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管理和运行规范。
以下是一个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1. 合作政策和目标:明确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方向和目标,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共赢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2. 合作项目选择与评估:建立合作项目选择和评估机制,通过评估项目的技术、商业和市场价值,确定合作项目的优先级和可行性。
3. 合作协议签订:明确合作的权责关系、项目周期、费用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内容,在签订合作协议前进行法律和合规性审查。
4. 项目组织与管理:设立合作项目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和成员的职责,建立项目组织结构和工作计划,保证项目进展和成果交付。
5. 资金管理:建立合作项目的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预
算编制、资金使用申请和审批、财务报销等,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
6. 信息共享与保护:确保产学研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对涉及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信息进行保护,签署保密协议等措施。
7. 知识产权管理:明确合作项目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分享机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合法合规管理。
8. 进度监控与评估:定期对合作项目的进度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9. 成果转化与推广:对合作项目的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帮助实现技术转移、产业升级和经济效益。
10.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产学研合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促进合作水平和效果的提升。
以上是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内容,根据具体的合作模式和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目的是
为了建立高效、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852021年11月刊(总第103期)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林惠君(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0)摘 要: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等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体育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动力。
但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体育消费项目发育尚不健全等问题逐渐凸显,影响了新时代大众健康健身、体育休闲等多元需求的有效释放。
体育职业学院作为连接大众与体育产业的“中枢”,面对全民健身的时代诉求,应依托优势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使体育职业学院的育人优势转化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本文以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为基础,系统化论述该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路径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协同联动,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体育职业学院作为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键主力,应充分发挥体育设施、赛事资源和教育培训等多元优势,通过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支持,开展体育社会教育,开发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为相关机构及企业发展提供体育智库服务,全面提升大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1 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一种相互协作、一体协同的立体关系。
在该机制中,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是基础,体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是支撑,体育科研是重要导向,服务社会体育需求是落脚点,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实现体育职业学院、社会大众与校内师生、体育行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
1.1 建立机制面对当前体育产业的广阔发展机遇,体育职业学院要坚持以有效协同为基础,通过寻找合适的协作伙伴,建设产业结构合理、服务业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从体育项目供给到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服务等发展全链条。
第一,制订科学、明确的协同创新规划。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 协同创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
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在
创新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
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2.加强平台建设。
政府可以建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平台,为各方提
供便捷、高效的合作机会。
同时,鼓励企业搭建自身的科技创新平台,吸
引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
3.推动人才交流。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加强各方人才的交流和培训,
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交流。
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提高企业
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研发水平。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可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各方共
同创新,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利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各方
更加积极地参与协同创新。
5.加强对外交流。
政府可以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与国际
接轨,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同时,各方也应加强与国际上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交流合作,开拓国际科技创新市场。
综上所述,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创新发展。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咱来说说这个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咋建立哈。
首先呢,产,就是企业这一块。
企业得主动点儿,不能老是闷头自己干。
企业得把自己在市场上碰到的那些头疼事儿,像什么技术瓶颈啦,产品竞争力不够啦,明明白白地告诉学校和科研机构。
比如说,企业要是做手机的,发现电池续航老是上不去,这就是个大问题,得赶紧跟学校和科研单位讲。
然后就是学,也就是学校啦。
学校可不能只在象牙塔里搞那些纯理论的东西。
学校得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和科研方向。
就好比学校有个电子工程专业,知道企业对电池续航有要求,那在课程设置上就可以多加点关于新型电池研发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也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里去。
而且学校有很多年轻有创意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没有太多束缚,说不定能想出一些奇奇怪怪但是特别有效的点子呢。
再就是研,科研机构啦。
科研机构那可是有很多高科技人才和先进设备的。
他们得和企业、学校多串串门儿。
不能自己在那搞了一堆高大上的研究成果,结果没人用得上。
科研机构要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企业的需求对接好。
比如说,科研机构研究出了一种新的电池材料,但是如果不跟企业合作,这个材料可能就只能在实验室里落灰。
要是跟企业合作呢,企业就能把这个材料用到手机上,一下子手机续航就上去了,皆大欢喜啊。
那怎么让这三方协同起来呢?得有个沟通的平台,就像个大群一样,大家在里面可以随时交流想法。
政府也可以当个热心的群主,搞一些政策支持,比如给合作项目资金补贴啦,给参与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减税啦。
这样大家就更有积极性了。
还有就是人才的流动。
企业的技术骨干可以到学校去给学生讲讲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学校的老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员也可以到企业去看看生产线上的实际情况。
这就像大家互相串串门,了解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合作起来就更顺畅了。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升级加速,人们对于创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如何打造一个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研究界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其中,产业界提供市场需求和实际问题,学术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界进行中间环节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在这个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应用的科技创新链。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为了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经济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孵化中心,提供技术转移、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另外,要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还需要建立平台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同时,政府还可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强成果转化的协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实
际应用。
总之,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起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企合作产学研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产学研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管理制度对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合作产学研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不同的制度构建和管理,以实现更好的协作效果。
二、校企合作产学研的意义和目标1. 意义校企合作产学研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形式,是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高校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2. 目标(1)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产学研三方双赢。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实现共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和发展。
