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冠心病名老中医经验汇集-赵娜
“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胸痹)
“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胸痹)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临床治疗此病,多以活血化瘀法为主。
胸痹一证,“痹”是结果,虚是本质。
而瘀血机制只是胸痹的一个方面,仲景所说“阳微阴弦”才是胸痹之病机。
也正是基于这种观点,路老临证治疗本病多立足脾胃,调脾胃,化痰浊,疏利气机。
从发病上说,一般多为中年以后发病,这时脾肾功能已开始由盛渐衰,病人多虚实兼夹,因虚致实者多。
从症状上说,多数病人伴有乏力,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或者是劳累、饱餐后发病的特点。
刘某,男,62岁,2009年9月1日初诊。
心前区不适2个月。
伴有气短,汗出,眠差,脘闷腹胀,二便尚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不整。
冠脉CT:左前降支狭窄<50%。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西药控制。
西医诊断:冠心病,房颤。
给与“欣康”“心律平”“拜阿司匹林”等治疗,未见改善,求治中医。
辨证:湿浊阻遏,气机不畅,胸阳不展。
治拟化湿降浊,斡旋气机。
处方竹半夏9克,厚朴12克,炒枳实15克,茯苓20克,石菖蒲10克,白蔻仁(后下)5克,茵陈12克,炒杏仁9克,藿梗12克,郁金10克,竹茹12克,炒三仙各12克,甘草6克。
14剂,水煎服。
2009年10月7日二诊:上方服用14剂,自觉胸中气机渐舒展,又连续服用20天。
今日复诊:心前区不适、气短等症明显缓解,脘闷腹胀已不显,脉律渐整。
既见微效,前方加旋覆花(包)9克,续进14剂收功。
如果没有看到病例,只看方子,多会以为这是一张治疗脾胃病的处方。
很多古代医家调治胸痹,或从脾胃治,或参以调脾胃,理升降之法,反倒活血化瘀者少见。
如清代《也是山人医案·胸痹》:“某关部独涩,纳食不降,中阳欠运所致,作胸痹治。
薤白(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橘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瓜蒌皮(一钱五分),姜汁(一匙),三服效。
”又如《肯堂医论》:“故仲景治胸痹,以人参汤主之,若实者,则宜枳实薤白桂枝汤也。
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下区者,用辛药泻之,则呕益甚,唯宜益胃,扬谷气而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来缓解症状和治疗病因,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治疾病,因此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脾是中医中关注的一个重要脏器,被认为在调节水液代谢、造血功能以及免疫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与脾胃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脾胃功能好,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吸收,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心脏和其他脏器。
因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该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并适当选择一些中医药中有益心脏的食材,如红枣、山楂等,以增强心脏的营养供给。
其次,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
不同阶段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病情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阻滞在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较多的患者,可以选用舒散瘀血,通络活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而对于血脂异常、体寒、气虚等情况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以选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党参、食补类的药材等。
此外,中医养生理念也是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和精神状态。
例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等都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另外,中医还注重于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理。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与经验积累丰富。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帮助。
一、辨证施治是核心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核心理念在于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冠心病主要由气滞血瘀、痰浊阻络以及脾肾虚弱等病理机制导致。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首先需要进行辨证分型,确定疾病的主要病机。
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等症状,此时宜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当归、川芎等。
另外,针灸疗法也可用于调节气血循环,促进血液流通。
2. 痰浊阻络型痰浊阻络型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气滞胸闷、胸痹等,此时应采用化痰祛痰的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如杏仁、前胡等可起到痰湿化解的作用。
3. 脾肾虚弱型脾肾虚弱型冠心病表现为乏力、气短等症状,此时宜采用补益脾肾的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人参、黄精等,可起到补益脏腑的功效。
二、中药治疗常见方剂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也有一定的经验总结。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1. 丹参饮丹参饮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方剂,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丹参、红花、大黄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功效。
2. 温結丸温結丸是一种化痰祛痰的方剂,适用于痰浊阻络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杏仁、前胡、莱菔子等中药组成,可化痰散结、通络止痛。
3. 参附龙骨牡蛎汤参附龙骨牡蛎汤是一种补益脾肾的方剂,适用于脾肾虚弱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中药组成,可补益元气、安神舒心。
