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关 于高等 教育 财政 政 策 的研 究 成果 众多 , 有 既 高等 教育 财政 拨款 原则 的研 究②, 也有 高 等 教 育 财 政拨 款模 式 的研 究 ③; 既有 对 国外 高等 教 育 拨 款模 式 的探讨 ④, 有对 本 国高 等 教 育 财政 政 策 体 制 改 也 革 的探 究@。学 界 对 于 高 等 教 育 财 政 的 研 究 均 体
现 了对 我 国高 等教 育财 政拨 款体 制 改进 的期 待 , 为 我 国高等 教育拨 款体 制 改革 提供 了理 论支 持 。

、Leabharlann 部 分 国 家 高 等 教 育 的 财 政 政 策
( ) 一 美国 高等教 育 财政 政策 美 国联 邦政 府 在 经 历 了 2 0多 年 的发 展 变 革 0
额一 般要 占公 立 高 校 经 费 的 6 , 中又 以州 政 0 其 府拨 款份 额 最 大 , 占总 经 费 的 4 。 0 1年 , 约 5 @2 0
知识 的加 工与传 授 等一 系列 教育 产 品和服 务 , 是一 种 介 于 纯 公 共 产 品 和 私 人 产 品 之 间 的 准 公 共 产 品①。作 为 准公 共 产 品 的 高 等 教 育 具 有 有 限 的非 竞 争性 和局 部 的非排 他性 , 因此高 等教 育产 品 和服
第 4 8卷 第 5期
Vo1 8 No. .4 5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a h n r lUn v r i ( m a iis a d S ca ce c s o r a f Hu z o g No ma i e st Hu n t n o ilS in e ) y e
的 学 生 超 过 6 , 经 济 不 富 裕 的 学 生 进 入 大 学 0 为 深 造 创 造 了 条 件 。 ⑧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探析□作者:崔荣芳杨海平作者单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制度建设2009年第36期字号:【大中小】▲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CJG008◆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依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经济学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本补偿学生资助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一)成本分担理论1986年,布鲁斯•约翰斯顿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即应由纳税人(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

此后,成本分担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制定高等教育学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具体来讲,成本分担理论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从高等教育中受益的各方进行合理分担,即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程度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补偿。

将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转移给付得起学费的家长,并在经济状况调查基础上对付不起学费的人给予资助,是相对合理的。

(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由萨缪尔逊于1954年创立,其依据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理论上,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

当然在实践上还要依据效率原则来确定由谁提供。

高等教育服务是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但是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平,增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

由于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政府投资高等教育是基于其产品公共性的一面和获得预期社会收益的考虑,这是政府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

(三)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对人力资本观点作了详细、系统的论述。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央 集 权 国 家 市 场 经 济 国 家
北 美
日本
42 4 6 49 4 8 4 8 56 .8 .2 .7 .9 .8 .7 32 49 57 5 3 5 6 57 .1 .4 .4 .5 .3 .6
4 1 77 7 2 7 O 7 1 .4 .O .8 .8 . l 73 .8
维普资讯
继 续 教 育 研 究
7 2
j x ioy a i j uj uy hj a u
20 0 8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期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 国际比较研究
霍启 红 张 莹
2 36 ) 7 15 (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 摘
要 : 过对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 通 高等教育筹 资多元化 和各 国的高等 教育收费政策 的 国际 比较 与分
表 一 : 等 教 育入 学率 年 增 长 率 高
国 家 45 . 1. 14 高 教规 模 年 平 均增 长 率 ( ) %
1 6 —1 7 9 9 0 9 0 1 71—1 8 9 1—1 9 1 9 9018 9 O 9 1—2 o Oo
34 4 8 55 5 3 54 59 .7 .6 .5 .4 .5 .5
4O . 21 . 33 . 45 . 13 . O2 .
O1 .
二 、 高等教育 筹资 多元化的 国际 b 较 匕
非洲 : 刚果 马达 加 斯 加 尼 日利 亚 亚 洲 : 尼 西 亚 印度 韩 国 马来 西 亚 菲律 宾 泰国 拉 美 : 西 哥 墨
巴西
1. 71 1. 32 1. 36 1. 81 74 . 77 . 91 . 19 . l. 22
析, 勾勒出了高 等教育财政改革与变迁 的轨迹 , 并对我 国的高等教育 在大发展 的过程 中所遇到 的问题提 出了相应 的思路和策略。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一)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一)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一)鉴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迅速发展。

