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少康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一、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4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二、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分期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音乐、舞蹈、绘画、歌谣以及雕塑艺术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这和后来有文字记载的对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局面,为多种文艺思想派别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成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两派,分别从文艺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方面,为后来两千多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一)文学的起源1.最初的文艺的产生是与人们为取得生活资料的努力奋斗和丰硕收获分不开的,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

北大古代文学考研参考

北大古代文学考研参考

一、中国古代文学(考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作品艺术特色、文学流派、文体发展、文艺思潮等等)★《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复旦版《中国文学史》(四册)游国恩人民文学版《中国文学史纲要》(四册)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北大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所列四本文学教材可彼此参照使用,以便拾遗补缺。

对于古代文学史来说,既要面面俱到,又得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得出文学演变的轨迹,方为关键。

袁本较全面,资料翔实,且以描述性语言贯之,脉络分明。

章本时发小论,观点鲜明,论之有据,为评论性文学史。

袁本与章本正好互为补充,推荐为重点教材。

游本虽政治、阶级观点有时过于直露(如对宫体诗),然毕竟是当年数位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家领衔编写的,又长期作为高校教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水平,许多方面影响以后文学史的编写,不可偏废。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三先生的《纲要》本虽为电大教材,但毕竟是三位的专著,简略有余而也时有可观之处。

如果学有余力,建议看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作为工具书,条目清楚,案例分明,且包揽无余,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既有总论,对于作家、作品又颇有定论。

正好与文学史教材参照使用,跳出大文学的圈子,从细处考之,不至于万一碰上偏题,无从下手。

另论之需有据,中文考研网提醒大家,对于答题体系大方面掌握后,还是多读原著吧,以便做论述题时不只空空其谈。

古代文学专业基础:本试卷皆是问答题,间或有名词解释,包括古代文论、中国通史、现当代文学二、古代文论★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对于古代文论,感觉还是从两本文论选入手较好,先读原著,再看分析,一目了然。

至于三本教材,以为张本作为个人专著,似乎有些琐碎,且大量用白话译文,读来稍感味淡;郭本用半白话运之,虽有神韵,然表面上枯淡得很,似乎都不适于作为自学教材。

张少康第一章第二章.文学理论的起源

张少康第一章第二章.文学理论的起源

五、论雅乐与郑声
《论语· 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 淫,佞人殆。” 《论语·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者。” 雅乐就是古乐,即曲调平和中正,节奏比较缓 慢的音乐,用于表现古代先王功业,如《韶》 《武》;新乐就是节奏明快,曲调变化快, 容易激动人心。 孔子认为新乐任凭感情发展没有节制,不利于 培养人的仁、礼的道德品质。孔子贬低新乐, 对后世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有重要影响。

二、早期的文艺观从“文”这个字的 创造来看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 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乐记》 “五色成文。”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 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 “文”。

三、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

如《论语》中说“行有余力,则以 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先 秦时期所说的“文学”,也是文化的意思。 如《墨子· 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 也。”《荀子· 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 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 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 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邢昺(炳)《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诵 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 之也。” 《朱子语类》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 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 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者思无邪,则《桑中》 《溱洧》之诗,果无邪耶?”
二、“知人论世”

《孟子· 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 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 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 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

张少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16.1 复习笔记一、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一)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概况1.康熙时代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从文学思想上说,朱彝尊重学问,王世禛重性情。

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四个主要流派: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二)朱彝尊及其思想1.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人。

在诗文词的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成就。

2.朱彝尊的文学思想(1)朱彝尊的文学思想核心是重道、宗经、博学,提倡“诗言志”的传统,同时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内心之“不得已”。

(2)其论诗的基本思想和论文一样。

从大的方面看,他主张以言志为中心的“诗教”传统,这和他论文之本道宗经思想相一致的。

(3)从“本乎自得”的思想出发,他批评复古派的主张,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从诗人内在的心性出发。

(4)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朱彝尊都认为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有深厚渊博的学识,才能在创作上自由驰骋。

(5)朱彝尊对诗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明代诗歌的发展,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在充分肯定前后七子成就的同时,指出了他们在创作上模拟蹈袭的错误。

