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理论应用研究进展_张鑫月

合集下载

人体微循环探讨

人体微循环探讨
中健医养 终生健康
日期:2017.9.11
目录
CONTENTS
01
微循环的由来
02
微循环带来的疾病
03
改善微循环
04
神奇的一氧化氮05来自体悟百合黄精饮料01 微循环的由来
PREFACE 微循环与健康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奖。 1954年第 一届世界微循环协会成立。中国1993年8月30日研究的专家组成了第一届中国微 循环学会理事会,全体理事一致推举时任世界微循环学会联合会常委、亚洲微循 环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 院微循环研究所所长修瑞娟担任理事长。世界微循环学会联合会主席(大卫刘易 斯)David Lewis教授和欧洲微循环联盟主席(阿莱格拉)C. Allegra教授应邀 出席了成立大会并作了学术报告。
同时当内皮组织由于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疾病、有害环境或遗传因素而受损伤时,会加重 一氧化氮的生成不足,结果使一氧化氮减少,机体对各种严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导致人生命在危 险境地.
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路易斯J·伊格纳罗博士研究发现,当人自身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 不足时可以通过适度的锻炼及食物补充,尤其是带有含有一定量的L-精氨酸食品,而L-精氨酸在 机体内可转变成一氧化氮,从而打通微循环.
一氧化氮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发病的状况,特别是可以通过一氧化氮的方式来预防心脑血 管疾病的病发。
一氧化氮疗法作为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手段,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好评。一些病例表明,一氧化氮疗法已经 使很多人精力充沛、身体强健、胆固醇水平接近正常,还能有效预防中风。
一氧化氮的生成
人体自身尤其自身血管能产生一氧化氮,主要由血管内皮产生。内皮是位于血管内膜的细胞 层,内皮组织非常薄而且容易损伤,它将血液与血管平滑肌分隔开,当内皮营养良好时,一氧化 氮水平正常且血液通畅,心脏和其他每一个器官的血供也会良好,但大部分人自身却不能产生足 量的一氧化氮来保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糖尿病眼微循环的研究

糖尿病眼微循环的研究

糖尿病眼微循环的研究
张莲净;贾振华
【期刊名称】《天津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13)004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张莲净;贾振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糖尿病眼的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研究 [J], 张佳青;耿美玲
2.不同眼轴眼振荡电位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振荡电位相关性研究 [J], 李兴育;陈涛;王建洲
3.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对比研究 [J], 李俊霞;吴海霞
4.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保留晶状体手术,有三点很关键r——中华微循环学会理事兼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陈松教授访谈 [J], 费菲;赵海;曲莉莉;张清涵
5.青光眼与微循环改变的研究进展 [J], 龙丹宁;莫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为您介绍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在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接着,探讨了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新技术研究,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文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的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内容,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影响因素、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病理生理机制、新技术研究、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概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在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方面,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产生影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新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研究和推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新技术研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可以为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新技术的引入,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和治疗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涉及多个方面,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低白蛋白血症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低白蛋白血症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低白蛋白血症王恬;张馨月【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其起病急骤,病情重,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摄入小,消耗大,多脏器受累,引起白蛋白的合成、分解、代谢等途径受到影响,所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很容易发生和加重低白蛋白血症.COPD急性加重期低白蛋白血症既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又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指标.【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1(025)006【总页数】2页(P520-521)【作者】王恬;张馨月【作者单位】716000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716000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R591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其起病急骤,病情重,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摄入小,消耗大,多脏器受累,引起白蛋白的合成、分解、代谢等途径受到影响,所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很容易发生和加重低白蛋白血症。

COPD急性加重期低白蛋白血症既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又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1 白蛋白在人体内的作用血清总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血清白蛋白是反映内脏蛋白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内脏蛋白是机体重要的营养状态及营养支持的观察指标,可反映体内蛋白质情况,其随应激程度、营养状态而发生改变。

白蛋白在正常的人体内具多种功能:(1)维持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成人白蛋白大约构成了80%的胶体渗透压),能显著增加胶体渗透压,产生利尿作用,使水肿消退和抑制胸腹水的形成。

(2)内源和外源性物质结合蛋白,与药物、激素、维生素等物质结合,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微针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针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针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杨雨桐王佩茹王秀丽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3年第10期[摘要]微针是一种微创的细针状装置,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其长度及材质的选择较为灵活。