然而,高等教育扩展政策的成功实施,也使各国政府逐渐认清了一个事实,即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的预算能够完全满足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致出现遍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

促使世界各国考虑采甩其他可能的政策措施来筹措高等教育发展资金。

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及其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以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回收政策,逐渐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部分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基础上,重点从学生及其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财政状况。

一、成本补偿机制(一)成本补偿机制的提出。

1986年,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顿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即应由纳税人(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

此后,“成本分担”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制定高等教育学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具体讲,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指中央与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补偿。

有时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统称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约翰斯顿还认为,教育活动的运行,必须投入一定的社会劳动,耗费一定的人力和财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于教育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便构成了一定的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成本,诸如教师和行政人员工资、设备、图书、行政活动等支出。

二是研究支出,由于各校对于研究重视程度的差异,这项支出差异比较大。

三是学生生活支出,诸如庄房、饮食、服装等方面的费用。

这些支出尽管与学校财政支出关系不大,但学生和家庭必须支出,这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所付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高等教育成本上升的重要方面。

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及危机应对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及危机应对的国际比较
所 认 可 , 国 也 都 根 据 成 本 分 担 与 补 偿 原 则 制 定 了 各
教 育 发 展 逐 步 走 进 “ 金 时 期 ”, 美 国 为 首 的 发 达 黄 以
国 家 相 继 进 入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阶 段 。 入 学 率 激 增 和 国 际 经 济 的 复 苏 使 高 等 教 育 生 均 培 养 成 本 急 速 上
与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收 费 制 度 接 轨 。 那 么 世 界 各 国 高 等 教 育 对 于 收 费 政 策 的 制 定 历 程 和 特 点 有 哪 些 ? 全 球
的学 生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困 难 。 总 之 , 等 教 育 不 收 高 费 或 收 费低 廉 的 时 代 逐 渐 走 向终 结 _ 。 2 目前 , 界 大 多 数 国 家 都 已 经 实 行 高 等 教 育 收 世
20 0 9年第 l 0期 总第 1 6期 8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 erh sO i e d c t n e o g a gR s a e i H g r u a o l i c l h E i
No 0 2 0 .1 0 9
s ra . . 8 ei 1 No 1 6
费政 策 , 然 欧 洲 一 些 国 家 如 奥 地 利 、 兰 、 典 、 虽 芬 瑞 冰 岛 等 国仍 免 费 , 这 些 国 家 对 是 否 收 费 这 一 问 题 仍 但 存 有 争 议 , 在 收 取 学 费 的 可 能 性 ( 表 1 。 德 国 存 如 )
金 融 危 机 对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收 费 政 策 产 生 了 什 么 影 响 ? 这 些 又 给 我 国 收 费 政 策 的 制 定 有 高等教 育; 收费政策 ; 金融危机 ; 国际比较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研究

2013年第28卷第1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2-12-20作者简介:欧扬夏子(1988-),女,湖南郴州人,从事教育管理向的研究。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概念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家庭)为培养一名大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指在学期间学生所消耗的以货币为表现形态的直接和间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概念是于1986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顿提出的。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又可以称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或高等教育成本补偿。

它主要指高等教育成本由谁来支付、负担以及负担多少。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背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顿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成本应当由政府、家长、学生、纳税人和高等院校几方面来共同分担。

这种分担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承担;二是能力原则,即谁从教育中获得的利益越多,谁就应当支付更多的教育经费。

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膨胀,使得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了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1989年出台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开始在高校中进行试点,逐步推广。

