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7.08•【文号】农科教发[2011]8号•【施行日期】2011.07.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8号)各有关单位: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农科教发[2010]4号)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农科教发[2010]5号),2010年和2011年我部分两批组织开展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布局和遴选工作。
经过申报、评审和公示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发布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指南、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编制建设方案、专家组论证建设方案以及总体平衡等工作环节,确定了由33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83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51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30个“学科群”的组成框架(见附件)。
为加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着眼全局,提高认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日益迫切。
以联合协作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科技资源使用效益和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为目标,全面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以“学科群”为组建单元,按照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三个层次建设,目标是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促进基地、人才、项目相配套,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有关单位要从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角度,进一步增强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理解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大意义。
大型藻类规模化养殖水域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估算

结 果
表明, 该 区域 表层 海 水 DI C、 HC O  ̄、 C O; 一及 C O 2 的年 平均 浓度 分 别 为 2 0 2 4 . 8 ±1 4 7 . 01 8 4 2 . 4±
1 3 2 ・ 1、 1 7 0 ・ 0 ±4 2 . 8和 1 2 . 4 ±2 . 5/ , mo l / L 。养 殖 区与非养 殖 区之 间 D I C、 Hc ( ) { 浓度 差异 不显 著( P
—
o r g a n l c c a r b o n( DI C) s ys t e m p a r a me t e r s a n d a q u e o us pCO2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Re s ul t s s h o we d
蒋 增 杰 方建 光 韩 婷 婷 李加 琦 毛 玉泽 王 巍
( 农 业 部 海 洋 渔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重 点 实 验 室 中 国水 产 科 学 研 究 院 黄 海 水 产 研 究 所 碳 汇 渔 业 实 验 室 , 青岛 2 6 6 0 7 1 )
摘 要
选择 山东俚 岛湾 大型藻 类养殖 水域作 为研 究 区域 , 根据 2 0 1 1年 4 、 8 、 1 0月和 2 0 1 2年 1月
,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Fi s h e r y S e i e n c e s Ca r b o n - S i n k F i s h e r i e s I . a b o r a t o r y,Qi n g d a o 2 6 6 0 7 1 )
4个航 次的 大面调 查获得 的 p H、 总碱 度 ( T A) 、 叶绿 素 a等 基 础数 据 , 分 析 了该 区域表 层 海 水溶 解 无 机碳( DI C ) 体 系各分 量的浓 度 、 组成 比例 及 时 空 变化 特征 , 估 算 了海一 气界 面 C O 。 的 交换 通 量
农业部公告第1612号――关于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公告

农业部公告第1612号――关于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1.07.15
•【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612号
•【施行日期】2011.07.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科技
正文
农业部公告
(第1612号)
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农科教发[2010]4号)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农科教发[2010]5号),2010年和2011年我部分两批组织开展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评审工作。
经过发布指南、申报、遴选、论证和公示等工作环节,确定了由33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83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51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30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现予以公布。
附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附件: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农业部2010年3月目录一、规划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取得的成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建设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建设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与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建设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黄海所创新平台一览表67个

黄海所创新平台一览表(67个)
院功能实验室
(1)黄渤海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功能实验室王俊
(2)海洋渔业资源评估技术功能实验室赵宪勇
(3)渔业生物资源分子生态学功能实验室庄志猛
(4)黄渤海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功能实验室曲克明
(5)海水鱼类基因资源发掘与遗传改良功能实验室陈松林
(6)海水养殖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功能实验室刘萍
(7)水产多性状复合育种功能实验室孔杰
(8)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功能实验室黄倢
(9)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功能实验室王印庚
(10)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功能实验室方建光
(11)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养殖技术体系功能实验室柳学周马爱军
(12)海水健康养殖与质量控制功能实验室李健
(13)海洋经济藻类功能实验室叶乃好
(14)海水养殖动物营养生理功能实验室梁萌青
(15)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功能实验室郝建华
(16)药物与环境污染物生物安全性评价功能实验室翟毓秀
(17)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功能实验室周德庆
(18)设施渔业模拟与控制功能实验室关长涛
(19)渔业信息资源研究功能实验室常青
院功能实验室建立时间为2009年12月。
