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诗史_到_词史_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_祝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杜甫
诗史
词史
清代词学 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 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
① 。 无遗事,故当时号为 “诗史”
“诗史 ” 一词源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用诗 歌记录其流离陇蜀的生活经历,指具有纪实性质 的诗歌,后经诗学理论批评家的推扬,发展成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诗学概念 ,并影响到词学 批评领域。 清代的 “词史 ” 说源于诗史观, 却 又与当时政治及学术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结合诗 史、词史的发展轨迹及清代词史观与清代学术嬗 变关系来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对把握清代 文学思想史较有意义。 一、导论 “诗史 ” 是唐宋人对杜甫诗学成就的礼赞, 晚唐孟棨 《本事诗》 首次出现 “诗史” 之称: ( 李白 ) 常出入宫中, 恩礼殊厚。 竟 以疏乞归。 上亦以非廊庙器, 优诏罢遣之。 后以不羁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礼,累谪于 夜郎。及放还, 卒于宣城。 杜所赠二十韵,
在孟棨看来, 杜诗将李白生平遭际 “备叙 ,并 把 自 己 在 安 史 之 乱 中 遭 受 的 苦 难 也 其事 ” “毕陈于诗 ” , 兼有纪实性与叙事性的特征, 同 , “推 时很好地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和忧国情怀 , 故而号为 “诗史 ” 。 然而翻检中国诗 见至隐 ” 学史可知诗史观念在唐代实未昌行, 直至宋代, , “诗史 ” 甚至成为对诗 诗史说影响才逐渐扩大 歌的最高评价。 但是 “诗史 ” 观念在明代却遭 到了质疑,明人对诗史说的辨正主要从三个方面 展开,首先从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角度表示对杜 甫 “博涉世故 ” 的不满, 其次从叙事技巧的角 度指出杜甫并非唯一当得起 “诗史 ” 之称的诗 人,最后从是否真实可信的角度对杜甫提出批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五年第二期
总第 124 期
词史 ” 从 “ 诗史 ” 到 “
— — — 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
祝 东பைடு நூலகம்
在古代杜诗学 “诗史” 观念的发展影响下, 清代词学界正式提出 “词史 ” 说。 由于 文化学术背景的不同,清代不同时期词史观对杜甫诗史思想内涵的侧重各有不同 ,具体而言,清初陈
〔摘 要〕
维崧等人的词史观念主要是受明清易代存经存史 、保留故国文献学术思潮的影响,故而主要与杜甫诗 史的实录精神相应; 而嘉道之际周济 “词史” 说则是受今文学思想的影响, 要求文学回归反映现实、 干预现实的经世传统,主要与杜甫诗史中的兼济思想与忧国情怀相应 。 清代词史说拓宽了诗史的锋 面,丰富了其思想内涵。
,在 文学地位的提高,因为 “史” 仅次于 “经 ” 中国古代文类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较高 ,词有存补 史实之功能,其地位理应提高。但是笔者认为清 初词学界提出 “词史 ” 这一概念, 决不仅仅是 为了推尊词体,这与清初学术文化思潮有密切的 联系。 明清易代, 汉族有识之士为了保存文化命 脉,词这种向来不为人重视的文体也受到了关 : “援微词 注。如陈维崧 《乐府补题序 》 就认为 而通志,倚小令以成声。此则飞卿丽句,不过开 元宫女之闲谈; 至于崇祚新编,大都才老梦华之 ” 即是说词体文学亦有存史之功能, 像 遗事也。