(2)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机会,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3)提升企业竞争力和高校科研水平。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可以将企业实际的需求与高校的科研能力相结合,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的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1. 联络机制(1)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络机制,明确双方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高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确保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合作开展。
(2)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会议,评估合作进展,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定期的工作会议有利于及时了解校企合作产学研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合作协议(1)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协议制度,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责任、权利和义务。
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作者:谭星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07期摘要:目前,我国为了推动创新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的目标,从战略层面提出在各机关政府、各个企业及各大高校等组织中,共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特点就是多方联合,配合行动,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
本文将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制度保障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7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促进民族的进步。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由于合作主体的不同,其合作类型也大不相同。
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也有以高校和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基础性研究模式、应用型研究模式、合作开发研究模式这三种模式则是根据合作内容进行划分;还有根据组织模式进行划分的校企合作模式、董事会合作模式等。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理念的提出比较晚,其各项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要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完善其制度体系。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第一,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以高校合作、科研所和学术机构合作为主。
其合作内容主要有量子物质、量子信息、量子科技、生物治疗、化学化工。
其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我国培养更多科学研究人才。
第二,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哲学类的社会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政府部门合作、行业产业和学术机构的合作。
根据其组织模式的划分,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关于司法文明的协同创新中心。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科技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学术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但是,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首先,我们要了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职院校如何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科技服务站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和先进的设备条件建立科技服务站,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服务站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创新等服务。
科技服务站的建立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在自身校园内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与企业和社会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共享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等场所开展合作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将成为高校实现教育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度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
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力。
高校应当结合产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引领师资队伍的发展,挖掘科研人才的潜力,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应用。
结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建立科技服务站、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根本保证。
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和科研水平,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三者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产业界的需求、学术界的研究、研究界的技术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产业界的需求是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研究界的技术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政府的政策支持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联合研发:产业界与学术界或研究界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研发成果。
- 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技术转移: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产业界,实现产业化应用。
-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2.1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
这包括明确各方的职责和角色,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2.2 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制定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以及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3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关键。
这包括建立技术交易平台、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实验室等,以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协作和交流。
2.4 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是提高协同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鼓励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以及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和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氛围。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网络,共同开
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一种机制。
该机制通过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
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新的提升,对推动产业升级和
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建立合作框架和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益,促进共同发展。
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共享资源,如共同利用实验设备、研究人员和研发资金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三、开展研发合作。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开展研发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和
产品开发,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转化
为实际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六、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应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
机制,明确各方的知识产权权益,保护创新成果的权益。
七、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
研协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积极性和动力。
一、实现优势互补。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具优势,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实
现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创新水平和研发能力。
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区域
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产教融合管理办法
产教融合管理办法一、引言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强产教融合的管理,提高产教融合的效果和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管理目标1、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2、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管理原则1、互利共赢原则产教双方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产教融合应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协同创新原则产教双方应加强协同创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规范管理原则产教融合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
四、管理机构与职责1、成立产教融合管理委员会产教融合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统筹协调产教融合工作。
2、学校的职责(1)制定产教融合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2)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
3、企业的职责(1)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出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
(2)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实践教学指导,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3)与学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4)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和实践教学设备。