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了成本分担的新阶段,实现了全国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开始迅速扩大。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明确规定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到308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方位的增长需求,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另外,就国际来看,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在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如1999-2000年,美国公立高校经费46.6%来自联邦和州政府,18.5%来自学费收人;加拿大的办学经费的70%来自联邦和省政府,20%来自学费,其余部分由社会各方面捐赠。

谈谈国外高教经费筹措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谈谈国外高教经费筹措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谈谈国外高教经费筹措机制对我国的启示高职院校办学活动没有一定资金的投入,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资金的多少并不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办学资金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规模和程度。

通过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来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是各国教育投资改革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1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经验在美国,最早由社会人士自发捐资兴建的哈佛大学开始,美国人民捐资办大学所体现出了“哈佛精神”一直发扬至今,社会集资办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

1890年耶鲁大学创立了第一个校友基金会,于是大学设立基金会向外界筹措资金就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之后又相继成立了的公益性的慈善基金会:如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

对高校而言,筹措资金的机制在美国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要,从开始的主要用于基建及特定的目的,逐渐发展成为高校日常预算的一部分,成为评价校长业绩,学校知名度和声望的重要体现,甚至成为评价学校水平的象征。

1.1 成立校友会,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的校友会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建立校友的档案和跟踪联系制度,并定期发送校刊、召开座谈会。

联络校友的感情、加强和校友的交流并提高学校的声誉和质量,同时借校友的力量筹措资金。

1.2 建立专门筹措机构在美国的大学一般都有专门的筹措集资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的筹资活动,使学校的筹资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展开。

一般在大学建立了由副校长负责的学校发展部,作为学校专门的筹集资金的机构,发展部安排若干全日制工作人员下设有企业筹资处、基金会筹资处和个人筹资处,在管理上实行将筹资的总目标并分解到各个院系,各付其职。

1.3 学习和筹资的技巧高校的筹资活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它需要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科学筹资自己所需的资金。

在筹集资金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如何建立信用、如何选择筹集用作的模式、如何确定筹资战略、如何使用筹集专家等。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的思考
是值 得 我 们 研 究 的一 个 问题 。
19 9 7年在全 国范围内实现普通高校“ 并轨 ”到 2 0 , 0 0年基本完成改
革任 务 。从 此 , 高校 只 有收 费 生 , 是市 场 经 济体 制 的必 然 产物 。 这 从 目前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收 费 标 准 的 现 状 分 析 , 们 不 难 发 现 , 我 在
其次, 要加强对学校教学 固定 资产 耗费价值 的核 算。最后 , 要消除 学校 浪费 , 改善成本开 支结构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成本支 出结构 中人 员经费比例较高 ,应该把经费 支 出的重 点转移到教 学业务领 域 , 少教育 资源 的浪 费, 减 提高教 育资源 的使 用效率 。 合理核 算高等教育成本 ,国家 教育主管部 门可 以和 物价 部 门 联 合评估各高校教育成本 , 由社会监督 。同时根据各高校对社会 并
后的一段时间之 内还 完贷款 ,承担 其所应承担 的

Z 假定每个 高校的学生与学 校签订协议 , 该协议的 校 的具体 情况制定 ,但 是必须符合 国家法律的规 规定 该校 的学生毕业 1 O年后 , 每年补 偿一定的金 t 其学校教育成本的补偿。 偿的金额为 M, 需补偿 的年数 为 N, 利率为 li ,可设
和国家贡献 的不 同制定不 同的高校 教育成本 的分担 与补偿 制度 ,
补偿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所以 , 鉴于 接受高等教育

消费水平的不确 定性 , 高等教 育内部应该 向那些弱
斜 政策。通过上述的分析 , 可以看 出, 若政府对弱
政策, 更能够使高等教育成 本得到充分 的、 公平的
不 了 , 是 同 样 学 校 可 以 提 供 助 学 贷款 , 样 学 生 但 这

