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外科总结
连伟说:考官是临时定的,考病房里的病人,相对比较典型的。如果有听神经瘤,一定会考的。
杨众:颅内肿瘤,幕上和幕下的临床特点,垂体瘤、椎管内占位。要能够看一些片子,但如果没有转过的,要求会低一点。
据说以前有人考过枕骨大孔畸形的,最近病房里也有这样的病人。
复习的重点本人认为还是垂体瘤、颅内肿瘤、椎管内占位,当然颅脑外伤的病人也有。
简单总结:颅内分为幕上和幕下肿瘤
部位
幕上
幕下
发病年龄
成年人
儿童
临床表现
颅高压症状
定位症状
刺激症状
破坏症状
压迫症状
小脑蚓部:肌张力下降,躯干以及下肢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桥小脑角: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共济失调,脑桥以及5-8颅神经以及后组颅神经压迫症状
主要肿瘤类型
胶质细胞瘤
脑膜瘤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听神经鞘瘤
病房最常见的肿瘤:
胶质瘤:分为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
CT表现:成年人好发于大脑半球,平扫成不规则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瘤内可以有钙化(少突),颅内占位效应、灶周水肿带明显,增强扫描成不规则,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灶周水肿明显,增强后,肿瘤周边成不均匀强化,水肿带以及瘤内囊变区不强化。
脑膜瘤: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
CT MRI表现:平扫成规则均匀密度影,边界清,颅内占位效应、灶周水肿带不明显,增强扫描成规则,均匀强化。
垂体瘤看书吧
神外复习重点:
垂体瘤,胶质瘤,脑膜瘤,椎管内占位。
要能够看一些片子,但如果没有转过的,要求会低一点。
听神经瘤、枕骨大孔畸形,临床少见,但是最好看看。
颅内高压的定义、三联症、cushing反应
颅内占位性病变
正常人颅腔内主要有脑组织、脑脊液及血液。在正常情况下,颅腔完全封闭,颅腔容积与其所包含内容物的体积是恒定的,颅内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大约0.686~1.96千帕,或者80-180毫米水柱)。
定义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颅腔内一定空间被局灶性病变所占据,引起临床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和颅压增高,这种病变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
① 颅内各种原发和转移性肿瘤。
② 血肿
a 颅脑损伤引起的各类颅内血肿(如硬脑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混合性血肿)。
b 各种自发性颅内出血所致的血肿
③ 颅内脓肿。
④ 颅内各种肉芽肿。
⑤ 颅内各种寄生虫病。
⑥ 其它占位性病变。
临床表现
如病变范围较小,又位于非重要功能区
,临床上可无症状。
若病变范围较大,或病变位于重要的脑功能区,临床常出现:
1.颅压增高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还可造成视神经乳头水肿。
(ps颅内压增高"三联症"-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较大的占位性病变,造成颅内压过高,压迫脑组织,可造成肢体瘫痪,乃至形成脑疝。脑疝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征象,也是颅内占位性病变最严重的后果。
2.定位症状(P375)
刺激症状
破坏症状
压迫症状
诊断
颅内占位性病变,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影象学检查包括头颅CT扫描、核磁共振检查及脑血管造影等。现代影象学检查可显示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还能观察到病变内部是否有囊变、坏死、钙化、出血等。脑血管造影是根据血管的部位、形态的改变、循环时间的改变以及病理血管的出现等,间接了解病变的位置、大致形态、含血管是否丰富等。
治疗
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大部分颅内占位性病变可以手术治疗。
颅内肿瘤
一般临床最常见的3种颅内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
我院神外最常见的3种颅内肿瘤:垂体瘤、胶质瘤、脑膜瘤。
(ps我院神外是全国垂体腺瘤治疗中心)
幕上vs.幕下肿瘤
部位
幕上
幕下
发病年龄
成年人
儿童
临床表现
颅高压症状
定位症状
刺激症状
破坏症状
压迫症状
小脑蚓部:肌张力下降,躯干以及下肢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桥小脑角: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共济失调,脑桥以及5-8颅神经以及后组颅神经压迫症状
主要肿瘤类型
胶质细胞瘤
脑膜瘤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听神经鞘瘤
1.胶质瘤(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恶性
分为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成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
CT:成年人好发于大脑半球,平扫成不规则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瘤内可以有钙化(少突),颅内占位效应、灶周水肿带明显,增强扫描成不规则,不均匀强化。
MRI: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灶周水肿明显,增强后,肿瘤周边成不均匀强化,水肿带以及瘤内囊变区不强化。
2.脑膜瘤:
中年高发,女性多见(高发年龄45岁)。主要为良性脑外肿瘤。
起源:蛛网膜 位置:基底附着在硬脑膜。
好发位点与蛛网膜纤毛分布密度平行,以矢状窦旁、鞍结节、筛板、海绵窦、桥小脑脚、小脑幕等位置多见。
通常脑膜瘤生长较缓慢,症状不明显,可能以疼痛、癫痫为首发症状。不同部位的肿瘤有不同的局灶症状,鞍区脑膜瘤可以表现视
力、视野障碍。
CT MRI表现:平扫成规则均匀密度影,边界清,颅内占位效应、灶周水肿带不明显,。由于脑膜瘤血流一般比较丰富,增强CT或MRI会表现明显的规则、均匀强化。增强后可见"硬脑膜尾征"。
3.垂体瘤
(另有详细介绍)
4.颅咽管瘤:
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常以多饮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发育迟缓.
