因改变 了景德镇 的历史地位 ,使这个较偏
僻的山区小镇成为中国及世界 的瓷都呢?
人类的一切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 无非取决于两大方面 , 一 方面是客观的环境和条件 ,另一方 面是人类 自身 的条件和努 力。在这两者之中 , 前者的作用往往还要大于后者的作用 , 中 国俗话说 ,谋事在人 , “ 成事在天 ” 说得就是“ ” 自然 ) , 天 ( 在人 类成事 中的关键作 用 。当然 , 如果人不 去 “ 谋事 ” 不去接近 , “ , 天” 利用“ ,天 ” 天” “ 也决不会成人之事 , 以从这方面来说 , 所 “ ” 人” 天 与“ 又都很 重要 , 只有在“ 天时 、 地利 、 人和” 三者具备 并相结合的时候 , 人类才容易取得成功 。 中国传统文化在看待 和处理“ 天人关 系” 强调 的是“ 上 天人 合一 ”追求 的是人 与 自 , 然关系的和谐。 陶瓷是金 、 水 、 、 木、 火 土的技术和艺术 , 其历史 的创造和发 展无 不是 “ 天人合一” 的体现。 早在 2 0 多年前的 50 春秋 战国时期 , 中国先 人在《 工记》 考 中就对包括制 陶在 内的 手工 艺进行了专 门总结 , 提出了 “ 天有时 、 地有气 、 有美 、 材 工 有巧 , 合此四者然后可 以为 良” 的深刻思想 , 对于我们今天理 解景德镇瓷器 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 的启示 。使景德镇成为 中 国及世界瓷都的原 因主要有五个 :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16da5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2.png)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曹建文;余志琴
【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
【年(卷),期】2010(017)001
【摘要】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三是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四是民窑与官窑的共同推动,五是分工细密、技艺专精的工艺基础.而近现代景德镇传统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世界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多元争霸和多元发展的道路,二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大大下降,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的优势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可能是劣势.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曹建文;余志琴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1;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6+1
【相关文献】
1.传统陶瓷文化与当代城市精神的完美交融--以元代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当代景德镇城市精神为例 [J], 张文婧
2.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视野 [J], 高惠凡
3.赣民俗美术文化产业开发与民族文化教育应用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文化产业为例 [J], 李洪辉
4.“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序言 [J], 刘远长
5.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以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为例[J], 吴琳;夏孝言;吴军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1dc81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d.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陶瓷之乡,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底蕴。
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曾经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制作的中心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德镇陶瓷工艺却逐渐衰落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本文将探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之道。
第一,政治因素。
清代中后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景德镇的陶瓷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了对陶瓷业的支持减少,各种制度上的不利因素也限制了陶瓷业的发展。
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更是给景德镇的陶瓷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些陶瓷厂被迫关闭,大量陶瓷工匠失业,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清代,景德镇的陶瓷产品曾经畅销国内外,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陶瓷产品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手工制作的景德镇陶瓷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和廉价劣质产品,这些低价竞争对景德镇陶瓷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和工艺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虽然在工艺上有独特的魅力,但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而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在传统工艺上缺乏更新和创新,导致了陶瓷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第四,文化认同的消失。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基于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制品也受到了冲击。
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兴起,工业制造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传统手工制作逐渐边缘化。
许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制品的认同感也不断减弱,这也导致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开展解决之道。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政策支持,提高对陶瓷工艺的重视程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政治环境。
瓷器之都南宋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产业