教育储蓄的国际比较——以美国“Coverdell教育储蓄”和加拿大“注册教育储蓄计划”为例

教育储蓄的国际比较——以美国“Coverdell教育储蓄”和加拿大“注册教育储蓄计划”为例
如美国通过对不同收入的家庭规定不同的存储金额虽然富裕家庭可以通过资金赠与实现存储的目的但同时必须受到相关法律政策的限制来实现对弱势家庭进行补助的目的而加拿大则规定无论居民个人家庭收入如何和每年存储金额的多少政府的补助额度是一样的即为个人投资的20最高500加元年这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原则
21 0 0年 2月 第1 第 1 4卷 期
资助体 系的同时 , 纷纷 出台新的措施 。其 中美 国和加拿 大
分 别 推 行 的 “ o edl 教 育 储 蓄 ”( o edl E u ai C vrel C vrel d ct n o
S v g cu t简称 E A或 C S [ 和“ ai sAcon , n S E A)】 注册教育 储蓄 ]
中 图 分 类 号 :G4—5 ;G4 7 2 00 4 6.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6 62 1 ) 10 0—4 0 78 0 ( 00 0 —0 60
随 着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来 临 , 会 对 高 等 教 育 的需 求 也 社
为各大 学 特别 是 私 立 大 学 缓 解 财政 危 机 的 首 选 办 法。
费 短缺 , 过 提 高 学 费 向 学 生 和 家 长 转 嫁 财 政 负 担 , 成 通 已
收 稿 日期 :0 91 2 2 0- 卜1 基金 项 目 : 州大 学 20 年 大 学生 学术 科技 创 新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扬 09
1开户条件和账户要求。参加 E A计划必须满足 两 . S 个条件 : 第一 , 受助人的年龄必 须低 于 1 8周岁 ; 第二 , 家庭
家庭越来越难以承 受高等教 育的费用 。美国和加 拿大政府推行的教育储 蓄计划有助 于这一 问题的有效解决。 通过对 两国的教育储 蓄计划进行 分析 比较 ,可 以发现它们之 间存在的异 同点。 关键词 :教 育储蓄 ;美国 “ o ed l教 育储蓄” C vrel ;加拿大 “ 注册教 育储蓄计划”

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备受关注。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因此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可以借鉴其优点,改进自己体制。

本文将对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进行探讨,旨在探究不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优劣势,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的核心目标和理念。

例如,芬兰的教育政策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新加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成绩,强调学生的竞争力。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从而反思自身的教育模式是否与时俱进。

其次,在国际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在教育政策实施上的差异。

丹麦通过提供免费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鼓励人们终身学习;而美国则实行自由市场教育,鼓励竞争和创新。

这些不同的政策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方向,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此外,在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不均衡。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积极的教育政策,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我国可以通过对比研究,借鉴这些经验,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此外,在国际比较研究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在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方面的做法和成果。

以英国为例,该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考试和评估,确保教育水平的质量。

通过研究这些做法和成果,我国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评估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另外,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国家的培养教师的制度和方法。

芬兰的教师培养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之一,他们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以芬兰为榜样,我国可以加强教师培养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推动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收费的国际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收费的国际比较研究

的“ 学费一 财 源比 ” , 上 而且 表现在 专业 差异 上 。 如 美 阁
国、 拿大 、 加 日本 、 国 、 律宾 及 一 些拉 美国家 的高 韩 菲 外 关于 这 一 问题 的实证 研 究 为我 们 解 决 中 国高 等 教 等 教育 , 把 学费 作为经 济收 入来源 之 一 。 就 不过 , 些 这 育学 费标 准 问题提 供 了一定 参考 。 国家 发展 高等 教 育的模 式所依 赖 的理 论 也不 同 。 体 总 高等教 育收 费的理 论依 据 而言, 其理 论 主要 有以下 三种 。[ 3 1
l 一 3
维普资讯
决 策 与 思 考
20 年第 9 当代教 育科 学 08 期
国 的约翰 斯顿 ( B u eJ h s n ) D.rc o nt e 第一 次 提 出 “ o 高等 量较 小 的国家 , 教育投 资 的收益 率要远 远 高于物 质 资 教育 成 本分担 ” 理论 , 明确 “ 受 益谁 付 款 ” 则 中各 本投 资 的收 益 率 , 育投 资的个人 收 益率 要高 于社会 谁 原 教


