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地质地貌

西班牙-地质地貌
西班牙-地质地貌

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地形多山,梅塞塔高原是构成高原与多山地的主干,西班牙的最高峰是穆拉森山,海拔3,718米。北有比利牛斯山与法国为界。东有地中海。北有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地中海式气候,阳光充足,春秋多雨,年平均降水500-1500毫米。

西班牙气候可分作下列四环:

地中海气候:西班牙东部与南部多属亚热带气候,春、秋皆为雨季,夏季温度令人感到舒适。

高温纪录:梅西亚47.2℃,马拉加44.2℃,巴伦西亚42.5℃,阿利山迪41.4℃,马略卡40.6℃,巴塞罗那39.8℃。

低温纪录:加隆拿-13.0℃,巴塞罗那-10.0℃,巴伦西亚-7.2℃,梅西亚-6.0℃,阿利山迪-4.6℃,马拉加-3.8℃。

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班牙北部地区拥有寒冷的冬季(通常会降雪)及炎热的夏季。

高温纪录:塞维利亚47.0℃,哥度巴46.6℃,巴达荷斯45.0℃,阿尔巴塞特与萨拉戈萨42.6℃,马德里42.2℃,贝高斯41.8℃,华拉度列40.2℃。

低温纪录:阿尔巴塞特-24.0℃,贝高斯-22.0℃,沙挪曼加-20.0℃,杜雷尔-19.0℃,马德里-14.8℃,塞维利亚-5.5℃。

北大西洋沿海气候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气候和暖,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高温纪录:毕尔包42.0℃,拉科鲁尼亚37.6℃,支汉36.4℃。

低温纪录:毕尔包-8.6℃,奥维多-6.0℃,支汉与拉科鲁尼亚-4.8℃。

加纳利群岛: 副热带夏干气候,全年气温通常在18℃与24℃之间。

高温纪录:特里福42.6℃。

低温纪录:特里福8.1℃。

人口最多的城市群

马德里5,946,572

巴塞罗那5,315,758

瓦伦西亚1,623,724

塞维利亚1,317,098

马拉加1,074,074

毕尔巴鄂946,829

西班牙全境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地理区:

北部山区:这里有欧洲著名的比利牛斯山脉,整个山脉绵延千里,景色如画。一年四季,无论山上山下,还是平原陆地,到处是一片翠绿。尤其是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山脉连绵,松涛茫茫,林海郁郁。

紧靠比利牛斯山脉的坎塔布连山脉,海拔达2000米以上,北临茫茫无边的比斯开湾,陆地上林木茂盛,景色十分迷人。许多宽广的河谷置于其间,湖水清澈如镜。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还有数不胜数的飞瀑,从高处倾泻而下,整日水雾弥漫,蔚为壮观。这里既是重要的软木产区,又是牛羊遍地的牧区和工业区。

中央高原:位于高原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将梅塞塔高原分为北部旧卡斯蒂利亚高原和南部新卡斯蒂利亚高原。在这块广袤无垠、山岭起伏的土地上,有着大片著名的橄榄树林和动物保护区。中央高原的西北部和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地区是崇山峻岭。一条条山间公

路首尾相接,汽车有时在山间行驶大半天,好像还在原来的位置。

阿拉贡平原:阿拉贡平原位于比利牛斯山脉东南面的埃布罗河流域,是个大致呈三角形的波状平原。在古地质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内陆湖泊,后来湖水流入地中海,慢慢变成了干涸的陆地。阿拉贡平原常年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土质肥沃,被称为富饶的“丰水宝地”,既是西班牙的天然粮仓,又是重要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地。

地中海沿岸山地:沿岸山地从东南部安达卢西亚到东北部加泰罗尼亚,长达1500公里。走在细软的沙滩上,海天一色,游人如潮。南端安达卢西亚山脉中的穆拉萨山峻峭高耸,海拔3478米,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最高点,号称西班牙“民族的脊梁”。这座山终年云烟袅袅,清风悠扬,是个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安达卢西亚平原:位于莫莱纳山脉和安达卢西亚山脉之间。这里一马平川,坦坦荡荡;瓜达尔基维尔河由西往东横贯整个平原,灌溉着千万亩良田。由于高耸的安达卢西亚山脉挡住了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所以这里气候干燥,盛夏骄阳似火。

文化遗产

2008年,西班牙的世界遗产已达37处,在所有国家中名列第一。

科尔多瓦历史中心格拉纳达的阿兰布拉宫和赫内拉利花园布尔戈斯大教堂

布尔戈斯大教堂埃斯库里亚尔修道院巴塞罗那的圭尔公园圭尔宫和米拉大楼阿尔塔米拉洞窟

塞哥维亚古镇及高架引水渠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时期教区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城古镇

