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合集下载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她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她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她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她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她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她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得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她(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她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与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她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她十、无急性症状得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她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得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她(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得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得分类方法,随着研究得深入与检查治疗技术手段得进步,对脑血管病得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得需求。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血管炎: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血管炎: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血管炎: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导读: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指一类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血管病,出现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渗出以及管腔内血栓形成,在炎症后期出现血管壁的纤维化和动脉瘤形成或血管的机化闭塞,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包括炎症对血管的直接损害,以及血管壁损害后导致的脑组织梗塞和出血。

……尽管包括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多发性硬化在内的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和免疫异常有关,但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是指一类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血管病。

此病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首次描述,其发病原因除极少数和微生物的直接感染有关外,多数血管炎可能由微生物感染所诱发的自身免疫异常导致。

出现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渗出以及管腔内血栓形成,在炎症后期出现血管壁的纤维化和动脉瘤形成或血管的机化闭塞,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包括炎症对血管的直接损害,以及血管壁损害后导致的脑组织梗塞和出血。

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活检和血管造影。

在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中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动脉炎是一个比较广泛被采用的诊断;限局性中枢神经系统动脉炎强调病变局限于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或巨细胞性动脉炎强调部分患者的血管炎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性病理改。

良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反映出部分病人病情比较轻微。

按发病原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基本分为4类:(1) 感染性血管炎,包括梅毒性血管炎、细菌性血管炎、真菌性血管炎和病毒性血管炎。

(2) 原发性血管炎,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结节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TAKAYASU综合征、Wegner肉芽肿、淋巴细胞性动脉炎、过敏性动脉炎。

(3) 继发性血管炎,为系统性或全身疾病引起所引起,包括自身免疫病合并血管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重叠性胶原病和干燥综合征) 以及感染、药物和肿瘤相关的过敏性血管炎。

(4) 不能分类的血管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血栓闭塞性血管炎、Moya-Moya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Cogan综合征、孤立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及文献复习

神经病学‘j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年6月第7卷第2期J N e urol N euror ehabi l,J u ne2010,V01.7,N o.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及文献复习短篇陈刚1,孙燕1,杨烁慧2,俞晓飞1,潘卫东1(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上海201203)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工程师。

因“言语不利伴短暂性意识模糊1周”于2010年7月10日收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

患者于1周前剧烈运动后,突感双下肢乏力,并伴有言语不利、短暂性意识模糊及咽痒感。

无恶心、呕吐、眩晕等不适症状,即至我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73×10’/L,中性粒细胞51.8%,红细胞5.15×10”/L,血红蛋白159.5g/L,血小板284×109/L。

头颅C 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考虑短暂性缺血发作(t r a ns i ent i s chem i c at t ack,T I A)合并感染可能,给予抗生素、中药活血化瘀通络等治疗。

治疗后,咽痒感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言语不利及偶发的短暂性意识模糊。

入院时,患者诉肢体偶有麻木感,发作性言语不利,舌体僵硬感,无恶心、呕吐、眩晕等不适症状。

患者近4月来常有短暂性眩晕感并伴有剧烈头痛发作,可自愈且无后遗症,未进行正规治疗。

既往有血压升高病史,最高160/90m m H g,未明确诊断高血压,平时不服用药物,未监测血压。

有脂肪肝史2—3年。

否认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肝炎、结核等病史。

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体温37℃、心率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5/85m m H g。

神清,形体偏胖,口齿欠清,自主体位。

查体合作,应答略慢但尚切题,水平眼震(+),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双耳听力初测正常;双侧提腭好,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存在。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标准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标准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
识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或持续存在。

2.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发现皮质和皮质下单发或多发
形态多样的梗死灶、出血灶或占位病灶,这些病灶可能是由于血管炎引起的血管堵塞或出血所致。

3.脑动脉成像检查可以发现血管的狭窄和扩张相间,呈串珠样改
变,高分辨MRI可以显示血管壁长节段向心性增厚及环形强化等异常表现。

4.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可以发现血管透壁性损害及血管破坏性炎性
反应等异常表现,这有助于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5.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
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35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鉴别诊断及其研究进展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35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鉴别诊断及其研究进展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35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鉴别诊断及其研究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为正确选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1、下列属于中枢神经血管炎的一项是()
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B、结节性多动脉炎
C、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D、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E、过敏性紫癜
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B、>50%需加免疫抑制剂
C、病情危重时可用甲泼尼龙冲击
D、治疗无效时需适量增加药物剂量
E、轻症时口服激素,也可联合免疫抑制剂
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分型不包括()
A、造影阳性型
B、造影阴性型
C、脑组织型
D、脊髓型
E、临床表现及脑组织病理分亚型。