微针治疗可刺激皮肤启动自然愈合和修复过程,还可以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孔道、增强抗衰老成分经皮吸收率,发挥增加真皮内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含量的作用,从而改善细纹、松弛及皮肤质地。

微针与射频或光动力联合,可以提高治疗效率,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微针治疗促进面部年轻化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可溶性微针等多聚物材质微针的基质选择存在优化空间,使用方案缺乏统一标准。

[关键词]微针;面部年轻化;皱纹;经皮胶原诱导技术[中图分类号]R32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3)10-0198-04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needles for Facial RejuvenationYANG Yutong,WANG Peiru,WANG Xiuli(Institute of Photomedicine,Shanghai Skin Disease Hospital,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443,China)Abstract: Microneedles are minimally invasive tiny needle-like devices. The length and material of microneedles can be flexible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Microneedling can not only initiate the natural healing and repair process of skin, but also create miniature pores on the skin surface,enhancing the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rate of topical preparations. Thus, it increases collagen and elastin levels in the dermis, resulting in improvement of wrinkles, sagging and skin texture. Microneedles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radio frequency or photodynamic therapy. Improved treatment efficiency was demonstrated with high application potential.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microneedle therapy in facial rejuvenation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The material and dosage regimen of dissolvable microneedles need to be optimized.Key words: microneedle; skin rejuvenation; wrinkle; percutaneous collagen induction微針(Microneedle,MN)是一种微创的细针状装置。

微循环专家——修瑞娟

微循环专家——修瑞娟

微循环专家——修瑞娟世界著名微循环专家修瑞娟(1936~),出生于中国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1953年,17岁的修瑞娟毕业于青岛第二中学。

50年代末,由于她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以优异成绩被选派到苏联深造,在莫斯科第二医学院学习了6年,以特优成绩毕业后回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微循环研究工作。

修瑞娟是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海涛式灌注修氏理论的女主人。

她现任国际微循环联盟第一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职。

她的科研成果,在1983年就震惊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她的爱国事迹也早已传遍了祖国大地。

闯进微循环王国,打开“生命绿色”之门微循环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中,继大大、中、小血管之后微血管的血夜循环。

微血管直径一般在8~200微米之间,(头发丝为150~200微米)全身微血管大约在300亿根以上,如果把它们连接起来,足可以绕地球两圈多。

这是一条纵横交错,结成网络的生命的长河,一个奇妙的人体微观世界。

也正是这个世界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

过去称人死亡,皆因大脑坏死或因心脏停止跳动所致,而其原因连世界上微循环研究的权威也提不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科学的见解。

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正是我国的中年女科学家修瑞娟。

她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并探索其奥秘的时候还是一个不满30岁的普通科研人员。

1965年,一次罕见的暴发型流脑袭击北京。

那时,修瑞娟刚从莫斯科第二医学院以“特优”成绩毕业,她随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神经介质组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的儿科病房,每天坚持24小时对患儿甲皱循环观察。

不知过去了多少不眠之夜,她终于发现了一个从前医学界从未注意到的问题:当患儿病情危重时,显微镜下竟找不到一支微血管绊。

她断定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的中枢缺血缺氧。

在世界上首先找到了流脑患者微血管自律运动的类型和规律。

不久,一种治疗流脑可以扩张血管和抑制微血管痉挛的特效药物“山茛菪碱”问世了。

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与SP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与SP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Education Management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与SP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张馨月秦迎新2(1.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血液科;2.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吉林省吉林市132013)摘要:目的,将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与SP融入到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并对教学进行分析比较;方法,以吉林医药学院护理专业本科班240名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学生采取常规授课方法.观察组学生采取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与SP进行教学教学完成后,从观察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学习感受,和2组学生的学习效果.2方面,对教学效果加以评价;结果,在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感受方面,教学环节设计的良好率为98.33%,教学环节衔接的良好率为95.83%在学习效果比较方面,观察组学生课堂活跃度、参与度、应变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⑸;结论: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与SP,有效提高了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关键词: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SP;外科护理学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高等教育的阶段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外科护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2部分内容W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知识部分,还是实践知识部分,目前主要的授课方法均以讲授法为主。

对于前者,在现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期末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因此讲授法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后者,由于实践操作涉及到周围环境和患者病情变化等诸多问题,且以上问题是动态变化的,很难通过讲授法加以准确描述,而且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讲授法无法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在《外科护理学》的实践知识授课环节,采取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进行教学,初步取得了预想的效果,现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音乐疗法结合放松训练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徐圆圆王颖