三、辅助疗法的有效应用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疗法来增强治疗效果。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
常用的穴位有“心俞”、“神门”等,针灸疗法可辅助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2.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影响人体的气血流动,调节心血管功能。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三则
就诊 。结婚 2 年未育 , 其妻妇科检查无异常 , 曾服 中 药治疗 不效 。男 方精 液 常规 化 验 : 液 液化 时 间超 精 过 1 时 , 子活 动差 , 动 率 为 5 % 。症 见 : 寒 小 精 活 0 形
维普资讯
江西 中医药 20 0 8年 5月第 5期总 3 9卷第 3 5期 0
从 脾 胃论 治 冠 心病 三 则
★ 蒋晓林 ( 江西省 新余 市人 民 医院 新 余 3 82 ) 305
关 键 词 : 心 病 ; 胃; 冠 脾 辨证 论 治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5 14 文 献标 识码 : B
分 钟液 化 , 项均 正常 。前列 腺液 常规化 验示 : 磷 余 卵
痰湿凝滞 , 故出现纳差便溏 , 日解数次 , 痰流皮里膜 外则形成痰核 , 阻塞精道产生不育。舌质淡红、 苔白 腻 , 弦滑 皆为 脾 虚 湿 盛之 象 。故 健 脾燥 湿 化 痰 收 脉
者形 体肥 胖 , 纳差 , 便溏 、 日解 2— 3次 , 面色萎 黄 , 全
山 1 。服药 3个 月 , 验精液 正 常 , 5g 化 次年 生育 一男
孩。
按: 腰为肾之腑 , 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 阳, 肾阳 不足 , 于温煦 , 失 阴寒 内盛 , 症见形寒怕冷 、 腰膝酸
软、 头晕 耳 鸣等 症 。 肾阳 亏虚 , 能 温煦 气 化 精液 , 不 所 致精 不能液 化 而不能 生育 , 温补 肾阳而 获效 。 故
凝滞。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方选 四君子汤合平 胃散 加味 : 党参 2 , 0g 白术 1 , 0g 茯苓 2 , 夏 1 , 0g半 0g 陈
王国斌“从脾理心”治疗冠心病思路与经验
王国斌“从脾理心”治疗冠心病思路与经验
王浩然;赵赟;李少康;高娜;姚涛;王园园;车志英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28)10
【摘要】名老中医王国斌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胃亦有密切关系。
心脾两脏在生理上有相互协同作用,脾胃气结、枢机不利,中阳不足、寒凝气滞、脾胃虚弱、心脉失养等均可导致痰浊壅塞,胸阳不布,气血不畅发为本病。
王国斌教授以“五脏相关论”为基础,提出“从脾理心”诊疗思路,除了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外,发作期应醒脾和胃,恢复枢机升降,稳定期应补益脾胃、健运中焦气机,以固其本。
【总页数】3页(P1687-1689)
【作者】王浩然;赵赟;李少康;高娜;姚涛;王园园;车志英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2
【相关文献】
1.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2.治疗心痹毋忘理脾
3.基于中焦为枢理论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心下痞
4.疏肝理脾方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焦虑抑郁状态疗效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冠心病)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冠心病)刘绪银;路志正【摘要】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致力于脾胃学说与胸痹的研究,认为冠心病相当于中医胸痹心痛,脾胃失调是胸痹(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基础病机,主要表现在:脾胃生化不足,气血亏虚致心脉灌注不足;脾胃运化失常,膏浊痰湿致心脉雍塞;脾胃升降不利,气机郁滞致心脉痹阻.临证将其分为心脾两虚、宗气亏乏、脾虚湿阻、肝脾不和、脾肾阳虚等15种证型,治以益气健脾、补益宗气、运脾化浊、疏肝理脾、温补脾肾等法,治疗虽然可按藏腑辩证施治,但必须“持中央”,调脾胃,以运四旁,中气得调则事半功倍.【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07【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冠心病;胸痹心痛;脾胃论治;路志正【作者】刘绪银;路志正【作者单位】邵阳正骨医院,湖南新邵422900;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国医大师路志正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路老师悬壶杏林70余年,承家学、采众长,长期致力于脾胃学说研究,发展了脾胃学说,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1]的学术观点,主张从脾胃治疗各种疾病,并潜心于胸痹的研究,“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现将其从脾胃论治胸痹(冠心病)经验介绍如下。
路老师认为冠心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常发于中老年人,多因胸阳不足,浊阴上逆,痰浊、瘀血、寒邪凝结阻滞所致,但重要基础病机主要是脾胃失调。
1.1 脾胃生化不足,气血亏虚致心脉灌注不足《黄帝内经》指出:“脾足太阴之脉……其之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灵枢·经别》);“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
徐瑛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之临床经验
徐瑛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之临床经验秦佳枫;徐瑛【摘要】介绍徐瑛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及加减用药方法,并举例说明。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17【总页数】2页(P2018-2019)【关键词】冠心病;脾胃论治;徐瑛【作者】秦佳枫;徐瑛【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R256徐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师从名老中医张云鹏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年,对多种疾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徐瑛老师擅长辨证论治,并重视顾护脾胃,长于“心胃同治”治疗本病。
现将徐瑛老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飧同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本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
传统观点认为[1],本病病位在心,其病机基础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而在治疗上主张将“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徐师则认为,饮食失调所导致的脾胃受损亦是导致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今人饮食不节,或喜食肥甘厚味,或偏嗜粗粮等不易消化之品。