就 高等 教 育的个 人直接 投 资而 言 , 以粗略 地把 可 1教育投 资说 。主要 源于 2 . 0世纪 6 0年代 兴起 的 世 界高 等教 育 入 学收 费 制 度划 分 为 两 种类 型 , “ 即 福 人 力 资 本 理 论 ,其 代 表 人 物 主 要 是 美 国 的 舒 尔 茨 利型 ” 市场型 ” “ 利型 ” 本 上不 向受 教育 者个 ( h l , ) 与“ 。 福 基 S ut D.。这 一学 说认 为 , 育投资 除 了对整 个社 z 教 人 直接 征收 教 育 费 用 ,亦 或仅 仅 征收 微 不 足 道 的费 会 有 利外 , 满 足 了个 人 求 知 的欲 望 , 个人 获 得 了 还 使 用 ,整 个教 育过程 的投 资基 本 上 由国家 或社 会承 担 。 知识 、 技能 及适 应社 会 的能力 。 由于个 人教 育程 度 的 如德 国 、 苏联及 大 多数发 展 中国家 的 高等 教育 在经 提 高 , 原 也就 增加 了他 们 的就业 机会 和获 得 更高报 酬 的 济 上主 要受 国家 或政 府 的 资助 ,其 主要 理 论 依据 是 可能性 。因此 , 既然 国家 和个 人均 视教 育 尤其 是高等

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学生规模大幅扩容,教育资金紧缺,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导致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教育成本分担比例过高,教育成本分担结构严重失衡。

本文结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及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旨在为我国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供对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涵义高等教育成本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家庭)为培养一名合格大学生,投入到高等教育中以货币为表现形态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从教育成本分析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分析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等教育成本由谁来负担和补偿, 其包括教育成本分担和教育成本补偿两方面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成本数量一定情况下,主要是研究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个人及企业几个主体分担教育成本的制度安排及比例构成。

由于企业对普通学校教育的投资主要是通过上交利税进入各级财政,或通过捐赠形式进入各高校,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分担结构。

二、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教育成本补偿结构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主要是由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分担,其基本趋势是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个人及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等直接补偿的教育成本比例则逐年上升。

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财政经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逐年降低、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仅依靠政府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补偿,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远远低于学校的实际教育经费成本,并且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下降。

而当前我国发展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点在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指望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多大的增长。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研究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研究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研究作者:洪柳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4期高等教育经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高等教育事业上的费用。

广义的高等教育经费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包括通过其他渠道筹措的经费。

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欧美、日本等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情况。

了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最新动态,对拓宽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有一定的启示。

从财产权关系、经济决策权类型和结构、资源配置方式这三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看,西方经济学家将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大体分为欧洲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现代市场经济划分是以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程度为主要标准。

欧洲模式或称莱茵模式,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比较大,带有明显的混合经济体制色彩,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美国模式或称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对市场依赖程度较高,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比较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日本模式或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分远远大于欧美各国。

即使在同一市场经济模式下,不同国家的政府和市场在所有制结构、决策体系和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并不相同,宏观调控目标、机制、方式和工具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国自己的特色。

德国市场经济实行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法国市场经济以计划经济著称,美国市场经济以现代垄断为主要特征,日本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经济。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政府投入的国际比较1.德国:采取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德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双元制体系,由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两部分构成,统称为国家提供经费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德国的政体是联邦制,大学教育是州政府的事务。

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州政府的拨款,州政府负责高校的基本经费,州政府对本州高等教育的发展负有全面的责任。