4、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1)制定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引导和支持产教融合的发展。
(2)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产教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产教融合的实施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
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研究
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广西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亟需加快推进,因此构建一个健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对广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各方优势,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需要强化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包括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人才政策等,以激励各界积极参与协同创新。
同时,政府还应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促进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需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培育。
产业界应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
学术界应加强科研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科研机构应注重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水平。
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投身产学研协同创新。
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吸纳优秀科研人员和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是推动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培育、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广西可以打造一个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提高广西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将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的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的研究,则是深入理解和优化这种创新模式的关键。
产学研协同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然而,要实现这种协同创新并非易事,需要建立有效的耦合机制,来解决各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
信息共享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处的环境和关注的重点不同,往往导致信息流通不畅。
企业更关注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实际应用,高校侧重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则聚焦于前沿技术的探索。
为了促进信息的有效共享,需要搭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将各方的需求、成果、技术等信息进行整合和发布。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议、开展调研活动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了解。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中的核心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各方都投入了资源和精力,因此如何合理分配利益,关系到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要明确各方的贡献和风险承担,根据贡献大小和风险程度来确定利益分配的比例。
其次,可以采用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如现金分配、股权分配、技术入股等,以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
此外,还需要建立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对于在合作中因特殊情况导致利益受损的一方,给予适当的补偿和调整。
动力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的关键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其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
因此,要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创新收益。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学术声誉等是重要的激励因素。
可以通过改革评价体系,将产学研合作成果纳入考核范围,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
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指产业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结合、相互协作的模式,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机制体制的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体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并设立相关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更多的支持。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各方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这种平台可以是由相关产业集群、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也可以是由政府牵头建设的。
通过这样的平台,各方可以共同开展研发项目、技术培训、成果交流等活动,加速技术成果的转移和落地,推动产业发展。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应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挑战。
高等院校应加强与产业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
产业界和科研机构也应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产学研的合作项目,促进产学研人才的交流和共赢。
四、技术转移和转化的机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建立高效的技术转移和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
为此,可以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技术评估、转让、孵化等服务,加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购买技术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应用。
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各方应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共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推动科技实力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哎,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挺热门的话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担心,我们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清楚。
想象一下,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就像三位好朋友,平时一起喝茶、聊天,偶尔还一起出门旅游。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长,企业有钱有资源,学校有知识有年轻人才,研究机构呢,有各种尖端技术。
这三者一旦合作起来,简直就像是三把钥匙打开了同一扇门,能碰撞出不少火花。
咱们得看看企业的角度。
企业就像个“壮汉”,有实力,但有时候缺乏新鲜的点子。
这就像一个跑步选手,虽然速度快,但如果总是沿着同样的跑道,肯定会腻味。
这个时候,学校和研究机构就像是他的教练和助手,给他提供新的训练方案和科学饮食。
通过协同创新,企业能得到最新的科技成果,提升竞争力。
这就好比给他装上了超级马达,跑得更快,赚得更多。
再说说学校,年轻人活力四射,知识储备也是杠杠的。
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天天研究新理论、新技术,理想主义满满。
但是,他们缺少的是“接地气”的机会,缺少实战经验。
这时候,企业就是他们的舞台。
想象一下,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像是小鸟学飞,在实战中获得真经。
这种合作一来二去,学生们不仅能学到实用的东西,还能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就像打麻将,总有几个好牌能碰上,大家一起赢,何乐而不为呢?然后,研究机构就像个“智多星”,整天在实验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他们的目标是把科学变成现实,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便利。
然而,研究再好,没人用,那也是白搭。
企业的需求就是他们的灵感源泉。
合作的时候,研究机构不仅能得到实际应用的反馈,还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就像一个厨师,根据食客的口味不断改良菜谱,最后做出大家都喜欢的美食。
再来说说这个机制怎么运作。
关键就在于信任和沟通。
三方如果互不搭理,就像那电视剧里的“冤家”,吵来吵去,肯定没啥好结果。
企业要懂得欣赏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努力,学校和研究机构也得尊重企业的实际需求。
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样的合作才能像一场和谐的交响乐,能奏出动人的旋律。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因素,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机制,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分析影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
本文还将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实证检验动力机制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指导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的紧密合作机制。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创新理论、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系统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政产学研金(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科研
机构等)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越发显得重要。
这种协同创新机制不仅可以
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然而,目前我国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
完善。
以下是一些建议:
再次,加强协同创新的组织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政产学研金的协
同创新,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
或机构,负责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工作,协调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企业
可以设立研发部门或研究院,专门负责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学术界和科
研机构可以建立合作研究中心,推动前沿科研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
此外,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管理,为协同创新