兴对词史观的影响。不仅如此,清代词史思想的 发展,与清代学术嬗变关系密切,明清易代的学 术思潮促进了词史观念的形成,而嘉道学术的转 变则导致了词史观念的新变。因为学术背景的不 同,清代词史思想对杜甫诗史精神的取舍各有侧 重,概而言之,杜甫诗史内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 其一为纪实性, 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 其二即是忧国情怀与兼济天下的思想感情 。 二、诗史观在清初的影响 论及词史,学界一般喜欢与推尊词体联系在 一起。诚然,词史概念的提出,确实有益于词体
⑨ 以存经存史也夫。
在陈维崧看来,苏东坡、辛稼轩的长调与杜 甫的歌行体一样, 照样有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 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不仅深 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而且对苦难中的人民 抱有无限同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如
⑩ 。 从内容上 萧涤非言 “实际上是一代的史诗 ”
赵崇祚之 《花间集》 与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录 》 一样,都能够补阙存史, 词作同样能够保存史 事,词体文学亦有史料文献意义,那么就需要注 意保存; 而朱彝尊 《乐府雅词跋 》 则云存词乃 是 “所谓 礼 失 求 诸 野 也 ” , 据 《汉 书 · 艺 文
⑦
说,其价值意义堪与 《庄子》 《离骚》 《左传 》 《国语 》 《史记》 《汉书 》 比肩, 并由此得出 “盖天之 生 才 不 尽, 文 章 之 体 格 亦 不 尽 ” 的 命 题,也即文人士子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禀赋才情 选择合适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不同体 裁的作品本质上都是人的才性情感物化的外在形 式,是一代文人心史的载体, 故而 “为经为史, , 诗词与经 曰诗曰词,闭门造车, 谅无异辙也 ” 史的价值意义是一样的,不容低估。但是当时词 坛却依然因袭有明词风, 以 《花间集》 《兰畹 集》 为模范, 崇尚艳词、 俚词, 使得词的体格 , “音如湿鼓, 色弱死灰 ” , 因此, 像这样 不振 的词坛现状亟须改变。 清初邓汉仪在 《十五家 词序》 里亦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 词学至今日可谓盛矣。顾理与体有不能 不深讲者。 夫词而谓之诗余, 则犹 未 离 乎 诗,而非下 等 于 优 伶 之 杂 曲 也。 感 旧、 思 离、追欢、赠别、怀古、忧时,昔人皆一一 寓之于词,而今人顾习山谷之空语,仿屯田 之靡音, 满 纸 淫 哇, 总 乖 正 始, 此 其 理 未 辨,而伤于世道人心者一也。温、李厥倡风 格,周、 辛 各 极 才 情, 顿 挫 淋 漓, 原 同 乐 府,缠绵婉恻,何殊国风,而摭拾浮华,读 之了无生气,强填涩语,按之几欲昼眠,此 》 《草堂 》 之遗法 其体未明而有戾于 《花间 97
⑥
焉,用为 是 选。 嗟 乎, 鸿 都 价 贱, 甲 帐 书 亡,空读西晋之阳秋,莫问萧梁之文武。文 章流极,巧历难推,即如词之一道,而余分 闰位,所在成编,义例凡将,阙如不作,仅 效漆园马非马之谈, 遑恤宣尼觚不觚之叹, 非徒文事,患在人心,然则吾与两吴子、潘 子仅仅选词云尔乎? 选词所以存词,其即所
③
钱氏认为元好问编纂 《中州集 》 系对金源 历史的保存,意欲仿之,采诗庀史,保存文化血 脉。在诗史观念的抬头及词学尊体观念的影响 下,清代 “词史 ” 观念亦随之出现, 如陈水云 : “清代词学从 ‘词史 ’ 意识的 先生研究指出的 出现到 ‘词史’ 说的提出也是有其具体的理论 背景的,这就是清代诗学 ‘诗史 ’ 说的流行及
④ 之。吾以采诗,子以庀史,不亦可乎? ”