长此以往,渐致脾胃受损。
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
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生瘀血;脾气虚难以运化水谷精微,易生痰生湿,痹阻血脉亦可发为本病。
同时,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不节,可致脾胃运化不利,气机阻滞,《仁斋直指方论》中指出,“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更加重心脉之瘀阻;同时,若脾胃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阴在上而不降,同样可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而为胸痹[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脾胃功能受损与冠心病(胸痹)的发病具有密切之联系。
此时,患者不仅表现为胸闷胸痛之典型冠心病心绞痛之表现,常常同时伴有脘腹胀满疼痛,乏力,肢体困重,嗳气,呃逆,不思饮食,大便溏泄等中焦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亏虚或气机阻滞之症状,此时痰湿、瘀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而脾胃受损、气机失调常为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始作俑者。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标签:名医经验;梁念祖;冠心病;从脾论治梁念祖乃中医世家,临证50余年,善用多种辨证体系调脾,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梁师学习,获益匪浅。
现将梁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整理如下。
1 辨治经验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治疗一般多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养阴益心等着手。
梁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整个病程变化与脾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
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变赤为血,不断补充血液代谢的需要,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
脾气健旺,脾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
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心阳不用,心体失荣,因虚而致瘀;若脾不统血,则血液妄行而成瘀。
同时,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变赤生血的功能减弱,则生湿化痰的隋性作用增多,痰湿随精入血,无处不至,阻碍血液运行。
痰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继而发为冠心病。
《名医方论》云:“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虚。
”生理上,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为母子相生关系,脾的运化有赖心阳温煦,心主血脉则赖脾的滋生充养,脾胃之水谷精气上充于心肺以助血行。
此外,“足太阳之阴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说明心与脾在经脉循行上亦相衔接,其生理上的重要关系决定了心脾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
据此,梁师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益气健脾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所谓“益气健脾,而脾胃和调,中气输布,生生不息,何病之有”,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1.2 证候特点梁师指出,脾虚贯穿冠心病的发病及演变的整个过程。
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当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反化为痰。
如随年龄增长而不注意摄生,致脾肾虚衰,食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导致痰饮内生,闭阻心脉,形成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以致出现胸部窒闷而痛、胸闷咳喘等。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诸多医家从瘀、痰论治,认为本病发生的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
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增多。
1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来源1.1调理脾胃治疗胸痹,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这是《内经》论述脾胃与心的关系,两者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
《灵枢?厥病篇》曰:“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
”即通过针刺脾胃经脉的输穴,调节脾胃经气,达到治愈因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胸痹心痛的目的。
1.2五行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之脏。
生理情况下,脾喜燥恶湿,心阳能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胃必得心火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
病理情况下,依据母子相及理论,心病可以传脾胃,脾胃病变也可以传心,这也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1.3气血生化关系: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决定。
李东垣说“心主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若胃气正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心肺”,可见只有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其化生血液的功能方能旺盛。
1.4功能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正常依赖于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而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心阳温煦密不可分。