音乐疗法结合放松训练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徐圆圆王颖

音乐疗法结合放松训练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徐圆圆王颖发布时间:2023-05-16T05:19:57.645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7期作者:徐圆圆王颖[导读]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常发育老年群体,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就音乐疗法、放松训练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论述,以期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相关策略的设定和临床的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虹口 200080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常发育老年群体,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就音乐疗法、放松训练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论述,以期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相关策略的设定和临床的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音乐疗法和放松训练都是为了让患者的形体和精神从原本紧张的状态下变得松弛下来,属于一种专业练习的过程。

其中放松不仅仅包含肌肉松弛,还包含消除患者的紧张,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得患者形体得以放松,从而降低患者整体的精气神活动水平,最终影响患者心理的放松,最大化的保持内心环境的平静与稳定。

在临床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采用音乐疗法结合放松训练,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以放松患者身心为核心要素的一种干预措施,从而是患者的身心原本紧张的状态得以改善,从而整体上消除患者的精神疲劳感,对躯体的症状进行一定的患者,从而促进患者身体气血的平衡,最大化消除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总结并研究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的相关研究文献,现报告如下。

1.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理论概述1.1.放松疗法和音乐疗法概念放松训练另一个说法是“松弛训练”,主要是通过专业训练的方式来达到控制自己身心活动的目的,从而降低对自己负面情绪唤醒的机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机体和心理出现紊乱的状态,放松疗法是由行为医学领域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一种不采用药物性治疗的策略方式。

国外烧伤微循环研究进展

国外烧伤微循环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J fC ieeMircruain F b 0 7.Vo.1 . o 5 .o hn s co i lto e .2 0 e 1 1 N .
文 章 编 号 :0 78 6 (07)1 000 10 —5 8 2 0 0 - 7 - 0 3

壁 的不 规 则 狭 窄 , 脉直 径 显 著 减 小 伤微循环 。
维普资讯
中国微循环 2 0 07年 2月第 1 卷第 l 1 期
静脉挛缩与内皮细胞 中 N O合酶含量减少从而使 肿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 但并不影响随后 的中性粒 N O的合成减少 有关 , 是静脉壁呈不规则 变化原 因 细胞聚集。p 激酶和肌动蛋白在烧伤大鼠皮肤血管
带、 瘀滞 带、 血 带 ) 周 围正 常 区域 的血 管 图 充 及 像 。有关动态显示热力损伤后大 鼠大脑微循 环 J 变化的研究首次证 明了急性严重烧伤后大脑组织 渗透性 的变化 。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研究 烧伤 ] 后的微循环变化、 细胞功能紊乱 、 伤及创面 的治 烧 疗等, 表明活体纤维技术可成为跨越光镜观察而直 接检查活体动态变化的桥梁。Lne S agr 等在活体灌
细胞 及 中性 粒细胞 的数 目, 能使 炎 症早 期 的过 度免
降低 T F和 I F水平 , N N 但 注 FT 一 IC葡萄聚糖后 , 应用荧光显微技术能很好 的 疫反应 回到正 常水 平 , C F并不 能过度激 活 P N 。K m i vi M s u s hi T等 发 s l 动态观察烧伤后微血管功能失调 J以及烧伤后 的 G S , 兔耳烫 伤后 红 细 胞 因慢 性 炎 症 反 应 明显 升高 , 白细胞/ 内皮细胞相互关系及微血管再生情况 ; 激 现 ,
度烧伤后 内脏灌流 的严重降低 , 并认为该血流降低 与内脏脓毒症有关 , 而这种抑制关 系与 内源性 内脏 血管舒 张 剂 P I 生成 无关 J G2的 。在血 细胞 方 面 的 研究发现, 烧伤后机体免疫力下降 , 主要表现为 白 细 胞 功 能 被 消 弱 。 应 用 粒 细 胞 集 落 刺 激 因 子 ( CF 后 , G S ) 免疫系统功能得到调节 , 表现为增加 白

微循环 或是未来慢病研究热点

微循环 或是未来慢病研究热点

微循环或是未来慢病研究热点当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这些疾病引发的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随着对这些疾病的深入研究,涉及微血管病变的微循环专业,越来越走进人们的视野。

