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冷战后的中日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冷战后的中日关系
【内容摘要】:中日关系是中国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充满曲折性的过程中的重要的一环。
目前中日关系的温度虽说有所上升,却是从低谷里往上升。
能不能持续还是个问题。
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是从战后中日关系呈现的特点、冷战后中日关系走下坡路的原因做出了阐述,并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做出了展望。
【关键字】:冷战后中日关系特点原因
一、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特点
1、中日政治关系起伏不定,曲折多变。
冷战结束到一九九二年, 中日关系处于该阶段的黄金时期, 中日双方就发展“世界中的中日关系”基本达成共识,日本全面提升中日关系,首次将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相提并论。
1992 年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访日和日本天皇的访华,使中日政治对话登上新台阶。
然而,从1994年开始,中日关系却急转直下。
2、中日经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但与政治关系发展不协调。
冷战后,中日经济关系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日贸易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继续优化,逐渐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日本对华投资也在不断增长。
但1997 年以后,中日政治关系逐渐改善,而由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等因素,中日经济关系却呈下滑趋势。
3、两国人员交流剧增,但信任感下降。
据统计,到1997 年,日本访华人数已超过110万人次,访日的中国人也达25 万。
目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
4 万人,占日本外国留学生总数的40 %以上。
到1997 年4 月,两国间已结友好省、市229 对。
但是,90 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信赖感明显下降。
据1997 年日本社会舆论调查表明,日本国民中对中国抱不信任态度的人已经首次超过50 %。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一家新闻机构专门就中日关系问题进行的一次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人已经超过40 % ,看到“太阳旗”就想到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人占回答者的96. 6 %。
两国关系发展中,相互猜疑因素增加,信任因素下降。
二、冷战后中日关系走下坡路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冷淡甚至紧张,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双方自身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 可能是中日两国综合国力差距的逐渐缩小。
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而日本经济则经历了在美国压制下的日元
升值和泡沫经济的破灭, 这种国力对比的变化, 在历史问题的催化之下, 造成各自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 两国官方与民间的不信任感增加, 而日本方面也对一个日益强大的邻国中国充满了疑虑和担忧,因此对华关系由战略合作转变为战略对抗和战略压制并不奇怪。
第二,冷战结束使中日战略关系失去了原来的共同基础,即共同对苏联进行战略抵抗。
双方之间原来埋藏的矛盾也逐渐显露。
可以说,中国由于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出于经济发展和稳定周边环境的考虑,即使在冷战结束后没有了与日本共同抗衡苏联的需要,但也不希望同日本的关系恶化。
但日本在从战略角度审视中国时,却出现了矛盾心态。
一方面,日本也希望和领国中国交好,希望在中国日渐发展的庞大市场中得益。
但另一方面,日本不少政界人士担心、惧怕中国的强大会随着战略关系的结束而危及日本。
第三,九十年代中期日本内部政局不稳,带军国主义倾向的右翼势力登上政治舞台。
二战以后的日本没有像德国那样对自己过去的侵略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省和彻底结算,致使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且有蔓延之势。
日本右翼势力的上台,是对华策略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
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性和危害性不会改变,侵略中国甚至亚洲的图谋也不会改变,因此造成了日本对华关系的迅速冷淡和恶化。
第三,东亚甚至整个亚太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多边政治经济安全框架, 特别是在大国苏联解体以后。
所以中日的分歧和矛盾缺乏行之有效的缓冲机制。
所谓不存在多边的安全框架,指的是该范围内有且只有两个力量明显相对强大的国家,那就是中国和日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相对局限的范围内缺乏一个较强大的第三方制衡力量,会对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地区安全非常不利。
那就是说,一方面,当中日将会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该地区内不会有一个强国会考虑到对自身的影响而有能力地出面阻止;另一方面,假设中日真的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也不会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采取最迅速的措施制止。
基于这个原因,日本
方面能无拘束地在政治上频频做出违反中国意愿的行为,造成了中日之间的政治冲突不断加剧。
第四,美国对日本的战略定位也深刻地影响着中日关系的稳定。
冷战后期,美国希望用中国牵制苏联,对用日本牵制中国的需要并不强烈。
但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解体,其实力已被大大地削弱,而中国的国力却不断上升,在美国看来,将来世界上有能力并且有可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就是中国。
美国的这些想法从美国加强其东亚的军事布局, 特别是强化美日同盟, 并且干预中国统一台湾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
因此,冷战后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作为与领国中国有历史问题和现实矛盾的日本将充当一个牵制中国的重要角色。
于是,无论在外交上的表态是怎样,日本对中日关系的定位中就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牵制和竞争的因素。
三、展望中日关系的未来
在两国的交往上来说光有一方的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另一方的回应才行。
中国会随两国关系的变化而适时予以调整。
中日关系的理想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最低目标是防止相互戒备导致相互对抗。
但是这两种局面在今后近、中期内都不大可能出现。
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曲折地向前发展。
矛盾是存在的,但由于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也不能彻底抹杀合作的机会。
相反,我们要加强合作,例如在经济领域,中日应大力扩大经贸往来,促进各专门领域的合作。
而对于日本想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可以有条件地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是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
其一,日本应把对外作用建立在与侵略历史划清界限的基础之上。
其二,日本不应在台湾问题上配合美国的干涉主义。
也不应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盲从美国的霸权战略和单边主义。
另外,以地区合作促进双边合作是推动中日关系的又一途径。
中日应在亚太地区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各类地区合作来加强政策上的协调。
其中,近年来启动的东盟与中日韩框架和中日韩三国对话,是中日携手推动地区合作的良好开始,两国应该予以特别重视和积极推动。
还有自从中日75年正式建交来算,明年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了,我自己认为日本应借此机会,以实际行动来表明在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上是恪守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当然这是不好说的,只是我的一个希望。
我认为这才是为促进日中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切实的努力。
最后
希望中日政治关系能够尽早走出低谷,给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特点及其阻碍因素》陈本红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李建民中国经济出版社
《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杜浩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