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制瓷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制瓷历史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了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汉代时景德镇的地区就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平镇陶器生产已经逐渐向瓷器过渡,虽然当时烧制的温度不是很高,烧品质量还不算不乘,但式样和釉色已达到较高水平,新平镇因此名声渐起。到隋唐,这里烧制出名副其实的瓷器,完成了由陶到瓷质的飞跃。隋炀帝又隋代,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从宋代开始,景德镇独创了一种叫做青白瓷(j影青瓷)的新品种,这种瓷器青中有白,白里泛青,釉色像玉一样润泽有光,在温润的釉色下,刻花、印花的纹饰清晰可见。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 饶玉"的美称。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
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哥窑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督促瓷器的生产。北方陶窑的烧制技术也随着南下的工匠传到这里,景德镇的陶瓷烧得越来越白,瓷坯上的釉色渐渐变得像鹅蛋壳一样的颜色,人们把这种瓷称为卵白瓷。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常常定制这种白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枢府瓷。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到元朝中期,景德镇的白瓷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尤其是高岭土的发现和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瓷器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以上,出现了世界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高温硬质瓷。随后出现一种在素白色的坯体上描绘图案的釉下彩技术—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盖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烧制好的瓷器质地洁白细腻,散发美丽迷人的蓝白色调,轻轻一敲,就会发出银器一样的声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青花瓷。中国青花瓷一露面,立即被各伊斯兰国家、大小苏丹奉为最珍贵的宝贝和收藏。
明代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由朝廷委派督陶官并由国家投入资金,专门为皇室和朝廷大臣们烧制祭祀和生活用品。不惜人力,不惜工本,在满足宫廷需要的前提下,景德镇生产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瓷器,景德镇迎来了制瓷业的兴盛时期。釉上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品种上,明瓷的异彩纷异呈也是空前的。这个时期,又创造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书。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十五世纪初,三保太监郑和携带大量丝绸和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七次出使当时称为西洋的南亚和西亚诸国,诱发了中国海外贸易的热潮。
在郑和出使西洋一百年后,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辟了欧州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到达广州,从此,景德镇的瓷器随着欧洲人的商船大量进入欧洲市场。随后制瓷技术也开始传统入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以国家财力支持景德镇瓷器生产,并且在镇上的珠山一带建立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