![瓷器之都南宋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产业](https://img.taocdn.com/s3/m/1e459a9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5.png)
瓷器之都南宋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产业南宋时期,景德镇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瓷器业的中心,被誉为“瓷器之都”。
在这个时期,景德镇的瓷器产业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南宋时期景德镇瓷器产业的兴盛和发展。
1. 景德镇瓷器的起源景德镇瓷器起源于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却是在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皇室的官窑,负责生产供应官方需求的瓷器。
官窑的兴起促进了景德镇瓷器产业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瓷器业的中心。
2. 官窑和民窑的发展南宋时期,景德镇的瓷器产业主要由官窑和民窑两部分组成。
官窑是以官方为主导的瓷器制造机构,主要负责供应皇室和官府的需求。
官窑的产品一般工艺精细,器形华丽,被赋予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民窑则是由私人经营的瓷器作坊,主要供应普通人民使用。
民窑的产品则更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器形简洁实用。
3.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景德镇在南宋时期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南宋时期,景德镇釉下彩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了景德镇瓷器的代表性特色。
釉下彩技术能够在瓷器表面产生丰富的彩绘,增加了瓷器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此外,景德镇的胎体工艺也得到了改进,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坚固度。
4. 贸易和传播南宋时期,景德镇的瓷器通过海上贸易和陆上丝绸之路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瓷器作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到世界各地。
尤其是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成为了景德镇瓷器重要的贸易伙伴。
景德镇的瓷器也通过外交活动和礼物交换传播到了西方国家。
5. 对工艺的影响南宋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产业对后来的瓷器工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德镇瓷器的釉下彩技术成为了后世瓷器装饰的主要手法之一,影响了包括明代的青花瓷等后续时期的瓷器工艺。
此外,南宋景德镇瓷器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纤薄的胎体也成为了后世仿制和模仿的对象。
综上所述,南宋时期的景德镇成为了瓷器之都,瓷器产业达到了巅峰。
官窑和民窑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及贸易的繁荣,使景德镇的瓷器成为了世界瓷器业的重要代表。
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
![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https://img.taocdn.com/s3/m/140fba9f4028915f804dc296.png)
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景德镇是植根于农业文明和传统乡土社会的瓷业手工业城镇,有一千余年的制瓷业发展历史。
在长期的瓷业生产和利益博弈中,景德镇形成了稳定的生产体系与社会结构。
在总的平衡中,这一体系也会因政治变革、消费理念的变化而受到冲击,但其依旧能够通过吸收合理性因素保持社会的稳定。
明清时期,海内外瓷器贸易的兴盛不仅让景德镇瓷器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产品之一,也促使景德镇形成了手工模板化的瓷业生产体系。
近代以来,在瓷器贸易衰退和剧烈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模式遭遇到巨大的挑战。
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体系与社会结构,有如下显著特征。
首先,以瓷器贸易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景德镇形成了商品化产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意味着其瓷器产品会因社会需求和文化审美的转变而变化。
从宋朝的青白瓷、到元朝青花瓷,再到明清时期的彩瓷,景德镇瓷器产品风格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其次,瓷器贸易的兴盛,促成景德镇形成了手工模板化的产业模式。
从原料开采与加工、瓷坯制作与绘制、瓷器烧造与贸易,景德镇制瓷业有近百道工序,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分工明确且紧密合作,实现了生产技术极致化与产品精致化。
再次,作为手工业移民城镇,景德镇形成了复杂的利益群体与社会关系。
在以“逐利”的原则下,周边民众来到景德镇从事制瓷业、金融业和商业等行业,形成了以制瓷业为中心的社会运作体系。
在长期利益博弈过程中,行业组织、地缘关系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利益群体与关系网络。
但无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劳资双方,抑或是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均没有绝对性的强势与弱势。
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保证景德镇的良性运作,并最终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最后,景德镇瓷器种类多样,既有满足生活需要的日用品,也有供应上层社会消费的艺术品,产品消费模式外化为个性化、唯一性与批量生产的多元组合,这就决定了瓷器生产技术多样、工艺复杂。
生产特征、社会组织与消费模式决定了景德镇制瓷业不同于近代其他地区的手工业模式,具有较强自我修复能力。
景德镇因何败落--工业文明的胜利
![景德镇因何败落--工业文明的胜利](https://img.taocdn.com/s3/m/733fd86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b.png)
景德镇因何败落--工业文明的胜利景德镇因何败落--工业文明的胜利1792年,英国国王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出了包括随行人员在内近700人的使团前往中国,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到达中国。
使团出使的目的,是希望与中国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改善贸易的政策与条件,从而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
乾隆皇帝对贸易却没有什么兴趣,他始终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蛮夷小国的朝贡。
礼品一概笑纳,否则不近人情;回赠必然更丰,以显我大国气度。
至于贸易,小国实在没有我天朝需要的物产--这也是事实。
尽管四十年后,英国人船坚炮利强行打开了中国国门,令乾隆皇帝看上去显得那样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可是站在贸易的角度,就算到1840年,英国人也的确没有任何一种正常的商品可以引起中国人的兴趣。
唯一能够打开中国国门的商品,现代世界把它归为毒品,全球抵制禁止。