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渔
业
信
息
与
战
略
的经 济性 状 , 提纯 和复壮 鱼类 品种 J 。
兴国红鲤 ( C y p r i n u s c a r p i o v a r . s i n g u o n e n s i s )
好、 适 应 性 强 等 优 良 性 状 的 新 品 种一 长 丰 鲢 ( C h a n g f e n g s i l v e r c a r p ) … 。在 海水 鱼类 选择 育种
品种选 育 提供 理论 依据 与参 考 。 关键 词 :鱼类 ; 育种 ; 技 术
中 图分 类 号 :S 9 6 2 . 1 文 献标 识码 :A
近 年来 , 我 国的渔 业 产 量 和养 殖 规 模 一 直 居 世界首位 , 但从 总体 上来 看 , 依然 需要 高效 、 优
摘
要 :我 国海淡水鱼类近 5 0 0 0 种, 其 中海水鱼约 占三分之二, 淡水鱼约 占三分 之一 , 鱼类
养殖种类数 由6 0年代的十多种增加到 目前的百种左右 , 养殖产量也得到相应提高。建立先进 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 台、 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种苗质量对促进水产 养殖业 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阐述 了鱼类遗传育种 的技术及其 当前的发展动态 , 分 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 中的应用概况 , 探讨 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 , 旨在为鱼类新
杂交育种方法外 j , 还发展 了辐射诱变育种、 化
收稿 日期 :2 0 1 2— 1 1 —1 9
修 回 日期 :2 0 1 3—0 1 —2 0
基 金项 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建设 专项资金 ( C A R S一5 0一G O 1 ) 资助 ; 国家 8 6 3计划 ( 2 0 1 2 A A 1 0 A 4 0 8—8 ) 资助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 院所基本 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2 0 6 0 3 0 2 2 0 1 2 0 0 5 ) 作 者简 介 :邹杰 ( 1 9 8 6一) , 男, 硕 士生 , 研究方 向 : 鱼类遗传育种 。E — m a i l : z o u j i e 8 6 9 7 @1 6 3 . c o n r 通 讯作者 :马爱军 ( 1 9 7 1 一) , 女, 研究 员 , 博士生导 师。E — m a i l : m a a j @y s f r i . a c . c a
裸盖鱼幼鱼工厂化养殖试验

裸盖鱼幼鱼工厂化养殖试验曹栋正;陈四清;王贞杰;王有廷;刘长琳【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幼鱼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和分析其生长特征.在地下海水温度(10.42±0.45)~(13.65±1.22)℃的条件下,经过210 d的养殖试验,裸盖鱼幼鱼由初始平均体重(33.27±5.82)g增长到(805.20±113.79)g,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193.42±29.23)g/月,平均日增重量(3.68±0.61) g/d,最大日增重量(6.45±0.97) g/d.裸盖鱼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7 4 L2.9436(R2 =0.973 1).水温对裸盖鱼幼鱼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均有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养殖水温为(11.32±0.75)~(12.68±0.92)℃,与1龄以上裸盖鱼的最适水温基本一致,在该水温范围内,裸盖鱼幼鱼生长迅速,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研究表明,裸盖鱼喜低温,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显著,是极具开发前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期刊名称】《渔业现代化》【年(卷),期】2016(043)003【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裸盖鱼;幼鱼;生长特征;水温;增重【作者】曹栋正;陈四清;王贞杰;王有廷;刘长琳【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5619;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21裸盖鱼(Anoplopomafimbria)的体型与鳕鱼相似,又名黑鳕,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黑鲉亚目(Anoplopomatoidei)、黑鲉科(Anoplopomatidae)、裸盖鱼属(Anoplopoma),在北太平洋两侧的温哥华岛和舒马金群岛之间300~600 m深水海域最为常见[1-2],是一种营养丰富、价格昂贵的高档鱼类,经济价值极高[3]。
中国鳎亚目鱼类的研究进展

2
鳎亚目鱼类的研究现状
中国对鳎亚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鳎科 , 包括
半滑舌鳎、宽体舌鳎、中华舌鳎、短吻红舌鳎和日 本须鳎 (Paraplaguisa japonica) 等 , 以及从国外引进 的 鳎 科 的 欧 洲 鳎 (Solea solea) 和 塞 内 加 尔 鳎 (Solea senegalensis)等。 早期对鳎亚目的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研究 , 包括 分类、资源、年龄与生长、摄食习性和食性等方面。 60 年代初郑葆珊等 [5] 对条鳎属进行了重新定义 , 并 对其分布及种类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 杨东莱等 [6-10] 对舌鳎科的半滑舌鳎、短吻红舌鳎、宽体舌鳎以及 窄体舌鳎 ( C. gracilis ) 等生物学特征 , 包括年龄、生 长、个体繁殖力和形态特征等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 研究与报道。对鳎亚目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 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 姜言伟等 [11]对渤海半滑舌
Marine Sciences / Vol. 38, No. 12 / 2014
143
续表 科 舌鳎科 属 舌鳎属 种名 22. 半滑舌鳎 (C. semilaevis) 23. 黑鳃舌鳎 (C. roulei) 24. 小鳞舌鳎 (C. microlepis) 25. 窄体舌鳎 (C. gracilis) 26. 褐斑三线舌鳎 (C. trigrammus ) 27. 短吻三线舌鳎 (C. abbrevistus) 28. 紫斑舌鳎 (C. purpureomaculatus) 29. 东亚单孔舌鳎 (C. itinus) 无线鳎属 31. 西方细纹无线鳎 (S. hondoensis) 32. 九带无纹鳎 (S. novemfasciatus) 分布 厦门附近到东海、黄海及渤海 , 在黄渤海较常见 海南、广西、广东到舟山群岛以南等近海 中国台湾 (罕见 ) 珠江口附近到河北、辽宁等近海及江河下游 广西、海南、广东到台湾、福建及浙江等海区 东海、黄海到渤海 , 少数可达珠江口附近 海南东北到东海及黄、渤海 (在北方较常见 ) 粤西到粤东及中国台湾东北部 东海东南部 中国台湾西南部东港海区 , 很罕见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72
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南)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73
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74
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第八类:动物疾病(13个)
75
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扬州大学
76
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5
农业部闽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6
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7
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二类:作物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22个)
8
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9
