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节日诗情

合集下载

邻里传统节日具有诗意文案

邻里传统节日具有诗意文案

邻里传统节日具有诗意文案
1、端午时清日复长,满城期待粽头戏。

2、端午,见传承之美,仲夏待优雅绽放。

3、粽子口味再多,思念也只有一种,无论甜咸,不如相见。

4、好看的粽皮千篇祝家事平和,花朝月夕多胜意,愿人间芳华,岁岁年年长安康。

5、不论甜咸团圆是最好的馅。

6、粽子配酒,天长地久。

7、这一天,糯米,终于等到了粽叶的拥抱,可我,还在等你。

8、换个心情和角度看世界,更加出“粽”。

9、艾叶青,雄黄黄,淡淡幽香迎端阳;挂菖蒲,佩香囊,重温旧俗喜洋洋。

赛龙舟,摆渡忙,一腔豪情满春江;问候暖,情意长,愿你如意又吉祥。

10、粽夏之时,光影之间。

11、好事粽是发生在下一个转弯。

12、端午,将思念细致包裹,让味道与记忆重逢,院子里炊烟升腾,带你拾野而归。

3、一家五六口,一屋粽香与心甜。

14、端午节请记得要把五彩绳系在手上,把艾叶挂在门上,把香囊配在腰间,最最重要的是,把我搁在心里。

15、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16、伴舟湖畔端午安康。

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清明节(农历清明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清明上河图》轻绡素练翦,绮丽亦流丹。

一帆暮春逝,碧海茫茫还。

4.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些诗句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和人们对节日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古诗通过优美的词句抒发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传递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1. 清明节:《清明》-杜牧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端午节:《百鸟朝凤》-苏轼朝代更替家乡远,人事已非常古。

傍河洒洒归鸽翼,进香无意傍渔樵。

3. 七夕节:《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4. 中秋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重阳节:《重阳》-杜甫爽志齐芳菲,陶然共忘机。

世途不可捷,况乃尘中稀。

6. 春节:《除夜》-刘禹锡欲将轻酬意,犹在梦魂中。

知到曙光近,犹须独自起。

7. 元宵节:《元日》-王之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 小年:《长安秋夜》-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以上是一些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每个节日都有对应的古诗来表达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关于节日的小诗

关于节日的小诗

关于节日的小诗
1. 《元日》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清明》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 《端午日赐衣》 - 杜甫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

4. 《中秋月》 -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5. 《重阳席上赋白菊》 -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6. 《七夕》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7. 《寒食》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8. 《上元竹枝词》 - 符载
上元灯火照深红,
月下笙歌处处同。

不是人间春色晚,
只因天上月轮空。

寻觅节日诗情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寻觅节日诗情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眸,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端午节
端午节旳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农历五月后来,天气渐渐炎热,此时蚊虫苍蝇滋生,传染病很轻易发生,到了端午节时,阳光开始火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清除多种毒害,端午节能够说是中国古代旳卫生节。另外,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也称“蒲节”。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划龙船竞赛 (二)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旳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把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进而演变到吃粽子。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古药用植物)、菖蒲(蒲剑)等物,一是避邪,二是招福。
BACK
中 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 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 肯为狂夫照白头。
到处楼台多侠客,家家船舫待春游。
春 节
春节旳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春”,是民间主要旳节庆。初一至初五旳每天有不同旳习俗,这里列举初一习俗:1.拜年:亲友相互来回拜年或打电话问好,互道祝愿。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一般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旳一年事事顺利。 4.贴春联:初一之前就要贴好春联,同步还可贴上其他图案。其作用一是祈福,二是驱邪。 5.禁忌多:新年期间但凡以为不够吉利旳事,都作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打扫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等。
潮汕地域中秋习俗
拜月吃芋头烧塔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活动——在活动中学会鉴赏诗词一、活动设想高中学生对于诗歌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每学期都会接触一些诗歌,但大都停留在对诗歌的背诵积累及浅显的理解上。