阿维拉古镇及城外教堂特鲁埃尔的穆德哈尔式建筑历史名城托莱多加拉霍奈国家公园

卡塞雷斯古镇塞维利亚大教堂阿尔卡萨尔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古城萨拉曼卡波布莱特修道院

梅里达考古遗迹瓜达卢佩的圣玛利亚皇家修道院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 多尼纳国家公园

埃库莱斯灯塔有城墙的昆卡城巴伦西亚的丝绸交易市场拉斯马德拉斯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厅和圣帕乌医院

圣米兰的尤索和苏索修道院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岩画艺术阿尔卡拉的埃纳雷斯堡大学和历史区

伊维萨岛景观拉拉瓜纳的圣克利斯托瓦尔阿塔皮尔卡考古遗址加泰罗尼的维尔德布伊罗马式教堂

塔拉科考古遗址埃尔切的帕默拉尔卢戈的罗马城墙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著合奏的úbeda和baeza

阿尔塔米拉洞窟

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西班牙坎塔布利亚自治区的桑蒂利亚纳·德耳马尔附近。这些岩洞在距今11000~17000年前已有人居住,一直延续至欧洲旧石器文化时期。1985年该洞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史前人类活动遗址。旧石器时代的奥瑞纳期、梭鲁推期和马德格林期先后有人类生活聚居在此。发现于19世纪下半期,制作年代稍晚于拉斯科洞窟。它包括主洞和侧洞.

历史发展

阿尔塔米拉洞窟

这些岩洞在距今1000~17000年前已有人居住,一直延续至欧洲旧石器文化时期。1985年该洞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尔塔米拉洞窟是1869年由考古学家马塞利诺·德桑图奥拉及次女玛丽亚发现的,挖掘工作开始于1875年。它为南欧马格德林的文明提供了绝好的见证。

1879年发现了第一批绘画,起初,由于这些绘画艺术高超,保存完好,曾一度引起专家们的怀疑。由此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把它称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洞窟简介

阿尔塔米拉洞窟

该洞窟长约270米,深邃而曲折。150多幅壁画集中在长18米、宽9米入口处,为公元前3万~前1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绘画遗迹,称"马格德林文化"。洞内有史前人睡觉的地方及烧烤食物、生火取暖的石灶,灶底余烬痕迹清晰可辨。洞顶和洞壁多是简单风景草图和分散的动物画像,如野牛、野马、野猪、猛犸、山羊、赤鹿等,多以写实、粗犷和重彩手法,刻画原始人熟悉的动物形象,有站、有跑、有卧、有叫,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壁画颜米取于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掺和动物油脂,以红、黑、紫为主,色彩浓重,艳丽夺目,达到史前艺术高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窟底有一条隆起的岩石,上铺帆布,供参观者仰卧观赏崖壁画。

马格德初期,岩洞中央大厅被装饰一新,壁画上的一些动物形象十分高大,例如一头鹿身长2.2米。它们体现出自然主义风格和不同动物各自独有的特点以及第二性特征令人惊讶!尤其突出的是作者细腻的笔法和用赭石、红、黄、黑等有限的颜色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的鬃毛,又巧妙利用岩洞内凹凸不平的墙壁表现动物的形态,产生出惊人的艺术效果。

梅里达考古遗迹

现在位于埃斯特雷马杜拉的梅里达,创建于公元前25年,当时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殖民地。在西班牙战役后,是卢西塔尼亚的首都。旧城遗址迄今完好,其中特别著名的有瓜迪亚纳河上的大桥,圆形阶梯剧场、剧院,大马戏场和卓越的供水系统。梅里达城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外地罗马式首都的杰出典范。

梅里达建立于公元前25年,位于古代的埃什特雷马杜拉地区,地处罗马公路主路的交叉路口。梅里达在梅塞塔高原西南部,瓜的亚纳河畔,是经济和政治中心。

城市历史:

历史悠久的奥古斯塔-梅里达,是奥古斯都于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

国之后不久建立的。梅里达成为罗马帝国卢西塔尼亚行省首府,同时成为罗马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象征。公元前1世纪,阿格里帕在此地建立了主要的纪念建筑。公元2世纪,由于罗马皇帝图拉真和哈德良的祖籍都是西班牙,因此城中也修建了重要的公共建筑。3世纪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所进行的政治、财政和经济改革增进了梅里达的繁荣,在这里建立了西班牙教区代理中心和大主教中心。之后梅里达作为斯瓦比亚公国的首都继续发展,到了5世纪,西哥特人占领了该地。713年被摩尔人占领,梅里达人拒绝接受阿拉伯人的统治。为保护瓜的亚纳大桥,科尔多瓦哈里发阿卜杜·埃尔·拉赫曼三世下令拆毁了城墙,在城市入口处修建了一座要塞,梅里达从此衰落。15世纪末天主教皇帝的到来使该城短暂复兴。接下来的17世纪,葡萄牙人和加泰罗尼亚的暴动,以及18世纪同时发生的继承权战争和半岛战争使得梅里达进一步衰落。

