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的瓷器短文
景德镇的瓷器短文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之都,位于江西省南部。
它是中国最早发展和生产瓷器的地方之一,也是世界瓷器史上的重要一环。
景德镇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陶瓷资源成为了
瓷都。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陶瓷原料,土质细腻,富含矿物质,尤其是出产高岭土,是制作瓷器的重要原料之一。
此外,景德镇拥有温和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宜瓷器的制作和烧制。
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在宋代,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瓷器产地。
中国瓷器的四大名窑之一——龙泉窑,还有御用的官窑,都曾经在景德镇出产过。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更是享誉世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景德镇的瓷器被誉为“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它的特点是色彩丰富、造型精美、釉面洁白光滑,表现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景德镇的瓷器种类繁多,有青花瓷、粉彩瓷、红彩瓷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今,景德镇的瓷器产业依然兴盛,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许多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和工艺师都在景德镇扎根创作,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工艺和创新,使景德镇的瓷器
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
无论是其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还是不断创新的现代艺术,景德镇的瓷器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对于瓷器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来说,景德镇的瓷器之旅必定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瓷都景德镇粗瓷大碗的发展与影响
瓷都景德镇粗瓷大碗的发展与影响瓷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景德镇则是享有“瓷都”美誉的地方。
粗瓷大碗是瓷都景德镇的一种特殊瓷器,其发展和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瓷都景德镇粗瓷大碗的发展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1. 粗瓷大碗的历史渊源粗瓷大碗作为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景德镇成为制作精美瓷器的重要中心。
当时,粗瓷大碗的制作主要用于民用,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术逐渐完善,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2. 粗瓷大碗的特点粗瓷大碗的特点在于其粗糙的质感和朴实的造型。
相比于其他细腻的瓷器,粗瓷大碗更显得坚实耐用。
同时,其独特的质感也赋予了它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
无论是器型的设计还是釉彩的施展,粗瓷大碗都注重简洁和自然之美,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3. 粗瓷大碗的制作工艺粗瓷大碗的制作工艺是瓷都景德镇传承千年的宝贵技艺。
首先,选用优质的瓷土作为原料,经过精心的处理和混合,制成黏土。
然后,将黏土按照想要的器型进行制作,并进行干燥和修整。
接下来,进行第一次烧制,以消除内部的气泡和缺陷。
最后,经过上釉和再次烧制,使其表面光滑,并呈现出粗糙的质感。
4. 粗瓷大碗的影响粗瓷大碗作为瓷都景德镇的传统瓷器,对景德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粗瓷大碗的制作为景德镇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益。
瓷都景德镇因其瓷器而闻名于世,而粗瓷大碗作为其中的重要品类,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带动着景德镇的瓷器产业不断发展。
其次,粗瓷大碗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其独特的质感和朴实的风格使其成为瓷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艺术家和瓷器爱好者对粗瓷大碗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术感到着迷,并将其作为研究和创作的对象。
此外,粗瓷大碗也成为景德镇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粗瓷大碗都代表着景德镇的瓷器文化,成为了景德镇的城市名片之一。
通过粗瓷大碗的制作和传承,景德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的魅力。
景德镇历史大事一
景德镇历史大事一始置新平镇【始置新平镇】东晋时,置新平镇,是为景德镇建镇之始。
后发展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瓷业初兴【瓷业初兴】五代时期,景德镇瓷业开始兴盛,人才荟萃,技艺日新,作为中国瓷都的地位由此开始奠定。
唐英督陶【唐英督陶】雍正六年(1728),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身分到景德镇驻厂署协理陶务。
唐英一到景德镇,便"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3年",很快掌握了瓷业生产诸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瓷业生产的物料、火候变化规律。
雍正八年(1730)绘制《陶成图》,并注重对实物的保存与研究。
他把存放在"僧明寺"的明万历年间制青花龙缸移到"佑陶灵祠",还写了《龙缸记》。
雍正十三年(1735),作《陶成记事》,并汇集《瓷务事宜示谕稿》,作序刻于石。
次年,以淮安关使兼总理陶务。
唐英管理瓷务多年,躬身实践,并注意发挥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世人都称之为唐窑。
"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乾隆八年(公元1743)五月,唐英编《陶冶图说》,制图20幅,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制坯、采取和炼取青料、绘画、沾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
全文虽只4500字,但图文并茂,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已流传到欧洲。
唐英还著有诗文《陶人心语》。
到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结束瓷务离镇,先后在景德镇整整15年,从管理和技术上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围裙"运动【"白围裙"运动】清嘉庆年间(1796-1820)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中有个茭草行,即现在的包装行业。
那时,包瓷器用稻草,劳动强度很大,所以旧时原来有个规矩: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5个人)每人一斤猪肉。
到了嘉庆年间,老板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猪肉也取消了。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1.唐代(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多为白瓷,制作工艺还不够精细,但已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