可是,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慢慢地学会鉴赏诗歌,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从诗歌的内容(写什么),诗歌的表达技巧(怎么写),诗歌的情感(为什么写)三方面入手,教会学生一些诗歌的鉴赏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寻觅节日诗情”活动,本活动通过学生“读诗”、“赏诗”、“写诗”、“评诗”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读诗的热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

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本次活动特别突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二、活动目的1、学会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2、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并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

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电脑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三、活动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为诗歌鉴赏课,通过总结本单元的诗歌,与同学共同探讨诗歌鉴赏方法第二课时为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ppt来展示鉴赏结果。

四、活动方式:讨论、探究成果展竞赛五、准备工作:1、成立活动小组: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为13组。

2、关于诗歌鉴赏的资料,包括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的技巧(教师印发)3、教师在授课前准备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做成赏析范例。

同时将一些网站介绍给同学。

代表性作品和赏析见附录。

4、选定节日: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选定一个节日作为小组活动的题材。

5、需要的具体人员:(1)各组的讲解员以及课件放映员,讲解员要求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熟悉课件内容,讲话流畅有感情,讲解形式有创意,时间不得超过6分钟。

关于传统节日情感的诗

关于传统节日情感的诗

关于传统节日情感的诗春节
日出东方春意暖,
家家户户热闹非凡。

鞭炮声声唤新年,
春联挂满洋楼堂。

团圆饭桌香馥郁,
饺子汤圆美味恰。

红包压岁财源旺,
祝福满满家庭好。

端午节
气氛浓郁端午节,
雄黄鲤鱼诱人入。

五彩丝线饰五色,
长绸粽叶裹香米。

爱国诗人屈原思,
龙舟赛事体育韵。

人人怀念英雄志,
共享健康欢乐享。

中秋节
中秋圆月月缺圆,一轮朗目赏良宵。

家人团结观天上,甜馅月饼香又圆。

轻抚瑶琴思亲仁,思念祖国心情真。

长寿贵族嫦娥仙,不老神话挂心间。

粤教版 寻觅节日诗情优秀PPT课件2

粤教版  寻觅节日诗情优秀PPT课件2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 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 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 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 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 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 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 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 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 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 《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 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 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 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 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 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 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寻觅节日诗情登高▼来自阅读下列诗句,猜出诗句所描写的节日:
next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端午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元宵
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春节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岁尽未消残腊雪,堂高留宿远山云。

寻觅节日诗情

寻觅节日诗情

寻觅节日诗情1、春节(1)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守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3)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文征明《拜年》(4)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炮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过新年。

——孔尚任《甲午元旦》(5)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林伯渠《春节看花市》(6)岁尽未消残腊雪,堂高留宿远山云。

(除夕)(7)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除夕)2、元宵节(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2)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李调元《元夕》(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3、端午节(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七夕》(3)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杨朴《七夕》(4)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5)今日云骈渡鹊桥,脉脉与迢迢。

歌咏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的诗句

歌咏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的诗句

除夕1、除夜【唐】李世民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2、岁除夜【唐】罗隐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3、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4、除夜【唐】白居易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5、除夜【唐】白居易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6、除夜【唐】白居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7、除夜【唐】曹松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8、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春节9、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10、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11、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12、京都元夕【元】元好问袪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3、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4、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寻觅节日诗情-粤教版必修1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粤教版必修1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粤教版必修1教案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朗读节日诗歌。

2.能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朗读技巧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寻觅节日诗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2.掌握诗歌的念诵技巧。

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回顾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2.教师朗读《寻觅节日诗情》。

3.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

4.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朗读。

课后作业
1.精读《寻觅节日诗情》。

2.熟记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恩的心》和《思念的诗句》
教学目标
1.熟悉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

2.掌握诗歌的冷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回顾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

2.教师朗读《感恩的心》和《思念的诗句》。

3.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气。

4.分别由教师和学生冷朗读。

课后作业
1.精读《感恩的心》和《思念的诗句》。

2.熟记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

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并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寻觅节日诗情