脾主升清,升清阳于上,以养心胸;胃主降浊,降浊阴于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浊气亦不得下降,易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脾主运化水液,若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影响气血运行,继而成痰成瘀,阻滞心脉,发为胸痹。
心与脾胃的功能联系还表现在协同化生方面,并以心主血、脾统血两功能控制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
冠通汤治疗冠心病
冠通汤治疗冠心病展开全文四、冠通汤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壁的粥样斑块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血流障碍,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扩大,无疑是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痰湿和痰热是影响脂肪代谢的病变前提,而气滞血瘀则是脂质沉积的病变结果。
因此,气滞血瘀可以定为冠心病病变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基于气血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辩证关系。
对冠心病的治疗应综合采取宣痹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以促使气滞血瘀这一矛盾的迅速转化。
其实这一治法,早有成例。
如丹参饮及颠倒木金散等。
根据前述治疗原则,拟订了一张基本方,定名“冠通汤”。
临床以冠通汤为基础辨证加减,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冠通汤的药物组成:丹参9g 炒赤芍9g 桃仁4.5g~9g,降香3g 生香附9g~15g 广郁金15g 全瓜蒌15g 延胡索9g远志3g 清炙甘草3g。
在应用冠通汤的同时,再联系体质及病情适当加减。
气虚加党参9g,兼脉结代者,再加川桂枝3g。
阴虚加生地12g,兼脉结代者,再加党参9g 大麦冬9g 五味子3g。
痰湿加制半夏6g 炒陈皮6g。
痰热加川贝粉3g(冲) 炒竹茹6g。
胸膺窒闷较甚加砂仁3g(后下) 佛手片6g或檀香1.5g 薤白头9g。
心前区疼痛较甚加川楝子9g 炙乳香、没药(各)4.5g。
刺痛或绞痛加红花1.5g 失笑散(包)4.5g~9g。
胸膺窒闷及心前区疼痛者,还可加服三七粉1.5g或冠心苏合香丸每日2~3次,每次半至一粒,含化或温开水化服。
心悸加炒枣仁9g 茯苓12g 茶树根15g。
血脂高属湿热瘀滞加茵陈15g 泽泻15g 或生山楂9g 麦芽12g。
属肝肾阴虚加桑寄生15g 制首乌9g 制黄精9g。
血压高加罗布麻叶30g 决明子9g或莲子芯3g。
案三、冠心病苏×,女,48岁,干部。
冠心病,经常胸闷,心绞痛,反复发作,近因爱人病逝,忧伤不能自己,症状加剧,彻夜不寐,用西药无效而来就诊。
浅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一)
浅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一)【关键词】脾胃论治冠心病冠心病属中医惊悸和怔忡范畴。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近年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原因是与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心主血脉,赖心气心阳以鼓动推行,心气资始于肾气,资助于宗气。
心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脾胃化生的宗气以资助。
心血赖脾胃化生的营气以充养。
脾胃与心之间有经脉相通。
《内经》云: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络日虚里,贯膈络肺,注于心前”。
脾胃虚损,不仅宗气、营血化生不足,且可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不足;而且脾胃运化失常,产生的痰浊寒饮,可循经上逆,注人心中,从而痹阻心阳,阻滞心气,以致心气不畅、心脉瘀滞、发为心痛。
痰饮上逆、损伤心阳、导致心脉孪急闭阻、致使心痛大作。
可见冠心病从脾胃论治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现将冠心病从脾胃论治介绍如下。
1.利胆和胃,清热化痰畅脉法。
冠心病患者常因情绪不畅.致胆气怫郁,木郁土壅,脾胃运化失健。
痰湿中生、胆火郁逆、夹痰浊循经上扰心神,阻滞心脉。
临床表现精神郁闷。
失眠多梦、心悸胸闷,脘胁胀痛,口苦呕恶,纳差、脉弦滑、舌苔白腻而干或黄腻。
冠心病日久或年老体弱者。
常因脾胃运化失常,宗气营血化生不足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亦虚。
另外,可因痰热蕴结,心脉不畅,常夹心脉瘀滞之证。
临床治疗常用生脉散合十味温胆汤,药物: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石菖蒲、郁金、枳壳、竹茹、半夏、陈皮、茯苓、山楂、制何首乌。
2.温中化饮,降逆通脉法。
中阳素虚或过用寒凉的冠心病患者,常因脾阳虚损累及于心,出现心阳不足,而且因中阳虚损。
寒饮内生,循经上注心脉,痹阻心阳,表现为胸闷、心悸、头眩、呕恶、脉弦紧。
常用苓桂术甘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善后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汤温中健脾化痰,以免痰浊逆气内生之源。
3.宽胸涤痰通阳法。
冠心病常见于体肥善食,痰湿素盛之人,此类患者多属阳气偏虚,脾运迟滞。
运用调脾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运用调脾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冠心病是其中最常见且危害极大的一类疾病。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笔者总结前人经验,发现脾胃功能失常是冠心病发病的根本,故而总结临床常用的调理脾胃方法,全面认识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关键词】调脾法;冠心病;胸痹;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52-03现代医学中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本病在传统中医学中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
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不得卧等。
如《灵枢?五邪篇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亦说: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首次提出胸痹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之证。
即正气亏虚,加之阴邪上乘,二者相互搏结而发病。
而在《症因脉治·卷三·胸痹》中有云: “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指出了中焦脾胃与胸痹的关系。
在胸痹病变过程中,可涉及心、脾、肝、肺、肾诸多脏腑,其基本病位在于心,主要病理因素多为痰瘀,但其“本虚”和“标实”都与脾胃功能的失常有着密切联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过食肥甘生冷,大量饮酒,饮食不规律,加之生活压力大,忧思过渡等因素都在损伤脾胃的功能,导致的不仅是冠心病的发生,还可以引起其他各种危重疾病。
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冠心病,多属于脾湿。一张祛湿方,巧治冠心病
冠心病,多属于脾湿。