那就是鸦片。
皇帝的傲慢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对于这次外交活动,唯一引起他兴趣的,是使团带来的礼品,甚至颇为期待,毕竟,他从小就对西洋钟表之类西洋的新奇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长长的礼品清单中有一项,一直被人们忽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几乎不被提及,但他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恐怕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礼品。
那就是英国威治伍德瓷器。
威治伍德瓷器的创始人约西亚·威治伍德,于1759年创办瓷厂,几十年的努力,使得英国瓷器在欧洲声名大震。
是他第一个将自己的名字印在每一件瓷器上最后成为商标,一直延续至今。
这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个人品牌。
威治伍德自信自己的产品已经可以与中国瓷器一较高下,于是抓住这次难得甚至唯一的机会,希望将英国陶瓷的商业版图,拓展到亚洲。
英国人对此也深信不疑。
团长马嘎尔尼写道:“他们对我们的德比瓷器或瓦利雅密座钟上的装饰瓷器的精美与雅致表现出无法掩饰的喜爱。
”但这显然是单方面的看法,如果仅仅凭借这一描述就认为英国瓷器已然超过中国瓷器,无疑是过于天真了。
对于英国瓷器而言,他诞生之日,刚好是工业革命发动之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瓷业迅猛发展并将引领世界瓷业的新方向:工业化。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4f1f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5.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自唐宋以来,景德镇一直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陶土资源
以及独特的陶瓷工艺,使得景德镇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在清代,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却逐渐衰落,这给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清
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陶瓷业的影响。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和
技术发展。
清代的政治动荡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清朝初期,由于
战乱不断,景德镇的陶瓷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清代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商业资
本的进入使景德镇陶瓷业开始商业化生产,这导致了陶瓷工艺的降低。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景德镇陶瓷产品的种类和品质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工艺逐渐被淘汰。
由于科技
的进步,陶瓷生产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导致了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
为了改变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政府应该加大对陶瓷工艺
的保护力度,推动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企业也应该提高对陶瓷工艺的重视程度,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加强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
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陶瓷工艺人才的培养,保障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传承和
发展。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对中国陶瓷业的影响也是
深远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景德
镇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世界范围内重拾辉煌。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f6ae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8.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
享誉世界。
随着时代的变迁,景德镇陶瓷工艺在清代逐渐衰落,这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
原因呢?本文将就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第一,政治因素。
清代中期,中国进入了康乾盛世,虽然政治上强大,但社会思想保守,审美观念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景德镇陶瓷工艺无法适应时代的
需求,导致产业走向衰落。
文化因素。
清代中期,中国社会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文化对艺术创作有一定的限制,
这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文化传统的约束,景德镇陶瓷工艺
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风貌,使其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第四,外部竞争。
随着清代中期国际贸易的开放,大量的进口陶瓷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这对景德镇陶瓷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外部竞争的加剧使景德镇陶瓷工艺在市场上处于
劣势地位,导致其逐渐衰落。
第五,技艺传承问题。
清代中期,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由于社
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使得陶瓷工艺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陶瓷工艺
技艺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成为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外部竞争
和技艺传承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认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对未来的陶瓷工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
借鉴意义。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a79bc6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4.png)
DOI:10.16661/ki.1672-3791.2020.11.206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①王艺凡 赵昊*(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100029)摘 要:众所周知,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时至晚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日渐衰退失去往昔的盛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日渐暗淡失去往日的璀璨。