影像学常有钙化或囊性变的表现,可以行头颅平片检查有无钙化,如果钙化则支持颅咽管瘤。部分患者颅咽管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手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方可鉴别。
颅内血肿、脓肿
少见,自己随便看看书吧
颅内血管性疾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不是考试重点,自己看看书
最常见病因:
颅内动脉瘤
颅内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AVM)
海绵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扩张
静脉畸形
颅内动脉瘤
最理想的手术方法:开颅夹闭动脉瘤蒂
郭素良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可分为硬脊膜外和硬脊膜内两种,后者又分为髓内和髓外肿瘤。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神经鞘瘤(具体是什么类型的肿瘤他们也是靠术后病理,所以不大可能考到。)
问病史方面,要注意椎管内占位临床表现有几期:
1、 刺激期(神经根痛期)--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疼痛的部位可以提示占位阶段,如颈椎内肿物可能引起胸壁和上肢疼痛,腰骶节段的占位可引起下肢的剧烈疼痛)。疼痛有三个主要特点,注意描述到①性质多为电灼,针刺,刀割或牵拉感,程度较剧烈。②咳嗽,喷嚏,用力大便均可使椎管内压力增加而诱发疼痛或使其加剧。③夜间痛和平卧痛是椎管内肿瘤较为特殊的症状,病人常被迫表现为"坐睡"。
2、 脊髓部分受压期:典型体征为Brown-Sequard综合征。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肢体运动障碍,受压对侧感觉障碍。髓内肿瘤感觉障碍平面是从上往下发展,髓外肿瘤则由下向上发展。
3、 脊髓完全受压期:表现为压迫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完全消失,而且为不可逆的。
查体:还挺简单的,注意运动功能, 感觉平面,大小便功能,深浅反射。观察有无肌肉萎缩等。
要会看片子,定肿物阶段,看肿物和周围结构的关系,是否有压迫,侵润等。
垂体腺瘤
注要分成两大类:功能性的和非功能性的。功能性垂体腺瘤因内分泌症状往往能在早期发现(微腺瘤<1cm ),非功能性的往往在肿瘤长大发生压迫症状后才就诊。所以症状上主要分成两大类:由于肿瘤分泌激素而产生的症状和压迫症状,当然功能性肿瘤也会发生压迫症状,所以在描述病史的时
候,这两方面的症状都要问到,即使是阴性也要注明,对于肿瘤性质的提示也是很有意义的。
内分泌症状--
①泌乳素瘤:最常见的内分泌(PRL)腺瘤,导致女性患者停经-泌乳综合征;男性患者阳痿及无生育功能,以及骨质丢失。
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可导致Cushing病,但临床上表现出高皮质激素血症的表现只能诊断为Cushing综合征(CS)具体由什么病因导致(一般有垂体瘤,异位ACTH综合征,肾上腺肿瘤)具体病因可以根据大小剂量的地塞米松试验,结合影像学考虑。
Cushing's综合征包括:
脂肪/蛋白质/糖代谢障碍--
体重增加:中心型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锁骨上脂肪垫
瘀斑和紫纹,皮肤萎缩,薄纸样变
高血糖:糖耐量低减或糖尿病
骨质疏松
其他--
女性停经,男性阳痿,性欲减低
多毛,粉刺等
③肢端肥大:典型外貌描述
占位效应:
①视交叉:典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可导致视力下降
②垂体受压导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
a. 甲状腺功能低下:畏寒,粘液性水肿,毛发粗
b. 肾上腺功能低下:直立性低血压,易疲倦
c. 性腺功能低下:停经(女性),无性欲,不孕。
d. 尿崩症:垂体瘤导致尿崩的非常少见,如出现需寻找其他病因,包括下丘脑垂体瘤,鞍上生殖细胞瘤)
e. 高泌乳素血症:PRL受下丘脑抑制,垂体柄受压可使部分抑制作用消失(故激素测定如有泌乳素增高,不能说就是泌乳素瘤,一般因受压导致的泌乳素升高为轻度,而分泌型腺瘤的泌乳素升高则相当显著。)
③海绵窦
a. 脑神经受压(Ⅲ、Ⅳ、Ⅴ1、Ⅴ2、Ⅵ)上睑下垂,复视,面部疼痛。
b. 海绵窦闭塞:突眼,结膜水肿。
c. 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可致轻度狭窄,但完全阻塞罕见。
以上是问诊需要注意的地方,体检除常规外,需注意患者有无特殊外貌(如Cushing, 肢大),眼部检查是重点,视力,视野,眼球运动,瞳孔大小,反射。
张欣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有意识障碍的、无意识障碍的、和脊髓损伤三类,每一类又有几种,总的来说,由于外伤的轻重不同,一个患者可以只有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有几种同时存在
有意识障碍的颅脑外伤
1. 脑震荡
为轻型脑损伤,是脑干网状结构一过性功能障碍,可能有微小的病理改变如轻微脑弥漫性轴索伤。
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2)伤后短暂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30min
(3)逆行性遗忘,清醒后病人不能回忆受伤经过,但对伤前事件尚能记忆
(4)患者可伴有
面色苍白、出冷汗、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神经功能紊乱之表现。
(5)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2.脑挫裂伤
为脑实质损伤,包括发生在着力部位的冲击伤,一般后者重于前者。常伴有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