一张祛湿方,巧治冠心病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冠心病的事。
冠心病,在现在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病。
这个慢性病,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今天,我想从祖国医学方面。
和你说一说冠心病的治疗。
在此之前,我先给你说一个医案,看完你就明白了。
有一个患者朋友。
男性,年龄是49岁,要说这个年纪,在现在可不算大龄,更进不到老年人群体。
但是他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经常感到自己胸闷,而且头晕明显。
严重的时候,他说正在走路,都要晕倒。
后来,每天都睡不着,晚上就是睡会儿,梦不断,十分痛苦!后来他去检查,说是冠心病,但是几经治疗,不见效果。
有人说你去看看中医吧,他决定试一试。
医家看了之后,他脉象细滑,舌苔薄白。
给他开一方,但见——瓜蒌,薤白,桂枝,陈皮,太子参,制半夏,广郁金,白蒺藜,潞党参给患者说,煎煮取汁。
结果怎样?用了六剂之后,他感觉胸闷减轻,感觉舒畅。
头晕也好多了。
后来又继续服,诸证平息。
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来给你说一说。
他就是冠心病,这是没错的。
胸闷不畅,这都是哪里的问题。
有人说那不就是五脏中的心肺的问题!其实,表现在心肺,其实在脾胃!脾,熟悉中医的都知道,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说明呀,它就是气血的。
如果脾虚,气血产生的不足,而且脾运化功能受损,气血津液都会运行不畅。
这个会导致什么?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痰湿的产生!痰湿多了,清窍会被蒙蔽,就会头晕,失眠,胸口不畅!所以,上面的方子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薤白是行气的高手,让气顺畅。
桂枝产生阳气,化痰邪。
太子参,半夏,陈皮这都是健脾的好药。
另外郁金和白蒺藜,是对肝好的。
因为脾属土,肝属木,脾土虚弱,肝也会受影响,胸闷也会加重!所以诸药合用,这样,他的问题就解决了!冠心病这个问题确实现在也十分常见。
所以,我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
但是,这可不是所有人都用一个方子就可以,因为每个人体质都不同,不能乱用,需要在专业大夫指导下使用!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孙志广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
失健 , 气机升降失常 , 致痰浊 、 湿内生 , 水 气滞血瘀 , 阳不振 , 胸 心
脉 痹 阻 而成 胸 痹 等 病 。调 理 脾 胃治 疗 胸 痹 , 早 见 于 《 最 内经 》 如 , 《 枢 ・ 病》 云 “ 痛 , 胀 , 啬然 , 便不利 , 足太阴 ” 灵 杂 篇 心 腹 啬 大 取 ;
弱 则 心 气亦 因之 不 足 , 心气 不足 则 无 力 推 动 血 运 , 脉 道 不 畅 , 致
冠 心 病 以 胸 闷 、 痛 、 急 等 为 主症 , 于 中 医 学 “ 胸 气 属 胸痹 ” 、 “ 心痛 ” “ 心 痛 ” 范 畴 。 其 发 生 是 由 于年 老 体 衰 , 阳失 调 , 、真 等 阴 脏 腑 功 能 虚损 , 其 是 后 天 之本 脾 胃功 能损 伤 失 调 , 中 焦运 化 尤 使
孙 志 广 教 授 认 为 冠 心 病 基 本 病 机 特 点 为 本 虚 标 实 ,脾 胃损 伤 为 病 机 的关 键 ,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脾 胃功 能 失 调 。饮 食 不 节 、 其 情
志 失 调 、 腑 失 和可 导致 脾 胃功 能 失 调 引起 冠 心 病 的 发 生 。 食 脏 饮
孙 志 广 教 授 为 南 京 中医 药 大 学博 士生 导 师 、 任 医 师 , 期 主 长
从 事 中 医 内科 的 教 学科 研及 临床 工 作 , 学 严 谨 , 治 医术 精 湛 。其
善 于 运 用 调 理 脾 胃法 治 疗 内科 临床 疾 病 , 仅 用 于 慢性 胃炎 、 不 反 流性 食 管 炎 、 疡 性 结 肠 炎 等 消 化 道 疾 病 的 治 疗 , 于 冠 心 病 也 溃 对 独辟 蹊 径 , 用 调 理 脾 胃法 进 行 治 疗 , 得 较 好 的 疗 效 , 术 见 采 取 学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摘要】:冠心病和高血压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冠心病与高血压均是本虚标实之证,古今医者多从阴虚阳亢、痰瘀互结论治,着眼于心肝肾,关于脾胃枢机升降失调则论述不多。
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认为脾胃亏虚才是导致该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脾胃;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辨证论治;1祖国医学对于脾胃与冠心病及高血压关系的认识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及其发展中,脾胃亏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脾胃运化功能虚损,无力运化水液,水饮停滞,遇寒则凝而为痰;脾胃升降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加之痰饮内停,阻滞气运血行,而成瘀血。
痰瘀互结,气血紊乱,升降失常,阻于心脑则脉痹神乱,故脾胃亏虚为其基本病机。
脾胃大家李东垣就指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痰浊上犯清阳之位,故见眩晕。
"并在《脾胃论》记载"五脏皆属于脾胃,脾胃虚则俱病。
"可见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与高血压自古已有。
2脾胃与冠心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间通过经络互相联系、影响。
脾胃与心通过经脉相连、功能五行相关;心与脾胃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紧密相关的。
脾胃居于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
升则精微与阳气上充胸中之心肺,降则滋后天阴精以济心火,长期嗜烟好酒,饮食惯于厚味,劳倦失度伤脾,皆可致脾胃运化失常,湿聚而生痰,痰阻血瘀相合而阻脉,血少脉阻,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1]。
奚凤林[2]则认为,脾失健运,则不能运化水湿,以致痰浊内阻,郁闭血脉;无力化生精微,营卫无根,乃致宗气不足。
进而胸中阳气不展,阳气少则血脉不能行,血行无力,与痰相合,凝泣不通,胸痹乃发。
《金匮要略》将胸痹之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阳微者,脾胃虚弱则水谷精气不能上输,无以滋养心阳;阴弦者,脾胃虚衰运化失职,痰饮瘀血合阻于内,阴邪停聚。
3脾胃与高血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中所藏之精,悉皆依靠脾胃运化,脾旺才能将"清阳"输布于"上窍",发散至"腠理",充实到四肢百骸。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心病的治疗中,张仲景重视从脾胃进行辨治,形成了独特的临证规律。
脾胃与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都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养心,可导致心血虚;或脾不统血,血液妄行,也会影响心的正常功能。