一言以蔽之,景德镇瓷业的衰落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鉴于此,笔者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系统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兴衰的原因,希望为新时期环境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指明方向。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 衰落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4(b)-0206-02①作者简介:王艺凡(1994,8—),女,汉族,天津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通讯作者:赵昊(1985,7—),男,汉族,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品与品牌设计,E-mail:aquai@。
1 清代景德镇陶瓷衰落的背景1.1 国际背景18世纪中后期,世界陶瓷市场形成欧洲、东亚与景德镇陶瓷“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
具体而言,欧洲诸国在陶瓷的制作工艺、生产条件、风格特色等方面功效显著。
例如工业革命后,欧洲率先发明并且大力推广了花纸贴花工艺和“金水”;再如19世纪末,模具、注浆成型法和制瓷机器的应用,既促进了欧洲陶瓷的批量生产,也助推了欧洲陶瓷的品质提升;又如18世纪后期,德、法、英等国的瓷器产品逐渐凸显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和丰富的艺术样式,德国麦森的硬质彩绘瓷和瓷塑、法国的软质彩绘瓷、英国的骨质瓷,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们更加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毋庸置疑,欧洲各国的制瓷业蒸蒸日上,与此同时,日本的制瓷业同样迅速崛起。
1.2 国内背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迫完全开放,不约而同的是,凭借着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和幼稚产业保护下已经壮大的制瓷业,欧洲诸国开始肆无忌惮地向中国出口大量的瓷器,非常不幸的是,中国逐渐从瓷器生产的垄断国,一步步地沦落为瓷器的进口大国,这既是巨大的讽刺也是极大的侮辱。
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报告
![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89d3c0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8.png)
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报告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景德镇作为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的历史研究,可以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陶艺技术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地研究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发展,并分析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技术、艺术特色、市场地位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档案资料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收集和整理景德镇陶瓷的相关历史文献和专题研究,同时深入景德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陶瓷产业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与陶瓷相关的文化活动。
同时,还搜集相关的档案资料,对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研究进行支持和补充。
4. 研究内容:(1)景德镇陶瓷的起源和发展;(2)景德镇窑口的变迁和发展;(3)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技术与工艺;(4)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特色和风格;(5)景德镇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影响;(6)景德镇陶瓷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前景。
5. 研究成果:通过对景德镇陶瓷的历史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景德镇陶瓷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景德镇窑口的变迁和不同时期的窑口特点;(3)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技术和工艺特点;(4)景德镇陶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5)景德镇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影响;(6)景德镇陶瓷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前景。
6. 结论:景德镇陶瓷自唐宋时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陶瓷产业的重要中心和代表。
其独特的制作技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景德镇陶瓷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的挑战,在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和支持。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b79d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f.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将对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
清代政治因素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起到了重要影响。
清代初期,由于政府对陶瓷行业的重视和扶持,景德镇陶瓷工艺得以迅速发展。
到了清代中晚期,政府的政策转变和官员的偏见导致了对陶瓷业的冷落和限制。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外交贸易政策的调整,景德镇的陶瓷出口受到了限制,市场需求减少,给景德镇的陶瓷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清代朝廷对文人士大夫的偏爱,使得文房四宝的需求增加,而对陶瓷的需求减少,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失去了原有的市场竞争力。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代后期,由于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的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主要依赖外贸市场,而对内销售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生产机械化的陶瓷制品,并且以低廉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对景德镇陶瓷工艺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在这种市场竞争下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导致了其衰落。