城市结构:

奥古斯塔-梅里达的城市规划因取法罗马规范而井然有序。横跨瓜的亚纳河的大桥是罗马人修建过的最长的一座桥(792米),是古时联接萨拉曼卡和塞维利亚道路的重要关卡。现今这里可以看到罗马人精心设计修建的水路系统遗迹。这个系统处在罗马人修建的古城中心,也是兴建现代梅里达市的地方。现今保留下来的只有历史性纪念建筑。包括大桥、竞技场、剧院、神庙、马戏场、图拉真拱门和罗马人建造的其它纪念建筑。此外还有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的纪念建筑。所有这些建筑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它们是梅里达辉煌过去的见证。梅里达古建筑群构成了罗马帝国时代以及随后岁月中行省首府公共建筑的卓越典范。

多尼纳国家公园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多尼纳国家公园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多尼纳国家公园,位于西班牙西南部的韦尔瓦和塞维利亚。多尼纳国家公园,地处瓜达尔基维尔河三角洲,总面积约为730平方千米,是欧洲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多尼纳国家公园从内陆一直延伸到海洋,地形类型多样。这里有内陆沙地、湿草原、沼地、湖泊、森林和海岸沙丘,属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

多尼纳公园的植物种类丰富,乔木有松树、桉树、石楠和青冈栎等;灌木、草类植物中,麝香草、香草是珍稀品种。

多尼纳公园内的鸟类有128种。每年约有50万只候鸟飞到这里。黑秃鹫和鸢等猛禽,是这里的“空中霸王”。公园内的陆地动物有野兔、鼠、野马、原始野牛、旱龟、蛇和蜥蜴等。

伊维萨岛

西班牙的伊维萨岛(Ibiza),是肖邦的故居,也是同性恋之都,是驰放音乐(chill out music)的发源地。伊维萨岛的历史遗迹保存完好,萨·卡莱塔聚居地考古遗址和普伊格·德斯·墨林斯墓地遗址证实了一点,在史前,特别是腓尼基─迦太基时期,伊维萨岛对于地中海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坚固的高城是文艺复兴时期军事建筑的杰出范例,对于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陆的防御性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伊维萨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文化提供了一个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极好范例。地中海盆地所特有的茂盛广域的波西多尼亚海草,重要的当地物种,蕴含和支撑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伊维萨岛的历史遗迹保存完好。萨·卡莱塔聚居地考古遗址和普伊格·德斯·墨林斯墓地遗址证实了一点。在史前,特别是腓尼基-迦太基时期,伊维萨岛对于地中海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坚固的高城是文艺复兴时期军事建筑的杰出范例。对于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陆的防御性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

阿兰胡埃斯城位于西班牙中部,位于马德里以南,沿N-IV公路行驶47公

里处,它是一个复杂关系的实体:在自然和人活动之间,在弯曲的水道和几何学风景之间设计,在乡村和都市之间,在森林风景和细软调节堂皇大楼建筑之间。复杂设计的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从多种来源派生来,标明在风景的发展内的一个初期的舞台设计。

阿兰胡埃斯

英文:Aranjuez Cultural Landscape

类别:文化遗产

入选时间:2001

简介

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体现了许多复杂的关系,比如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蜿蜒水道与呈现几何形态的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森林环境和当地富丽堂皇的精美建筑之间的关系。数百年来,西班牙王室对于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倾注了许多精力,使得它向世人展示着奇妙的变化。我们不仅能看到人道主义和政治集权的观念,而且可以领略到公元18世纪建造的法国式巴洛克花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以及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植物种植和牲畜饲养所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活方式。

阿兰胡埃斯是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出逃”之处。18世纪时,波旁王朝的国王菲利佩五世将宫廷中心移到阿兰胡埃斯,卡洛斯三世和四世分别修建了王宫的两翼和“王子花园”以及“农夫之家”。

阿兰胡埃斯宫的正面充满东方风情,中国殿和阿拉伯殿是主要的游览景

点。阿兰胡埃斯的花园设计独具匠心。岛屿花园的花草、雕像与喷泉相映成趣。王子花园反映了西班牙国王想把西班牙中部和海洋联系在一起的梦想。王子花园中还有一座法鲁阿斯博物馆。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位于加那利群岛的拉戈梅拉岛屿的中心,占据了其中央最高的地方。加拉霍奈国家公园所覆盖的保护绿波状的森林此起彼伏,覆盖了该地区差不多70%的土地,多为月桂。第三纪时期,清泉和数不清的溪流浇灌着葱郁的植被。1986年,加拉霍奈国家公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这是到目前为止,西班牙国家里唯一受此殊荣的自然区域。