寻觅节日诗情
结伴儿童裤褶丸, 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风早, 笑我风筝五丈风。
《有鸟》
(唐) 元缜
有鸟有鸟群纸鸢, 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见高人眼乱, 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 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纸鸢》
(宋) 王龄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鸟飞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飞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搏鹏似尔难。
风筝的起源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 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 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 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 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 叫“风筝”。
风筝的起源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 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
结束语
如果当年是马可波罗先生把中国的风筝文 化传到了欧洲各国,
今天,老师希望我们国际班的学生在不久 的将来,
也把我们“尚自得,展个性”的37中文化乘 着长长的风筝之线漂洋过海,带到异国他 乡!
作业: 课外阅读卡勒喜庆
长寿
吉祥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尤 其是龙,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龙是有着特 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 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 老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 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 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风筝的吉祥寓意
在这些吉祥寓意的图案中,人们往往运 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 些吉祥文字,通过借喻、比拟、双关、 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 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寄托人们对幸 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会通过诗歌欣赏的方式,体验节日的情感与气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2 教学内容节日文化与诗歌的关系节日诗歌选材的标准与方法诗歌欣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文化意义学会从诗歌中感受节日的情感与气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2.2 教学难点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运用诗歌表达个人对节日的感悟与情感第三章:教学过程设计3.1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节日诗歌资料与视频素材准备诗歌朗诵与分享的活动环节3.2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背景与文化内涵诗歌欣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情感与意境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其与节日的关联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与分享,表达个人对节日的感悟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布置课后作业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学生诗歌欣赏与解析的能力学生诗歌朗诵与分享的表达能力4.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与讨论学生诗歌朗诵与分享的观察与评价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第五章:教学拓展5.1 拓展内容介绍其他国家的节日及其诗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节日诗歌的创作与分享5.2 拓展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分享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与指导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诗歌文本:选择与节日相关的经典与现代诗歌参考书籍:介绍节日文化、诗歌鉴赏的书籍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诗歌、节日资料6.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视频素材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白板或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诗歌解析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分配确保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相符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7.2 时间安排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包括导入、诗歌欣赏、诗歌解析、活动环节、总结等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留出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和进行讨论第八章:教学活动与互动8.1 教学活动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包括诗歌朗诵、小组讨论、分享个人感悟等环节8.2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九章:教学反馈与调整9.1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9.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的节奏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在每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教学总结,回顾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总结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10.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兴趣第十一章:教学评估与反思11.1 教学评估设计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试和作业,如诗歌鉴赏论文、节日文化知识问答等。

寻觅节日诗情之元宵

寻觅节日诗情之元宵
汉明帝敬佛说 道教的“三元说” 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关于灯的传说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观 灯、猜灯谜 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祭门、祭户 逐鼠 迎紫姑 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 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灯谜赏析
元宵节诗词选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门(打常用语二) 羽(打一常用语) 泪(打一成语) 弃女(成语一) 认祖归宗(民族名一) 一再躲避(佛教语一) 无息贷款(佛教语一) 交(现代历史事件)

元宵节灯谜赏析

一群鸭子开会(打一成语) 乌龟盖了间房子,然后爬了进去(打一药名) 将相和(打一字) 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 垂涎(打一三字俗语) 六九(打一成语) 古往今来(打一水浒人名) 凶横 (打一字) 废物(打水浒人物)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简介

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 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 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 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
每年农历与传说

关于节日的诗句100首

关于节日的诗句100首

关于节日的诗句100首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林杰《乞巧》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7.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8.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李隆基《端午》9.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10.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符曾《上元竹枝词》1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午日观竞渡》12.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13.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1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16.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7.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日对酒》18.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19.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贝琼《已酉端午》20.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21.赏灯那得工夫醉,今夜何须抵死催。

——姜夔《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2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23.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24.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2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

学会欣赏和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的理解。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节日情感的表达和分享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

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意义和与自己相关的节日经历。

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经历和感受。

3.2 教学活动一:了解节日和诗词教师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并提供相关的诗词示例。

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感受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3 教学活动二:分析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词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和写作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能够用诗词的形式进行创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相关的节日和诗词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写作纸张和文具。