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代后期,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儒家思想开始衰落,文人层出不穷,崇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陶瓷工艺的需求和评价标准,使得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逐渐被认为是过时和陈旧的产品。
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在这种新的文化环境下也无法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和创新的需求,使得其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了陶瓷工艺的衰落。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政府政策的转变、经济衰退以及文化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其工艺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并最终导致了衰落。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8dae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d.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自唐宋以来,景德镇陶瓷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陶瓷产地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处于一个相当繁荣的阶段。
不仅是景德镇本地的官窑、民窑、佛器厂等工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类瓷器,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前来景德镇进行陶瓷贸易,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水平逐渐下降,产量和销售量也大幅减少,甚至有许多传统工坊相继关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我们需要分析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
在历史学者和陶瓷专家的研究中,有几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被认为是导致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主要原因。
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清代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很多传统的手工业产业,包括陶瓷工艺在内,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新兴的机械工业和化工业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工艺逐渐失去市场。
清代晚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导致了经济萧条和社会不稳定。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使得其逐渐衰落。
是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对外贸易的开放,中国社会的文化和艺术审美开始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些新的工艺和艺术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使得其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是制作工艺和技术的失传。
在清代后期,由于各种社会变革和战乱,许多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传统技术和制作工艺逐渐失传。
一些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和工匠离世后,他们掌握的制作工艺和技术也随之失传,这直接导致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包括了制作工艺和技术的失传。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92cb7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6.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清代政治动荡不安是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时期,社会出
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战乱,使得社会秩序紊乱,对陶瓷工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景德镇成为了战乱的重灾区,许多陶瓷工场被洗劫一空,大量的陶工
丧失了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使得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清代经济衰退也是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一。
清朝晚期,中国的经济逐渐
落后于西方列强,新兴工业开始崛起,像纺织、钢铁等工业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与此陶
瓷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主要依赖于手工制作,与以工业化生产为
主的外国陶瓷相比,成本和效率都存在着差距。
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败退,导致了陶瓷工艺的衰落。
清代文化氛围的变化也给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在清朝晚期,官
窑式微、御瓷市场减少,对陶瓷工艺的支持和保护也相应减少,丧失了一些官方推动和保
护的力量。
西方的文化和艺术思潮涌入,给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带来了冲击,在市场上竞争
不利。
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经济的因素,也包括文化上的
冲击。
清代政治动荡、经济衰退以及文化氛围的变化都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造成了一
定的影响。
尽管陶瓷工艺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但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之都,仍然有着丰
富的陶瓷文化底蕴和传统技艺,对于陶瓷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a4f7c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7.png)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标志性事件,其瓷器代表了当时的制瓷技
