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2,专一性高;3,反应条件温和

4,可调节性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2. pH 的影响在一定的pH 下, 酶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通常称此pH 为最适pH。pH影响酶活力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酸或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引起酶构象的改变,酶活性丧失。(2)当pH改变不很剧烈时,酶虽未变性,但活力受到影响。(3)pH影响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的有关基团解离,从而影响了酶活性部位的构象,进而影响酶的活性3. 温度的影响一方面是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温度升高,酶的高级结构将发生变化或变性,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因此大多数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大。4.酶浓度的影响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当[S]>>[E]反应速率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v=k[E]),这是酶活测定的基础之一。5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的现象,称为酶的抑制作用。能够引起酶的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则称为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a.在化学结构上与被抑制的底物分子或底物的过渡状态相似。能够与酶的活性中心以非共价或共价的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6.激活剂对酶反应的影响凡能提高酶活力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有的酶反应的系统需要一定的激活剂。

酶的分类与命名(1) 氧化还原酶AH2 + B = A +BH2主要包括脱氢酶(dehydrogenase)和氧化酶

例,醇+NAD+=醛或酮+NADH +H+→氢供体是醇,氢受体是NAD+

系统命名→醇:NAD+氧化还原酶;推荐名→采用某供体脱氢酶,如醇脱氢酶

(2) 转移酶AB +C =A +BC系统命名:“供体:受体某基团转移酶”。推荐名:“受体(或供体)某基团转移酶。例,L-丙氨酸+2-酮戊二酸=丙酮酸+L-谷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L-丙氨酸:2-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表明该酶催化氨基从L-丙氨酸转移到2-酮戊二酸。(3) 水解酶系统命名:先写底物名称,再写发生水解作用的化学键位置,后面加上“水解酶”。推荐名:在底物名称的后面加上一个酶字。

(4) 裂合酶系统命名:“底物-裂解的基团-裂合酶”。

如L-谷氨酸1-羧基-裂合酶,表明该酶催化L-谷氨酸在1-羧基位置发生裂解反应。

推荐名:在裂解底物名称后面加上“脱羧酶”(decarboxylase)、“醛缩酶”(aldolase)、“脱水酶”(dehydratase)等,在缩合反应方向更为重要时,则用“合酶”( synthase)。

例子,如谷氨酸脱羧酶(L-谷氨酸=γ-氨基丁酸+CO2),

苏氨酸醛缩酶(L-苏氨酸=甘氨酸+乙醛),

柠檬酸脱水酶(柠檬酸=顺乌头酸+水),

乙酰乳酸合酶(2-乙酰乳酸+CO2 =2-丙酮酸)。

(5) 异构酶Isomerase 异构酶按照异构化的类型不同,分为6 个亚类。命名时分别在底物名称的后面加上异构酶(isomerase),、消旋酶(racemase)、变位酶(mutase)、表异构酶(epimerase)、顺反异构酶(cis-trans-isomerase)等。

(6) 合成酶Ligase or Synthetase

系统命名:在两个底物的名称后面加上“连接酶”。如谷氨酸:氨连接酶,其催化反应式为:L-谷氨酸+ 氨+ ATP ===== L-谷氨酰胺+ ADP +Pi。

推荐名:在合成产物名称之后加上“合成酶”。

如,天门冬酰胺合成酶,其催化反应式为:

L-天门冬氨酸+ 氨+ATP == L-天门冬酰胺+ AMP +PPi。

酶活力测定的步骤:

(1)根据酶催化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并配制成溶液。

(2)根据酶的动力学性质,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温度、pH值、底物浓度、激活剂浓度等反应条件。

(3)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均匀,反应时间。

(4) 运用各种生化检测技术,测定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

注意:若不能即时测出结果的,则要及时终止反应,然后再测定。

酶活力: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催化的反应速率快,酶活高。

酶活单位U: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浓度/时间)

酶的比活力:用每mg蛋白质所含酶活力单位数,比活愈大,纯度愈高。

比活力=酶活力U/mgPr=总活力U/总蛋白mg

酶的转换数Kp,又称为摩尔催化活性(molar catalytic activity ),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即是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摩尔数。是酶催化效率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微摩尔酶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单位为min-1 。

底物转变摩尔数(mol)酶活力单位数(IU)

Kp ==

酶摩尔数。分钟(mol·min)酶微摩尔数(μmol)

一般酶的转换数在103 min-1左右,碳酸酐酶的转换数最高,达到3.6×107

转换数的倒数称为酶的催化周期。催化周期是指酶进行一次催化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ec)或微秒(μsec)。即T = 1/ Kp

酶结合效率(酶的固定化率)是指酶与载体结合的百分率。酶结合效率的计算一般由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减去未结合的酶活力所得到的差值,再除以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而得到。

加入的总酶活力—未结合的酶活力

酶结合效率=

加入的总酶活力

酶活力回收率是指固定化酶的总活力与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的百分率。

固定化酶总活力

酶活力回收率= x 100%

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

相对酶活力的测定:具有相同酶蛋白(或酶RNA)量的固定化酶活力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称为相对酶活力。

组成型酶(Constitutive enzyme):生物细胞中合成的酶的量比较恒定,这些酶的合成速率影响不大。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糖酵解途径的各种酶等。

适应型酶(Adaptive enzyme)或调节型酶(Regulated enzyme):生物细胞中合成的酶的含量却变化很大,其合成速率明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

发酵条件及控制:

pH值的控制细胞生产某种酶的最适pH值通常接近于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值。

(随着细胞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产物的积累, 培养基的pH值往往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情况与细胞特性有关,也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以及发酵工艺条件密切相关。

含糖量高的培养基,由于糖代谢产生有机酸,会使pH值向酸性方向移动;

含蛋白质、氨基酸较多的培养基,经过代谢产生较多的胺类物质,使pH值向碱性方向移动;

◆以硫酸铵为氮源时,随着铵离子被利用,培养基中积累的硫酸根会使pH值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