同时,脾胃失调产生的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易阻滞气机,影响心脉的通畅,从而引发心病。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处体现了从脾胃辨治心病的思想。
例如,在“炙甘草汤”的应用中,就充分考虑到了脾胃的作用。
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经典方剂,方中人参、大枣、炙甘草等药物,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通过补脾胃以生气血,使心气得以充养,心血得以化生,从而恢复心的正常功能。
再如“小建中汤”,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所致的心中悸而烦。
方中以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其中饴糖、大枣、炙甘草能温中健脾,桂枝温通心阳,芍药养血和营,诸药合用,温中补虚,调和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心有所养,则心悸自除。
从用药特点来看,张仲景常用的一些药物也体现了其重视脾胃与心病关系的理念。
比如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在治疗心病的方剂中常被使用,以消除脾胃湿邪,恢复脾胃功能,从而为心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又如茯苓,能健脾利水,渗湿宁心,通过调理脾胃,消除水湿之邪对心的影响。
在临床诊断方面,张仲景注重观察患者脾胃的症状来辅助诊断心病。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症状时,往往会考虑到可能存在心病的隐患。
同时,通过脉象的变化,如脉弱、脉缓等,也能判断脾胃的盛衰,进而推测心的功能状态。
在治疗原则上,张仲景强调“治病求本”,对于心病从脾胃论治,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
他注重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气血生化有源,痰湿水饮得以消除,从而达到治疗心病的目的。
从肝脾论治冠心病
从肝脾论治冠心病作者:何美娟刘中勇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7期【摘要】冠心病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主藏血,心主血,血脉运行与心肝密切相关;脾主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行血,脾主统血,心脾关系密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肝脾论治;疏肝健脾调酯颗粒【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7..0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上心肌相对或绝对缺血缺氧等引起的一系列组织病理和功能损害的一组疾病[1],相当于“胸痹”、“心痛”、“心痹”的范畴。
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因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的病机变化,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但总以血瘀贯穿始终[2]。
1 从肝论治心在胸膈之上,肝在胸膈之下,二者在解剖部位上十分邻近。
在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二者母子相生。
正如王孟英所言“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
”肝主藏血,心主血脉。
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则血运正常,“心者,其充在血脉”,肝藏血,疏泄有度,则全身气机通畅,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畅通无阻。
心藏神,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而肝主疏泄,司情志,又藏血舍魂,心情舒畅,则有利于心主神志。
反之若肝疏泄失常,藏血失司,则气血运行逆乱,心脉失调,筋脉拘急。
继则血行停滞而成瘀血,痹阻心脉,可见胸闷胸痛、胁肋胀满、心悸气短等。
此即明代《薛氏医案·求脏病》中所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心病肝治”,从而确立疏肝活血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活血可通行血脉、散瘀化结、行气止痛。
2 从脾论治心与胃二者在解剖部位上十分邻近。
五行中,心属火居上焦,脾属土居中焦,心火充足可温脾土,脾的功能才可正常运行。
李德新教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集萃
2 0 1 4年 1 月第 9卷第 1 期
・ 6 7・
李 德 新 教 授 从脾 论治 冠 心病 经验 集 萃
倪 菲 指导: 李德新 于 睿
( 辽宁 中医药大学 2 0 1 1 级 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 生 , 沈阳 , 1 1 0 8 4 7 )
摘要
冠心病是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 管腔狭 窄或 阻塞 导致心 肌缺 血缺 氧坏死 而 引起 的 心脏病 。隶属 于 中医学 中的“ 胸
i n c r e a s e h e a t r b l o o d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w h i c h r e c e i v e d e x c e l l e n t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
痹” “ 心痛” 等 范畴 。李德 新教授从 五行 中脾与心 的母 子相 生关 系着手 , 火土互用, 重在补脾 以益心血 治疗冠心病 心绞痛收到 了
极佳疗效 。
关键 词
冠心病心绞痛 ; 李德新教授 ; 从脾论治
Ex p e r i e n c e o f Pr o f e s s o r Li De x i n Tr e a t i n g Co r o n a r y He a r t Di s e a s e f r o m S p l e e n
Ab s t r a c t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i s t h e c o r o n a r y v a s c u l a r l u me n s t e n o s i s o r o c c l u s i o n r e s u l t c a u s e d b y my o c a r d i a l n e c r o s i s a n d h y p o x i c -
论从脾论治心悸临床经验
论从脾论治心悸临床经验【摘要】脾论治心悸是一种中医治疗的方式,随着人们社会压力的增大,出现心悸的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多发病,而且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
下面笔者谈一谈从脾论治心悸的临床经验,从而提高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心悸是指心脏出现不适,而且与人身体的心、肝、脾、肺、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属火,脾属土,二者具有母子关系;心主血,而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心血不足,则会导致心脾发虚,从而引起心悸病症。
脾还具有生理功能,水湿内停,也会引起心悸。
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从心脾两个方面入手,益气养血,健脾宁心,还要服用一些中药,从而减轻病症。