术和匠人精神。
然而,近年来对于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研究表明,其在清代中后期逐渐
衰落。
那么,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一、外部因素
1. 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变化:清代中期至晚期,由于战争、饥荒、天灾等因素,社会
经济状况逐渐恶化,这给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政治上的动荡
也使得瓷器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2. 围绕景德镇制瓷业的税收制度:由于清代政府对景德镇制瓷业实施了较为苛刻的
税收制度。
这使得制瓷工人在制作过程中质量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
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1. 市场需求变化:清代后期,由于欧洲南美洲及北美洲市场选择了日本的陶瓷,这
让景德镇的陶瓷在国际市场失去了竞争力。
2. 工匠人才配置的变化:清代中期至晚期,景德镇瓷器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由于政治经济背景变化,诸多高水平的瓷器生产工人不得不离开景德镇,这显然对景德镇
的制瓷工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 技艺传承不完全:由于教育水平有限,景德镇制瓷者内部的技艺交流和传承非常
有限。
由此,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制瓷者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陶瓷制品质
量的下降。
以上就是如今人们所研究出的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
虽然工艺落后了,但是清代
后期的景德镇陶瓷器具特殊的美学魅力、良好的保真性和收藏性等特点,至今仍然吸引了
许多人群的关注,呈现出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 景德镇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瓷器的生产 景德镇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温热湿润季风型气候,热量
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有利于瓷土原料的 加工和瓷坯的成型、干燥、装饰、烧成。如雨量充沛有利于使用 水碓粉碎坚硬的瓷石原料,有利于瓷土的淘洗和瓷坯的成型, 有利于河流的运输;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瓷坯的干 燥。瓷坯在制作过程中,最怕霜冻,霜冻会使坯体松散,无法成 瓷;潮湿的坯体需要干燥,干燥后的坯体才好精雕细琢、彩绘 施釉、进窑焙烧。 2.2.2 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气候变迁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瓷业 的发展
制造瓷器,首先必须有瓷土,但是瓷土并不象陶土那样存 在于地球的每一块土地上,因此相对陶器来说,生产瓷器的难 度较大,地方也较少。景德镇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它 包括瓷石和高岭土两种。景德镇地区在遥远的时代曾是浅海, 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岩体,这些岩体 又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和风化蚀变,就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 瓷石矿藏和高岭土矿藏。此外景德镇附近地区的祁门、余干、 余江、星子、波阳、贵溪等地也蕴藏有丰富的制瓷原料。
thousand yபைடு நூலகம்ars
瓷石是一种天然配好的制瓷原料,它包含有瓷胎所需要 的多种成分,单一的瓷石原料就能在 1200 多度的温度下烧结 成瓷。用一种钾、钠含量较高的瓷石原料即釉果配制草木灰, 在高温下能形成灰釉。景德镇地区不但蕴藏丰富的瓷石资源, 而且此地所产的瓷石品质优良,铁含量低,所以很适合生产白 瓷或青白瓷(图 1、图 2)。
关键词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 中图分类号:TQ174.6+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根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景德镇瓷器 的历史产生于唐代晚期。然而晚唐景德镇地区的瓷器还只是 模仿浙江越窑青瓷,在当时中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那时 景德镇地区在中国有影响的产品是茶叶,晚唐著名诗人白居 易有诗为证“: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景德镇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处和中国东南部,有利吸 收周边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景德镇地区所在的江南在 宋、元、明、清时期属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区域,这一区域经 济富裕、文化发达、人口众多,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基础。景德镇在中国东南部 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己也不属于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而 只是一个没有城墙的手工业城市,这既有利于景德镇躲避历 朝战乱所带来的破坏,又有利于景德镇吸收因战乱而逃离的 瓷业技术工匠和周边地区富余的劳动力。 2.3 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
景德镇位于中国长江以南的东南部,江西省的东北部, 赣、皖、浙三省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是有利于景德镇瓷 业的长期发展和繁荣的。
水路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瓷业运输。地处江西省东北部 丘陵山区的景德镇自古以来陆上交通很不便利,但是水路却 比较便利。因此,昌江及其支流,成为古代景德镇交通运输的 生命线,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等均依赖水路交 通。作为景德镇主干河流的昌江,其上游可达安徽省的祁门 县,其下游通至鄱阳湖,从鄱阳湖往南可至南昌、赣江,经赣江 越过江西赣州可分别到达外贸港口广洲和福建漳州。从鄱阳 湖往北进入长江,沿长而西上,可达武汉、重庆等地,顺长江而 下,可至南京、扬州、上海。从扬州沿大运河北上,可达北方地 区。“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 业繁荣的写照。
2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景德镇的历史地位,使这个较偏 僻的山区小镇成为中国及世界的瓷都呢?
