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新闻传播功能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新闻传播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 社会结构 中西比较
1 中西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以及功能概述 1.1 中国:政治需求与政意传达
中国最早产生的新闻媒介———报纸出现在唐代,是在封建官僚 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又称邸报)。“官报”存在于自唐开元年 间至清末的所有朝代,主要用于宣达皇意、统一思想,使“国体尊而 民听一”,以此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北宋后期,对朝廷动向的需求增 加导致了“小报”的产生。这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①触动了封建统治者的言论之禁,自产生就 一直受到各王朝的查禁。明朝后期,一种以刊载朝廷官文书为主要 内容的民营报纸出现,这种可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被称为“京 报”,其合法性在于宣传统治者思想这一政治性前提,但“京报”的出 现,已初显商品经济萌芽。
西方社会结构的两极模式给信息的横向传播减少了很多障碍, [9] 李磊.比较新闻史学刍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
横向传播是西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人们习惯于个人主动获取信
责任编辑 林 雨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 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从结构与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联系出发, 深入分析和广泛探讨了有关社会系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结 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 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 相应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其组成部分虽然会发 生变化,但经过自我调节整合,仍会趋于新的平衡。 2.2 中西社会结构差异
中国三极化的社会结构模式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得到了一定 修正,但中国社会意义上的集体生活依然是一种变相的扩大化家庭 生活。这种社会结构的内部呈现出家庭式的等级制,社会思想体系
3 结语:潜功能层面的殊途同归 借用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默顿的功能分
析理论会发现,前述所作的功能比较及原因分析大多集中在显功能 层面上。从潜功能层面分析会发现,中西方新闻传播事业都有一个 共同的潜在功能,那就是社会整合,虽然整合的理想目标各不相同。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都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修正,它在社会系统运 行中起到了整合和完善社会结构、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 用,同样都体现了新闻传播事业的本性和共性:为社会发展服务。 之所以中西方会有很大区别,还在于现实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等方 方面面的差异。以上只是借用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主要从 社会结构出发对中西新闻传播功能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思考,希望 可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加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3] 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4]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 [5] 张青青.宣达政令 VS 权力制衡—— —中西新闻功能之比较.新闻知识.2006(6). [6] 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5). [7] 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 田毅鹏,刘杰.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科学,2008,5.
在中国,特别是建国后至今的新闻传播媒介,也逐渐完善成为 与中国“个人—— —家庭———社会”三极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体系,从党 报到都市报、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媒介是存在于每一层 的,其首要任务也是确保政令的传达通畅,体现为一种思想统一、等 级分明的家族式系统,各级党报直接受中央管辖。 2.3.3 传播方式不同
2.3 社会结构差异对新闻传播传统的影响
报纸可以撼动它的地位。人们最方便也是最多听到的就是统治者
社会结构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新闻传播传统的不同,进而导致 的声音,因此养成了对纵向传播的信任和依赖。
新闻传播功能的差别。总体来说,西方新闻传播强调的是“合”,而 中国新闻传播强调的则是“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3.1 奋斗目标不同
略者还是内部对立派。这种奋斗目标指引着的是“求同”。
④ 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0.
2.3.2 媒介体系不同
⑤ 黄利会.网络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经济师,2005(7).
当代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已较为完善成熟,业已自成体系。虽 然欧美各国的媒介体制有很大不同,但总体上都呈现出与西方社会 结构相类型的“个人—— —社会”两极模式,即媒体直接面对大众、面
拉开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序幕的是一系列在华外报的创立。在 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宣传政治主张、救亡图存,国人自办的 近代报刊阶段性兴盛起来,并掀起两次高潮。此时主要的近代报刊 几乎都是围绕着政治运动展开的,报人们普遍认为,报纸的首要功 能就是政治需求。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 于国事》一文中,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 “祥录各省新政”、“博 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民气,以助变 法。②戊戌变法失败后,国人办报随之出现革命派报刊与改良派报 刊两种势力,各派都将报纸当作自己鼓吹政治主张、为政治宣传摇 旗呐喊的坚定阵地。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重视报刊宣传和舆论 功能的新闻传统,也为日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上了深深 的政治烙印。
社会结构指的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的制度化关 系”⑤。新闻传播活动作为社会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 整合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不 同的新闻传播功能,欲弄清这种新闻传播功能差异的原因,对中西 社会结构的考察和比较必不可少。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相对于中国,西方则呈现出一种“团体格局”。具体来说,西方社会 结构观念是“个人—— —社会”两极模式,在这个两极模式中“,个人”、 “社会”构成了两个极点,并规范了西方人思维和做事的方式。这种 “个人—— —社会”的两极思维模式和基督教教义使西方人树立了一 种广义的大家庭观,即“人类大家庭”。这种集体意识是社会责任感 和集体福利意识的体现⑥,形成了西方人重集体生活而轻家庭生活 的特性。
也较为单一,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如何使这个“家”更和 谐、更和平、更具向心力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同于西方 的制衡分权和自由追求。产生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的中国新闻传播 事业担当的就是这个历史使命,无论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是外来侵
注释
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7. ②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90. ③ 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
⑥ 安希孟.家、国、同胞, 与天下万民—— —— —中西哲人及基督教的家庭观.宗 教学研究,2005(1).