农业部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91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
92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93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94
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67
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68
农业部动物生殖生理和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七类:动物生理与营养和饲料(6个)
69
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牛明香王俊**(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河口生态系统一方面能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和较多的经济产出,但同时也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合理评价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了解河口生态系统现状,为可持续利用河口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健康内涵以及健康标准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系统论述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指标筛选原则以及主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概述了RS 和GIS 技术在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开展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还需要在概念、影响机理、空间尺度选取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890(2014)7-1977-06Review on estuary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NIU Ming-xiang ,WANG Jun **(Key Labo-rat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i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Fishery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FREE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Qingdao 266071,Shandong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33(7):1977-1982.Abstract :Estuary ecosystem is usually productive and can provide diverse ecosystem services ,however ,it is vulnerable to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Effective assessment of estuary eco-system health can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system.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ories on health assessment of estuary ecosystem ,e.g .characteristics ,conception and criterion ,and summarized the index ,technology and evaluation models as well as the rules for index choosing in the present applications.The technology of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ere additionally emphasized.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the health assessment of estuary ecosystem ,we proposed a possi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New technologies along with the concept ,impact mechanism and spatial scale setting were suggest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es of estuary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Key words :estuary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50)、黄海水产研究所级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603022013001)、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CB951204)和农业部黄渤海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资助。
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限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检出"日本也限定了其中 A 种第 A 代喹诺酮类药物的 基本接轨#
表 !"部分国家或地区规定的喹诺酮类水产品中最大残留限量 QTN-
D2B#!"D7.E2J8E,E -.183,.>8E801 MGK1 5:=,8/5>5/.2=,208@;-53,@018/15E.@5,/0-8.15--.985/1
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限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赵付文刘志鸿荣小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CC"%#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在水产品领域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水产动物的药物残留危害问题越来越 突出"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及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文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限量及水产品中喹诺 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其中 gUN(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度$灵敏度及准确度)gUN(GQ7 DQ7 方法分析线性范围 较广$特异性强及能准确地对微量兽药多种残留组分同时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具有进样量小$分离度高及分析成本低 的特点# 本文旨在为开展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研究及为水产品中多种喹诺酮类药残的检测标准方法制定提供参 考# %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A$ G'%( 关键词!水产品)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 中图分类号!7$FB9$'&&&文献标志码!J&&&文章编号!!"BF G#$AA&!"#$'"' G""A$ G#"
大菱鲆选育家系抗鳗弧菌性能