我国研究较早但进展缓慢在早些时候,我们对微循环专业的认识不是很到位。

上世纪80年代,修瑞娟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微循环研究工作时,发现了微循环的一些独特作用,掀起了国内外研究这一领域的热潮。

可以说,我国微循环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近二三十年来,微循环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进展缓慢。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受研究方法单一的局限,认识上也不太到位。

传统观点认为,微循环就是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等,是反映人体微小血管的循环状况;检测手段也比较简单、粗略,如看手指、舌苔等。

在临床上,我们对微循环的重视也仅限于对休克患者的抢救。

如医生通常知道,抢救休克病人不能只考虑血压问题,还要考虑微循环状况的改善,过去一直主张用654-2扩张微血管、干预微循环。

其实,微循环虽然是指循环系统的最末梢血管,但并不是简单地仅指血管,而要考虑其功能,包括组织器官代谢等。

要与重大疾病的病理过程联系起来,对这一领域的深刻认识有望为临床提供突破性进展。

随着临床技术的日新月异,微循环在人体很多疾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给临床带来困惑。

例如,冠脉介入手术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心内科医生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支架后,虽然中等大小的动脉再灌注成功,残余狭窄很轻,但由于心肌微血管损伤和灌注障碍,该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最终导致心功能不能得到相应改善,即出现“无复流现象”。

为提高这类患者的治愈率,很多医生开始关注并研究心肌微循环障碍原因。

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不仅会发生大血管并发症,还会有小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眼病。

烧伤领域也经常要涉及微循环问题。

此外,还有微血管病,这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排CT、磁共振的出现,可以让我们看到细小血管的变化,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应用芯灸共振芯片改善人体微循环的研究

应用芯灸共振芯片改善人体微循环的研究

·176·应用芯灸共振芯片改善人体微循环的研究高雪峰 吉林省天亿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长春 130000王 松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长春 130000赵延伟 中管大健康产业研究院 吉林长春 130000常金霞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普分会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科普基地 北京 100020马伟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00摘 要:芯灸共振芯片的能量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空间电磁场,芯片处理器产生功能电磁波并通过发射装置传到周围空间,被人体吸收并与人体生物电磁场发生共振,通过生物电信号放大,达到激活人体细胞,从而改善人体微循环的目的。

关键词:芯灸共振芯片 芯灸 微循环 应用1了解电磁波电磁波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形式,通过专门设备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事实上,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类型的电磁波,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1]。

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

电磁场是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的总称,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电可以生成磁,磁也能带来电,电与磁可说是一体两面,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则会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这就是电磁场[2],而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了电磁波。

电磁波根据频率不同,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3],见图1。

芯片中的能量接收装置能够吸收利用这些空间电磁场,同时,人体也在时刻向外辐射电磁场,也可以被芯片接收利用,通过电感耦合作用,为芯片提供能量。

3芯片对人体的作用空间内充满电磁波,人体本身也时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芯片吸收这些空间辐射电磁波并产生500MHz-1000MHz电磁波。

电磁波遇到人体时可产生反射和透射,透射的电磁波是产生生物效应的主要成分。

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元,是具有生命特征和功能的系统,电磁环境的细胞系统模型描述了电磁场与生物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5]。

微循环在糖尿病性创面中的研究进展

微循环在糖尿病性创面中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中 国 现 代 医 药 杂志 2 0 0 7年 9月 第 9卷 第 9期 MM C e 0 7 o ,N . J ,Sp 2 0 ,V l9 o9

19 ・ 2
微循环在糖尿病性创面 中的研究进展
王 荣华 综述 梁 自乾 审校
糖 尿病 性 创 面是 糖 尿 病患 者 常 见 慢性 并 发 症 之 一 , 以下 肢 多见 , 由于 糖 尿 病 患 者 长 期 血 糖 控 制 不 良或 不 稳 定 、 循 微
环病变 、 细血管不通 畅 , 使机体 远端组织 缺血 、 氧 , 毛 致 缺 形
态 、 缩 运 动 、 流 速 度 、 细 胞 及 白 细 胞 的 流 动 、 出 过 程 舒 血 红 渗 等。 目前 在 观 察 方 法 和 技 术 上 仍 有 一些 缺 陷, 不 能 直接 观察 如
或 显 示 组 织 液 在 组 织 间 隙 中 的 流 动,不能 观 察 淋 巴管 中淋 巴
3 糖 尿 病 性 创 面 微 循 环 的 特 点
11皮肤 微 循 环 组 成 微 循 环 是 脉 管 系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 主
要 指 在 微 小 血 管 内的 血液 循 环 。它 由 细 动 脉 、 末 细 动 脉 、 终 毛
细 血管 、 静 脉 和 神 经 纤 维 等 组 成 。皮 肤 微 循 环 还 可 细பைடு நூலகம்分 为 细
管 内 皮 细 胞 和 血 管 平 滑 肌 细 胞 的 功 能 障 碍 导 致 血 管 舒 张能
管 袢 , 肌 细 胞 . 一 层 连 续 均 质 性 的 基底 膜 . 上 无 孔 隙 。 无 有 膜
1 . 肤 微 循 环 的 调 节 微 循 环 的 调 节 机 理 与 体 循 环 有 所 不 3皮 同 微 循 环 的 血 管 , 只有 细 动 脉 、 末 细 动 脉 以 及 较 大 的 细静 终