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2~73.
对社会。理论上,西方新闻传播媒介体系呈现出的也是一种媒介集 团分立、多种媒介在平等前提下共存的“分权”状态,各媒体都有一 定的自身独立性,媒介间存在制衡,故其之间的竞争也格外激烈。
18 世纪,西方各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这些资产阶级报刊又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成为维护和巩固资 本主义的工具。但西方报刊的政治性并非体现在宣达政见,而多在 于防止政治专制、实行权力制衡。托马斯·杰弗逊提出利用新闻媒 介来实现人民对政府的政治监督的主张,并认为:“报刊有责任防止 政府越出范围……报刊要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 督作用。”自由报刊也应成为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起监督作用的 “第四权力”。
西方两极化的社会结构模式容易造成一种人人平等的假象,并 在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权力的分立与制约。产生在这种社会结构中 的西方新闻传播事业必然要担当维护社会和个人的双重使命。一 方面,它要尽力巩固既有社会系统,促进各政治经济权力集团之间 的制衡和互动;另一方面,它也要声张个人自由,注重新闻信息的吸 引力和亲和性,切实为个人生活服务。捍卫舆论自由,监督政府权 力,成为了西方新闻界自诩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里面,体现更多 的是“存异”。
最能体现“政治工具”色彩的是随后产生的国共两党新闻事业, 尤其是无产阶级报纸的发展。20 世纪 40 年代,共产党党报崛起。接 受了苏联报刊宣传理论的中国共产党强调“喉舌论”,认为党报是 “党的喉舌”,应该成为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毛泽东明确提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 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喉舌论”思想的 视域中,报纸是一种政治工具。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虽然新闻传 播事业的政治色彩在不断削弱,但由于具体国情和社会环境,“喉舌 论”依然是主流指导方针。 1.2 西方:经济刺激与权力制衡
18 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对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大表 现是廉价报纸的产生。廉价报纸彻底摆脱了对政党津贴的依赖,在 经济上获得独立,报业开始走向企业化,新闻传播事业的经济性功 能再次加强。这种廉价报纸为了获得利润需给读者提供大量社会 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使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更加独立。 2“合”与“和”:中西新闻传播功能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结构功能主义
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的萌芽与早期报纸的出现;资产 阶级革命与近代报纸的创始;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的兴起。③
14~15 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 于商品贸易的需求,威尼斯以及欧洲一些商业城市先后出现了手 抄小报,主要内容多为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 变化、战争信息和灾祸事件,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贸易和交通。④这些 早期报纸为适应资本主义初期发展需要而产生,经济动机的刺激尤 为明显。
艺术传媒
2009.7(下旬刊)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新闻传播功能比较
高欣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9)21- 262- 02
摘 要 纵观历史,中西方新闻传播事业都是从各自的社会体 系中诞生和发展的。经历过王朝更迭和社会变迁,各自都保留下了 较为稳定的新闻传播传统,同时二者特有的新闻传播功能也因此而 显不同。本文对中西新闻传播功能的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借用结构 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主要从社会结构根源出发,对中西新闻传播 功能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考察。
262
2009.7(下旬刊)
艺术传媒
相对于西方“个人—— —社会”的两极社会模式,中国社会则明显 息,习惯于从亲和力强的渠道获取信息。手抄小报和廉价报纸对西
呈现出“个人— ——家庭—— —社会”的三极社会模式。中国的“家”是 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而这些形式的报纸都是横向
社会的核心,它是一个被建构化了的、紧密结合的团体,整个社会价 传播的媒介。
西方最早的报刊—— —《罗马公报》也是官报。凯撒就任执行官 的罗马帝国时期,为了缓解贵族派和民主派之间的尖锐矛盾,凯撒 创设了《罗马公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议 事内容,打压贵族派的气焰,制衡权力,因为“会议记录的发表,迫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议员们讲话时心中要有会场外的公众”。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
值系统都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作用以传递给个人(注释)。中
中国的三极社会结构模式使信息的纵向传播较之于横向传播
国社会“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 更为权威和容易,自从唐代出现官报以来至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
益重。”⑦这就形成了中国人重家庭生活而轻集体生活的特性。
这样说),官报(机关报)一直处于完全统治地位,几乎没有什么民间
1 中西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以及功能概述 1.1 中国:政治需求与政意传达
中国最早产生的新闻媒介———报纸出现在唐代,是在封建官僚 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又称邸报)。“官报”存在于自唐开元年 间至清末的所有朝代,主要用于宣达皇意、统一思想,使“国体尊而 民听一”,以此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北宋后期,对朝廷动向的需求增 加导致了“小报”的产生。这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①触动了封建统治者的言论之禁,自产生就 一直受到各王朝的查禁。明朝后期,一种以刊载朝廷官文书为主要 内容的民营报纸出现,这种可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被称为“京 报”,其合法性在于宣传统治者思想这一政治性前提,但“京报”的出 现,已初显商品经济萌芽。
西方社会结构的两极模式给信息的横向传播减少了很多障碍, [9] 李磊.比较新闻史学刍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
横向传播是西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人们习惯于个人主动获取信
