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写作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经济与经济新闻
经济的涵义
财经,财政、经济的合称。
财政,国家对资财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活动。
经济,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由“经世济民”缩写而成,其意为治理国家,管理人民。
古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
杜甫《上水遣怀》云:“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红楼梦》中贾政、薛宝钗等屡劝贾宝玉关心“仕途经济”的学问,“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经济论》中,“经济”是“家庭管理术”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赋予经济“谋生手段”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
恩格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全过程。
社会生产的全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统一体。
在这四个环节中发生的全部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新闻。
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传媒所报道的经济新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品交换,是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服务的。
从内容上划分,主要有:
一、广告。
二、金融贸易的报道。
如国内外市场行情、证券股票市场动向等等。
三、关于经济萧条、景气的报道。
四、关于社会大众经济生活的报道。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新闻报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物,是为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经济报道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搞活社
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
第二节经济新闻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早期经济报道的简单回顾
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即有《威尼斯公报》。
美国第一份近代报纸是1704年4月24日的《波士顿新闻信札》。
我国早期的近代报纸,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创办的。
英国商人肖瑞德·安德鲁1845年在香港创办《德臣报》。
1858年中国人伍廷芳(曾任清廷驻美国、秘鲁大使)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
稍后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闻报》。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大量宣传军民大生产运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农业劳动模范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报纸、电台大量宣传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宣传党的经济政策、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人物,对推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左”倾路线影响下我国经济报道中的偏差
从1958---1977年,由于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宣传出现偏差,搞浮夸风、片面报道、贴政治标签等等,弊端突出,如:
1、违背实事求是精神,搞浮夸、冒进,助长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
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唯心主义观点。
1958年8月20日《没有“母鸡”也能生“小鸡”》等等。
2、贴政治标签,宣传政治可以冲击其他,否定经济工作规律和经济宣传的特征,扼杀经济宣传工作。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报道出现的新变化
(一)、经济新闻的传播网络基本形成。
各种经济类报纸,以经济活动、经济信息、经济政策、经济问题、经济知识、经济理论为报道内容,为推动我国的四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互联网的经济新闻更加迅猛发展。
(二)、经济新闻的报道面不断拓宽。
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人们的经济生产活动、经济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反映人们的吃、穿、住、用,报道的视角从过去的单一报道先进典型人物,转向报道普通人物、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注意普通人的心态,反映普通人的要求。
(三)、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不断深化。
第一,既注意报道热点问题,又注意关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的冷僻问题。
第二,注意从理性方面进行突破,经济报道的理论色彩增强了。
(四)、经济新闻的报道形式更为活泼多样。
除了原有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以外,大量出现对话报道、主体报道、参与式报道、新闻评点等等崭新的报道形式。
第一节经济新闻的特点
一、较强的政策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
二、较强的业务性
涉及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术语、专用名词、成本核算、经济效益、产值、利润等等内容,经济新闻故有较强的业务性。
三、较强的保密性
对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时候不宜报道。
外贸的进口计划、出口库存情况、我国与外商的成交价格、外销产品的质量问题、敏感问题(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重要的军工生产情况、名贵中药秘方等等信息都不宜泄密。
第二节经济新闻的功能
一、传达经济政令
传达经济政令具有的优势:
1.权威性。
2.及时性。
3.广泛性。
二、传递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经济法规、经济管理状况和经济理论研究动向,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及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等。
