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

课时1 荒漠化的含义[学习目标]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1.概念(1)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类型⎩⎪⎨⎪⎧ 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人类滥垦滥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3.分布:(1)全球:荒漠化土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

(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自然原因①气候⎩⎪⎨⎪⎧ 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②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2)人为原因①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②生产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

思考 土地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答案 不是。

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过程,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阅读教材P 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及相关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图中沙漠化严重地区和沙漠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这样分布?答案 (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是高大山脉及其间的内陆盆地;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内流河;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汇总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汇总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

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实质:土地退化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课件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课件湘教版必修3

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 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 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
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
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
课堂检测
1 2 3
河西走廊属于甘肃省率先脱贫奔小康的地区之一,也是西部
大开发的热点地区。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不合理,
防护林网建设滞后。民勤县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沙枣林至 今已有近一半消失,风沙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为此,甘 肃省委、省政府近年提出要 “ 再造河西 ” 。根据材料回答 1~2题。
(1)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C ) A.沙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石漠化 C.沙漠化、盐碱化 D.水源短缺、植被破坏
解析 碱化。
乌兰布和属半干旱地区,引黄河水灌溉发展耕作业
的同时,破坏草原与用水不合理易发生沙漠化和土壤的盐
(2)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 D ) A.植树造林,禁止伐木 B.建设人工草场,退耕还牧
C.修建水库,保护水源
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解析 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概括法记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坚持一个方针,避免一个现象,采取四个措施。具体如下: 一个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一个现象:边治理,边破坏。 四个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拓展延伸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四大沙源区:一是中亚地区,
二是蒙古国,三是我国新疆与河西走廊地区,四是我国内蒙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我国不断扩大的荒漠化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我国不断扩大的荒漠化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我国不断扩大的荒漠化寄语:大胆发言,仔细思考。

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注意总结。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二、学习重点难点1.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整治模式(措施)。

三、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学习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通过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知识链接(B级)1、荒漠化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通过比较来认识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一种)。

(B级)2、分清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漠化?【提示: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B级)3、我国的荒漠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五、学习过程(一)、荒漠化的含义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

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B级)分析一下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提示:楼兰处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B级)想一想,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都有那些?(自然、人文)[过渡]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新部编本(湘教版必修3)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新部编本(湘教版必修3)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科目:地理教课对象:高二学生课时:1供给者:郭广民单位: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一、教课内容剖析本课题是湘教版必修 3 第二章《地区可连续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含沙漠化的含义、原由、危害和治理四部分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Ⅲ”是在“地理Ⅰ”和“地理Ⅱ”的基础上,使学生联合“地区的可连续发展”,将地理基来源理与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详细的地区。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现在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波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荒弃物的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难怪生态环境问题。

本节教材叙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损坏的主要问题之一——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材较全面的介绍了沙漠化的含义、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防治。

本文以西北地域的沙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地区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地区问题、追求地区可连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本文经过借用西北地域的沙漠化来讲解沙漠化问题,能够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会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二、教课目的(一)知识和技术目标:1.理解沙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认识沙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对我国西北地域沙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沙漠化的含义。

2.经过对我国西北地域沙漠化要素的剖析,认识造成沙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由。

3.经过对西北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事例剖析,理解沙漠化的危害。

4.经过对“三北”防备林系统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认识,指引学生多向思想,剖析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举措。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环境观。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湘教版必修3

2 新知识·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成因和现状。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3.掌握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分析荒漠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
然的意识。
新知预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 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为严重。 2.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 化。 3.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 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4.全球荒漠化面积约 3_600 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 24%。全国荒漠化面积 267 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28%。 5.从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来看,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 低,由乔木、灌木植被向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漠。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 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新课堂·互动探究 要点一 荒漠化的含义 1.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 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 失生产能力。 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
拓展延伸 ①我国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和华北地区的土壤盐渍化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 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属于石质荒漠化。 我国华北地区及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区,由于自然原 因,特别是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含盐分增加,土壤退化,形成盐碱 地。 ②荒漠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 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 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是可能出现 荒漠景观。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巩固]我国国家林业局透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 436 km2转变为目前的年均净减少1 717 km2。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常见的荒漠化类型是( )A.喀斯特荒漠化B.水蚀荒漠化C.风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高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大,最常见的荒漠化类型是风蚀荒漠化,选C。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这是其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世界上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等的控制;二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大山地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

答案:1.C 2.D读某年我国部分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回答3~5题。

3.我国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主要是( )A.西南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南方丘陵地区4.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②植被破坏严重③人口多、耕地少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侵蚀作用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是( )A.植树造林B.调整农村生活能源结构C.实施农业工程D.生态移民解析:第3题,根据统计图可以发现,广西、贵州、云南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较大,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较严重。