联邦政府在高校建设、科研、促进学生学习和企业职业培训试点及高校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教育经费。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负责高校的基本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国际比较——基于对美国、芬兰及澳大利亚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国际比较——基于对美国、芬兰及澳大利亚的分析
— —
社会捐赠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 , 并在实施过程 中 别为 1 2 6 9 2 3 9 、 1 6 3 7 2 7 5 、 1 0 1 7 7 3 6 万美元 , 占教 育 总 坚持“ 利益获得” 和“ 能力支付 ” 两个基本原则 , 而从 投入 的比重为 2 3 . 0 %、 2 9 . 6 %、 1 8 . 4 % , 可见 , 州政府 高等职业教育作用 的外溢正 向性来看 , 国家才是其 是美国高职教育财政拨款的主要承担者 , 其次为联
2 0 1 3 年第 2 5 期 第3 4 卷 总7 3 1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AT I ONAL AND TECHNI CAL EDUCAT1 0N
No . 2 5 . 2 01 3
Vo 1 . 3 4
Ge n e r a l No . 7 3 1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拨 款体制 国际比较
知识 和 技能 的高 职教 育 , 是一 个 国家 人力 资本 不 可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6
译者简介 : 张连绪 ( 1 9 6 3 一 ) , 男, 河北保定人 , 广州番 禺职业技术学 院院长 , 教授 , 研 究方向 : 高 职教育理论 与管理 ; 王超 辉( 1 9 7 4 一 ) , 男, 湖南邵东人 , 广州番 禺职业技术学 院计划财务处工作 人员 , 研 究方 向: 高校财务 与管理 。 基金项 目: 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 目《 高 职院校办学投入机制 比较研究》 《 广州市属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定额 拨款制度探究》 ( 穗教高教 [ 2 0 1 3 1 2 2 号) , 主持人 : 张连绪 。
府财政拨 款、 健全 财政拔 款的绩效机制 以及加 快 高职教育投入 的立法进 程 , 应 成为完善我 国高职教 育财政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高等教育的成本并不低,这也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享受同样的机会。

因此,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进行国际比较。

美国美国是高等教育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美国各州的公立大学平均学费为$20,770,私立大学平均学费为$46,950。

对于这种高昂的学费,美国政府提供了联邦助学金、贷款、奖学金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资助。

其中,联邦学生助学贷款是最主要的资助方式之一。

联邦学生助学贷款是由美国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不同金额的贷款,且学校不得将其借款用于除学费和生活费外的其他用途。

毕业后,学生需按计划还款。

此外,美国政府还设有公共服务贷款计划,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从事公益工作。

此外,美国政府还提供了其他奖学金方案,如教育补助金、住房、交通等福利。

加拿大和美国类似,加拿大也采用了多种方式给予高等教育成本补贴。

与美国不同的是,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成本比较低,公立大学的平均学费是$6,463,私立大学的平均学费是$28,000。

由于不同省份的教育政策和制度不同,因此加拿大各省的资助方式也不尽相同。

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加拿大政府提供了加拿大助学金和加拿大助学贷款。

加拿大助学金包括加拿大联邦助学金和省级助学金。

与美国不同的是,加拿大联邦助学贷款是免利息的,学生只需在毕业后开始偿还即可。

此外,加拿大政府还提供了一些税收优惠,如教育、学生贷款和就业培训的税收折扣。

这些税收折扣发放于学生的父母或学生自己。

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其成本较为高昂。

公立大学的平均学费是$10,000,私立大学的平均学费是$30,000。

此外,英国还有一项“学费贷款”计划,学生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贷款,资助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与美国类似,英国学生的贷款还款时间与收入挂钩。

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作者:冯钰平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6期冯钰平(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摘要:只有降低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才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针对当前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的情况,本文旨在对四个国家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比较研究。

在明确了助学贷款主要风险的基础上,本文概述了中国、美国、日本和英国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比较了各自的风险管理措施。

本文认为信用保险制度是我国风险管理措施的特色,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完善征信系统,调整还款方式,拓宽本金来源渠道,多管齐下管控风险。