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2)外伤后出现意识障碍的程度轻重不一,大多数时间较长,严重者可持续昏迷至死亡
(3)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且持续较长时间,伴记忆力和定向力障碍
(4)癫痫或局灶性神经症状,如瞳孔变化、、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
(5)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脑膜刺激征
(6)额部着力,脑挫裂伤多在额部和额底部;枕部着力,常发生对冲部位如额、颞叶挫裂伤
(7)头颅CT扫描检查,挫裂伤区呈点片状高密度影,周围可伴脑水肿或脑肿胀,亦可伴颅内血肿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脑干损伤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脑干伤指伤后立即发生,由暴力直接损伤脑干;继发性脑干伤指伤后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形成而使脑干受压。
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2)伤后多呈持续性昏迷,时间长短不一(数天至数年)
(3)去大脑强直
(4)锥体束征,伤后多立即出现或双侧肢体病理反射
(5)生命体征改变: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如呼吸抑制、脉搏加快、血压低或升高
(6)损伤局限者可出现以下定位征:①中脑损伤,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正常、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②桥脑损伤,双瞳孔极度缩小、眼球同向偏斜或双眼向外侧展开;③延髓损伤,出现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7)CT扫描脑干有点片状密度增高区,脑干肿胀或伴出血,基底池、四叠体池、四脑室受压或闭塞
(8)MRI可清晰显示脑干伤
典型脑干伤与重度脑挫裂伤有时难以严格区别且无意义,因为两者常合伴
4.外伤性颅内血肿
外伤后血液积聚在颅腔内幕上达20-30ml以上、幕下10ml以上者称颅内血肿。根据位置可分为:①硬膜外血肿;②硬膜下血肿;③脑内血肿;④脑室内出血。根据时间可分为:急性血肿(伤后3天内);亚急性血肿(伤后3天至3周);慢性血肿(3周以上)。
诊断要点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脉缓、呼吸深慢;(Cushing反应);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伤后清醒到浅昏迷再到深昏迷,或昏迷
到清醒到再昏迷,后者称中间清醒期
(2)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和局灶性癫痫,常在伤后逐渐出现
(3)脑疝症状
(4)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头外伤较轻,甚至无明确头部外伤史
(5)婴儿颅内血肿可出现贫血或休克
(6)头颅CT扫描为主要确诊手段
5.弥漫性脑轴突损伤
弥漫性轴突伤是大脑白质弥漫性变性,多为头部旋转运动引起脑白质剪切力伤。可单独或与其他脑挫裂伤、脑干伤和脑深部出血同时发生。
诊断要点 (1)多为交通伤,少数为坠落伤,为头部处于运动状态下,头部加速性或减速性旋转运动引起的脑深部剪切力损伤
(2)原发性昏迷,大多数病人昏迷时间长,恢复慢或不完全
(3)瞳孔改变,约1/3-1/2病人有瞳孔改变,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或同向凝视
(4)头颅CT扫描早期可见大脑皮质与白质交界处点片状出血病灶,伴脑组织弥漫性肿胀、脑室缩小、环池消失,但中线无明显移位
(5)MRI诊断价值更高
6.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外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来源有静脉或动脉,可合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诊断要点 (1)头部外伤史
(2)意识障碍轻者如脑震荡,重者类同于脑挫裂伤或脑干伤
(3)可有脑膜刺激征
(4)CT扫描检查,侧裂池、环池、纵裂池等高密度影
(5)腰椎穿刺脑脊液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无意识障碍的颅脑外伤
头部外伤时无意识障碍多见于颅伤,少数可见于轻微脑挫裂伤,后者严格讲应有轻微意识障碍如恍惚等,常被病人忽略。
主要有头皮损伤,颅骨骨折,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因为受伤较轻,一般不会住进病房,考的可能性不大,故这不再赘述。
脊髓损伤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居多,主要由意外事故(40%)、暴力(25%)、坠落(21%)、潜水(10%)及工作和运动(4%)所引起。约55%为截瘫,45%为四肢瘫;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为中低颈髓,其次是腰髓。
临床表现有脊髓休克,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反射活动改变,膀胱功能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根据脊髓受伤水平高低和受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可通过查体进行定位,CT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