常见系统性血管炎诊疗指南(7个)

常见系统性血管炎诊疗指南(7个)

第1节大动脉炎l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

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她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她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她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她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她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她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她(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她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与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她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她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她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她(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要点
1.定义和分类:
-PACNS是指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炎,而不是与全身性结缔组
织病、感染或其他免疫疾病有关的继发性血管炎。

-根据病理学表现,PACNS可分为血管壁浆液型、淋巴细胞性和坏死
性三种类型。

2.临床表现:
-PACNS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是急性(短时间内出现),也可以是
慢性(数月至数年才出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认知功能障碍、癫痫、意识障碍等。

3.诊断:
-PACNS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和脑脊液检查等多方面的资料。

-MRI可以显示脑部血管的异常信号,脑脊液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并发现炎症细胞等指标。

-病理学检查是PACNS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通常需要侵入性的脑活
检手术。

4.治疗:
-首先要确定PACNS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高剂量的静脉脉冲用法甲泼尼龙(IVMP)是PACNS的常规初始治疗。

-对于IVMP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细胞毒药物(如
环磷酰胺)作为维持治疗。

-对于合并有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等并发症的患者,应予以相应的对
症处理。

5.随访和预后:
-PACNS的预后依赖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等因素。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的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指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指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细菌侵犯出现的脑部临床表现),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临床表现),脓肿以及蠕虫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如脑(脊)膜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无菌性脑膜炎有时用来指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症,但也可由自身免疫反应(如发生多发性硬化)、药物副作用(如布洛芬)或骨髓腔注入化学物质引起。

脑炎是脑组织的炎症,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脓肿是局限的感染,可在身体各部位形成,包括脑。

细菌和其他感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可由血行感染或直接感染通过穿通性外伤、手术或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入颅。

病理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同一病原体可以引起轻的、反复的甚至致死的疾病,也可以不引起疾病。

血液中的蛋白不能轻易地弥散进入CNS,因此不利于抗体的产生。

脑脊液(CSF)正常时可见到IgG及IgA但无IgM,因为IgM分子量要大些。

体液免疫反应,往往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

这种反应常在血管内进行,导致神经组织内或邻近组织的严重的血管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CNS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及机体的反应可表现(1)化脓性炎性反应,常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2)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如由于斑疹伤寒;(3)出血性反应,见于炭疽及某些病毒感染时;(4)组织细胞及肉芽肿性反应,见于慢性炎症过程。

髓鞘破坏CNS感染时常有髓鞘的破坏:髓鞘的破坏可继发于神经元的受损,即神经元溶解性脱髓鞘(neuronolyticdemyelination),另外一种称为轴周脱髓鞘(periaxialdemylination)。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

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要点】: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2.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 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5. 原因未明的脑梗死:附2: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