三、监督经济行为
经济新闻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经济信息,而且可以对经济工作的过程、结果进行监督,对各类经济行为进行评判,以激励先进,批评后进,指导经济工作。
(一)披露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揭露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正之风。
如2000年3月2日《广州日报》刊登葛洲坝三峡实业公司总经理戴兰生花7亿元买回的洋设备竟然是洋破烂。
黄光裕案、原铁道部长刘志军案,等等等等等。
(二)反映人民群众对各项经济决策的讨论与参与。
如关于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的讨论文章、爱情、婚姻与房子、车子问题,经济建设与教育关系问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
长王平说“不应该鼓励农村孩子去上大学”)等等等等。
其特点:
1.公开性。
2.广泛性。
3.及时性。
四、传播经济知识
1.从事经济活动的业务知识。
如工农业生产知识、商品知识、经济政策与法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等。
2.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
五、指导经济生活
1.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指导。
2.在资源开发上进行指导。
3.在经营方法和消费方式上进行指导。
第三节经济新闻的种类
一、政策性经济新闻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对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的新部署、新决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
(二)各级干部群众在执行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涌现的新典型。
(三)各地、各单位在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成果。
(四)各地在开展经济工作中出现的带政策倾向性的问题和现象。
二、信息型经济新闻
(一)预测性信息新闻。
主要报道经济发展的趋势、趋向、前景,内容包括产值增减比例、发展速度、市场供求、成本利率、物价指数,等等。
股市指数。
(二)动态信息新闻。
(三)反馈信息新闻。
如政府对房地产调控,广大人民群众对房价的满意度等等情况的反馈等等。
三、服务型经济新闻
按服务范围划分,生产服务性、生活服务性、知识服务性经济新闻。
服务性经济新闻与一般性经济新闻不同点:
1.服务对象不同。
所有人;经济机构、经济人。
2.传播目的不同。
传播一般经济信息;为经济部门或经济人士进行经济决策、
管理提供依据。
3.报道形式不同。
消息;文章、专稿、资料介绍、商品评介等等。
四、人物型经济新闻
1.人物活动型新闻。
2.人物事迹型新闻。
3.人物言论型新闻。
五、自然现象型经济新闻
1.天气与海洋情况报告。
2.暴风雨、暴风雪、飓风、龙卷风、沙尘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涝灾害、旱灾、火灾等等自然灾害的报道。
禽流感、狗流感、猪流感等等。
3有重大价值的经济珍闻。
如发现巨型的石油、天然气、黄金、稀土、钽、钼、钨、铂金、金刚石、石墨、煤、铁矿藏等等等等。
还有一米长的黄瓜、龙荔、桃梨(已经有梨苹果)、犀马或马犀、狮虎或虎狮、羊马(已经有骡马)羊鹿(山羊与梅花鹿交配)等等等等。
前些年,人们对经济新闻普遍觉得有“三难”:
一是难写。
以前认为经济新闻就是工农业生产报道。
工业报道习惯于唱“首季开门红,二季双过半,三季战高温,四季满堂红”,农业要么唱“四季歌”,报道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要么是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
年年老调重弹,令人生厌,难于写好。
二是难懂。
不少经济新闻,对生产过程介绍详尽技术名词充斥全篇,又缺乏必要的解释,令人难于明白。
三是难记。
内容缺乏接近性,写得又呆板乏味,数字繁多,受众不感兴趣,难于留下深刻印象。
以前读者比较喜欢的新闻排前的是国际新闻、先进人物报道、国内政治新闻。
以前经济新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一、报道面窄。
多从生产角度报道。
二、角度单一。
多从领导角度报道。
三、写法呆板。
习惯于按“事件起因——提高认识——采取措施——获得效果”这
一固定程序和框框套写。
四、干瘪枯燥。
缺乏生动有趣的具体情节和充足的事实,全篇充满高度概括的结论
性语言,令人难以捉摸。
第一节从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选取报道材料
从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选取报道题材,拓宽经济新闻的报道领域,丰富其报道内容,
这是“医治”经济新闻报道面窄这一“病症”的良方,也是增加经济新闻的接近性和可读性的重要措施。
新闻题材,是新闻报道写作表现的对象或采写的内容。
确定新闻题材,是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前提和开端。
——《新闻学大辞典》
新闻题材的重要性:
一、直接决定记者的采访内容及采访方向。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是在确定新闻题材后才进行具体深入的采访工作的;而采访什么、采访谁、用什么方法采访,都需根据挖掘与表现新闻题材和材料来决定。
二、是进行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依据和“物质基础”。
三、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重要性程度和新闻价值量的大小。
四、对新闻报道的可接受性和接近性有着重要影响。
经济新闻的报道题材所包括的内容:
一、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部门所开展的各类有价值的业务活动。
二、党和政府新近颁布的各项经济政策。
三、各级党政部门围绕着经济建设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经济领域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气象。
五、各地经济工作部门和单位搞活经济工作的新经验、新措施。
六、群众的经济生活。
七、边缘经济新闻。
“结合部”经济新闻。
如梁洛施和李泽楷的分手新闻、郭晶晶和霍启刚、梁锦松和伏明霞、美女争先恐后当应聘为亿万富翁生子等等。
八、经济信息。
狭义的经济信息,指新近出现的经济情报、经济行情、经济动向。
第二节精心提炼报道主题
一、提炼主题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
1.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
2.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是否符合被报道对象的实际情况。
(二)、集中。
(三)、新颖。
1.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