2.宋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景德镇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瓷都,瓷器的品质和工艺大幅提升。
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瓷、黑瓷、斗彩瓷等。
宋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雅致、朴实的风格著称。
3.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元代是景德镇瓷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艺进一步提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瓷器中心。
元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大红彩瓷为主要代表,这两种瓷器技艺达到了顶峰。
4.明代(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明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向欧洲输出瓷器,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元代相比更加细腻,装饰更加丰富。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清代(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清代是景德镇瓷器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不仅烧制工艺更加精细,数量也大幅增加。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后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外销瓷,成为了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近现代在近代和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20世纪初,景德镇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陶瓷制造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瓷器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工艺不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意的现代瓷器作品。
同时,景德镇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瓷器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总结: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瓷器种类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在近现代,景德镇瓷器继续保持着创新与发展的势头。
如今,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享誉世界。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的China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
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
早在汉代,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如此看来,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
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
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
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
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
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
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
瓷都景德镇——精选推荐
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与安徽省接壤.东晋时景德镇称新平镇,据史书记载:"东晋立新平镇于昌南",遂改昌南为新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新平镇在昌江之南,就改称昌南镇.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浮梁县,据县志说:"有民众在溪伐木为梁"因此得名。
.景德镇的名称始于宋景德元年.北宋时期,昌南镇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皇帝的赏识,便将昌南镇改为景德镇."景德"正是宋真宗五个建年号之一,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用皇帝的建年号命名城镇,说明当时宋皇对这个地方的重视,而这个名称能保留到现在,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1949年景德镇解放,单独建市.同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现在,全市共有二县二区,市区面积为3274.4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62万.城市人口31万人.1982年,景德镇被批准为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763.6毫米,最高气温为41.8度,最低温度10.9度,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由于季风的影响,冬春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天多.这种气候对农业和瓷业生产有利.景德镇能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景德镇处于鄱阳湖水域的昌江之滨.昌江上溯安徽祁门,下接波阳,全长182公里,市境内长度为96.9公里.江水穿城而过,还有南河环城东南,西河贯穿西岸,形成三水环城之势.以昌江为主流的大小河流,给景德镇的瓷业带来了许多方便.其一是确保瓷业用水,"造瓷首需泥土掏炼,尤在精纯".其二是提供了水上运输.载量大安全节省运费.景德镇的河流还有一个作为动力的特殊作用.古代制瓷矿石全靠人工粉刷,所耗人力甚多.本地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天然水流落差的动力,在一些支流上安装起水轮车和水锥,用以粉碎瓷石.据资料统计,昌江之上水椎最盛时超过六千支.每当春夏水发,车轮旋转,水椎翻腾,响声隆隆,真是"重重水椎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 这种粉碎制作瓷料的方式,省人,省事,省钱,可称得上是一大奇观.瓷器是中国三大发明之一,景德镇是千年不断的窑火产瓷胜地.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有"火焰城"之称,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瓷窑林立,火焰照天.无怪伟大的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来景德镇考察时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瓷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古代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就需要器,在原始社会,由于雷电常引起森林大火,大火烧过的土显得很硬.据说就是这个现象给人以启示,用粘土在火中烧烤,得到不易透水的容器,这就是最早的陶器.我国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发明了陶器,到了东汗时期(公元25---220年),我国最早的容器已经脱胎而出.瓷器与陶器不同,它有优于陶器的硬度,透明度和光泽度,吸水率大大低于陶器.它比陶器坚固耐用,造型美观;又比铜器,漆器造价低廉;瓷器以瓷矿石为原料,陶则以陶土为原料;瓷烧成温度在1300度左右,而陶在800度左右.传说在古代,中国瓷器第一次传到欧洲时,那美妙坚硬的器具令外国人惊讶,不知道它叫什么,只知道来自于神秘的东方中国,于是就称它为CHINA.这就是为什么"瓷器"又是中国国名的另一种解释.