他在肯定公安派理论的核心价值时,着重批评了他们忽视传统、陷入空疏浅俗的弊病,而对竟陵派则和钱谦益一样,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二、王世禛的神韵说(一)王世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与朱彝尊并为当时文坛主要人物,称为南朱北王。

有诗论著作《渔洋诗话》(二)王世禛的神韵说1.王世禛诗学思想与朱彝尊的差别(1)朱彝尊是主张宗经明道重学的,诗歌创作上则提倡“言志”传统,强调“自得”,要有不得不发之情,故诗皆“类发乎心性所得”,同时肯定“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

所以要求诗人要有深厚的学问。

(2)王世禛则偏重于诗歌的艺术方面,要求诗歌创造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传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7-9章》)【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一、名词解释1.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2.审美意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二、回答下列言论中的文学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钟嵘的这段话反映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的文学观念。

(1)钟嵘认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物”不仅是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

(2)钟嵘通过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1.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

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的过于执著与“自沉”的选择。

2.淮南王刘安从儒道结合的角度,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评论并给予了极高地位(1)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2)他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这也是合乎道家的人生处世态度的。

(3)他对《楚辞》的艺术成就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运用了寄托深远的比兴手法,说明《离骚》虽然写的是花草鸟兽、神话传说,但都包含有重大的社会现实内容,这就接触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同时也可看出《离骚》对《诗经》艺术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的特点。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实录精神1.“发愤著书”说(1)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2)“发愤著书”,在司马迁看来,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

①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

②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的理论观点,写“成一家言”的著作。

(3)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

(4)他提倡“怨”和“发愤著书”不受儒家那种不能过分的“中和”思想的局限,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课件】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课件】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 ﹙开端时期﹚,特点有:
1、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秦的 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著作。 2、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 3、先秦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 一重在对文学内容的规范,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 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 4、先秦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秦人谈到“文”或 “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
▲王士祯评“诗言志”:此千古言诗之妙谛 真诠也。
▲诗言志是周时文化界共识。庄子·天下: 诗以道志。荀子:诗是言其志也。孔颖达: 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020/12/8
詩言志
•“詩言志”是先秦時代對文藝本質的一個基本認 識。
• 詩是人的思想、意願、情感的表現,是人的心靈 世界的呈現。
• 先秦人對“志”的理解比較狹隘,主要指政治上 的理想抱負——賦詩言志。
2020/12/8
《诗经》选 湖 北 房 县 榔 口 乡
2020/12/8
尹吉甫宗庙宝堂寺
祖 后 人专 尹家 维走 鹏访

第5、6节:《论语》之文论思想
孔子的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 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 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 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 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 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 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在“诗教”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对以诗歌为 主的文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 论批评观点。
2020/12/8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一、填空题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2.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3.曾国藩倡导的________是著名的挽救复兴旧文学的工作。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桐城中兴”运动【解析】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

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实是曾国藩。

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二、名词解释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

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

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

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

“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曹丕的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典论·论文》【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2.________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玄言【解析】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

西晋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3.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________,________体物而浏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绮靡;赋【解析】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缘情”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

“体物”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求诗赋等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二、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第9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9.1 复习笔记一、自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一)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1.白居易(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位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诗歌理论批评家。

他代表了和殷璠、皎然等重艺术一派不同的另一派文艺思想,其核心,是强调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与他这种文艺思想一致的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

2.社会学派(1)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主要成员,形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他们以乐府诗形式写现实的时事,并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2)“新乐府”诗创作与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创作之繁荣,都是中唐儒学复古思潮的产物。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1.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这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主导思想。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对他前期所写作的讽谕诗的一个理论总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①“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

②“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2)白居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诗歌主张,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他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

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功效。

(3)从唐代诗歌的发展来看,这是对以杜甫为代表的关心国计民生、表现社会政治内容诗歌的创作经验之总结,也是他和其他新乐府诗作者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2.白居易在他的创作实践中,非常清楚地体现了这一文学思想(1)他坚决反对掩盖现实矛盾、粉饰太平的歌功颂德之作。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就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就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就是合乎她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与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瞧,就就是提倡一种“中与”之美。

她赞美《关雎》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就是一种“中与”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就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