中国水产科学 2014年5月, 21(3): 484−493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3-07-08; 修订日期: 2013-10-18.基金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CARS-50-01).作者简介: 马爱军, 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水鱼类增养殖. Tel: 0532-********; E-mail: maaj@DOI: 10.3724/SP.J.1118.2014.00484大菱鲆选育家系抗鳗弧菌性能马爱军1, 郭建丽1, 2, 王新安1, 黄智慧1, 王婷1, 商晓梅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266071;2.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 大连116023摘要: 基于家系选育技术开展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抗鳗弧菌病选育研究, 从2010年构建的37个选育二代家系中选择成活率高的30个家系进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感染实验, 开展对鳗弧菌的抗病性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家系间抗鳗弧菌感染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P <0.05); 30个家系中, 鳗弧菌感染后, 12个家系的存活率达到65% 以上, 其余家系的存活率则低于65%; 通过bCOX 回归分析, 计算各家系的优势比, 优势比最高的5个家系的存活率达到65% 以上; 对各家系的成活率、优势比和死亡历时差4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优势比最高且存活率达到65% 以上的5个家系聚为一类。
综合感染家系的高成活率、高优势比以及聚类分析的结果, 选育出5个抗病力较强的优良家系。
选育出的抗病力较强的家系可做为抗鳗弧菌选育的核心育种群体, 为抗鳗弧菌病的传代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大菱鲆; 家系; 选育; 抗病力; 优势比中图分类号: S9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4)03−0484−10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为原产于欧洲大西洋东北部沿海的大型底栖鱼类, 具有耐低温、生长快、食性广和口感独特等优点[1]。
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培养及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病理特征

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培养及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病理特征国子娟;王印庚;荣小军;廖梅杰;郭华荣;韩倩【摘要】为深入了解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致病机理和体外培养的对虾细胞对WSSV的敏感性,实验以1.5 ×L-15培养基培养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待细胞形成单层后接种WSSV,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病毒后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使用1.5 ×L-15培养基培养对虾淋巴组织,3h 后可观察到有细胞迁出,并能迅速形成单层,36 h后细胞的迁出汇合率可达80%,且能存活20 d以上.接种WSSV 24 h后,出现病变的细胞变圆、漂浮,细胞之间的网状结构消失,最后细胞破碎、溶解;接种WSSV 48 h后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的细胞核深染,且变形、膨大;电镜下,细胞核内含大量成簇分布的杆状病毒,细胞器被挤向细胞边缘,细胞膜轮廓模糊.研究表明,纯化的病毒粒子接种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能够使其产生明显病理变化,证明了WSSV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具有感染力,并且可在淋巴细胞中增殖.【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4(038)004【总页数】9页(P584-592)【关键词】刀额新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淋巴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感染;病理【作者】国子娟;王印庚;荣小军;廖梅杰;郭华荣;韩倩【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4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虾养殖业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沿海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效果

A b s t r a c t : S p o t t e d k n i f e j a w ( O p l e g n a t h u s p u n c a t u s )i s o n e o f t h e n e w ma r i n e i f s h e s i n C h i n a ,a n d t h e r e a r e f e w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d i s e a s e s o f S p o t t e d k n i f e i a w. O u t b r e a k s o f A m y l o o d i n i u m o c e l l a t u m we r e r e p o r t e d i n a i f s h h a t c h e r y
摘 要 : 斑石鲷是 海水养殖鱼类新 品种 ,对 其病 害的研 究较 少。2 0 1 4年 7月和 2 0 1 5年 5月 国内某斑石 鲷育苗
场暴发 卵鞭 虫病 ,导致幼鱼 大量 死亡,造成 了较 大的经济损失。为 了安全 、有效地 防治该 病,开展 了硫 酸铜 对
斑石鲷 幼鱼 的急性毒 性 实验 以及对 眼点淀粉 卵涡鞭 虫的杀灭实验 。在水温 2 3 ~ 2 5℃、盐度 3 0 、体积 2 0 L的养 殖海水 中,采用静水试验 法,对平均全长 4 c m 的健康 斑石 鲷幼鱼进行硫 酸铜急性毒性 实验 ,得 出 C u S O ・ 5 H, O
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

第34卷第1期 渔 业 科 学 进 展 Vol.34,No.12 0 1 3年2月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Feb.,2013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与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唐启升1 方建光1 张继红1 蒋增杰1 刘红梅2(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碳汇渔业实验室,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64003)摘 要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自然波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最具代表性。
它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生态系统产出质量下降,如个体较大、营养层次较高、重要的底层经济种类被个体较小、营养层次较低、中上层及经济价值低的种类所替代。
研究分析表明,在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受控于多因素作用的控制机制,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并难以甄别和管理。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是应对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显著变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文内论述了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科学基础,介绍了在黄海桑沟湾构建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及其效果,评估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碳收支与生态服务功能。
最后,在结语中指出:展望未来,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发展需要特别予以关注,需要得到更多基础研究的支持。
除了进一步加强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和区域生态学研究,还需要加强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动力学过程研究,关注海洋酸化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及其应采取的适应性对策。