关键词:教育成本分担;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66-02作为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手段,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众多贫困学子完成了高等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大学生逾期还贷甚至是不还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风险高、额度小、利息低,不少商业银行甚至停止放贷。

如何更好地管理助学贷款的风险,保证高等教育的投入,实现多方共赢,值得我们深思。

一、助学贷款的风险助学贷款的风险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还款能力风险以及人身风险。

1.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前者是指贷款者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编造虚假材料骗得款项却没有用于学业;后者是指学生具备还款能力却恶意不还款,导致银行出现呆账坏账。

2.还款能力风险。

主要是说学生毕业后由于未能及时就业或收入较低等原因,不能按时足额归还贷款。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较难就业,收入不高,而家庭又无法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援,使得大学生无法偿还贷款。

3.人身风险。

主要是指学生由于意外或疾病等原因而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进而无法偿还贷款。

大学生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岁至35岁,群体的安全意识较高,因此这类风险在助学贷款的风险中所占比重极低。

二、我国的助学贷款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措施1.我国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间,全国助学贷款累计发放金额约424.1亿元,惠及学生451.8万人。

浅谈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

浅谈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

浅谈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作者:陈俞闽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5期摘要: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产业,多年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变革,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教育成本加大,教育经费紧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文章指出,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本补偿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5-111-02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日益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与发展的新阶段。

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及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迅速提高,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强大推动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对高等教育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经费的需求,使得大学处于经费严重短缺的困难境地,既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包揽的单一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顿于1986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高等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企业、家庭、大学,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谁受益谁付款,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

”对于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的国际努力表明:世界性经济的迟缓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剧烈扩张几乎使绝大数国家意识到,像以往那样主要依赖财政资助高等教育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

遍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使得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成为大势所趋。

在保证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要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

谈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理论

谈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理论

谈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理论作者:洪柳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2期1986年,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D.约翰斯通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帮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中提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约翰斯通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世界各国收取高等教育学费的重要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实施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经历并正在进行的最主要的改革之一。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也成了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并不是政府的一项随意的政策,而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条:(一)利益获得原则利益获得原则,是指为了有效地分担教育成本,使成本分担合乎经济公平的要求,教育成本的支付应与收益相配合,谁受益,谁承担。

收益多的人应分担较多的成本,收益少的人分担较少的成本。

因此政府、企业与个人在负担教育成本时应依据各自的收益来决定,同时不同的个人在负担教育成本时也应依据收益而定。

(二)能力支付原则能力支付原则,是指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经费,能力越大支付越多,能力越小支付越少。

因为依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能力高的人,其超额财富的效用较低,这样,富有的人多支付教育经费是公平的。

而且一定的支付能力即对国民收入的占有,也决定了负担教育投资的可能。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含义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成本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初随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而提出来的。

高等教育成本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教育费用,即高等教育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的总和。

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

它是指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国家、社会和家庭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有形教育成本和无形教育成本两种。

有形教育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计量和体现的耗费;无形教育成本是指学生由于把时间用于求学而引起的机会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
60年代以来,由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实证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国教育财政状况的普遍恶化,使成本补偿——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采取何种成本补偿措施、如何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问题,对世界各国大学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一、高等教育成本补偿(cost-recovery)的必要性及实现形式
成本补偿有利于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

世界银行专家60年代以来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即使随着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下降在三级教育中也是最缓慢的。

当然,除了直接收入效应以外,高等教育还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寿命、子女教育生活情趣等多方面,然而无法精确度量的收益。

成本补偿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平。

高等教育财政公平是指付费者与受益者之间的适度平衡(Johnstone,1986)。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低收入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中不占人数优势。

因此高补贴或者免费的高教财政将产生一种劫贫济富的效应即低收入阶层通过税收为高收入阶层学生支付教育成本,而高收入阶层占有相对多的教育机会却无需承担成本。

成本补偿有利于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们通常凭直觉认为收费将对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机会均等。

但是在政府等其他经费来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收入适度增加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从长远看这能促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根据成本补偿与教学活动发生的时间关系,可把成本补偿的实现形式归纳为实时收费制、预付学费制和延迟付费制三种。

