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主题班会PPT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中的作用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 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
的。 追求知行合一,境ຫໍສະໝຸດ Baidu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
获人心,成就伟业。 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
己。 最直接的效果是,让别人最短时间相信你的为人,你的
成功。而不是觉得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或者是一 个迂腐的人。 利用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打败比自己强大一百倍的 敌人。最后对自己来说,领悟知行合一,是一种极高 的精神享受,其玄妙的快感,比任何精神药品都要过 瘾。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 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 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 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 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 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 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 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 说的再多都是废话, 重在同学们将此付 诸实践,我希望同学们不把这次主题班会 仅仅看作是个形式,能借此机会真真的用 心改正曾经那些不良的习惯。不断完善自 己,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 少走错路,能 顺顺利利的走向成功……
谢谢大家!!

制作人:XX
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
“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 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 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 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 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 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 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知道,但是不去做!
态度问题
想做,却做不好!
能力问题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 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 笃行,而是冥行。
——【明】王阳明(王守仁)
王守仁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 阳明,浙江余姚人。
主题班会:知我行!
知行合一,看我行!!
主讲人:XX
知行合一,
行动在知的那一刻为起点
知:知道,知识,认识 行:做到,做好,实践
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 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 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 分的一回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 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 (“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 得上“善”。
历史
•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 “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 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
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 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宋】陆游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知 善行
上善者 知行合一
怎么做?
• 一个人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 体贴和理解父母”,写文章时可以信手拈来,但实际行动 却十年九不遇,态度上也反复无常。也懂得严以律己、宽 以待人的道理,但仍然有时会暴跳如雷,说出尖酸刻薄的 话语,事后想来则后悔莫及。关于时间和自我管理,更是 说起来头头是道,而做起来则随心所欲。因此说,知行合 一是需要历炼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 “真 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
•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 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 你才拥有 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 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 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 利不一致。虽知不行,本质 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 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 还是 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 因。那就是主 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 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 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 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 基础上,也就 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
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 是很容易的。 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
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
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 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
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所以背诵并
牢记王守仁的这些话吧,它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 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 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 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 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 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 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 朱学之偏。
• 高而吸引更多的朋 友相助;可能你比他各个方面都比不上他, 但是你有一套组合流程,或者你的公司(组织)可以胜他。 最后一点,知行合一不仅是是最实用的成功工具,也是最高的 修身智慧。但是要领悟知行合一必须是靠实践,这篇文章或这 趟讲座,只能促进你去实践,没有实践, 一切都是白费
口号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
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
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
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
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
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
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
得到什么?
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 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 己。
利 用知行合一可以打败比自己强一百倍的 敌人
• 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比你强大很多倍的敌人,怎么才能轮到 你获得成功呢? 不用担心,首先学习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 让你提升境界,获得更多人帮助;其次,知行合一让我们其他 人更明白行动的重要性,勇敢去做,占领先机。 不要惧怕自 己实力的弱小。朱元璋做过乞丐,但是他的成就比很多懂得更 多知识的圣人要大!因为他做了圣人知道但是却不敢做的事情。 很多老板的知识都比不上经 济学教授,但是他们比教授更有 成就,就是他们做了教授知道但没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也是 这样,不要小看自己的卑微。只要你知行合一,做到了现在很 多厉害的 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你的成就必然超过他们。 可能你没有他的技能高,但是可能你比他更懂得变通;可能你 没有他的资源多,但是你可能境界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 行合一”、“致良知” 。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守仁选集,具体了解知行合一思想。我在这里
利用当年明月的话,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
问题,有人认为 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
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
云南清吏司主事。
“知” “行”
▪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 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 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 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