关键词 近海生态系统 多重压力胁迫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 适应性管理对策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中图分类号 S917.4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0-7075(2013)01-0001-11Impacts of multiple stressors on coastal ocean ecosystems and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TANG Qi-sheng1 FANG Jian-guang1 ZHANG Ji-hong1JIANG Zeng-jie1 LIU Hong-mei 2(1 Key Laborat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ies,Ministry of Agriculture,Yellow Sea Fisheries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Carbon-Sink Fisheries Laboratory,Qingdao 266071)(2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64003)ABSTRACT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the coastal ocean ecosystems have changed greatlyunder the multiple stressors(including over-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climate change such asglobal warming and natural fluctuations,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 which,the Yellow Sea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11CB40980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3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6074)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48)共同资助收稿日期:2013-02-02;接受日期:2013-02-18作者简介:唐启升(1943-),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研究。
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效果

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效果范超;史成银【摘要】斑石鲷是海水养殖鱼类新品种,对其病害的研究较少。
2014年7月和2015年5月国内某斑石鲷育苗场暴发卵鞭虫病,导致幼鱼大量死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安全、有效地防治该病,开展了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以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实验。
在水温23~25℃、盐度30、体积20 L 的养殖海水中,采用静水试验法,对平均全长4 cm的健康斑石鲷幼鱼进行硫酸铜急性毒性实验,得出CuSO4·5H2O对斑石鲷幼鱼的安全浓度为2.22 mg/L;用浓度为0.10~0.70 mg/L的CuSO4·5H2O无菌海水溶液,在25℃恒温条件下处理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涡孢子和包囊体,结果发现0.40 mg/L的CuSO4·5H2O可完全杀灭涡孢子,0.70 mg/L的CuSO4·5H2O可完全抑制包囊体的分裂。
因此,在防治斑石鲷幼鱼卵鞭虫病时,CuSO4·5H2O的安全有效使用浓度为0.70~2.22 mg/L。
该研究为育苗生产中有效防治斑石鲷卵鞭虫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Spotted knifejaw(Oplegnathus puncatus)is one of the new marine fishes in China,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diseases of Spotted knifejaw. Outbreaks ofAmyloodiniumocellatum were reported in a fish hatchery in July 2014 and May 2015,which resulted in mass mortality of hatchery-reared Spotted knifejaw juveniles and large financial loss.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Amyloodiniumocellatum safely and efficiently,acute toxicity test of copper sulfate(CuSO4) towards Juvenile Spotted knifejaw was conducted and the eradication effect of CuSO4 on Amyloodinium ocellatum was also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healthy Spottedknifejaw juveniles(about 4 cm in average total length)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cute toxicity of CuSO4. Through hydrostatic test,results showed safe concentration of CuSO4·5H2O towards Spotted knifejaw juveniles was 2.22 mg/L,under conditions of 20 L seawater,water temperature of 23~25℃ and salinity of 30. Treated by sterile sea water containing copper sulfate(water temperature of 25℃,CuSO4·5H2O concentration of 0.10~0.70 mg/L),dinospores ofAmyloodiniumocellatum could be completely killed by 0.40 mg/L of CuSO4·5H2O and the divisionof tomonts could be entirely inhibited by 0.70 mg/L of CuSO4·5H2O. Hence,the safe and effective concentrati on of CuSO4·5H2O used to cure Amyloodiniosis of Spotted knifejaw juveniles was 0.70~2.22 mg/L. This study provided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myloodiniosis of Spotted knifejaw juveniles.【期刊名称】《中国动物检疫》【年(卷),期】2016(033)011【总页数】5页(P98-102)【关键词】斑石鲷;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硫酸铜;急性毒性;安全浓度【作者】范超;史成银【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2.2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俗称黑金鼓。
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研究