对于景德镇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史书上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宋以来,有蒋祁的<<陶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般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汗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从现已经发掘的古窑址来看,最早的兴烧年代在唐末五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根据出土瓷片检测分析,这时的制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造成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的分裂局面.当时,在南方战祸较少,北方人民大量南逃,江南人口剧增,经济发展一片繁荣,促使景德镇瓷业展现出"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兴烧景象.在众多的窑址中,以湖田古窑址最为著名,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公元960---1279年赵宋统一了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瓷业生产显著进步,景德镇也因独创青白瓷而名扬天下.宋代造瓷在釉色方面崇尚青色为贵,对釉色有诗为证"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宋代是我国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有河北定窑,河南汝窑,京都官窑,龙泉哥窑,禹州均窑,并称五大名窑。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素有“中国陶瓷之都”的美誉,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左右的东汉时期。
据考古发现,当时的景德镇已经有了生产陶瓷的传统。
而在唐宋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中心。
这一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以“白瓷”为主,器形多样,品质高雅,装饰精美。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景德镇的陶瓷技艺逐渐成熟,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风格。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明清时期迎来了新的高潮。
明代的景德镇陶瓷以青花瓷为代表,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而到了清代,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更加完善,从物料的选择到瓷器的造型和装饰,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技艺水平。
清代的景德镇陶瓷以釉色瓷、彩色瓷、官窑瓷为主,造型精致优美,装饰繁复精细,被誉为“瓷艺千年,粉墨陶香”。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不仅表现在瓷器的制作上,也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景德镇的陶瓷技艺传承有序,由于世代的传承和持续创新,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技艺传承的载体主要是景德镇的陶瓷学院和陶瓷研究所,他们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培养和传承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家和陶瓷工匠。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景德镇地处江南水乡,陶瓷的主要原材料,瓷土丰富,而且独具特色,其中以景德镇的“龙骨瓷土”最为出名。
这种瓷土质地细腻,质地坚硬,适合制作高质量的瓷器。
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当地的水资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传统的瓷器制作工艺都与水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不仅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脉络,也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正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使得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同时也为景德镇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
景德镇瓷器知识
景德镇瓷器知识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景德镇瓷器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景德镇瓷器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景德镇瓷器历史发展景德镇瓷器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
“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
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
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建国后景德镇瓷款的变迁
4一、建国初期(1949—1952)新中国建立后,景德镇的制瓷业很快得到恢复,这一时期瓷器底款特点是新旧并存。
部分瓷器沿用民国时期底款如“江西徐生记出品”、“江西吉昌社出品”等等。
还有部分瓷器使用公司(瓷厂)款。
如1948年8月,景德镇第一家公营瓷厂--建国瓷业公司成立,初期使用“江西建国瓷业公司”底款,1950年改为建国瓷厂,随后使用“景市建国瓷厂出品”底款。
1956年以后使用“建国瓷厂江西出品”底款。
建国后不久,有些瓷器底款出现“景德镇制”篆书方款。
至于由谁设计,由谁最先使用,目前尚无法确定。
一般而言,“景德镇制”篆书方款的使用应该不早于1954年,不晚于1955年底。
而且应该不是个体或者私营企业所设计。
资料显示,青花海棠纹瓷器是建国后首次设计、生产的国家专用瓷之一,其中既有无款的也有“景德镇制”篆书方款的。
其后,这个篆书方款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常有使用。
仔细观察前后的篆书方款大体一致,但是也有细微差别。
总的看应该是前者精细沉稳些,后者略欠匀称。
这些变化需要结合瓷器的其他特征如:胎、釉、彩以及带有时代特点的纹饰来鉴别,单看款识确实是很难说清的。
二、改造时期(1953—1957)1953年,三大改造在中国大陆开始,其目的是要将原有的私营经济改造为公有制经济,景德镇的私营瓷厂和作坊也开始接受改造。
这一时期的瓷器底款特点为圆印章式,有的加有瓷厂数字序号。
此时“江西景德镇名瓷”底款较为流行,文字排列可以分为自左至右式和自右至左式。
如:1、“合作社”款。
因为当年瓷业合作社众多,瓷器底款较为复杂。
然而,合作社底款是陶瓷行业合作化进程的见证,成为这个时期瓷器断代的依据。
如表明合作经营性质的“江西鹰潭混合生产合作社出品”;表明合作地域层级的“景市一区二手工业社出品”;表明合作生产环节的“江西景德镇市陶瓷加工第一生产合作社”。
2、序号瓷厂款。
1956年1月,景德镇完成了制瓷业的公私合营,随即对全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将13个老合营瓷厂建国后景德镇瓷款的变迁李 超(景德镇市昌河中学)与6个新合营瓷厂合并,组建成裕民瓷厂、国光瓷厂、华光瓷厂、民光瓷厂、新和瓷厂、华电瓷厂等10个公私合营瓷厂。
景德镇简介
05
景德镇的旅游资源与景点
景德镇的旅游资源概述
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
•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陶瓷学院等陶瓷文化遗址
• 陶瓷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
优美的自然风光
• 鄱阳湖、昌江等河流风光
• 黄山、九华山等著名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地理位置
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 古迹、古村落、古建筑等
景德镇的城市建设与未来展望