简介

中文名称:加拉霍奈国家公园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Garajonay National Park

所属国:西班牙

所属洲:欧洲

记载:198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英文:GarajonayNationalPark),位于西班牙本土西南大西洋上,非洲西北海岸外加那利群岛中的拉戈梅拉岛(LaGomera)。

该国家公园约有70%的面积被月桂树所覆盖,加上泉水以及大量的溪流使得当地的植被得以生长地苍翠繁茂。此外公园内的植物和第三纪时期的植物生长状况颇为类似。不过由于气候变迁,这种植被在南欧几乎已经大量消失了。拉戈梅拉岛屿,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起程前离开的最后一个岛屿。哥伦布在随后的航行中发现了美洲大陆。现在,拉戈梅拉岛屿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遗址所在地。最初,人们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该地区大片的月桂树林。据统计,这种颇具历史遗迹研究价值的月桂树林在全球所存无几,而加拉霍奈国家公园珍藏并保存了月桂树奇观,并且月桂树的数量也是首屈一指的。

地形特点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中的戈梅拉岛,公园面积40平方千米,约占全岛总面积的10%。国家公园包括戈梅拉岛的中央台地和海拔1487米的加拉霍奈峰。激流、瀑布从山北坡飞流而下,经过峡谷后流人海洋。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所覆盖的保护区面积大约有4,000公顷,占整个岛屿面积的10%。加拉霍奈国家公园还包括中部平原和几个峡谷的尽头。绿波状的森林此起彼伏,覆盖了该地区差不多70%的土地。丰富的年均降水量,使得岛屿上的植物生长得非常茂盛。中部平原上的盛行信风从海洋上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因此也使得这片被保护的土地成为令人瞩目的淡水储存区。

在和谐美丽的公园中,时而会因一些岩石矿脉突出地面,公园显得异常奇怪突兀。这些千奇百怪的地貌是由于曾经有熔岩流过而形成的,这些当时厚厚

的熔岩,现在都已经固化。沿着该保护区的东南边境向前走,有四个靠得很近的火山口,它们的出现颇为引人注目。

生态

在加拉霍奈国家公园中,有450种形态各异的植物,这些植物的归属范围迥然不同。例如,其中34种植物都是加拉霍奈地区所特有的,而这34种植物在保护区中只发现了8种。与种类丰富多彩的植物王国比较起来,脊椎动物就要少得多。鸟类是这儿脊椎动物中最好的代表,尤其是加那利群岛上所特有的两种山鸽:一种山鸽名为科伦巴·特罗卡兹·博雷,总是栖息于最高的枝头;另一种山鸽是科伦巴·朱诺尼瓦,与前一种山鸽比较起来,则要珍稀的多,这种鸟总是将鸟巢安置在多岩石的地区。

与脊椎动物群系相反,无脊椎动物的种类要丰富的多,而且还有一些属于珍稀物种。对这些无脊椎动物进行有系统的全面研究才刚刚开始,但有一点已经可以下结论,那就是,在该公园中,大约有50%的无脊椎动物都是本地所特有的。

加拉霍奈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全年气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海风使戈梅拉岛北侧的湿度增大,浓重弥漫,雨水丰沛。这种环境对常绿阔叶林的生长十分有利。阔叶林下生长着藤蔓类、羊齿类、苔藓类及地衣类植物。

景区特点

岛上群山环绕,绿景萦然,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森林公园,基本上没有人为改造和破坏,森林里阴冷潮湿,气温比当时至少低了十几二十度。游客最大的收获是登了一次山,在居驻地附近选择一条登山路线,在仙人掌和剑兰丛中穿梭,并且手脚并用的试探几块岩石是否结实……有种做上花仙子的感觉,那里并没有凶猛的野兽.在几近一座山顶上遥望到出发地的大海,茫茫远远,永无止近,现在,拉戈梅拉岛屿已经成了历史遗址所在地。最初,人们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该地区大片的月桂树林。这种很有历史遗迹研究价值的月桂树林在全球所存无几,而加拉霍艾国家公园珍藏并保存的月桂树奇观,并且月桂树的数量也是首屈一指的。