中风回语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中风回语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中风回语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董雪莲;张馨月;王一涵;曲晓波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3)010
【摘要】目的建立中风回语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中风回语颗粒中的黄连、酒炙大黄、冰片、远志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连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盐酸小檗碱测定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该方法可行,结果准确,可用于控制中风回语颗粒的质量.
【总页数】3页(P1043-1045)
【作者】董雪莲;张馨月;王一涵;曲晓波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中风回语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影响及机制 [J], 俞之胤;韩冬;李娜;李晓华;石晓征;阚默;修凡懿;王健
2.中风通腑泄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J], 董晗;赵建军;何蕊;方春雪;娄婷婷;位鸿
3.中风回语颗粒对大鼠脑血流动力学及小鼠微循环的影响 [J], 常志达;律广富;张婧卓;王建玮;林贺;曲晓波;林喆
4.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结合LCMS-IT-TOF的中风回语颗粒化学成分分析 [J], 张
君;霍志鹏;张依倩;王玉;何毅
5.芎蚓中风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J], 王春胜;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I-PWI对脑梗死前期患者微循环状态评价的研究

MRI-PWI对脑梗死前期患者微循环状态评价的研究

MRI-PWI对脑梗死前期患者微循环状态评价的研究郝璐; 贾琳; 王红; 贾文霄【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9(017)008【总页数】4页(P1-3,14)【关键词】MRI-PWI; 脑梗塞前期; 微循环状态; 评价【作者】郝璐; 贾琳; 王红; 贾文霄【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新疆 830000;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 R743.33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组织血流供应减少,导致神经细胞出现缺血性低氧改变,进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以每一年8.7%的速度上升[1]。

其发病过程中依次经历了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旁路循环代偿功能下降以及局部脑神经元不可逆性坏死而最终导致脑组织的坏死软化。

因此,缺血的脑组织区域能够及早发现,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症状性脑卒中患者55例。

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5例。

平均年龄为(56.2±7.6)岁。

55例患者中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20例,一过性黑朦12例,出现言语不利12例,一侧肢体无力、麻木10例。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将纳入的55例患者行头颅MRI常规序列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对DWI图像结果为阴性16例患者再行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PWI参数:采用SE-EPI序列,TR为400ms,TE为32ms,层厚设为4mm,间距设为0mm,视野为224×224,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根据体重注入0.15ml/kg,流速设置为4ml/s。

针灸与微循环研究进展

针灸与微循环研究进展

针灸与微循环研究进展
张三林
【期刊名称】《针灸学报》
【年(卷),期】1990(006)004
【摘要】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主要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毛细淋巴管,近10年来已应用于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研究,现将
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经络理论与微循环研究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主要包括经脉
和络脉二大部分,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别,中医络脉理论与微循环有密切关系。

【总页数】4页(P40-42,34)
【作者】张三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J], 李春华;陈滢如;佘延芬;李静;刘玉祁;苑鸿雯;张鹏;辛思源;齐丹丹
2.军队临床微循环研究进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届微循环学术研讨会简况 [J], 李向红;田牛
3.固肾壮骨片联合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循环与神经递质的影响观察 [J],
周远雄;黄威
4.微循环血流成像技术在针灸镇痛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J], 张辰希;严鹭慧;骆斌;
眭明红;盛佑祥
5.中国针灸世界针灸——近10年国际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J], 刘保延;陈波;郭义;田力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胰岛微循环研究进展