第4题,根据贵州省的地理环境特点,可推断出土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多、耕地少,植被破坏严重等。

第5题,植被破坏是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则植树造林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

答案:3.A 4.C 5.A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回答6~7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共37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共37张PPT)
及 河 流 涉 及 的防疫 员X名、 巡河员 X名、 保洁员 XX名。 X.为 有 效 落 实 河长 制各项 工作,建 立长效 机制,街 道共召 开XX次 河长制 会议,研究部署 河 长 制 相 关 工作,同 时,街道 河长每 旬至少 巡河X次 ,共计 巡河XX次 ,村级河段长每星期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是什么?
荒漠化的概念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 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 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 产能力。
在哪里?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包括新疆、 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 盆地为主。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西

东部
地形
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 内陆盆地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特征 新疆常被描述为“三 兰 辽阔坦荡
山夹两盆”
阿尔泰山、天山、昆 山 地形区 仑山、准噶尔盆地、 内蒙古高原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湘教版必修

解析:第 8 题,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 疏,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普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土地荒漠 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为主要原因; 三江平原过度垦殖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第 9 题,可逐项分析如下: 典型红壤分布区,植被破坏后形成寸草不生的类似荒漠
A 项 的“红色沙漠”景观 喀斯特地区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石漠化
[核心归纳] 1.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一般过程
3.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
荒漠化 的类型
概念
成因
主要分布 地区
土地 沙漠化
是指在单纯 风力作用下 引起的沙质 荒漠化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 在干旱、半干
土质疏松,风蚀强烈, 旱及部分半湿
植被稀少。 润地区。在我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 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湘教版必修3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掌握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成因。
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危害。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天近 1.5 亿元。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与荒漠化有关的现象是( )
A.沙尘暴
B.黄河泥沙增多
C.寒潮
D.伏旱
(2)关于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②下风向形成黄土层 ③导致
2.危害程度深 (1)经济方面: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方面:造成表土裸露,为___沙__尘__暴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 足的沙源。 (3)生产方面: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 力持续下降,__粮__食__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020地理同步教程人教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

2020地理同步教程人教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

第二课时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1)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01人为因素。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02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03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表现(1)过度樵采:主要发生在□04能源缺乏区。

(2)过度□05放牧:主要发生在草原牧区。

(3)过度□06开垦: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及绿洲地区。

[自我探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52%。

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提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防治内容⎩⎪⎨⎪⎧□01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02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原则⎩⎨⎧坚持□03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04水、治碱(盐碱)、治□05沙相结合3.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06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自我探究] 我国西北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提示在农耕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无序增长。

(2)利用□07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自我探究] 营造防护林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防护林工程?提示“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工程等。

(3)调节□08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09能源问题。

(5)控制□10人口增长。

[自我探究] 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与不足有哪些?提示作用:能使地表粗糙,减小风力;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湘教版必修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对人地关系的感性认知。但由于本章节的宏观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考验。因此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教师点拨讲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建构学生在这方面学习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重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导学案,导学案根据教师批阅情况重新修正问题答案,将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标注。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展示荒漠化图片,导入新课
观看倾听思考
激发情趣,创设情境
学习
新知
环节
展示、解读学习目标
学生倾听,并完成笔记
回扣目标,了解达成状况。
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测试题目内容
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3.树立环保意识
提示:按照教学目标编制一组练习题,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板书 Nhomakorabea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与表现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因素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荒漠化的含义。
2.联系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3.运用相关材料,说明荒漠化的危害,并分析荒漠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带着目标上课
环节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作业必修5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作业必修5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主要分布区。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3.理解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次生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2.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 )A.沙漠化 B.石漠化C.盐渍化 D.三种类型都有3.下列属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次生盐渍化 D.石质荒漠化答案:1.C 2.A 3.C解析:第1题,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在干旱半干旱以及某些湿润、半湿润地区都可能发生,气候异变等自然因素是其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第3题,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往往引起次生盐渍化问题。

读“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表示(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5.图中②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主要分布于( )A.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B.半干旱的草原牧区C.干旱的绿洲边缘D.内陆河流或冲积扇地区答案:4.A 5.B解析: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它主要包括: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牧区。

点题训练(20分钟,30分)知识点一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危害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土地荒漠化包括( )①土地沙漠化②石质荒漠化③次生盐渍化④土地污染⑤水土流失⑥酸雨蔓延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 D.①②答案:A解析:根据荒漠化的定义,确定其范围。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必修3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生活链接] 位于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寸草不生、风沙肆虐、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

经过30年来的不断努力,累计治沙6 000多平方千米,实现由“沙逼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知道: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理解:自然条件与荒漠化的关系,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应用: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区,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防治的具体措施。