月桂树林

月桂在加拉霍奈国家公园占约70%的面积,人们建立国家公园正是未来保护该地区大片的月桂树,在全球其他地区所存无几,这里的月桂树很有历史遗迹研究价值。月桂属常绿小乔木,树冠卵圆形,分枝较低,小枝绿色,全体有香气。叶互生,革质,广披针形,边缘波状,有醇香。单性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簇生叶腋间,小花淡黄色。核果椭圆状球形,熟时呈紫褐色。花期4月,果熟期9月。

月桂为亚热带树种,原产地中海一带,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等省庭园中多有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亦较耐荫,稍耐寒,可耐短时-8℃至-6℃低温。耐干旱,怕水涝。适生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不耐盐碱,萌生力强,耐修剪。

评价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是原始物种的宝库,也是第三纪末期南欧地域森林的

活化石,其中最珍贵的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月桂树,这种树在其他地方已经绝迹了。加拉霍奈国家公园的鸟类不多,常见的是桂冠鸽和长趾鸽。它们是加拉霍奈国家公园特有的两种野鸽子。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拉霍奈国家公园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命题方向1 褶皱与地貌 下图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分布,该地地表分布有三种不同的岩层,其分布范围分别是M、N、P。经观测发现,该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且岩层年龄为M<N<P。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处于( ) A.背斜顶部B.向斜槽部 C.向斜右翼D.背斜右翼 答案 C 解析岩层年龄为M<N<P,右侧岩层老,左侧岩层新,结合背斜、向斜的岩层弯曲的特点,可以判断地质剖面示意图位于向斜右翼或背斜左翼,故C项正确。 (2)①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处于断裂带,岩石破碎B.向斜槽部地势凹陷 C.夏季汛期流水侵蚀严重D.地表岩层差异侵蚀 答案 D 解析根据提示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断裂带岩层发生明显的位移,岩层有错位,岩层在形成时间上会不连续,即该处不可能是处于断裂带,A项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不是向斜槽部,B项错误;由于图示地区是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少,流水侵蚀弱,C项错误;①处起伏较大,且地势走向与岩层分界线走向一致,故应是两个岩层地表岩层差异侵蚀造成,D项正确。 命题方向2 断层与地貌 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攀西大裂谷中。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主要由黏土、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直立性强。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使陷穴间

地变窄,其残存的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下图示意冲沟上游横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元谋干热河谷的主要自然作用是( )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D.断裂下陷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攀西大裂谷中,故形成元谋干热河谷的主要自然作用是断裂下陷,D项正确。 (2)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频发,土桥中部易断裂 B.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 C.雨季冲沟流水冲刷土桥顶部 D.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 答案 B 解析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土层的直立性强。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B项正确。是流水侵蚀形成,地震不是主要因素,A项错误;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C项错误;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不是土桥的主要成因,D项错误。 命题方向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下图示意我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小泉沟油藏地质剖面。据此完成(1)~(2)题。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念 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海岸地貌 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 2、沙质海岸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 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 1、概述 (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a沙丘 b沙垄: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2)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a岩石单体造型:风蚀蘑菇、人头石等 b群体造型: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巨厚的湖相沉积层上发育的陡壁的小丘和风蚀沟槽、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罗布泊的雅丹地区。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 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重点: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及其基本类型。 第一节 地质地貌与旅游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一)三个概念 地质:地壳物质组成有其结构:例:岩石、岩层、板块、地台、地壁、 断层。 地貌:(地形)地表的各种形态:山地、高原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是由地质营力(是旅资的体现)引起的。 (二)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 1、地质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 ?????????????????????????????? ?????????????????图结推 拍候化生物风外地震新岩压变化温质岩石变质作用统积岩余岩喷山岩火山喷发修入岩岩浆活动水平地壳运动内地质作用、、:、、、:、、、: 2、组成地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 ?? ???→→西南地区洞中形态地下形态地表可溶岩黄土高原 丘陵常能成低山受外大黄土软黄山花岗岩峭壁山地常形受外形小花岗硬坚硬岩:、、:、,、:、、、:、 内使他表出现高低起伏,外力削高填低, 二者紧密联系,造成千差万别面貌

????????????→地台 鲁有山地太行山蒙古高原以宽广平地地南为主地断裂谷 山向谷背) 、(, 3、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貌的形成 ???人造河谷 坝地梯田塑造新形态加速外力作用是一种外力、、: 二、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一)影响旅游环境:即形成多种多样旅游环境 ?????? ??????????探险等活动多采用来开展观光起伏之地娱乐活动展休闲多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开平坦之地起伏根据一定范围内地形的可进入性好些平原丘可进入性差 山区让人无边感沙漠高原或雄险或曲幽 山地地貌、:、::::、:: 地质:影响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的基础,也就不会有万丈高楼,用这句话来形容地质地貌在自然景观中的在础和前提作用一定也不过分。,可以说,除部分气象气候景观外,自然景观总是诞生于特定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并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质地貌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又是以地质地貌作为基和前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三)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 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本和前提,它们本身也可单独成景, 它们有的是特殊的地质现象,有的是奇异的地貌形态,它们已不在自然的基础,而是一个个价值极高的吸引力很强的旅游资源,是景区的主景。 (四)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①古人常见把山青水秀一词合用,说明山和水石构学中是相辅互衬托的 ②中国园林充分注出了这一点,无石无山,不成其为园。 (五)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意境:一定的旅游资源实体使旅游者所获得的寓意和特趣。