人类的一切活动能否取得成功,无非取决于两大方面,一 方面是客观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条件和努 力。在这两者之中,前者的作用往往还要大于后者的作用,中 国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得就是“天”(自然)在人 类成事中的关键作用。当然,如果人不去“谋事”,不去接近 “天”,利用“天”, “天”也决不会成人之事,所以从这方面来说, “天”与“人”又都很重要,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 并相结合的时候,人类才容易取得成功。中国传统文化在看待 和处理“天人关系”上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陶瓷是金、木、水、火、土的技术和艺术,其历史 的创造和发展无不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早在 2500 多年前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人在《考工记》中就对包括制陶在内的 手工艺进行了专门总结,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 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深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 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使景德镇成为中 国及世界瓷都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2.1 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
收稿日期:2009- 11- 20
17
中国陶瓷工业
2010 年第 1 期
图 1 开采已有上千年的景德镇三宝蓬瓷石矿 Fig.1 A thousand-year-old porcelain stone pit in
Sanbopeng, Jingdezhen
图 2 景德镇瓷石经水碓粉碎、淘洗而成的白花花的瓷泥 Fig.2 White porcelain clay obtained by water-hammering,
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非政治、军事重镇,又有利于躲避 战乱。景德镇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偏僻的,它位于赣、皖、浙三省 的交界处的丘陵山区,距三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合肥、杭州均 比较远,古代陆路交通又非常不便,作为水运交道主流的昌江 航道虽较为便利,但受鄱阳湖水位涨落的影响较大,常年只能 通 6 吨左右的小帆船,加上从鄱阳湖至景德镇有近 100 公里 远的航程,所以从外地到景德镇并不十分便利。另一方面,景 德镇在古代是浮梁县下面的一个纯粹工商市镇,非政治中心,
screening and washing
图 3 景德镇三宝蓬溪流边淘洗原料的水碓 Fig.3 Water hammers for clay treatment beside a
stream in Sanbopeng, Jingdezhen
图 4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Fig.4 Temperature curve of China in the past 5
使景德镇瓷器开始发生转折的是在 10 世纪上半叶的五 代十国时期(907 年 - - 960 年)。这时的景德镇地区在生产青 瓷的同时还开始生产白瓷,尽管其白瓷的影响也远不如邢窑 和定窑,但是在一个窑区能够同时生产青瓷和白瓷这在当时 的中国是少有的,它开始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南青北白”的 局面。至北宋时期(960- 1127 年),景德镇窑很快就进入到全 国的名窑行列,与北方的定窑和南方的龙泉窑齐名。元代中期 至明代,景德镇进一步从中国的一个名窑和名镇发展为整个 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其生产的瓷器品种十分丰富,釉下的 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釉上的有五彩、粉彩、浅绛彩 瓷,此外还有釉下与釉上相结合的斗彩瓷、青花五彩瓷以及各 种高温、低温的颜色釉瓷等等。总之,景德镇元明清时期的瓷 器不但品种最为丰富,而且其技艺之高、质量之精、器物之美、 价格之廉、销售之广、影响之大,可以说也达到了世界瓷业历 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明王士性《广志绎》中所言:“遍国中 以至海外彝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明末宋应星在《天 工开物》中也惊叹:“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 德之产也。”
摘 要 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一是水土宜 瓷的自然资源,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三是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四是民窑与官窑的共同推动,五是分工细密、技艺专精的工艺基础。而近现代景德镇传统 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世界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多元争霸和多元发展的道 路,二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大大下降,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的优势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可 能是劣势。
图 5 宋景德镇窑青白瓷梅瓶 Fig.5 Greenish white prunus vase from Jingdezhen
kiln in Song Dynasty
也非军事重地、交通要道,所以这些地理因素都有利于景德镇 这个地方躲避中国历史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乱,从而使景德 镇在宋元明清时期保持长期的繁荣。
公元 7 世纪至 11 世纪初叶(唐代至北宋)为气候的温缓 期,但 8 世纪中叶以来气温已开始下降。
公元 11 世纪中叶至 13 世纪(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为寒 冷期。
公元 13 世纪至 14 世纪(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为一个短
2010 年第 1 期
中国陶瓷工业
18
暂的温暖期。 公元 14 世纪至 20 世纪初(元代中期至清代)为一个较长
的寒流小冷期。 公元 20 世纪中叶至今又进入一个较温暖的时期。 比较一下中国唐代以来的气温波动和瓷业发展的变化,
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某种一致性或密切的关系,如当中 国气温处于温暖期时,中国南北的瓷业都普遍繁荣,而当中国 气温处于寒冷期时,则中国北方的瓷业趋于衰落,中国南方的 瓷业比较强盛。
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呢?当然,气温的冷暖变化对陶瓷生 产会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如气温寒冷,不利于陶瓷坯体的成 型和干燥,但是 3- 4℃范围内的冷暖变化对陶瓷生产的直接 影响再大也不会大到如此程度,以至影响南北制瓷业的兴衰。 气温对陶瓷业的影响主要还是一种间接性的影响,即它通过 直接影响制瓷业繁荣发展的经济文化环境来影响瓷业的发 展。例如,气候的寒冷首先导致北方地区农牧界线的南移,这 一南移造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基本生存的困难,这种生存的困 难产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又 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频繁战争,这些战争 破坏了北方中原地区的繁荣、稳定,导致了北方中原人口大量 南迁,随着北方中原地区人口的大量南迁,造成了中国经济文 化中心从北方向东南地区的南移。晚唐以来,尤其是南宋以 来,中国人口的大量南迁和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使得地 处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景德镇制瓷业获得了发展的有利 时机和大好环境。 2.2.3 景德镇地理位置的相对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