的束缚,却使得诗史说在明代一度沉寂不闻 。直 至明清易代这一天崩地解时代的到来 ,诗史观念 才开始抬头, 并被不断推扬。 黄宗羲、 钱谦益、 吴伟业等学者诗人无不对诗史说推崇备至 ,如黄 宗羲在 《万履安先生诗序 》 就明确重新肯定诗 史说: ,亦 信 然 今 之 称 杜 诗 者 以 为 “诗 史 ” 矣。然注杜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 ,史 固 无 藉 乎 诗 也 史之 阙, 虽 曰 “诗 史 ” , 《宋史》 且不为之立 ……是故景炎、祥兴 、 集杜, 何由知闽、 广之 本纪,非 《指南 》 兴废? 非水云之诗,何由知亡国之惨? 非白 石、晞发,何由知竺国之双经? 陈宜中之契 , 《心史》 亮其苦心; 黄东发之野死, 宝 阔 幢志其处所: 可不谓之 “诗史 ” 乎? 元之 亡也,渡海乞援之事,见于九灵之诗。而铁 崖之乐府,鹤年、席帽之痛哭,犹然金版之 出地也,皆非史之所能尽矣。明室之亡,分 国鲛人,纪年鬼窟,较之前代干戈,久无条 序,其从亡之士,章皇草泽之民,不无危苦 之词。以余所见者,石斋、次野、介子、霞 舟、希声、苍水、澹归十余家,无关受命之 笔,然故国之铿尔,不可不谓之史也。
⑧
瑏 瑡 者一也。
熔铸词作之中,正是以词存史的写照,这也正与 杜甫号为 “诗史 ” 的作品多是反映安史之乱这 一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诗人生活心史相 应,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 》 《羌村三首》 等,不仅客观记录了当时君臣 征 骄奢淫逸与老百姓饥寒颠沛的生活 ,同时也详细 再现了诗人当时内心的各种不同思想情感 ,如刘 : 文刚先生所言 “所谓 ‘诗史 ’ , 就是杜甫用诗 全面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记载了自己的经
: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 今 志》 云 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 短,合其要归, 亦 《六经 》 之支与流裔。 使其 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 : 尼有言 ‘礼失而求诸野。 ’ 方今去圣久远, 道 术缺废,无所更索, 彼九家者, 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 而观此九家之言, 舍短取长, ” 诸子百家被视作为六经 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之流裔,亦可补史之阙,朱彝尊引用此言,即是 明清易代之际存经存史学术思潮影响下 ,词体文 学纳入正统学术视野受到保护的明证 ,在这种学 术思潮下, 陈 维 崧 推 出 词 体 文 学 “存 经 存 史 ” 也就很自然了。陈其年在 《词选序》 中云: 客亦未知开府 《哀江南 》 一赋, 仆射 “在河北 ” 一书, 奴仆 《庄》 《骚 》 , 出入 《左 》 《国》 ,即前此史迁、 班椽诸史书未见 礼先一饭,而东坡、稼轩诸长调又骎骎乎如 杜甫之歌行与西京之乐府也。盖天之生才不 尽,文章之体格亦不尽……为经为史,曰诗 曰词,闭门造 车, 谅 无 异 辙 也 …… 胜 国 词 流,即伯温、用修、元美、徵中诸家,未离 斯弊,余可识矣。余与里中两吴子、潘子戚
作者: 祝东,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730000 。
95
② 评。 而这种质疑的目的本是为了摆脱诗史观念
证。既然诗歌能补史之缺,那么保存这类诗歌就 有保存史料文献的价值意义。 此外,明清易代,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不仅 在政治上进行高压统治,还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 满清贵 进行消解,而汉民族素有 “华夷之辨 ” , 本身就会受到汉族知识 族属于所谓的 “夷族 ” 分子的排斥。 故易代之际知识界有 “亡国 ” 与 “亡天下” 的说法,一姓王朝的灭亡是亡国, 文 , 化的灭亡则是亡天下。 为了不至于 “亡天下 ” 汉族知识分子做了大量的文献辑佚保存工作 ,比 , 就是为了保存汉民 如钱谦益编著 《列朝诗集 》 族历史文化。如其 《列朝诗集序》 所言: 毛子子晋刻 《历朝诗集 》 成, 余抚之 : “夫子何叹? ” 余曰: 忾然而叹。毛子问曰 ”曰 : “夫 “有叹乎? 余之叹,盖叹孟阳也。 : 子何叹乎孟阳也? ” 曰 “录诗何始乎? 自 。 孟阳之言曰: 孟阳之读 《中州集 》 始也 ” “元氏 之 集 诗 也, 以 诗 系 人, 以 人 系 传, 《中州》 之诗, 亦金源之史也。 吾将仿而为