地质地貌专题练习

地质地貌知识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一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 2.若在乙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A.火山爆发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3.图中岩石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砂岩B.砾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4—5题。 4.表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 C.c图D.d图 5.C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6.对图a地貌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地地貌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该地貌景观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湖南张家界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D.我国云贵高原上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图1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8.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9.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C·沼泽、软土 D.流沙和水土流失读图10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读图,回答15—16题: 12.右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13.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⑤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15、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16、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18.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19.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 ) 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 B.各种水泥制品 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 D.金刚石、石英 20.下列事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是( )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荷兰的围海造田 C.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D.大寨的梯田

地形地质作用与地貌专题

专题 地质作用与地貌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岩石类型及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按照岩石成因可以分为: 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而成,在地表以下凝结(花岗岩)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又叫火成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化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例1:(2011·大纲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变质岩 知识点二:地质作用与地貌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 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 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 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 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 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相撞(消亡边 界)地区 运动结果

地形图基本知识习题

7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地球表面自然形成或人工构筑的有明显轮廓的物体称为。 2.地球表面的高低变化和起伏形状称为。 3.地形分为和,仅表示地物平面位置的图,称为图,二者 同时表示的图,称为。 4.供测图、读图和用图的专门统一符号注记规范叫。 5.地形图上任意线段的长度与它所代表的地面上实际水平长度之称 为。 6.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某直线的图上距离为18.17cm,则实地长度为。 7.若知道某地形图上线段AB的长度是2cm,而该长度代表实地水平距离为20m,则该地 形图的比例尺为 ,比例尺精度为。 δ表示。 8.图上0.1mm所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大小为M =1.0 ? 9.地形图的分幅方法有和。前者用于国家基本图的分幅,后者则用 于的分幅。 10.大比例尺地形图常用分幅或分幅,图幅大小为图幅和 图幅。 11.地球表面自然起伏的状态称为,用表示 12.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 13.相邻两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用符号表示 14.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用符号表示。 15.同一幅地形图上,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称为 ;每各四条首曲线或 倍等高距加粗描绘的手等高线,称为。 16.等高线密集表示地面的坡度,等高线稀疏表示地面的坡度, 间隔相等的等高线表示地面的坡度。 17.在地形图上量得A点的高程HA=85.33m,B点的高程HB=61.87m,两点间的水平距 离DAB=156.40m,两点间的地面坡度。 二、名词解释: 1、山脊线---- 2、山谷线---- 3、地性线---- 4、地籍图----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比例尺精度的作用有( )。 A、确定测图时测量实地距离应准确的程度 B、确定测图比例尺 C、只有A选项 D、只有B选项 2.根据地物大小及描绘方法的不同,地物符号可分为()。 A、比例符号 B、半比例符号 C、非比例符号 D、地物注记

地质旅游资源

课程名称:地质旅游资源主讲教师:王刘英 学号 14014260116 姓名金園淇成绩: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摘要:本文将针对本人所了解的喀斯特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分类等,开展论述。然后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详细简绍喀斯特地质景观,以及此处与众不同的岩溶地貌等。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熊耳山碳酸盐 一、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1、喀斯特地质景观定义 喀斯特又称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 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2、喀斯特地质景观成因 (1)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条件 A、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 > 硫酸盐岩 >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 白云岩 >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B、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C、水的溶蚀性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D、水的流动作用 强烈的流水作用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影响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因素 A、岩石的岩性 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比较容易发育有喀斯特地貌,而其他的岩石,类似于,花岗岩、玄武岩等就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 B、地区的构造 某地的地质构造对于是否能发育较好的喀斯特地貌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多孔的地质构造等有利于发育喀斯特地貌。 C、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而我要提到的熊耳山地质公园,位于华北平原山东境内的南部,目前降水并不充分,但也发育了较为良好的岩溶地貌,这表明这里曾经必定是气候湿润区域。这可以有效的推断古气候,帮助还原古时候的环境。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一、专题精析 (一)关于地质地形地貌的有关知识 1、地壳的组成(元素、矿物、岩石) 2、地质作用(概念、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地壳运动(分类、机制、地形、构造、地貌) 4、外力作用与地形、地貌 5、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岩浆活动金属矿产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 火山爆发温泉变质作用 6、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7、地壳物质循环(包括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地形地势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形成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地形 1、地形的特点的描述 a 对高度(地形的起伏)b平均海拔(地形的高低)c地形的类型d主要地形类型e地势 2、各类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3、地形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 4、地形的分布(各大洲及我国地形的特点)1)各大洲分布 (2)我国地形分布 5、地形类型的判断(依经纬度位置判断、依“等高线”判断、依河流判断、依等温线判断、依等降水量线判断、依等潜水位线判断、) 6、地形的部位的判断(山谷、山岭、山坡、山脊、鞍部、陡崖等) 7、地形、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地形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是和气候一样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 (1)地形与气候 A、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道作用、阻挡作用(例如北美洲气候的形成),热力作用(例如青藏高原、东非高原、横断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界线作用(如秦岭)。 B、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影响地形,使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地形与植被、自然带 A、地形对植被、自然带的作用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地域分布(如喜马拉雅山南坡)。 非地带性因素(如南美洲温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B、植被对地质、地形、地貌的影响(参与沉积的形成,促成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地形与水文 A、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a、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 b、地形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分水岭划分流域)、河流的形态,干