胰岛微循环研究进展

胰岛微循环研究进展
孙丽荣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年(卷),期】1993(013)004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胰岛微循环血流方向与胰岛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糖尿病时胰岛微循环的变化。

【总页数】3页(P180-182)
【作者】孙丽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胰岛素抵抗与微循环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 [J], 骆煜;高鑫
2.胰腺微循环与胰岛β细胞的关系研究进展 [J], 庞宗然;刘祖涵;苏晓慧;王朝晖;李静华;胡连军;李楠
3.胰岛血管内皮微循环研究进展 [J], 徐宽枫;刘超
4.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甲襞微循环与球结膜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J], 胡志希;袁肇凯;田松;黄献平;谢梦洲
5.代谢综合征对胰岛微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J], 贾懿劼;孙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蜗微循环研究进展

耳蜗微循环研究进展

耳蜗微循环研究进展
王玉林;董明敏
【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
【年(卷),期】2002(012)002
【摘要】@@ 耳蜗微血管提供耳蜗正常的血液供应,不仅给该组织提供能量,排除代谢废物,而且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保持正常的听觉生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表明,许多内耳疾病与微循环障碍有关,如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老年聋、噪音性聋等.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王玉林;董明敏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银川,750021;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耳蜗微循环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2.不同程度的阻断内耳供血对耳蜗微循环和耳蜗生理功能的影响
3.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微循环障碍毛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4.耳蜗微循环研究进展
5.耳蜗外侧壁微区微循环损伤对耳蜗内淋巴电位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宋建星;郭恩覃;张亚霏
【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0(11)3
【摘要】本实验采用兔耳窗活体微循环观察、微循环图像处理、微循环与心跳同步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d内静脉皮瓣有两种血流灌注方式:(1)静脉血以潮汐方式,经小静脉、细静脉逆行灌注毛细血管网。

(2)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动脉系统,再由小动脉、细动脉端灌注毛细血管网。

24h后第一种灌注方式逐渐减弱,48 h后完全依赖第二种方式进行组织灌注,保证了正常组织供血需要。

【总页数】4页(P197-200)
【关键词】静肺皮瓣;微循环
【作者】宋建星;郭恩覃;张亚霏
【作者单位】长海医院整形外科;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22.1
【相关文献】
1.非生理性血供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实验研究 [J], 宋建星
2.去铁胺对促进扩张后皮瓣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J], 徐伟;王春梅;杨思奋;代大毛
3.带蒂皮瓣术后微循环重建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容向宾
4.游离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J], 宋建星;郭恩覃
5.微循环灌注压重建对皮瓣成活面积影响的实验研究 [J], 余道江;赵天兰;徐又佳;张治华;伍丽君;徐子寒;冀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动力学-微循环效应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光动力学-微循环效应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光动力学-微循环效应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张丽;刘凡光;顾瑛;杨淑兰;曾晶;韩丽娜【期刊名称】《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16)4【摘要】目的改进活体微循环观测方法,建立更适合光动力学研究的微循环观察方法并加以验证。

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模型,通过微循环血流流态、红细胞流柱宽度和血流流速三种指标评价该方法是否适合于光动力学-微循环效应的研究,并通过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学-微循环损伤效应予以验证。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光敏剂HpD组、HpD-PDT组。

每组Wistar大鼠10只。

结果实验观察120min,活体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组血流流态正常,未见明显红细胞聚集、微血栓形成等改变,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率未见明显下降(P>0·05),血流速度未见明显减慢(P>0·05)。

单纯激光组和单纯光敏剂组对微循环无明显影响,与观察的活体肠系膜微循环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单纯激光组P>0·05;单纯光敏剂组P>0·05)。

在观察光动力学效应的HpD-PDT组,可见明确的光动力学损失效应,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改良大鼠肠系膜-活体微循环观察技术,方法可行,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微循环正常的结构和循环动态,实现对微循环光动力学损伤效应的动态观察。