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研究刘滨;刘新富;张跃峰;刘晃;黄滨;高莹莹【摘要】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是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通过建立稳定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系统,分别施加100、200、300、500、800、1000、1500、2000、3000、5000和10000 Hz的正弦波声音刺激信号,并应用该系统检测20条体长为32~35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觉阈值.结果显示:该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系统获得的响应为听觉电生理反应,所有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频范围为100~5000 Hz,其中最适听频范围为100~2000 Hz,最敏感声音频率为300 Hz,听觉阈值约为75.8 dB.根据得到的平均听觉阈值,构建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性脑干反应听力曲线.研究表明:研究获得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及曲线对于研究噪声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石斑鱼的动物福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评估噪声对石斑鱼影响的直接试验数据,也能为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间接参考.【期刊名称】《渔业现代化》【年(卷),期】2019(046)001【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听性脑干反应;听力曲线【作者】刘滨;刘新富;张跃峰;刘晃;黄滨;高莹莹【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市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市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星仪器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200092;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市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市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虎龙斑,隶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是以鞍带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称龙趸)为父本棕点石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俗称老虎斑) 为母本进行杂交而产生的子一代,因其体表布满黑褐色,形似珍珠的斑点而得名。
莱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莱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张波;吴强;金显仕【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年(卷),期】2013(034)002【摘要】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对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对采集的20种鱼类4 854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菜州湾鱼类群落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鱼食性、杂食性和广食性5种食性类型,其中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是莱州湾各月份鱼类群落的重要食性类型,钩虾和双壳类等底栖动物饵料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秋末和初春的莱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食性类型单一;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群落的食性类型逐渐变得丰富.分析表明,莱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利于增殖放流品种后期的生长存活,建议跟踪调查增殖放流点周边海域的食物关系和饵料基础,同时结合多学科调查,选择最佳的增殖放流地点和时间,才能切实有效地保证增殖放流的效果.【总页数】9页(P1-9)【作者】张波;吴强;金显仕【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9【相关文献】1.莱州湾鱼类群落优势种生态位 [J], 李凡;徐炳庆;吕振波;王田田2.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J], 孙鹏飞;单秀娟;吴强;陈云龙;金显仕3.莱州湾鱼类群落同功能种团的季节变化 [J], 李凡;徐炳庆;马元庆;吕振波;王田田4.莱州湾春季鱼类群落关键种的长期变化 [J], 杨涛;单秀娟;金显仕;陈云龙;滕广亮;魏秀锦5.闽江口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探究 [J], 沈忱; 李军; 康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梭子蟹定置三重刺网设计与试验

梭子蟹定置三重刺网设计与试验孙中之;李显森;都松军;朱建成;孙珊;尤宗博【摘要】根据捕捞目标的生物学习性和体型特征,设计了一种捕捞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专用定置三重刺网并进行了生产试验。
所设计的刺网主尺度为50.00 m ×1.08 m,上纲长50.00 m,下纲长66.00 m;内网衣规格为1200目×18.5目,目大120 mm;外网衣规格为200目×2.5目,目大500 mm。
2015年9月4—26日在莱州湾渔场进行了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新刺网所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为175.69 g,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1.61 kg/(片·次),主捕率高,其中梭子蟹产量占总渔获量的99.31%。
新设计的刺网,下纲比上纲长32%,网衣底部较松弛,提高了网衣对梭子蟹的缠络性能,因而提高了捕捞效率;内网衣网目较大,利于释放幼鱼,网高较低,减小了捕获中上层鱼类的几率,因此,兼捕率较低,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
%A set of trammel net for the capture of swimming crab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in field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habit and b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species.The designed fishing gear has a principle dimensions of 50 .00 m ×1 .08 m with a 50 m head rope and a 66 m bottom rope.The size of the one inner net suit is 1 200 mesh ×18.5 mesh with a mesh size of 120 mm and that of the two outer net suits is 200 mesh ×2.5 mesh with a mesh size of 500mm.From 4th to 26th September 2015, the designed fishing gear was used to catch swimming crab in Laizhou Bay.The CPUE of the designed net was 1.61 kg/webbing and the mean body weight of swimming crabs caught was 175.69 g.Swimming crab, as the main species of the catching,accounted for 99.31% of the total catch.The bottom of the net suits of the designed net is loose because the bottom rope is 32 percent longer than the head rope, and this characteristic improves the binding performanceon the swimming crab and thus the catching rate.The bigger mesh size of the inner net suit and the lower height of the designed net increases the releasing rate of young fishes and reduces the catching of pelagic fishes, respectively.The low fish catching rate of the designed net is very benefici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期刊名称】《渔业现代化》【年(卷),期】2016(043)002【总页数】6页(P39-44)【关键词】梭子蟹;定置三重刺网;设计;试验【作者】孙中之;李显森;都松军;朱建成;孙珊;尤宗博【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山东省寿光市渔船渔港监督管理站,山东寿光262714;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71.4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梭子蟹、枪蟹,具有昼匿夜出的习性,多在夜间觅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对4种大型水母的捕食行为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对4种大型水母的捕食行为刘春胜;庄志猛;陈四清;刘长琳;赵鹏;陈昭廷【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