5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忘我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60年代是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他人;80年代是献身“四化”,振兴中华。
等等。
2.能够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主题。
3.能够解答人们心中疑惑、扣住热点问题的主题。
4.能够指导人们工作实际、推动工作开展的主题。
二、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从全局的需要着眼,分析报道对象的世纪内涵,寻求既能体现时代精神、解决
实际需要,又能反映典型面貌的思想、观点或精神,作为报道的主题。
——宏观分析法。
(二)、将所要报道的典型单位、典型人物的材料、事迹,与同类的单位,人物进行比较,与它们过去的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和特色,发现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从而形成新的主题。
——微观分析法。
(三)、步步深入分析事实,多面透视,抓住新闻事实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作为主题。
——筛选法。
三、经济新闻主题的表现方法
(一)、以小见大,抓住一个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表现重大主题。
1、所选取题材(事件、人物)必须具备典型性,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
2、题材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容易使受众产生联想和升华。
(二)、精心选材,用生动、典型的材料表现主题。
(三)、巧用议论或抒情,使经济报道的主题得到揭示、升华。
(四)、进行理性概括,使经济新闻的主题更为深刻地揭示出来。
第三节认真选择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就是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一、选择新闻角度的意义
(一)、显现新闻的意义,凸显新闻价值。
(二)、另辟报道蹊径,避免角度重复。
(三)、化腐朽为新颖,变旧闻为新闻。
二、新闻角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选题角度。
即记者选择新闻题材时所采取的角度。
(二)、采访角度。
指记者采访新闻素材时所选取的方法、途径。
1、接触事实的角度;
2、观察事实的角度;
3、解剖事实的角度;
4、截选事实的角度。
(三)、立意角度。
即记者在提炼和确定报道的主题时所选择的角度。
(四)、表现角度。
即记者运用新闻素材表现主题以及谋篇布局构思全篇时所选取的角度。
选用哪些新闻素材来表现主题、如何把报道引入正题、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材料、如何写好报道的
开头和结尾,等等。
三、怎样选择最佳角度
(一)、选择有时代感的角度。
(二)、选择新颖的角度。
如《野山羊来到老西沟》——《人民日报》1980/3/12.
(三)、选择小角度。
如《华西农民学外语》、《二连浩特“手语市场”》。
(四)、选择有群众观点的角度,即注意多从群众角度报道新闻事实。
第四节注意写人的活动
一、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之中,何人是新闻事实的主体。
(二)、人的活动最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是新闻报道诸素材中最活跃的的素材。
(三)、人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故事性,是经济新闻的激活素。
二、着力刻画经济活动中的人物
(一)、把人的活动与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经济工作进程结合起来写,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经济工作进程又见人。
(二)、注意刻画经济活动中人的情感和精神风貌。
如《农民日报》的获奖新闻《爱集体顾大局得表扬;损集体顾自己受批评》反映农民承包土地过程中的不同思想认识和做法;前国务副总理李岚清退休后到小店应聘打工遭拒;上世纪日本前女教育相和田圣子大学毕业后当酒店清洁工的真实故事。
(三)、从写一般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生活入笔,通过交代人的活动过程,阐明某一经济成就或某一经济理论问题。
如《三舅还帐》等等。
第五节着力写好现场
曾经两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指出:“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
一、现场在经济新闻中的地位
(一)、现场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场景和环境,新闻“六要素”中的“何地”、“何事”与之密不可分。
如《长江上游仍在砍树》(新华社1998年8月19日熊小立、黎大东)。
(二)、新闻现场所展现的事物,既有场景、摆设等静物,又有人的活动、人的语言等有动感的事物。
如《经济日报》1998年4月16日的《黄河断流万里探源》。
(三)、适当写现场,可使经济新闻改变仅仅靠叙述手法表达新闻事实的状况,增加一些描写性成分,有助于把经济新闻写活。
如《新疆日报》记者张晓艳采写的《塔河还
能流多远》。
二、经济新闻写现场的方法
(一)、对经济活动现场的场景、气氛进行简要勾勒,写出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特定环境。
如《天津日报》1983年8月16日消息《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二)对经济活动现场中人物的活动、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绘,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如《经济日报》1994年7月4日的《粮乡农民的喜悦》。
(三)对经济活动现场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进行简单交代,增强经济新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如新华社1997年5月30日《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
第六节科学运用数字
经济新闻由于报道的是经济工作,离不开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而经济工作中的指标、效益、速度、质量等指数,常常通过数字才能做准确的反映。
(可跟诗歌等文艺作品里面的数字比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入宫十六今六十”等等)
一、数字的功能
1、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的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实的发展状况,说明报道的主题。
如2000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登《信息产业:广东工业第一大支柱》。
2、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解答新闻中的疑难问题,说明新闻事物的特征,或对新闻中所涉及的学术名称、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