高考地理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14.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③以平原、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 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5.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2012上海卷)(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8.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2012山东卷)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图2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012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 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l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2012北京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1,回答第1~3题。

05_地质作用与地貌规律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 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 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5.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 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 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 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 向斜。 6.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熟悉地质地貌资源对旅游及人文景观的作用,掌握主要地质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主要内容 ●地质地貌与旅游 风景骨架影响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探险观光五岳 第一节地质地貌与旅游 一、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除高山、极高山多数分布于青藏高原外,中国北方多大山脉、大高原、大平原,对比强烈,又受气候影响,多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而山石多裸露,所以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南方则多为中小型山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兼以气温较高,雨量较多,使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所以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明]杨慎《艺林伐山》:“玲珑剔透,桂林之山也;巉嵯窳窆,巴蜀之山也;绵延庞魄,河北之山也;俊峭巧丽,江南之山也。”因此,人们从总的观赏感受出发,常将中国风景概括为“北雄南秀”。其实,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一些奇特造型地貌,例如惟妙惟肖的造型奇石、“天生桥”、“风动石”、岩溶景观、熔岩景观、海蚀景观等,更是观赏价值极大的景致。 二、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3.1.2.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ppt 每个人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地貌对长期生活于其环境的人的思维、性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郭沫若在论述屈原时曾说:“屈原是产在巫峡邻近的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

05地质作用与地貌规律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4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师版)

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貌 概念知悉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按产生的 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是地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农业种植重视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功能。)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能源时代的地质学重视盆地研究。1901年里海盆地石油占当时全球原油产量的50%,后来波斯湾盆地石油称霸。中国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山脉是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

山岭的总称。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第一节内力作用与地貌 【基础知识整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

高考地理地质地貌部分知识点

地质地貌 1.内力作用:营造地区表面的主导力,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岩浆活动:岩浆存在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中。产生火山;产生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侵入过程中冷却凝固,花岗岩,发红,致密,可用于建材),喷出岩(岩浆在火山喷发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玄武岩,黑色,有气孔)。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下,不直接作用于地表。高温高压条件下(如板块交界处,岩浆侵入的周边)。变质岩(大理石、玉、板岩等,大理石比较致密,常用于建材)。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断裂带,褶皱山;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变化,海陆变迁。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趋向于平缓。 常见的外力:风(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冰川(高山高原)、海浪(海边)等。 风化作用:花岗岩球状风化;土壤最初是岩石风化壳,后来被外力改变,植被对土壤的形成作用很大。 侵蚀作用:风力:风蚀蘑菇;流水:峡谷、瀑布、凹岸;海浪:海蚀穴,海蚀柱;冰川:北美五大湖,北欧曲折的海岸线。 搬运作用:外力作用过程,不直接形成地貌。 堆积作用:风:沙丘,黄土高原本身的形成是风力堆积;水: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海浪:沙滩。 黄土高原:本身的形成:风力堆积;现在的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我国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广布,流水作用明显,土 壤贫瘠,地表水缺乏。在地上的石峰石林,是流水侵蚀形成; 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溶洞中的石笋等, 是流水沉积形成。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画个图背一下。 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发红,致密, 建材),喷出岩(玄武岩,黑色,气孔)。 沉积岩: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化石在沉积岩中。石灰岩、 页岩、砾岩等。 变质岩: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作用形成(大理石、玉、板岩等,有些可作为建材)。 所有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岩浆直接形成的只能是岩浆岩。

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三 高频考点34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人教版)