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 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 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 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
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filefish Navodon septentrionalis to Aurelia aurita was observed before. Here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re were also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lefish and other jellyfish species. We explored the predatory behaviors of filefish to four species of giant jellyfish, including Rhopilema esculentum, Nemopilema nomurai, A. aurita and Cyanea nozakii, under laboratoryconditions. We also studied the prey selection of filefish among jellyfish species of R. esculentum and A. aurita, and sand lance. Filefish weighted (215±20) g actively preyed on all four jellyfish species, and its daily medusae consumption of A. aurita, R. esculentum, C. nozakii, and N. nomurai was 150.7±18.6, 129.7±11.6, 120.0±19.3, and 92.5±11.3 g/fish respectively. It was the medusae biomass, not the bell diameter that affected the daily consumption when medusae of A. aurita and R. esculentum were fed to filefish. All medusae were preyed when their biomass was below the maximum consumption of filefish. Filefish did not prey more than the daily maximum consumption even if the medusa exceeded the maximum consumption, however, the remaining medusae all died because their tentacles and edges of umbrella were eaten. Filefish showed prey preference for jellyfish when sand lance was fed along with medusae of A. aurita and R. esculentum, and the daily consumption of A. aurita and R. esculentum was only reduced by 20.2% and 16.9%. These results should contribut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fish population and giant jellyfish blooms in Chinese coastal areas.【总页数】9页(P30-38)【作者】刘春胜;庄志猛;陈四清;刘长琳;赵鹏;陈昭廷【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8【相关文献】1.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鱼皮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J], 郁迪;丁冬各;王斌2.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鱼头酸溶性与酶溶性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J], 赵玉勤;王玉梅;王斌;迟长凤;丁国芳3.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CYP19a基因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J], 张冬茜;温海深;钱焜;迟美丽;倪蒙;步艳;丁玉霞4.2000年东海区黄鳍马面鲀Navodon modestus(Günther)资源动态分析与展望[J], 严利平;陈卫忠5.1992年绿鳍马面鲀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Gunther)渔情概况及渔获量波动原因的探讨 [J], 郑元甲;陈卫忠;刘松;宓崇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依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工作规则》,结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农业部组织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针对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材料,科技创新能力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组建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依照“科学规划、集成共享、提升能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高水平科技条件共享平台,研究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地方重点重大科技项目,有能力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
重大海洋渔业科学问题,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与管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提出学科群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
结合黄、渤海生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现状,面向全国,以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种质资源与健康养殖”、“海洋产物资源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三大科研平台形成学科优势,造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突破海洋渔业科技前沿领域和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中心。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下设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与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海水养殖病原生态学与环境修复、海水健康养殖技术与碳汇渔业、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等五个研究单元。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动力学:掌握渔业资源动态,阐明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机理,建立生态系统水平渔业资源管理理论。