瑣 瑏 ” 只不过 “词史 ” 之史 历与生活、思想与感情。
词作为诗之余,照样可以感旧怀古、忧时叹 世,但如果词体文学立意不高、流连恋情悲欢的 话,就会流于 浮 艳 之 途, 不 能 与 经 史 并 称。 相 反,如果词体文学意格提高了,就可以取得与经 。 “选词所以存词, 其即所以存经 史并肩的地位 ,把这种一向不被人重视的文学体裁 存史也夫” 一下子提升到与传统经史并肩的地步 ,这透露了 清初词人的良苦用心,即用词这一清代文字狱高 压之下相对安全的文体记录他们特殊的不敢轻言 的感情。同时期的朱彝尊在替陈维崧的词作序时 : “词虽小技, 昔之通 也透露了时人的这一思想 儒钜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 声。其辞俞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 儿女之言, 通之于 《离骚 》 变雅之义, 此尤不
⑤ ” 明确肯定诗史说复 清代词学尊体观念的抬头。
易代之际提倡诗史说显然具有以诗存史的目 的。在黄氏看来, 易代之后, 历史将会被重写, 有些史实甚至被篡改,而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记载一些史书上看不到的历史真实 ,这比前人论 杜诗以诗证史更进一步: 诗歌不仅能与历史相互 参发、证明,而且能补史之缺。特别是在易代之 际,国破家亡,史官流落,历史往往记载于时人 诗文之中,一如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诗文,在 此时起到了史书的作用。明清易代之际,吴伟业 的诗歌亦是记录了大量史实, 如 《遇南厢园叟 感赋八十韵 》 写清军下江南学校被毁、 人民流 离失所的惨相,及福王朝马士英、阮大铖作乱的 史实等,其 《圆圆曲 》 揭露吴三桂卖国投降的 , 《打冰词 》 叙写民间疾苦等 。 “梅村体 ” 罪行 的风行正是明末清初诗史观念重新焕发生机的明 96
杜甫
诗史
词史
清代词学 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 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
① 。 无遗事,故当时号为 “诗史”
“诗史 ” 一词源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用诗 歌记录其流离陇蜀的生活经历,指具有纪实性质 的诗歌,后经诗学理论批评家的推扬,发展成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诗学概念 ,并影响到词学 批评领域。 清代的 “词史 ” 说源于诗史观, 却 又与当时政治及学术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结合诗 史、词史的发展轨迹及清代词史观与清代学术嬗 变关系来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对把握清代 文学思想史较有意义。 一、导论 “诗史 ” 是唐宋人对杜甫诗学成就的礼赞, 晚唐孟棨 《本事诗》 首次出现 “诗史” 之称: ( 李白 ) 常出入宫中, 恩礼殊厚。 竟 以疏乞归。 上亦以非廊庙器, 优诏罢遣之。 后以不羁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礼,累谪于 夜郎。及放还, 卒于宣城。 杜所赠二十韵,
在孟棨看来, 杜诗将李白生平遭际 “备叙 ,并 把 自 己 在 安 史 之 乱 中 遭 受 的 苦 难 也 其事 ” “毕陈于诗 ” , 兼有纪实性与叙事性的特征, 同 , “推 时很好地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和忧国情怀 , 故而号为 “诗史 ” 。 然而翻检中国诗 见至隐 ” 学史可知诗史观念在唐代实未昌行, 直至宋代, , “诗史 ” 甚至成为对诗 诗史说影响才逐渐扩大 歌的最高评价。 但是 “诗史 ” 观念在明代却遭 到了质疑,明人对诗史说的辨正主要从三个方面 展开,首先从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角度表示对杜 甫 “博涉世故 ” 的不满, 其次从叙事技巧的角 度指出杜甫并非唯一当得起 “诗史 ” 之称的诗 人,最后从是否真实可信的角度对杜甫提出批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五年第二期