1. 脑分水岭梗死:2. 出血性脑梗死:(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要点】: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2)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压比健侧低20mmHg 以上,或锁骨上窝可闻及动脉杂音;(3)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或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液逆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ph i s . G lc c rio d a d i y orbop y u o o tc i n mm u s pr s a tt r py m a e b n fca o a to a int. no u e s n he a y b e e iilf r p r fp te s
摘要: 中枢 神 经 系统 血 管炎 有继发 性 和 原发 性 。 它 可继 发 于 感 染 、 药物 、 瘤 和 系统 性 疾 病 。原 发 性 中枢 神 经 系统 血 管 炎 病 肿 因和 发 病机 制 不 明 。临床 表现 为 头 痛 、 灶 性和 弥散 性神 经 系统 症 状 和 体 征 。主 要 靠 血 管 造 影 和 组 织 活检 来诊 断 。糖 皮 质 激 素 局 和 免 疫抑 制 剂 对部 分病 人 有 明显 疗 效 。
中枢 神 经 系统 血 管炎 表 现 为 血 管 壁 的炎 症 累及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 结 了各 种 病毒 引 起 的血 管炎 的 不 同特 点 。继发 于系 统 性 疾病 的 从 而导 致 血管 的 阻塞 或 动 脉 瘤形 成 , 进 而 引 起 缺 血 性 或 出 血 病人 除有 中枢 神 经系 统 炎 症 表 现 外 , 可 有 周 围神 经 系统 症 状 并 还 性 病 变 [ 。可 以是 继发 性 也 可 以是原 发性 。它 可 以 继 发 于各 种 如 多发 周 围神 经 痛 , 它 器 官 如 皮 肤 、 节 、 、 脏 、 】 ] 其 关 肺 肾 眼睛 也 会 系统 性 血管 病 , 由感 染 、 可 结缔 组 织病 、 物 、 瘤 等 。继 发性 血 有相 应 的 症状 和 体征 【 药 肿 1 。 管 炎 既 可影 响 中枢 神经 系统 也可 影 响周 围神 经 系 统 。原 发 性 中 3 辅助 检 查 枢 系 统血 管炎 ( r r n iio e ev u yt ,AC s pi yagis fh rossse P N ) ma t t n m 血 液 学检 查包 括 血 培养 , 核 、 肝 、 毒 、 V 抗 体 检 查 , 结 乙 梅 HI 是 一 种少 见 的 临床 病 理 的 改 变 , 其特 征 是 血 管 炎 可 以 伴 有 或 不 E R、 R 、 S C P 嗜酸性 细 胞计 数 、 肾功 能 、 清补 休 、 肝 血 ANA、 F等 。 R 伴 有 血管 壁 的坏 死 并 且 仅 限 于 中枢 神 经 系统 。P C ] A NS有 人 般 的 实验 室 结果 对 于确定 原 发 性 中枢 神 经系 统 血 管 炎缺 乏 足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一例报告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一例报告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一例报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壁炎症性病变,病变主要可累及脑(膜)和脊髓(膜)动静脉血管,导致血管的狭窄,缺血或出血,进而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或梗死性疾病,造成脑功能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2】,诊断相对困难。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预后。

本文总结分析近期收治的一例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资料如下。

病历资料病史患者周某某,女,78岁,住院号1801569。

因“发作性右上肢无力伴抖动6天”于2018年01月12日在我院脑病科住院。

现病史患者于2018年01月06日无明显诱因突感右上肢细颤,当时没引起重视,3分钟左右自行缓解,次日中午扫地时,突发右上肢无力,3-5分钟缓解。

01月09日到当地中医院住院治疗,遂后转到我院留观,当时无肢体无力、颤抖发作,无头晕、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及肢体偏瘫等症,无恶寒发热,病程中伴左侧头痛。

纳食欠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发现“类风湿关节炎”1年,平素无明显关节红肿疼痛、晨僵等,未服药。

有“高血压”40余年,高达190/94mmHg,平时服用“依那普利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平素口服“阿司匹林1片qd”,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无手术史、外伤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查体:T 36.5 ℃ BP110/80mmHg p75次/分 R 20次/分神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mm,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75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

脊柱关节无畸形,四肢活动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利,对答切题。

记忆力、定向力、理解力、计算力、判断力粗查均正常。

额纹对称,视野粗侧未见缺损,双眼睑无下垂,眼动可,无眼震,无口眼歪斜,双侧咽反射存,颈软,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桡骨膜反射、肱二头肌肌腱反射、膝腱反射对称引出,病理征阴性,指鼻试验阴性,跟膝胫试验阴性。

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CNSGV)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据目前的研究,可以列举一些可能的病因:1. 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被认为是CNSGV的主要病因之一。

免疫系统的紊乱导致机体攻击自身神经组织,从而导致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异常识别可能是导致CNSGV发生的原因之一。

2. 感染:某些感染性病原体可能与CNSGV的发生有关。

例如,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可以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性病变。

3. 各种系统性疾病:CNSGV与多种系统性疾病有关,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或直接损害血管壁导致CNSGV的发生。

4. 遗传因素:CNSGV可能涉及一定的遗传因素,即某些个体对特定环境刺激的易感性可能与CNSGV的发生有关。

然而,目前尚无明确的遗传学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设。

5.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损伤:某些物理或化学损伤,如脑外伤、动脉炎等,被认为可能导致CNSGV的发生。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血管壁发生变化,引起炎症反应。

6. 药物和毒物暴露:长期暴露于某些药物或毒物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发生。

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结核药物等被认为可能与CNSGV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病因仅部分解释了CNSGV的发生机制,该病的确切病因仍然不明确。