实时付费制是指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初一次性缴纳学费。

这是一种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较为流行的成本补偿形式。

它的好处是确保了学校的经费来源,减少成本补偿中的不确定因素。

预付学费制是指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由家长按现行价格为孩子付清全部学费或者以储蓄形式为孩子预先储备学费。

这种制度
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费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同时预先筹集的资金有利于缓解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并形成高等教育经费的良性循环。

缺点是在实践上并不普遍,仍处于尝试阶段,缺乏成功的经验。

延迟付费制指学生以未来的收入或服务形式来支付现期的学费,主要形式有学生贷款、毕业生税、服务合同、奖学金等。

二、成本补偿模式
关于成本补偿模式有学者认为可按负担者特征的不同,划分三种补偿模式:(1)由成绩较差的学生负担,如日本;(2)由成绩优秀者扮演分担成本的主要角色,如美国私立大学;(3)平均分担模式,如我国并轨后的收费模式。

本文按照不同国家采用的成本补偿形式的不同组合作为标准把成本补偿模式划分为美、日、澳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成本补偿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形式多样性、主体多元性。

从形式上讲,其采用的成本补偿模式几乎囊括了前面提到的所有
已知的成本补偿形式(除毕业生税以外),而且即使从一种具体补偿形式来看措施也不尽相同。

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贷款就有五种之多。

90年代,为了减少坏帐风险,克林顿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国家服务”计划,即,如果学生毕业后的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可以做两年的社会服务工作(例如维持社会治安,教学或为困难家庭服务)来抵债。

这样,一方面使所有想上大学的青年不必顾虑日后偿还债务,另一方面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会工作队伍。

虽然由于“国家服务”计划最大规模只能吸收10万人,而借贷上学的大学生每年可达300万人,因此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够通过此计划偿还所欠的贷款,但克林顿“一石两鸟”的主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

预付学费制中包括学费储蓄计划和州学费预付计划。

学费储蓄又分为州储蓄、国家储蓄和商业储蓄计划等。

储蓄计划有三种形式。

州储蓄计划。

密歇根是第一个实行这种计划的州,此后各州纷纷仿效,并出现了多种形式,例如伊利诺依州采取的是税收减免债券的方式,纽约州则对潜在的低收入的储蓄者预先进行补贴。

但由于州储蓄计划一般只限于州内实行,如果高中毕业生要进入其他州的大学,
州储蓄计划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该计划最致命的缺陷。

国家储蓄计划。

国家储蓄计划使用全国通用的储蓄债券很好地避免了州储蓄计划的缺陷,但是由于这种债券的回报率无法与学费的上涨同步,因此也不是很有吸引力。

商业储蓄计划。

由大学储蓄银行进行业务操作,发行College Sure CD,其优点就是风险由投资者、银行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分担。

州学费预付计划,即预先按照现行价格付清学杂费,以后无论学杂费上涨到何种水平都只按现行价格收费,这样既解决了高等学校的财政紧张问题,又能使居民家庭不必担心学杂费上涨得太离谱。

该计划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密歇根州。

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事先付款,一次付清;只在州内公立大学使用;州政府控制基金。

2.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除日本外还包括韩国、菲律宾、巴西、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这种模式采用实时收费与延迟收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具体特点有两个:
(1)公私立学费差距悬殊,家庭负担比例大。

从统计数字看,日本公私立大学学费差异由1985年的2.45倍缩小到1999年的1.96倍。

根据1995《韩国教育指标》,韩国私立大学学费是公立大学的2倍左右。

这和美国的数字相比,并不十分惊人,然而如果考虑到日本模式国家私立大学就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甚至80%以上,这意味着大多数成绩平平的学生及其家庭承受着更高的学费,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家庭负担的比例相当大。

以日本为例,1990年公私立大学、短期大学(两年制大学,类似美国的社区学院)合计的家庭对高等教育经费的分担水平已达到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