2.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与重要性状遗传改良:开展我国重要海水养殖生物遗传多样性和单性苗种培育、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研究,建立海水养殖动物细胞培养和精子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培育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的海水养殖优良品种。
3.海水养殖病原生态学与环境修复:开展海水养殖动物的分子流行病学、病害控制的生态机制和技术途径、海水增养殖生态环境变化规律、退化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与调控技术研究。
4.海水健康养殖技术与碳汇渔业:集成创新养殖容量评估技术、增养殖设施与工程技
术,构建环境友好型高效养殖模式,研究海水养殖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构建增养殖系统碳汇扩增技术。
5.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开展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应用基础研究,创造新型生物催化剂、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完善海洋微生物与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重点实验室主任职责:全面负责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财务开支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八条重点实验室设秘书1名,协助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
第九条重点实验室实行民主决策的室务会会议制度,室务会由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各研究单元负责人和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重点实验室室务会职责:提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研究方向和工作计划,拟定开放课题指南,研究确定绩效考核等重大事宜。
第十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咨询决策机构,由25位委员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学术委员会职责:指导监督实验室主任按照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发展规划开展工作,评价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等。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会议,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
第十一条重点实验室建立网站,与4个区域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连接,加强数据共享,并将所有相关资料和数据向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提供。
第四章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
第十二条根据重点实验室科研与条件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实施大型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和自主研制,以不断提高实验室装备水平、加快科研产出步伐。
建立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单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协作共享平台,并对学科群内开放;制定“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与共享方案”,通过创新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管理机制,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第十三条重点实验室围绕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设立开放课题,主要面向本学科群内科技人员开放。
第十四条重点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与各区域性(专业型)重点实验室建立科技合作与互访交流制度,通过不定期、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凝练研究方向、设计重大科技合作计划、联合申报重大项目,解决科研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不断加强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重点实验室讲学、开展短期工作、联合指导研究生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重大科技计划,联合申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第五章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十五条重点实验室人员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
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
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
在保持固定人员规模框架内,根据学科岗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围绕实验室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稳定和吸引专业人才优惠政策;注重发挥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的科技领军作用,打造具有明确主攻方向、梯队结构合理和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科学优化和改善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
第十六条重点实验室人员实行聘任制。
固定人员聘任由实验室主任根据科研工作的需求提出,经室务会会议讨论通过后聘任;流动人员由研究单元负责人根据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由实验室主任核准同意,人员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第十七条重点实验室研究单元负责人职责:参与实验室主要政策方针的决策,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提出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课题申请;负责制定重大合作项目的研究计划与组织实施,并履行固定研究人员岗位职责。
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参与实验室组织各级研究课题申报和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实验室在研究经费、人力资源、仪器条件以及相关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支持;按时完成实验室分配的科研任务,及时向实验室提交所需的实验数据和资料;发表科研成果时按实验室的规定署名和标注,并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重点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人才培养,定期选派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中、短期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并借助学科群内部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以明确的前沿科研方向为先导,在培养过程中储备优秀人才。
第六章经费管理
第十八条重点实验室公共经费主要用于日常运行、公共仪器设备维护和更新,组织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设立开放课题等。
第十九条重点实验室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务和审计监督。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知识产权、安全、保密、档案管理、学风建设等按国家、部门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规章制度汇编》的相关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