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阐明CNSGV的发病机制,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血管炎是指血管壁的炎症病变,肉芽肿性血管炎是其中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血管壁的炎症和肉芽肿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血管中的肉芽肿性炎症。

CNSGV的病因仍然不明确,但已经明确的是,CNSGV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并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The same pattern of inflammation can be due to other causes
“VASCULITIS” Look-Alikes on Cerebral Angiograph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ednisolone 1mg/kg daily (max 80mg); Reduce weekly to 10mg/day by 6 month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1. CVA 2. MS 3. Infection 4. Tumor 5. Specific / systemic vasculitis 6. Toxic 7. Leukodystrophy 8. MERRF, MELAS 9.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HYPERSENSITIVITY VASCULITIDES
--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 Drug-induced vasculitides -- Chemical vasculitides -- Essential mixed cryoglobulinemia
MISCELLANEOUS
CONDITION
AUTHO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eoplastic angioendotheliosis
Witt et al.
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norrhage
ESR, C-reactive protein
Normal ESR for man is age/2, for women is (age +10)/2.
Corrected ESR = ESR – (standard Hct-actual Hct) x 1.75. Standard Hct is 45 for man, 42 for women.
AUTOPSY
BIOPSY
SYMPTOMS OR
CASES
CASES
SIGNS
(N = 45)
(N =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ltered mentation Headache Hemiparesis Stupor or coma Dysphasia Seizures “Eye signs” Paraparesis Ataxia Fever Papilledema Weight Loss
Initial ESR (n=47)
Less than 20 mm/hr 22
21-40
14
41-60
7
61-80
3
>81
1
47% 30% 15%
6% 2%
Diagnostic studies for CNS vasculitis
TEST CT MRI
ANGIography
BIOPSY
The size is 2-300 micron.
Animal Models
Intrvanous injection of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 turkeys produced similar damage as human vasculit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 Vasculitis associated with neoplasia -- Vasculitis associated with radiation -- Cogan’s syndrome -- Dermatomyositis-polymyositis -- 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 --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 Kawasaki syndrom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
James Jinxing Wang, MD, PhD
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N Memphis, TN
jjxwangyahoo
Classification of CNS vasculitis
Ferris and Levine
Atherosclerosis
Ferris and Levine
Oral contraceptive use
Irey et al.
Hypertension
with pheochromocayes,
Postpartum
Garner et al.
-- Takayasu’s arteritis -- Temporal (cranial) arteritis
VASCULITIS ASSOCIATED WITH OTHER SYSTEMIC DISEASES
-- Behcet’s disease -- Ulcerative colitis -- Sarcoidosis --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 Kohlmeier-Degos disease
Eclampsia
Trommer, Homer, and
Migraine
Schon and Harrison
Postcoital headache (?)
Kapoor, Kendall,
Trauma
Suwanwela and
Surgical manipulati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es
PRIMARY CNS VASCULITIS
History
1922 Harbitz’s first report. 1959 Gravioto and Feigin’s extensive autopsy descriptions 1970s Primary CNS angiitis, Granulomatous angiitis of the CNS, isolated CNS angiitis. 1980s High dose steroid and Cyclophosphamide started. Prognosis is very poor without treatment. Mortality is almost 100% without treatment
INFECTIOUS VASCULITIS
-- Spirochetal (syphilis) -- Mycobacterial -- Fungal -- Rickettsial -- Bacterial (purulent) meningitis -- Viral -- Other organisms
SENSITIVITY
33-50% (even lbiopsy-proven cases)
50-100% (It approaches 100% in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cases, and is lowest in those diagnosed only by angiography)
Pathology of the isolated CNS vasculit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is a giant cell, 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of the small arteries and veins, which exhibits a nearly constant affinity for the vessels of the leptomeninges and the branches that arise from them to penetrate the cortex.
ESTIMATED SPECIFICITY
Data not available no pathognomonic findings
Data not available no patholognomonic findings
22% Assessed in only one study but may be higher if vasculitis is secondary to other causes are excluded)
NECROTIZING VASCULITIDES
-- Classic polyarteritis nodosa --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 Allergic Angitis and granulomatosis (Churg-
Strauss) -- Necrotizing systemic vasculitis-overlap syndrome -- 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
30-100% (It is less than 40% in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cases, and 100% in reports not supported by histology)
75% (The negativity can be due to the patchy nature of the disease and small tissue sample
Treatment for CNS vasculitis
CYTOXIC AGENT
CORTICOSTEROI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