景德镇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经济发展
• 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 陶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 城市绿化、环保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 吸引大量陶瓷艺术家、游客前来景德镇
景德镇的城市发展规划与目标
城市发展规划
•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陶瓷文化
城市发展目标
• 将景德镇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陶瓷文化之都
• 实现陶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实力
景德镇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
发展前景
挑战
• 景德镇陶瓷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如何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发展现代陶瓷产业
• 景德镇陶瓷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水平
森林资源丰富
• 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陶瓷烧制
• 有利于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景德镇的自然环境与陶瓷产业的关系
自然环境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 丰富的陶瓷原料资源,保证了陶瓷制品的质量
•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陶瓷制品的烧制
陶瓷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 陶瓷原料的开采,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景德镇陶瓷介绍
景德镇陶瓷介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号称“瓷器之国”。
英语“CHINA”,既称中国,又名瓷器。
瓷器是“泥琢火烧”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崇高地位。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
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
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莹莹白玉瓷,漫漫芳菲路。
景德镇上下千百年瓷路不断,瓷都声誉久盛不衰,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
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多姿”而著称。
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瑰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这些绮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艺坛上,其主流力量已从古代师徒相传的工匠艺人转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陶瓷艺术精英。
运用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设计特长,打破了陶瓷艺术的固有格局,把沉实丰厚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寓美意识有机融合,借鉴国外艺术之精华注入日益更新的民族艺术之中,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时代意境的精美陶瓷作品,以强烈的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引导着东方陶瓷艺术的新潮流。
随着近代陶瓷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大,景德镇也出现一批新起陶瓷品牌,象红叶陶瓷荣获多项目国家荣誉(中南海专用瓷、人民大会堂专用瓷、国礼瓷),景德镇熹朝古御陶瓷有限公司的熹朝古御开发出一系列可用于微波炉里的微波釉上餐具和茶具,荣誉健康环境瓷和绿色健康瓷。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牡丹 纹碗 (上海博物馆)
碗高7.3厘米,通体施青白釉,积釉处气泡聚集,釉色水 绿。底足无釉露胎,垫烧处泛火石红色。碗内刻划宋 元时期流行的婴戏牡丹纹,笔简而神至,流畅洒脱, 刀随意至,别有一番情趣。
景德镇窑青白釉菊花纹盒(上 海博物馆)
❖ 此盒为古代妇女存放化妆品的用具。盒高3厘米,分盖和身两部分。 盖面印菊花纹,口沿无釉。盒身腹部收敛,平底,呈菊瓣状。整器胎 体洁白细腻,盒内外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清纯如水,盒内施釉便于洗 涤。盒装饰成一朵菊花状,富有装饰性和生活情趣。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 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 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 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传说中的瑞 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 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 鲜丽浓重。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特点
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 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介绍方向
❖ 瓷器的定义 ❖ 瓷器的起源与发展 ❖ 瓷器的著名产地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特点
❖ 陶瓷之路 ❖ 收藏古瓷注意事项
瓷器的定义
❖ 瓷器(china)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 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 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 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 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 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 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 民众所使用。
❖红釉瓷
❖ 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 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 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 极少。仅元大都遗址脑溢血量出土,只有 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景德镇的瓷器短文
景德镇的瓷器1. 简介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之乡,位于江西省中部。
自唐代以来,景德镇就以制作精美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景德镇的瓷器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赞赏。
本文将介绍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代表作品以及对景德镇瓷器的保护与传承。
2. 发展历史景德镇作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景德镇周边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并开始制作陶器。
而真正的瓷器制作始于唐代,当时景德镇的瓷器被列为贡品,成为宫廷和寺庙的重要器物。