责任编辑 林 雨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 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从结构与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联系出发, 深入分析和广泛探讨了有关社会系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结 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 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 相应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其组成部分虽然会发 生变化,但经过自我调节整合,仍会趋于新的平衡。 2.2 中西社会结构差异
中国三极化的社会结构模式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得到了一定 修正,但中国社会意义上的集体生活依然是一种变相的扩大化家庭 生活。这种社会结构的内部呈现出家庭式的等级制,社会思想体系
3 结语:潜功能层面的殊途同归 借用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默顿的功能分
析理论会发现,前述所作的功能比较及原因分析大多集中在显功能 层面上。从潜功能层面分析会发现,中西方新闻传播事业都有一个 共同的潜在功能,那就是社会整合,虽然整合的理想目标各不相同。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都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修正,它在社会系统运 行中起到了整合和完善社会结构、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 用,同样都体现了新闻传播事业的本性和共性:为社会发展服务。 之所以中西方会有很大区别,还在于现实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等方 方面面的差异。以上只是借用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主要从 社会结构出发对中西新闻传播功能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思考,希望 可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加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3] 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4]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 [5] 张青青.宣达政令 VS 权力制衡—— —中西新闻功能之比较.新闻知识.2006(6). [6] 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5). [7] 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 田毅鹏,刘杰.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科学,2008,5.
在中国,特别是建国后至今的新闻传播媒介,也逐渐完善成为 与中国“个人—— —家庭———社会”三极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体系,从党 报到都市报、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媒介是存在于每一层 的,其首要任务也是确保政令的传达通畅,体现为一种思想统一、等 级分明的家族式系统,各级党报直接受中央管辖。 2.3.3 传播方式不同
2.3 社会结构差异对新闻传播传统的影响
报纸可以撼动它的地位。人们最方便也是最多听到的就是统治者
社会结构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新闻传播传统的不同,进而导致 的声音,因此养成了对纵向传播的信任和依赖。
新闻传播功能的差别。总体来说,西方新闻传播强调的是“合”,而 中国新闻传播强调的则是“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3.1 奋斗目标不同
略者还是内部对立派。这种奋斗目标指引着的是“求同”。
④ 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0.
2.3.2 媒介体系不同
⑤ 黄利会.网络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经济师,2005(7).
当代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已较为完善成熟,业已自成体系。虽 然欧美各国的媒介体制有很大不同,但总体上都呈现出与西方社会 结构相类型的“个人—— —社会”两极模式,即媒体直接面对大众、面
拉开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序幕的是一系列在华外报的创立。在 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宣传政治主张、救亡图存,国人自办的 近代报刊阶段性兴盛起来,并掀起两次高潮。此时主要的近代报刊 几乎都是围绕着政治运动展开的,报人们普遍认为,报纸的首要功 能就是政治需求。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 于国事》一文中,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 “祥录各省新政”、“博 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民气,以助变 法。②戊戌变法失败后,国人办报随之出现革命派报刊与改良派报 刊两种势力,各派都将报纸当作自己鼓吹政治主张、为政治宣传摇 旗呐喊的坚定阵地。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重视报刊宣传和舆论 功能的新闻传统,也为日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上了深深 的政治烙印。
社会结构指的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的制度化关 系”⑤。新闻传播活动作为社会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 整合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不 同的新闻传播功能,欲弄清这种新闻传播功能差异的原因,对中西 社会结构的考察和比较必不可少。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相对于中国,西方则呈现出一种“团体格局”。具体来说,西方社会 结构观念是“个人—— —社会”两极模式,在这个两极模式中“,个人”、 “社会”构成了两个极点,并规范了西方人思维和做事的方式。这种 “个人—— —社会”的两极思维模式和基督教教义使西方人树立了一 种广义的大家庭观,即“人类大家庭”。这种集体意识是社会责任感 和集体福利意识的体现⑥,形成了西方人重集体生活而轻家庭生活 的特性。
也较为单一,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如何使这个“家”更和 谐、更和平、更具向心力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同于西方 的制衡分权和自由追求。产生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的中国新闻传播 事业担当的就是这个历史使命,无论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是外来侵
注释
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7. ②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90. ③ 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
⑥ 安希孟.家、国、同胞, 与天下万民—— —— —中西哲人及基督教的家庭观.宗 教学研究,2005(1).