【总页数】6页(P209-213)【关键词】微循环;光动力学疗法;激光;模型【作者】张丽;刘凡光;顾瑛;杨淑兰;曾晶;韩丽娜【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4.2【相关文献】1.经温里药配伍的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研究--对复方配伍药物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J], 杨祖贻;刘荣敏;程佳;裴瑾;万德光;胡荣2.药物肠道首过效应定量评价及机制研究方法的建立 [J], 方海明;梅俏;金娟;刁磊;陈茉莉;徐新华;许建明3.用散射光动力学方法测人体微循环研究的进展 [J], 王起顺4.微循环系统动力学综合数学模型研究(Ⅱ)———计算方法及结果 [J], 郭仲三;肖帆;郭四稳;伍岳庆;古乐野;钱伟长5.光动力-微循环效应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J], 张丽;刘凡光;顾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循环理论应用研究进展张鑫月1,2,4,5,贾振华1,3,4,袁国强1,3,4(1.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35;2.河北省络病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35;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心脑血管络病,河北石家庄050035;4.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河北石家庄050035;5.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050017)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对微循环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微循环在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循环;发病机制;诊断;疗效;经脉中图分类号:R33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9-1940-03收稿日期:2013-03-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518606)作者简介:张鑫月(1987-),女,河北保定人,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理论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贾振华(1975-),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细小的分支,也是执行循环系统职能的最基本单位,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1]。

局部微循环的改变不仅反映局部状况,而且反映着全身生理及病理变化[2]。

微循环信息的获取对研究发病机制、辅助疾病诊断、评价药物疗效、探索经脉理论等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疾病和外界因素侵袭机体时,首先引起微循环的改变,诸如微血管的痉挛、变形、狭窄、管壁不光滑等,进而影响到大循环的流变性[3]。

近年来,对于微循环的应用研究广泛而深入,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等领域,现综述如下。

1研究发病机制研究表明[4],高血糖可致血液黏度及凝血因子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和血小板功能亢进使血流失畅而影响微循环灌注,微血管病变以血管增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微血栓形成为特点,从而影响组织代谢。

Cho YI [5]经研究认为,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山梨醇通路活性增加,周细胞内山梨醇蓄积,渗透压升高,导致周细胞水肿、坏死,从而对毛细血管的收缩或支持作用减弱。

同时糖尿病早期高血糖也使视网膜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内压增高,使毛细血管壁薄弱处外突而形成微血管瘤。

同时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也出现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殖、管腔狭窄、管壁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微血栓的形成,将进一步加重微血管损伤[5]。

日本门胁孝教授在美国《细胞-代谢》杂志上报道,他们利用高热量饲料,培养出有2型糖尿病症状的肥胖实验鼠,发现这种老鼠的血管无法扩张,胰岛素也无法从微血管内渗出并到达肌肉,因此肌肉能获得的糖分减少到健康老鼠的一半以下,同时血液中含糖水平升高。

而向实验鼠体内投放扩张血管药物之后,其肌肉对糖的吸收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

由此推断,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无法从微血管内渗出来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

高血脂则可能通过改变血细胞膜脂质构成,引起红细胞变形性异常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微循环血流缓慢、瘀滞和微血栓形成而使有效血流量减少[6]。

亚白柳等[6]通过研究认为当高脂血症这种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存在时,微循环系统因氧化应激反应而激活。

小动脉内皮细胞依赖性扩张受损,小静脉炎性介质激活。

微循环源性介质和免疫细胞与易损大动脉壁的炎症过程一起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Cannon 等[7]将“X 综合征”即心外膜冠状动脉管腔未见显著缩小的胸痛和运动性ST 段压低型胸痛,归为微血管型心绞痛,认为其产生机制为乳酸生产增加和冠脉微血管畸形,另外,冠脉粥样斑块释放的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可以引起微血管异常收缩,加重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这可以解释无明显冠脉大血管狭窄的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机制。

此外,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会引起相应的心肌缺血临床症状[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自行破裂或在介入或溶栓治疗过程中的碎裂,所形成的斑块或小血栓堵塞冠脉远端发生冠状动脉微栓塞[9],会引起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或无复流现象,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心肌梗塞患者虽经溶栓和血管成形术后心外膜冠状动脉再通,但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滋养血管(vasa vasorum ,VV )是大中型动脉外膜上的微血管丛,与血管壁的营养需求及氧供有关[10]。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普遍认同滋养血管的新生伴随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斑块的进展和稳定性密切相关[11-12]。

造成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通过滋养血管影响大、中血管管壁,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实验证实,滋养层内滋养血管内皮受损害要先于宿主(即主动脉本身)动脉硬化的发生,且比宿主血管内皮的损害程度更为严重,并可能是宿主血管内皮损害的促成原因之一[13]。