【关键词】脾;心;心悸;临床心悸是当前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出现心悸的换着一般会出现不安的情绪,而且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是一种多发性疾病,一般是由于患者身体过于劳累导致的,或者情绪过于波动,会引起失眠,有的患者由于平时饮食不规律,有的还经常节食,严重者会出现眩晕及耳鸣的情况。
心悸是由于体虚劳倦引起的,患者的气血亏虚,心神不宁,是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出现了问题,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养血顺气,还要合理发配饮食,情绪不宜过于波动。
本文从中医治疗的角度,从脾论对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对相关治疗单位提供一帮帮助,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制定出治疗心悸的最佳方式,提高治愈率。
1、脾与心悸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统血的功能,而且可以帮助胃消化食物,并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脾还具有运化的功能,人的正常代谢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气血津液的化生,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与脾有关。
脾的功能受到影响与人的饮食有着较大的关系,当食物过于油腻,或者使用性寒的食物,都会引起脾阳不运。
人的饮食与脾胃健康有着较大的关系,有的患者出现心悸与近一段时间的节食有着较大的关系,饥饱失常会极大的损伤脾胃。
当心气不足,也无法推动血运,这会导致脉道不畅,还会使人出现心虚的情况。
冠心病从脾胃辨治体会
冠心病从脾胃辨治体会
孙媛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5(027)003
【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
近年来的报道多从活血化瘀、芳香宣痹、温阳散寒、益气养阴等方面治疗。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虽然冠心病病位在心,但多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等因素诱发,其发病多有脾胃机能失调因素的参与,临床重视脾胃机能,从脾胃辨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191-192)
【作者】孙媛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天津,3001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R543.3
【相关文献】
1.刘永业从脾胃辨治冠心病学术经验述要 [J], 范立华
2.从脾胃辨治肺癌临证体会 [J], 陆芳芳;郝传铮
3.以脾胃虚损辨治慢性乙型肝炎29例体会 [J], 姚小华
4.运用脾胃学说辨治中风的临床体会 [J], 孙益平
5.基于虚实异治辨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体会 [J], 赵松盛;郝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第18卷 第3期 2016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3 Mar .,2016从脾论治冠心病名老中医经验汇集赵娜,吕晓濛,曲文彦,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范畴。
笔者收集并简要概括了路志正、邓铁涛等多位名老中医从脾论治冠心病的一些临床经验,名老中医大多认为脾胃功能失调与胸痹的发生及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以心脾同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从脾论治;名老中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3- 0051- 03收稿日期:2015-09-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1704)作者简介:赵娜(1989-),女,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杨关林(1962-),男(锡伯族),黑龙江肇庆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的临床与研究。
Experience of Famous Veteran an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SpleenZHAO Na,LYU Xiaomeng,QU Wenyan,YANG Guanli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the coronary vascular lumen stenosis or occlusion result causedby myocardial necrosis and hypoxic ischemic heart disease,it can be included in the chest impedi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uthor collected and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 of LU Zhizheng,DENG Tietao,etc. about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spleen. Famous veteran doctors of TCM mostly consider that disorders of spleen and stomach funct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est impediment,treating chest impediment with spleen has good effect.Key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treatment from spleen;famous veteran and doctors of TCM;experience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致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
多发于40岁以上,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1]。
依据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胸痹”“心痛”等中医病证有相同之处,认为该病与后者是属于同一限度范畴。
对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历代中医经典古籍多有记载,《灵枢·五邪篇》所言:“邪在心,则病心痛”[2]。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机在《金匮要略》曾记载:“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认为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相关,脂质代谢紊乱与中医的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多位名老中医侧重于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后世学者的学习。