如《长江日报》《我省“燎原工程”显示不寻常活力》。
3、对新闻事物的性质、地位进行判定,确定新闻事物的质。
二、经济新闻中数字的种类
(一)、绝对数: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定时期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数值。
(二)、相对数:即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之比。
经济新闻中常用的相对数有:
1、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数: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
2、结构相对数:同一新闻事物内各部分的数量与全部数量之比。
3、动态相对数:发报道时的最新数值与原基数之比。
4、横向对比数:甲地某一经济现象的数值与乙地某一经济现象数值之比。
(三)、平均数:社会经济现象总值与人数或亩数等单位总量之比,表示一般水平的平均值。
三、怎样用好数字
(一)、使用数字要优化,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说明主题。
(二)、使用数字要科学。
1、真实,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活实际,不能失实。
如“大跃进”时期的假大空数据等等。
2、使用的比例单位要科学,不闹笑话。
如不能用“降低了××倍”或“减少了××倍”,要严格区分“增倍”和“翻番”的涵义,不能滥用。
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11月11日刊登的一篇通讯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大胆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值翻了27番。
”假如该厂你按生产总值只有1000元,翻27番就是1342亿元,而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才4972亿元。
显然,作者是把27倍当成27番了。
(三)、使用数字要准确。
如《广州日报》1998年9月10日刊登的《抗洪减少了多少损失》中说“据了解此次长江、松花江防洪工程使2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免遭水淹,减淹面积达2710万平方公里,保护了2234万人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
”
(四)、运用数字要通俗。
要借助物化、比喻、联系、推论等多种手法,把数字表达得简明、通俗、生动、形象。
1、运用比喻法,使数字形象化。
如“从1971年至1979年全国累计少生5600万人,相当于目前广东省的人口”。
今年两会代表说:“每年公款喝酒喝掉一个西湖。
”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
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最泞处有5米多。
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原为古海湾,钱塘江泥沙淤阻后形成。
)
2、运用比较法,使数字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明确。
1)、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以显示其差别。
2)、把同一事物的现在与过去比较,一显示其变化。
3、运用分解法,把大数字化小,使之与受众更为接近。
4、运用综合法,使小数字变大,以便引人注目。
5、运用衬托法,使使之所包含的意义更为鲜明,更好地说明新闻事实。
6、运用比拟法,使被报道的事物更为形象具体。
如哥伦比亚《时代报》1999年10月1日报道《今逢华诞的巨人》:“在亚洲危机中,邻国得了肺炎,而中国仅打了几个喷嚏。
”
第四章经济信息写作
第一节经济消息写作概况
一篇经济消息通常由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结尾等部分构成。
一、经济消息标题
经济消息标题,就是经济消息的题目,它是经济消息内容的形象概括。
(一)、经济消息标题的常见形式不外乎单行题和多行题。
昔日“穷过渡”今天迎“熊猫”(引题、肩题、眉题)
大寨建成“电视村”(主标题)
成都电信局花钱“买批评”(主标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信服务
工作进行批评监督(副题)
长期看好中期偏淡
个股炒作渐趋活跃(双主标题)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虚)
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标题)(虚实皆可)
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实)
我国出现第一家新型集团式企业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
唱出改革的好戏
缴纳利润占整个特区企业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二)、制作经济消息标题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则:
1、贴切传神。
要从经济消息中“抽筋取髓”,令读者望题而知文意。
2、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
3、简练生动。
二、经济消息头
经济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新华社上海8月18日电”之类的字样,这就是经济消息头。
经济消息头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
(一)、“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经济新闻报道。
凡是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经济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
(二)“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经济新闻报道。
三、经济消息导语
经济消息导语是经济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经济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经济新闻事实或依托经济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经济消息导语担负着三项使命:
1、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经济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经济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经济信息。
2、一语定意,为整篇经济消息报道定下基调。
3、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经济消息导语在写法上虽有千变万化,但是也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求与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