(2020·湘潭市一中高考模拟)“飞来峰”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下图为“某地飞来峰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⑤岩层形成年代比⑥岩层早。据此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甲处的褶曲形态及判断理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C.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新 D.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老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2020·河南郑州一中测试)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5.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9·安徽合肥一中测试)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属于()

A.向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7.若在Y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25 m B.35 m C.55 m D.65 m

2020届高三地理专题04 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详细答案)

2020届专题04地理 测试范围: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澳大利亚的神奇岩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奇观。它是滨海嶙峋兀立的巨大黄岗岩巨石,读图完成1—3题。 1.嶙峋兀立的花岗岩居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的成因是() A.变质作用 B.溶蚀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3.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喷发—海浪侵蚀 C.板块运动—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读图,回答4—6题。 4.凤凰山、仙人冲、元宝山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断层、向斜、背斜 D.背斜、向斜、背斜 5.仙人冲处地貌形态形成的正确原因是() A.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 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 C.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D.岩石比较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 6.关于图中所在地区正确规划利用的是() A.在凤凰山上进行天然气的勘探 B.在龙潭肖处一定不能建设水库 C.仙人冲处一定是良好储煤炭处 D.在元宝山中进行水资源的勘探 排石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东部岬角处,有一排礁石伸向海中,故名排石,下图为该景区著名景点。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图示岩石类型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图示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风化和风力侵蚀 B.风化和流水侵蚀 C.风化和海浪侵蚀 D.风化和冰川侵蚀 下图为某地“沿110°E南北向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质剖面的特点是() A.黄河至洛河之间为背斜 B.黄河至洛河之间是受到强大挤压力而成 C.北山为背斜山 D.渭河是在向斜处发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剖面黄河至渭河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花岗岩体中能发现岩石 C.北山和秦岭岩层的成因不一样 D.图示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 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称过水断面。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P表示() A.水流搬运 B.河床风化 C.水流沉积 D.河床沉积 10.流水作用与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是()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301003 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Geology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90 学分: 5 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 先修课程:地图学地球概论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质地貌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从事地球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入门基础课。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及山地灾害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沙及黄土地貌、海岸与陆架地貌、构造地貌和地貌演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地质地貌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同时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地质地貌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冰期、黄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河流、岩溶、泥石流、荒漠化研究成果卓有实效,地貌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为灾害研究已成为世界科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地质地貌课程将积极反映上述成果,以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研究的的意识与能力。随着卫星、计算机、遥感和电子显微镜、年代学等技术的应用,其研究领域已从地球表层向深部、从大陆向海洋、从地球向地外空间物质扩展,显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球外动力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圈和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预防和减轻地貌灾害以及了解生命的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讲授和野外实习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基本工作方法。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分析的方法。同时地质地貌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须多观察、多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授课)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和手段的多样,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实验室观察手标本及模型及野外实习等方法。

地质作用与地貌

河南中原鹤壁 1.读下列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为法国西海岸最大的沙丘,沙丘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乙图为非洲西海岸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处的沙洲,近年来该沙洲不断向南伸展。 (1)据图描述甲图沙丘的形成过程,并比较沙丘东西两侧坡度的差异及原因。 (2)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乙图中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答案】 (1)海水落潮时,露出大面积沙滩,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沙丘的西侧为西风的迎风坡,坡度缓;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陡。 (2)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受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影响,沙洲不断向南延伸。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法国西海岸最大的沙丘,当海水落潮时,沿海的沙滩露出水面,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从而使沙丘向陆地伸展,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该地位于欧洲西部,全年盛行西风,受西风的影响,沙丘的西侧坡度较缓和;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较陡。 (2)考查沙洲变化的原因。据地理位置分析,该地受自北而南洋流的影响,

使沙洲延伸方向与寒流的流向方向相同。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沙洲变化的主要原因,考查沙丘东西两侧的坡度差异及其影响 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央视2016猴年春晚在“一带一路”的构想和“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创作基调下,以北京为主会场,同时设置了西安、泉州、广州、呼伦贝尔四大分会场。 (1)在广州、呼伦贝尔两地中任选其一,描述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8分) (2)说出秦岭和渭河平原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6分) (3)简述呼伦贝尔地区开发风力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答案】 ( 1)广州:位于低纬度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2)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2分)河流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汛期长);(2分)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2分) 呼伦贝尔:纬度较高,地处内陆,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开阔);(2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2分)河流径流量小(且有结冰期);(2分)自然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2分) (2)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3分)外力作用:秦岭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风力与流水侵蚀作用;(2分)渭河平原主要表现为流水沉积作用(1分) (3)离冬季风源地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2分)且地形平坦开阔,大风日数多,风力资源丰富。(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