总第 124 期
词史 ” 从 “ 诗史 ” 到 “
— — — 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
祝 东பைடு நூலகம்
在古代杜诗学 “诗史” 观念的发展影响下, 清代词学界正式提出 “词史 ” 说。 由于 文化学术背景的不同,清代不同时期词史观对杜甫诗史思想内涵的侧重各有不同 ,具体而言,清初陈
〔摘 要〕
维崧等人的词史观念主要是受明清易代存经存史 、保留故国文献学术思潮的影响,故而主要与杜甫诗 史的实录精神相应; 而嘉道之际周济 “词史” 说则是受今文学思想的影响, 要求文学回归反映现实、 干预现实的经世传统,主要与杜甫诗史中的兼济思想与忧国情怀相应 。 清代词史说拓宽了诗史的锋 面,丰富了其思想内涵。
,在 文学地位的提高,因为 “史” 仅次于 “经 ” 中国古代文类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较高 ,词有存补 史实之功能,其地位理应提高。但是笔者认为清 初词学界提出 “词史 ” 这一概念, 决不仅仅是 为了推尊词体,这与清初学术文化思潮有密切的 联系。 明清易代, 汉族有识之士为了保存文化命 脉,词这种向来不为人重视的文体也受到了关 : “援微词 注。如陈维崧 《乐府补题序 》 就认为 而通志,倚小令以成声。此则飞卿丽句,不过开 元宫女之闲谈; 至于崇祚新编,大都才老梦华之 ” 即是说词体文学亦有存史之功能, 像 遗事也。
兴对词史观的影响。不仅如此,清代词史思想的 发展,与清代学术嬗变关系密切,明清易代的学 术思潮促进了词史观念的形成,而嘉道学术的转 变则导致了词史观念的新变。因为学术背景的不 同,清代词史思想对杜甫诗史精神的取舍各有侧 重,概而言之,杜甫诗史内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 其一为纪实性, 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 其二即是忧国情怀与兼济天下的思想感情 。 二、诗史观在清初的影响 论及词史,学界一般喜欢与推尊词体联系在 一起。诚然,词史概念的提出,确实有益于词体
⑨ 以存经存史也夫。
在陈维崧看来,苏东坡、辛稼轩的长调与杜 甫的歌行体一样, 照样有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 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不仅深 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而且对苦难中的人民 抱有无限同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如
⑩ 。 从内容上 萧涤非言 “实际上是一代的史诗 ”
赵崇祚之 《花间集》 与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录 》 一样,都能够补阙存史, 词作同样能够保存史 事,词体文学亦有史料文献意义,那么就需要注 意保存; 而朱彝尊 《乐府雅词跋 》 则云存词乃 是 “所谓 礼 失 求 诸 野 也 ” , 据 《汉 书 · 艺 文
⑦