1从脾论治冠心病理论依据1.1 心脾相关—脏腑联系与经络联系心脾相关学说始于秦汉,兴于宋元,明清时发展成熟。
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心脾之间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心生血,血生脾”[4],说明心与脾之间的母子关系。
元代医家李东垣《脾胃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病也”[5],说明饮食不当,伤及脾胃,继而耗伤元气,心火旺,则病已。
脾胃与心之间经络相通。
如《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别上膈,注心中”“足阳明胃经……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2],说明心与脾胃之间的经脉循行关系密切。
《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2],说明心脾之间疾病会相互影响。
1.2 从脾论治冠心病的中医病机、病理及治疗优势对于胸痹病机,张机首次明确提出“阳微阴弦”是胸痹形成的主要发病机制[6]。
胸痹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功能,倘若脾胃损伤,则运化功能失调,另外脾是生痰之器,也会使其聚痰为湿,湿和痰浊弥漫,因此使胸阳不利,会导致胸闷、气短。
当湿浊凝聚成痰之后,痰浊阻滞胸阳,使胸脉闭塞从而出现胸痹疼痛,因此出现了心脾两虚、痰湿停滞、痹阻心脉的病理状态[7]。
所以,胸痹心痛之本虚标实的病机,与运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3.016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相切合。
中医重视辨证论治,是一个整体思辨的过程,必须在恒动的变化过程中进行整体思辨才能应对疾病的瞬息变化。
另外,中医治疗在急则治标的同时,也注重求本,标本兼治,有一定的优势。
2 从脾论治冠心病名老中医经验2.1 路志正:胸痹调脾胃,重宗气路志正[8]认为,胸痹因胸阳虚衰,邪气侵入,痹阻气机。
宗气即胸中阳气,其强弱与脾胃有关,调理脾胃的纳化失常是治疗胸痹的常用辨证方法。
路老健脾五法:(1)健运中气法。
方用桂枝汤、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
若血瘀较重可加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心悸症状严重者可重用甘草。
常用处方:党参10 g,炒白术10 g,云茯苓12 g,陈皮9 g,白芍10 g,枳实10 g,砂仁6 g,广木香3 g,桂枝6 g,丹参12 g,炙甘草6 g,炒枣仁12 g;其中党参、茯苓、白术为健脾益气的佳药,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配以香附、陈皮、枳实行气醒脾;桂枝与枳实同用治胸阳不振之胸闷;桂枝与白芍,炒枣仁与甘草,共同滋阴和阳、调脾胃之营卫。
因脾气的升发,宗气得以充足,胸痹诸证即可自除。
(2)醒脾化湿法。
方用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
若湿热症状明显,多用茵陈、黄连等;兼有瘀血证时作,加丹参、红花等。
(3)温阳理中法。
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4)健脾涤痰法。
方用涤痰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5)调脾养血法。
方用归脾汤加减。
若血亏致阴虚加地骨皮;瘀血明显加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肾阴虚可加枸杞子、何首乌等滋阴养肾的药物。
2.2 邓铁涛:立足整体,五脏相关邓铁涛[9]认为论治冠心病,应立足整体,重视五脏相关,不能仅限于心,并提出冠心三论:冠心病以正虚为主,标实为次;心脾相关,从脾治心;痰瘀相关,痰浊为主。
在治疗时,强调健脾,化痰为主,同时佐以活血化瘀药物,方药以四君子汤和温胆汤为主,加入川芎、三七和五爪龙。
若瘀血明显可加蒲黄、五灵脂、冰片;有阳虚者,可合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四肢厥冷可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当归四逆汤;心阴虚者可用生脉散合温胆汤。
常用处方:太子参30 g,茯苓12 g,北沙参20 g,法半夏6 g,橘红4.5 g,炙甘草2 g,竹茹10 g,枳实6 g,合欢花10 g,夜交藤30 g,毛冬青20 g,丹参10 g。
方中太子参归脾经,补脾之气以扶正;配伍北沙参以益气养阴;“脾为生痰之源”,茯苓能够健脾利湿,湿去则痰消;丹参、毛冬青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邓老常用橘红代替陈皮使开胸之力增强,且助半夏化痰理气,使气顺则痰消;枳实辛苦开降,降气化痰、开结除痞;轻用竹茹,可除烦宁心、降逆消痞;炙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合茯苓健脾祛痰;方中所选药物对症,然胸痛等症即除。
2.3 李果烈:胸痹以调脾护心为主李果烈[10]认为胸痹的病机与心脾、痰瘀密切相关,主张调脾护心。
其辨证分型分3种:(1)脾胃虚弱型:主张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
若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血两虚用归脾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
(2)痰浊中阻型:治以豁痰健脾、泄浊宣痹,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若瘀血明显可用血府逐瘀汤或丹参饮。
(3)肝脾不调型:治以扶肝抑脾,常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柴胡6 g,香附10 g,枳壳10 g,芍药10 g,瓜蒌皮10 g,茯苓15 g,川芎10 g,车前子10 g,丹参12 g,炙甘草5 g;选用柴胡、香附、川芎以其辛散入肝理气,其中香附、川芎量亦大,更长于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之功;枳实,因其苦辛之性,可行气散结而畅脾滞,助柴胡增疏畅气机之力,且并调肝脾;芍药敛阴养血、条达肝气、缓急止痛;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且痰无由生,可阻断生痰之源,与车前子合用增强渗湿之力;瓜蒌利气开郁、宽胸散结;丹参有活血祛瘀之效,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且可凉血除烦、解肝郁化热之烦躁。
方中所选药物肝脾同调,然胸痹诸症随之而愈。
2.4 裴正学:顾护脾胃,心脾同治裴正学[11]认为冠心病首要辨虚实、分标本。
对于寒凝脉阻者,应选用瓜蒌、薤白、半夏、干姜等温阳化痰、宣痹散寒的药物;气滞血瘀者,应选用赤芍、川芎、桃仁、丹参、枳壳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药物。
因脾胃运化失常、中阳虚损或痰湿内生使心血亏损、内生寒饮、痰瘀互结,从而痹阻心阳者,治疗时应顾护脾胃,心脾同治。
胸痛兼脾胃气虚者,方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中阳虚损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合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若因痰瘀互结出现胸中刺痛者,方可选用加十味温胆汤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若心脾两虚者,可选用归脾汤加减;若气阴两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