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防治荒漠化。

综合思维:分析荒漠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区域认知:认识荒漠化产生的地理环境,评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荒废土地,分析其荒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荒漠化的含义1.含义[自我探究]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含义有何联系?[答案]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石漠化。

2.类型(1)01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02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3.荒漠化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西北地区气候03干旱,大风频繁,容易引起风蚀。

②深居大陆腹地,降水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

③黄土高原地区04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④从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看,植被覆盖率自05东南向06西北逐渐降低。

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和对水的调节作用。

(2)人为因素①人口的07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必修3)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必修3)

干旱、半干旱沙质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
盲目开垦 土壤地区,特别是 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
沙区边缘
沙化连片发展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
水资源利用不当
积扇地区
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不注意环保
开发区
沙化
思考 荒漠和荒漠化是一回事吗? 提示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不 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 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过 程的发展。所以荒漠化的成因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 析。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 定性作用。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必考+选考)
考试内容
考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试 ①荒漠化的含义
标 ②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准 ③荒漠化产生的危害 及综合治理措施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学考点睛
1.明确荒漠化含义,
分析某 分析其成因、危
地荒漠 害及治理措施
b 化的危 2.关注我国和世界
c 害与治 与荒漠化相关的
b 理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
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
读下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为例(课时2)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为例(课时2)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

①内陆高原,气候干旱 ②蒸发加剧,干旱程度加深 ③生产方
式落后,过度砍伐等现象严重 ④大牧场放牧业发展,人地矛盾
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蒙古全球变暖速度超过世界平均变暖速度的 3 倍, 说明蒸发量增加较多,加剧了干旱程度。森林大量减少,说明过度 砍伐现象严重。
【答案】 B
【答案】 5.C 6.A
主题 1 荒漠化的危害 ▶基础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神秘消失一千多年的楼兰古国,它的王国遗址终于在 1999 年
被发现。这个在 1500 年前还是一个繁荣古国,坐落在被视为禁区 的罗布泊荒漠腹地,属新疆若羌县,周围几百千米的戈壁沙漠深 深地掩埋了曾经的文明。
1.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防治。
本课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以下思路进行。
“荒漠化的危害”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同学来说,因为距 离生活很遥远,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不妨通过沙尘暴的视 频片段引入,给学生留下直接、形象的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沙尘 暴和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也可分析沙尘暴本身的危害,拓宽学 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让 学生归纳总结土地荒漠化的危害。通过《主题 1》,深化学生对荒 漠化危害的认识。
A.沙漠化 C.伏旱
B.暖锋 D.黄河泥沙减少
【解析】 沙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答案】 A
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A.光化学烟雾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
【解析】 光化学烟雾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全球气候变暖 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排放有关;酸雨与酸性气体排放有关。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为例课时1课件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为例课时1课件湘教版必修3

土地荒漠化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因素造成的土地生产 力下降或丧失现象。据此回答 1~2 题。 1.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 )。 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草原牧区 ⑥高山地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异变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影响 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⑥
荒漠化的成因。
本课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荒漠化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参考以下思路进行。 通过阅读景观图片,了解荒漠化对人类的影响,既包括对农 业生产、交通和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包对人类生存 空间的影响。
教材将荒漠化定义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 地退化。教材的两个活动,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 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 角色?” 讨论 “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使土地荒漠化” 这个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 态度。 荒漠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教材阅读及活动,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另外,可以使用思维 导图的方法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地表土失 去植被保护,遭遇强降水或集中性降水导致水土流失。 (3)轮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开 矿、 建设水利设施等不合理土地利用,以及农业垦荒、 营造宫殿、 伐木烧薪、战争等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 区域水土流失明显加重。 (4)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选择题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1.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碱化严重B.沙丘移向绿洲C.河流水量减少D.冰川融水减少解析:C 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C 正确;土地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A错误;沙丘移向绿洲,与地下水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用水量增加与冰川融水减少没有直接联系,D错误。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

读图,回答2~3题:2.我国下列地区及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红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3.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解析:2.A 3.B 第2题,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现象不同,江南丘陵是红漠化,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云贵高原是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漠化。

第3题,我国江南丘陵红漠化的形成主要是化学作用,而不是物理作用。

南疆策勒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以前旧桥极少风沙危害。

2009~2011年紧邻老桥建设了高度、长度、宽度均大于旧桥的新桥。

自恰哈新桥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每年3~9月桥(路)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重要病害。