说,其价值意义堪与 《庄子》 《离骚》 《左传 》 《国语 》 《史记》 《汉书 》 比肩, 并由此得出 “盖天之 生 才 不 尽, 文 章 之 体 格 亦 不 尽 ” 的 命 题,也即文人士子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禀赋才情 选择合适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不同体 裁的作品本质上都是人的才性情感物化的外在形 式,是一代文人心史的载体, 故而 “为经为史, , 诗词与经 曰诗曰词,闭门造车, 谅无异辙也 ” 史的价值意义是一样的,不容低估。但是当时词 坛却依然因袭有明词风, 以 《花间集》 《兰畹 集》 为模范, 崇尚艳词、 俚词, 使得词的体格 , “音如湿鼓, 色弱死灰 ” , 因此, 像这样 不振 的词坛现状亟须改变。 清初邓汉仪在 《十五家 词序》 里亦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 词学至今日可谓盛矣。顾理与体有不能 不深讲者。 夫词而谓之诗余, 则犹 未 离 乎 诗,而非下 等 于 优 伶 之 杂 曲 也。 感 旧、 思 离、追欢、赠别、怀古、忧时,昔人皆一一 寓之于词,而今人顾习山谷之空语,仿屯田 之靡音, 满 纸 淫 哇, 总 乖 正 始, 此 其 理 未 辨,而伤于世道人心者一也。温、李厥倡风 格,周、 辛 各 极 才 情, 顿 挫 淋 漓, 原 同 乐 府,缠绵婉恻,何殊国风,而摭拾浮华,读 之了无生气,强填涩语,按之几欲昼眠,此 》 《草堂 》 之遗法 其体未明而有戾于 《花间 97
⑥
焉,用为 是 选。 嗟 乎, 鸿 都 价 贱, 甲 帐 书 亡,空读西晋之阳秋,莫问萧梁之文武。文 章流极,巧历难推,即如词之一道,而余分 闰位,所在成编,义例凡将,阙如不作,仅 效漆园马非马之谈, 遑恤宣尼觚不觚之叹, 非徒文事,患在人心,然则吾与两吴子、潘 子仅仅选词云尔乎? 选词所以存词,其即所
③
钱氏认为元好问编纂 《中州集 》 系对金源 历史的保存,意欲仿之,采诗庀史,保存文化血 脉。在诗史观念的抬头及词学尊体观念的影响 下,清代 “词史 ” 观念亦随之出现, 如陈水云 : “清代词学从 ‘词史 ’ 意识的 先生研究指出的 出现到 ‘词史’ 说的提出也是有其具体的理论 背景的,这就是清代诗学 ‘诗史 ’ 说的流行及
④ 之。吾以采诗,子以庀史,不亦可乎? ”
的束缚,却使得诗史说在明代一度沉寂不闻 。直 至明清易代这一天崩地解时代的到来 ,诗史观念 才开始抬头, 并被不断推扬。 黄宗羲、 钱谦益、 吴伟业等学者诗人无不对诗史说推崇备至 ,如黄 宗羲在 《万履安先生诗序 》 就明确重新肯定诗 史说: ,亦 信 然 今 之 称 杜 诗 者 以 为 “诗 史 ” 矣。然注杜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 ,史 固 无 藉 乎 诗 也 史之 阙, 虽 曰 “诗 史 ” , 《宋史》 且不为之立 ……是故景炎、祥兴 、 集杜, 何由知闽、 广之 本纪,非 《指南 》 兴废? 非水云之诗,何由知亡国之惨? 非白 石、晞发,何由知竺国之双经? 陈宜中之契 , 《心史》 亮其苦心; 黄东发之野死, 宝 阔 幢志其处所: 可不谓之 “诗史 ” 乎? 元之 亡也,渡海乞援之事,见于九灵之诗。而铁 崖之乐府,鹤年、席帽之痛哭,犹然金版之 出地也,皆非史之所能尽矣。明室之亡,分 国鲛人,纪年鬼窟,较之前代干戈,久无条 序,其从亡之士,章皇草泽之民,不无危苦 之词。以余所见者,石斋、次野、介子、霞 舟、希声、苍水、澹归十余家,无关受命之 笔,然故国之铿尔,不可不谓之史也。
⑧
瑏 瑡 者一也。
熔铸词作之中,正是以词存史的写照,这也正与 杜甫号为 “诗史 ” 的作品多是反映安史之乱这 一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诗人生活心史相 应,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 》 《羌村三首》 等,不仅客观记录了当时君臣 征 骄奢淫逸与老百姓饥寒颠沛的生活 ,同时也详细 再现了诗人当时内心的各种不同思想情感 ,如刘 : 文刚先生所言 “所谓 ‘诗史 ’ , 就是杜甫用诗 全面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记载了自己的经
: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 今 志》 云 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 短,合其要归, 亦 《六经 》 之支与流裔。 使其 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 : 尼有言 ‘礼失而求诸野。 ’ 方今去圣久远, 道 术缺废,无所更索, 彼九家者, 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 而观此九家之言, 舍短取长, ” 诸子百家被视作为六经 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之流裔,亦可补史之阙,朱彝尊引用此言,即是 明清易代之际存经存史学术思潮影响下 ,词体文 学纳入正统学术视野受到保护的明证 ,在这种学 术思潮下, 陈 维 崧 推 出 词 体 文 学 “存 经 存 史 ” 也就很自然了。陈其年在 《词选序》 中云: 客亦未知开府 《哀江南 》 一赋, 仆射 “在河北 ” 一书, 奴仆 《庄》 《骚 》 , 出入 《左 》 《国》 ,即前此史迁、 班椽诸史书未见 礼先一饭,而东坡、稼轩诸长调又骎骎乎如 杜甫之歌行与西京之乐府也。盖天之生才不 尽,文章之体格亦不尽……为经为史,曰诗 曰词,闭门造 车, 谅 无 异 辙 也 …… 胜 国 词 流,即伯温、用修、元美、徵中诸家,未离 斯弊,余可识矣。余与里中两吴子、潘子戚
作者: 祝东,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730000 。
95
② 评。 而这种质疑的目的本是为了摆脱诗史观念
证。既然诗歌能补史之缺,那么保存这类诗歌就 有保存史料文献的价值意义。 此外,明清易代,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不仅 在政治上进行高压统治,还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 满清贵 进行消解,而汉民族素有 “华夷之辨 ” , 本身就会受到汉族知识 族属于所谓的 “夷族 ” 分子的排斥。 故易代之际知识界有 “亡国 ” 与 “亡天下” 的说法,一姓王朝的灭亡是亡国, 文 , 化的灭亡则是亡天下。 为了不至于 “亡天下 ” 汉族知识分子做了大量的文献辑佚保存工作 ,比 , 就是为了保存汉民 如钱谦益编著 《列朝诗集 》 族历史文化。如其 《列朝诗集序》 所言: 毛子子晋刻 《历朝诗集 》 成, 余抚之 : “夫子何叹? ” 余曰: 忾然而叹。毛子问曰 ”曰 : “夫 “有叹乎? 余之叹,盖叹孟阳也。 : 子何叹乎孟阳也? ” 曰 “录诗何始乎? 自 。 孟阳之言曰: 孟阳之读 《中州集 》 始也 ” “元氏 之 集 诗 也, 以 诗 系 人, 以 人 系 传, 《中州》 之诗, 亦金源之史也。 吾将仿而为
瑣 瑏 ” 只不过 “词史 ” 之史 历与生活、思想与感情。
词作为诗之余,照样可以感旧怀古、忧时叹 世,但如果词体文学立意不高、流连恋情悲欢的 话,就会流于 浮 艳 之 途, 不 能 与 经 史 并 称。 相 反,如果词体文学意格提高了,就可以取得与经 。 “选词所以存词, 其即所以存经 史并肩的地位 ,把这种一向不被人重视的文学体裁 存史也夫” 一下子提升到与传统经史并肩的地步 ,这透露了 清初词人的良苦用心,即用词这一清代文字狱高 压之下相对安全的文体记录他们特殊的不敢轻言 的感情。同时期的朱彝尊在替陈维崧的词作序时 : “词虽小技, 昔之通 也透露了时人的这一思想 儒钜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 声。其辞俞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 儿女之言, 通之于 《离骚 》 变雅之义, 此尤不
⑤ ” 明确肯定诗史说复 清代词学尊体观念的抬头。
易代之际提倡诗史说显然具有以诗存史的目 的。在黄氏看来, 易代之后, 历史将会被重写, 有些史实甚至被篡改,而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记载一些史书上看不到的历史真实 ,这比前人论 杜诗以诗证史更进一步: 诗歌不仅能与历史相互 参发、证明,而且能补史之缺。特别是在易代之 际,国破家亡,史官流落,历史往往记载于时人 诗文之中,一如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诗文,在 此时起到了史书的作用。明清易代之际,吴伟业 的诗歌亦是记录了大量史实, 如 《遇南厢园叟 感赋八十韵 》 写清军下江南学校被毁、 人民流 离失所的惨相,及福王朝马士英、阮大铖作乱的 史实等,其 《圆圆曲 》 揭露吴三桂卖国投降的 , 《打冰词 》 叙写民间疾苦等 。 “梅村体 ” 罪行 的风行正是明末清初诗史观念重新焕发生机的明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