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最后,加强协同创新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应该
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
可以根据协同创新的效果和质量,制定相关的评估
和激励机制,对取得良好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未达到预
期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协同创新能力。
这种评估与
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各方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完
善和发展。
总之,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
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通过紧密联结、加强沟通合作、健全组织和管理
以及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可以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不断发展,促进科
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一、为什么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说到“产学研用”这个词,听上去是不是特别高大上?其实嘛,它就是把生产、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这几块拼在一起,大家伙儿互相合作,搞创新、做突破。
现在的社会发展那么快,单靠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真的是赶不上潮流。
光靠企业搞生产,它能懂得最前沿的科技吗?光靠学校搞研究,能把这些理论东西转化成实际应用吗?所以啊,大家伙儿得坐在一张桌子上,互相交流、合作,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企业搞生产,搞研发,它要的是什么?利润,对吧?创新的技术、产品只有变现了,才算是成功。
所以,企业特别注重市场的反馈,可这些反馈来自哪里?来自消费者。
这时候,你要想清楚,市场需求和技术突破的结合,能让你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可单靠企业内部的力量,往往又会局限于当下的经验。
怎么突破?这就需要学校、科研院所来提供技术支撑、前沿知识。
而学校和科研院所能做什么?它们能提供最尖端的技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可这些东西需要怎么应用,怎么商业化,才能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呢?这就是需要产学研用这几个板块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地方。
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具体做法知道了为什么要做了,接下来就得说说怎么做了。
别看这四个字“产学研用”那么简单,它背后可得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支撑。
企业要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方式,密切合作。
这不就像是大学生和企业“联姻”,大家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能多一份科技的力量,也能多一份市场的视野。
但是,这种合作得有些讲究。
你得清楚知道,企业想要的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它要的是能够马上投入市场的技术,能解决眼下问题的技术。
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跟市场需求对接,那不就白费劲了吗?所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必须紧贴市场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科研机构要了解企业的困境,企业也要给科研机构足够的空间,才能共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再说学校,学校的作用可不小。
你看,一边是课本上晦涩难懂的理论,一边是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怎么让这两者结合呢?很多时候,学校的研究成果都还是比较“书本化”,离实际市场的距离有点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为了推动创新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的目标,从战略层面提出在各机关政府、各个企业及各大高校等组织中,共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特点就是多方联合,配合行动,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
本文将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标签:产学研;创新;制度保障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7
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促进民族的进步。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由于合作主体的不同,其合作类型也大不相同。
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也有以高校和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基础性研究模式、应用型研究模式、合作开发研究模式这三种模式则是根据合作内容进行划分;还有根据组织模式进行划分的校企合作模式、董事会合作模式等。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理念的提出比较晚,其各项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要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完善其制度体系。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
第一,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以高校合作、科研所和学术机构合作为主。
其合作内容主要有量子物质、量子信息、量子科技、生物治疗、化学化工。
其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我国培养更多科学研究人才。
第二,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哲学类的社会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政府部门合作、行业产业和学术机构的合作。
根据其组织模式的划分,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关于司法文明的协同创新中心。
其主要目标是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三,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企业合作。
其主要合作内容有宇航科学技术、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轨道交通安全技术、有色金属的结构材料技术以及制造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第四,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其目的
是为了服务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组织模式主要有省内高校和当地重点企业相结合模式,还有省外高校和当地重点企业的联姻模式。
目前,以此形式发展起来的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有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河南协同创新中心、以制药为主的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纳米科技和先进生物、化学为主的江苏协同创新中心。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创新成果传播不快。
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播。
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市场能够接受甚至喜爱这些创新成果,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然而,在我国,创新成果的传播周期非常长,其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在进行创新成果宣传时,其传播手段依然是传统的直接传播方式,信息网络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扩散路径单一和不畅通。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没有有效整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内外部资源,从而导致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对于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人际关系、政策支持等外部信息,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创新成果传播渠道不畅。
第二,创新竞争力不足。
协同创新要想产生巨大的创新成果,就需要协同创新竞争力的融入。
然而,在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中,对于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个合作主体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高校和科研所希望能从企业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以便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而企业基于自身的考虑,主要关心的是公司盈利情况,以期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和成本,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所以,相较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找合作高校、合作研究所,企业更愿意直接购买已经研发成功的技术或者产品。
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产周期短,而且产品已经被市场所接受,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但是这样做就容易造成创新动力不足,整个合作模式向着市场化发展,违背了其合作理念,使得合作停留在表面,而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合作主体间的知识共享机制不健全。
只有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共享。
一旦知识共享不充分,合作主体对科技项目的选择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在项目研究上也会产生错误的思维。
产学研之所以存在并且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意义。
然而,企业往往选择直接购买技术成果。
这一做法使得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项目得不到开发和研究。
另外,共享科研成果,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显性知识的传播。
企业常常对那些市场应用性强,且短时间内就能被市场接受和喜爱的产品感兴趣,这种类型的产品常常会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但是,多数情况下,科技创新产品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发明创造,而且在投放市场后,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才能被市场所接受。
如果这些科研项目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其流转信息就得不到扩散,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
第四,合作主体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首先,在政策上,政府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制定政策相对宽松。
政府为了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通过税收和财政支持的方式引导合作,吸引人才。
但是这些激励政策同时也容易造
成一些机构和人员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
将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局部的修改,重新起一个新的科研标题,或者直接谎报科研项目和经费,造成项目的重复研究,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发展。
其次,在协同创新合作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
但契约的履行多是依赖合作主体双方的自律以及道德约束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