宋代是景德镇瓷器的鼎盛时期,瓷器的种类和品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明代时期,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向海外出口,成为世界各地的贸易品。
清代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技艺更加精湛,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
3. 制作工艺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独特而精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
首先,选取高质量的瓷土,经过筛选、搅拌、浸泡等步骤,制成胎坯。
然后,在胎坯上进行造型,通常使用手工塑造或者模具成型的方法。
接下来,进行修整和抛光,使瓷器的外形更加光滑。
然后,进行上釉,这是景德镇瓷器的重要特点之一。
上釉后,瓷器需要进行烧制,一般分为两次烧制,第一次称为素烧,第二次称为彩烧。
最后,进行装饰和装配,使瓷器更加精美。
4. 代表作品景德镇的瓷器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一些作品成为了代表性的艺术品。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景德镇瓷器代表作品:4.1 青花瓷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器的代表之一,它以蓝色的图案和白色的背景为特点。
青花瓷制作精美,图案多样,常常以花鸟、山水等为题材,给人以美的享受。
4.2 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瓷器的另一种代表作品,它以粉红色、粉蓝色等柔和的色彩为主,给人以温柔、柔美的感觉。
粉彩瓷的图案多样,常常以人物、花卉等为题材。
4.3 窑变瓷窑变瓷是景德镇瓷器的独特之处,它的特点是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色彩变化。
窑变瓷的色彩丰富多样,常常呈现出渐变的效果,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时代印记—曾经的景德镇十大瓷厂
时代印记—曾经的景德镇十大瓷厂景德镇十大瓷厂时代的印记它们,曾经贡献了“瓷都”景德镇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它们,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四大名瓷”生产厂家的代表;它们,生产的精美瓷器在封闭的上世纪50—70年代远赴海外;它们,有着新中国“十大瓷厂”的美誉,却在90年代逐渐没落;时代的印记景德镇十大瓷厂“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一千多年来,景德镇创造了中国陶瓷悠久灿烂的历史,其中,尤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最为夺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的景德镇着力于陶瓷事业的发展,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了约有十余家陶瓷生产企业,其中较为著名有建国、人民、新华、宇宙、东风、艺术、光明、红星、红旗、为民等十余家大型瓷厂,人们习惯性的称之为“十大瓷厂”,随着“十大瓷厂”相继崛起,景德镇的瓷业生产突飞猛进,续写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辉煌。
它们生产的代表性瓷器,设计独特、制作精美、做工精良,堪称当代瓷都的标杆性藏品。
一景德镇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人民瓷厂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的专业生产厂家。
该厂对青花瓷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把古老的梧桐花面运用到成套的餐具上,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爱,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人民瓷厂还在20世纪60年代为北京明定陵博物馆成功复制“大明嘉靖年”千件云龙瓷缸。
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花瓶、咖啡具和文具多次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
荣誉“长青牌”青花瓷先后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青花梧桐、影青餐具连获两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青花梧桐45头西餐具在莱比锡、布尔诺、波兹南三个国际博览会上连获三枚国际金奖。
二景德镇建国瓷厂建国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第一家国营企业。
1950年4月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正式成立,1958年8月1日改名为建国瓷厂。
▶建国瓷厂主要生产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瓷。
景德镇陶瓷介绍100字
景德镇陶瓷介绍100字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之一,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进。
它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景德镇陶瓷的历史、特点、品类、制作工艺以及艺术价值。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江西景德镇地区的瓷窑已开始运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德镇陶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瓷都,成为世界陶瓷工艺的代表之一。
在宋代,景德镇瓷器的烧造技艺达到了巅峰,以其青花瓷和白瓷而闻名。
景德镇瓷器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当时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明代是景德镇瓷器的鼎盛时期,在御窑厂的领导下,景德镇瓷器的品质和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清代则是景德镇瓷器的后期发展时期,仍然保持着高水平的瓷器生产。
景德镇陶瓷的特点有三个方面:色彩艳丽、造型精美、花纹繁复。
首先,景德镇瓷器的色彩非常丰富多样,从青花、釉里红到五彩,无不展现出鲜艳夺目的光彩。
其次,景德镇瓷器的造型设计非常精美,无论是瓶、碗、盘还是香炉、花瓶,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优雅的线条。
再次,景德镇瓷器的花纹十分繁复,从仿生图案到人物故事,都能在瓷器上找到精妙的表现。
景德镇陶瓷的品类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青花瓷、釉里红、五彩瓷、粉彩瓷、水晶彩瓷等。
其中,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器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它以蓝色花纹在白瓷上绘制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釉里红瓷以红色釉彩覆盖在胎体上,通过特殊的烧制工艺呈现出红彤彤的色彩,给人以温暖和奢华的感觉。
五彩瓷则采用多种明亮的色彩进行绘制,给人以欢快和生动的感觉。
粉彩瓷以柔和的粉色为主,花纹细腻,给人以柔美和典雅的感觉。
水晶彩瓷则采用透明的瓷胎,上面覆盖着丰富多样的彩绘,给人以高贵和精致的感觉。
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历经数百道工序,包括瓷泥准备、坯体制作、饰花绘彩、胎釉配烧等环节。
其中,瓷泥选择和准备是决定景德镇陶瓷品质的关键。
制作工艺精湛的陶匠们将经过初步加工的陶土用水磨细,然后制作成大小均匀的坯体。
简述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45收稿日期:2020-05-22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浮梁县志》卷一二《杂记下•述旧》载:“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大抵坚重朴茂,范土合渥,有古先遗制。
”《南窑笔记》(清• 张九钺)也有载:“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治陶始于季汉,埏填朴素,即古之土脱碗也。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