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2~73.
对社会。理论上,西方新闻传播媒介体系呈现出的也是一种媒介集 团分立、多种媒介在平等前提下共存的“分权”状态,各媒体都有一 定的自身独立性,媒介间存在制衡,故其之间的竞争也格外激烈。
18 世纪,西方各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这些资产阶级报刊又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成为维护和巩固资 本主义的工具。但西方报刊的政治性并非体现在宣达政见,而多在 于防止政治专制、实行权力制衡。托马斯·杰弗逊提出利用新闻媒 介来实现人民对政府的政治监督的主张,并认为:“报刊有责任防止 政府越出范围……报刊要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 督作用。”自由报刊也应成为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起监督作用的 “第四权力”。
西方两极化的社会结构模式容易造成一种人人平等的假象,并 在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权力的分立与制约。产生在这种社会结构中 的西方新闻传播事业必然要担当维护社会和个人的双重使命。一 方面,它要尽力巩固既有社会系统,促进各政治经济权力集团之间 的制衡和互动;另一方面,它也要声张个人自由,注重新闻信息的吸 引力和亲和性,切实为个人生活服务。捍卫舆论自由,监督政府权 力,成为了西方新闻界自诩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里面,体现更多 的是“存异”。
最能体现“政治工具”色彩的是随后产生的国共两党新闻事业, 尤其是无产阶级报纸的发展。20 世纪 40 年代,共产党党报崛起。接 受了苏联报刊宣传理论的中国共产党强调“喉舌论”,认为党报是 “党的喉舌”,应该成为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毛泽东明确提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 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喉舌论”思想的 视域中,报纸是一种政治工具。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虽然新闻传 播事业的政治色彩在不断削弱,但由于具体国情和社会环境,“喉舌 论”依然是主流指导方针。 1.2 西方:经济刺激与权力制衡
18 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对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大表 现是廉价报纸的产生。廉价报纸彻底摆脱了对政党津贴的依赖,在 经济上获得独立,报业开始走向企业化,新闻传播事业的经济性功 能再次加强。这种廉价报纸为了获得利润需给读者提供大量社会 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使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更加独立。 2“合”与“和”:中西新闻传播功能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结构功能主义
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的萌芽与早期报纸的出现;资产 阶级革命与近代报纸的创始;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的兴起。③
14~15 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 于商品贸易的需求,威尼斯以及欧洲一些商业城市先后出现了手 抄小报,主要内容多为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 变化、战争信息和灾祸事件,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贸易和交通。④这些 早期报纸为适应资本主义初期发展需要而产生,经济动机的刺激尤 为明显。
艺术传媒
2009.7(下旬刊)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新闻传播功能比较
高欣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9)21- 262- 02
摘 要 纵观历史,中西方新闻传播事业都是从各自的社会体 系中诞生和发展的。经历过王朝更迭和社会变迁,各自都保留下了 较为稳定的新闻传播传统,同时二者特有的新闻传播功能也因此而 显不同。本文对中西新闻传播功能的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借用结构 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主要从社会结构根源出发,对中西新闻传播 功能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考察。
262
2009.7(下旬刊)
艺术传媒
相对于西方“个人—— —社会”的两极社会模式,中国社会则明显 息,习惯于从亲和力强的渠道获取信息。手抄小报和廉价报纸对西
呈现出“个人— ——家庭—— —社会”的三极社会模式。中国的“家”是 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而这些形式的报纸都是横向
社会的核心,它是一个被建构化了的、紧密结合的团体,整个社会价 传播的媒介。
西方最早的报刊—— —《罗马公报》也是官报。凯撒就任执行官 的罗马帝国时期,为了缓解贵族派和民主派之间的尖锐矛盾,凯撒 创设了《罗马公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议 事内容,打压贵族派的气焰,制衡权力,因为“会议记录的发表,迫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议员们讲话时心中要有会场外的公众”。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
值系统都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作用以传递给个人(注释)。中
中国的三极社会结构模式使信息的纵向传播较之于横向传播
国社会“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 更为权威和容易,自从唐代出现官报以来至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
益重。”⑦这就形成了中国人重家庭生活而轻集体生活的特性。
这样说),官报(机关报)一直处于完全统治地位,几乎没有什么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