据此回答4~6题:4.恰哈新桥积沙的主要来源是( )A.甲处戈壁B.乙处河谷C.丙处戈壁D.丁处河谷5.导致恰哈新桥和旧桥积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距沙源远近B.植被覆盖率C.桥梁宽度D.桥栏阻风程度6.恰哈新桥每年3~9月桥(路)面积沙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差B.大气运动活跃C.河流水位高D.降水稀少解析:4.A 5.D 6.B 第4题,图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从图可以看出,积沙主要位于新桥西道路的北侧路肩至路中央,南侧桥栏下蔓延,并且顺桥面延伸和扩展,因此,恰哈新桥的积沙主要来源于西北方向的甲处戈壁,A项正确,B、C、D项错误。

第5题,从图可以看出,旧桥是透风式桥栏,风沙受阻小,风沙容易穿过桥面,不易积沙;新桥是密实桥栏,通风能力差,风力大幅衰减导致积沙多,同时,两侧桥栏组成一个较闭塞的空间,阻碍了其他方向气流进入并吹走堆积的流沙,桥面积沙逐渐积累,因此,桥栏阻风程度是新旧桥积沙的主导因素,D项正确。

新、旧桥距离沙源地、植被覆盖率差异非常小,故A、B项错误,桥梁宽度可以影响积沙量的大小,但不是新、旧桥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第6题,桥面积沙的季节变化受风力大小、大风频率、地表植被状况以及降水等因素影响。

策勒风季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起沙风发生频率和输沙量夏春季高,秋冬季较少,春夏季大气运动活跃容易导致桥面积沙,B项正确。

策勒地区植被覆盖率、降水的季节差异很小,不是桥面3~9月积沙严重的主要原因,A、D项错误;河流水位高,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流沙,C项错误。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自治区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7.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就是沙漠B.荒漠化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8.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开采矿产D.过度开垦解析:7.D 8.D 第7题,沙漠是荒漠的一种;荒漠化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造成的;荒漠化在我国其他地区也会发生;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

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逐年增长,因此过度开垦是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水源的制约性很大,灌溉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读图,回答9~10题:9.图1信息反映出灌溉用水量过多时,当地环境会出现( )A.土壤板结B.水体污染C.土壤盐碱化D.水土流失10.图2中灌溉用水量超过 P 值后,皮棉产量下降,是因为( )A.生物灾害增多B.灌溉水源不足C.热量条件变差D.土壤养分减少解析:9.B 10.D 第9题,图1信息反映出灌溉用水量过多时,总氮淋失量也随之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淋失的氮通过灌溉水会排放到当地环境中,从而引起水体污染。

故B 项正确。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溉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故土壤板结不在灌溉水量过多时出现,A 项错误;土壤盐碱化是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作用强烈,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地表,故C项错误;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故D项错误。

第10题,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灌溉用水量过多会导致土壤中氮淋失增多,而氮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灌溉用水过多导致土壤养分减少,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

所以D项正确。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11~12题:11.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 )A.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生物多样性B.①为生物多样性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石漠化面积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②为石漠化面积③为生物多样性D.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生物多样性③为环境人口容量12.影响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解析:11.A 12.D 第11题,我国西南地区随着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石漠化面积总体在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减少,而环境人口容量随资源状况和技术状况的变化,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状况。

第12题,影响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砍伐、过度开垦等。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13~14题:13.图中反映出(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14.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B.小流域综合治理C.设置沙障固沙D.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解析:13.B 14.D 第13题,根据图形信息可判断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

风速越大,风沙搬运能力越强;植被越好,风速越小,风沙搬运能力越小。

第14题,植被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所以治理荒漠化主要是保护植被,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对中国黄土高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考察的最新结果显示,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初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

据此回答15~16题:15.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 )A.黄河干流流量减少B.黄土高原植被增加C.华北平原退耕还林D.下游灌溉用水增加16.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有利于(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减轻B.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C.华北平原洪涝灾害的缓解D.黄河入海口附近三角洲的扩展解析:15.B 16.C 第15题,重点在于分析黄河的沙源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其输沙量减少,意味着黄土高原表土植被的增加,水土保持工作卓有实效,故B项正确。

第16题,输沙量的变小对于下游地区意义深远, A项是输沙量变化的原因,沙源减少,悬河变弱,下游洪涝减轻,三角洲会缩小。

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指黄河输沙量减少,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好转的结果,该变化不利于靠泥沙淤积形成的地理事物,如悬河、河口三角洲等,不能本末倒置,但对于河道而言,拓展泄洪能力,有利于华北平原洪涝灾害的缓解,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7.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及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

(2)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3)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的退化。

(4)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离海洋比较远,而大陆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所以我国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干旱程度逐渐增强。

第(2)题,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的综合作用,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水蚀。

第(3)题,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决定了西北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答案:(1)干旱递减(2)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土地生产力土地(4)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8.图1是“地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图1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

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等。

第(3)题,图示区域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