北方瓷匠则将制瓷技术带入南方,推动了南方瓷业的发展。
“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北宋亡,南宋立),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北方人口又一次大量南迁,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随之移居江南。
景德镇也因此吸纳了不少天下名窑之能工巧匠,将天下名窑之大成集于一镇。
外来工匠不仅带来了精良的制瓷技术,更带来了他们的艺术理念、经营之道,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大力发展,助力景德镇名扬四海。
清代乾隆年间浮梁知县沈嘉徵在《民窑行》中记录了这一史实:“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
”“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让景德镇成为了天下瓷都。
一、唐代,景德镇已有陶窑、霍窑制瓷进御《景德镇陶录•卷五•陶窑》(清•蓝浦)载:“唐初(618)器也。
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
《邑志》云:‘唐武德(618)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於朝。
於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景德镇陶录•卷五•霍窑》(清•蓝浦)载:“窑瓷色亦素。
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
《邑志》载:‘唐武德四年(621),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二、宋代,景德镇因瓷得名宋时,浮梁县昌南镇主烧青白瓷(亦称影青瓷),“颜色比琼玖”(北宋•彭汝砺•《送许屯田》),真宗皇帝因为对其特别青睐,便将年号“景德”赐予昌南镇,并钦命进御瓷器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昌南镇因此被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亦因此得名并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的China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
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
早在汉代,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如此看来,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
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
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
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
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
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
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
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
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
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
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
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饶玉”的美称。
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
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
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
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
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岑土"。
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
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
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
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
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经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在品种上,明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画,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就装饰而言,除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
《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
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官窑,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为皇家制造宫廷用瓷;民窑的粗瓷供应广大群众,细瓷则供中上层地主富商所用,同时运销国外。
商祚繁盛,甚至现"官民竞市"的局面。
制瓷人员多达10万多人。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
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
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
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
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
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达80座。
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
据统计,御器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景瓷鼎盛时期-康、雍、乾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
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
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产品畅销国内外。
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
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
……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
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
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
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
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
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
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
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
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
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
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