在动物实验中,直接阻断主动脉的滋养血流,可造成主动脉内膜的增厚、平滑肌的增生,随后出现脂质的沉着和整个血管内壁的肥厚,甚至累及远端分支;另外,病变动脉的滋养血管能大量地分化,使动脉壁中的微血管密度比正常动脉增高。

因此认为,滋养血管新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病理特征,在斑块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

2辅助疾病诊断James等[14]研究发现,边界性高血压患者以及有高血压家族史的血压正常人指背皮肤毛细血管密度较低,边界性高血压患者比确诊高血压患者的毛细血管密度更低,而且毛细血管密度与血压水平无相关性。

毛细血管稀疏常伴随着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患者的后代在血压尚未升高时即出现了指背毛细血管数目的减少,提示毛细血管稀疏的发生早于高血压的发生,而非继发于血压的升高。

Levy等[7]还发现,高血压患者不论治疗与否,其心血管危险的Framingham评分与食指背皮肤毛细血管密度负相关。

陈少华等[15]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血管宽窄不一和毛细血管瘤现象对88例正常人及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组阳性率为94.3%,老年血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9.3%,青壮年血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5.5%。

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的两个对照组相比较,差别十分显著,而两个正常血压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因此认为微循环的观察在高血压病的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李宝莉等[16]对156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

结果显示,与50例正常人相比较,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冠心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更为严重。

所以认为甲襞微循环检测是早期发现潜在性心血管疾病并及时防治的重要指标。

Corstiaan A den Uil等[17]将舌下腺微循环作为衡量组织灌注的一种方式,研究舌下组织毛细管密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因性休克患者产生器官衰竭或死亡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基线或者后续治疗中,舌下组织毛细管密度的减少和多器官衰竭过程有关,并且是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因性休克的患者病症、病情加重的预兆。

由此认为,舌下腺微循环是衡量内脏灌注的一种替代指标。

吴蠡荪[18]经研究发现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甲襞管管袢形态变化不明显,但可见血流减慢,出现白色微血栓,可见乳头下静脉丛;球结膜微循环有囊状扩张、微血管瘤、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等,一般不见缺血区。

Wintermark等[19]通过对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来评价有无脑部微血管痉挛。

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部微血管痉挛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对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的评估可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3评价药物疗效Christina Jarnert等[20]经研究认为微循环和内皮功能障碍是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损害的结合点,该项研究测试了葡萄糖正常化是否可以扭转这种局面,结果显示:在患有心血管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正常化可以改善皮肤微循环。

这种改进在口服降糖药患者中比应用胰岛素患者中更明显。

薛周山等[21]应用甲襞微循环检测技术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发现治疗组经治疗后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和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趋于一致。

由此认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胰岛素抵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文献报道[22],氯沙坦或氯沙坦联合利尿剂用于高血压治疗6个月后,发生重构的血管直径出现轻微增加。

分别应用氨氯地平和赖诺普利1年后,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的同时,出现管壁变宽,血管密度增加[23]。

另有报道,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后,其阻力血管僵硬度降低[24],此效应与膜胶原/弹性蛋白值正常化相关,提示一些降压药可逆转高血压微血管重构。

Vilar等[25]最近的研究发现,缺氧干预可延缓年幼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升高或将成年高血压大鼠已升高的血压逆转正常,同时发现心肌与骨骼肌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

缺氧通过诱导缺氧诱导因子-1α上调VEGF/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激活血管新生过程,使微血管稀疏得到改善,从而血压下降。

张北玉等[26]应用甲襞微循环检测技术对18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注射用灯盏花素改善微循环的情况进行了药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后微动脉扩张,血流加快,患者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值明显下降,襻周形态也有明显改善,总积分值下降。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灯盏花素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

可促进冠心病患者病情好转,并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4探索经脉理论微循环在探讨中医经脉理论方面的应用也相当广泛。

目前经络与微循环相关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发现微循环与经络的结构及功能存在相似之处,微循环血流量能够反映经络系统的部分功能[27]。

吴以岭院士[28]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将广义的络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其中(血)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属于奇恒之腑的独立形体器官,并从其形态学特点、生理学特点、功能特点三方面探讨,认为中医学“脉”与西医学“血管”在解剖形态上具有同一性,从“脉”分出遍布全身的“脉络”则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张介宾在《类经·经络类》卷七中说:“经脉直行深状,故裹而难见,经脉支横而浅,故在表而易见,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

《素问·气穴》云:“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荣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