5.2 教学设施: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诗词和相关的多媒体材料。

白板和黑板,用于板书和重点内容的展示。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节日背景、诗词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第一章:春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春节的情感体验。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春节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诗歌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春节的文化内涵。

2. 诗歌的创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

2. 创作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春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导学生对春节产生兴趣。

2. 诗歌欣赏:让学生欣赏经典春节诗歌,感受春节的氛围。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春节诗歌。

5.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章通过讲解、欣赏、解析和创作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对春节的情感体验。

通过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第二章:清明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清明节的情感体验。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清明节的感觉。

二、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诗歌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 诗歌的创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

2. 创作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导学生对清明节产生兴趣。

2. 诗歌欣赏:让学生欣赏经典清明节诗歌,感受清明节的氛围。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清明节诗歌。

六、教学反思:本章通过讲解、欣赏、解析和创作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文六章:端午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节日为主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节日的氛围,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节日的诗情画意,体会诗人对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与书写。

2.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境教学:创设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诗歌的基本写作手法和深层含义。

4.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5. 节日情境体验:创设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内练习1. 朗读诗歌: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诗歌书写:学生书写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3. 分析诗歌: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诗歌,感受节日的氛围。

2. 选择一首喜欢的节日诗歌,进行深入鉴赏,下周分享给同学。

寻觅节日诗情

寻觅节日诗情

BACK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 南宋的都城临安所著,当时祖国的半壁江 山都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之下,用一首 林升的诗最能反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 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 州作汴州。” 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 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 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 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 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端午习俗
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 活习俗: 这天人们要吃两角 的粽子,高冠要插上艾 枝。依旧俗,人们又忙 着储药、配药方,为的 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到了晚上身心愉快地喝 雄黄酒。 从中可以看出, 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 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 生保健的内容。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 )。 ( )\声动,( )。 ), 更吹落, ) \( )\香满路。 )\光转,一夜\
( ( (
( )\( )\黄金。
【 唐 】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水调歌头
(宋)苏 轼 (A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D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A1)人有悲欢离合, (D4)月有阴晴圆缺, (C3)此事古难全。 (B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觅节日诗情”活动[活动目的]1.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古典诗歌的兴趣。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初步鉴赏水平。

4.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活动要求]1. 教师必须在每一个阶段都参与组织、引导、点拨、总结等,即时发现问题,给与指导。

不能够完全放手不管。

2. 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部分学生活动其他则袖手旁观。

3. 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不是新奇热闹。

必须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把握语文学习的切实有效。

[活动步骤]1、成立活动小组: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为13组。

2、选定节日: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选定一个节日作为小组活动的题材。

二、活动过程1、读诗:利用多种渠道搜集表现同一种节日的诗歌(古体诗、现代诗不限)多首,并精选出至少八首诗歌制成powerpoint。

在powerpoint的首页要简单介绍此节日的一些相关知识,并说明本小组为什么要选此节日。

2、赏诗:就精选出的八首诗歌中的一首来分析。

要求从诗歌的内容(写什么),诗歌的表达技巧(怎么写),诗歌的情感(为什么写)三方面入手,并制成powerpoint。

3、写诗:小组成员各创一首同题材的诗歌(最好能用上某种表现手法),制成word文档。

4、评诗:小组成员为每首自创诗写评语(自评,小组成员评,即每首诗都必须有4个人的评语)。

评语可从“赏诗”中的三方面来评,也可从自己的感受方面来评,制成word文档。

5、展示成果:教师汇总学生作品,以节日来分类,制成网页课件。

全班共同赏析交流。

6、总结:每个学生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写出来。

[参考资料]节日诗歌摘录: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中秋旅思台湾民谣: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活动总结]无意插柳柳成阴——“寻觅节日诗情”活动有感广州市第16中学刘虹所谓“无意插柳”,是指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和课余生活中,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意氛围:课上课间,不忘朗读诗,背诵诗;阅读写作,不忘玩味诗,使用诗;感悟人生,不忘联想诗、创作诗……激之以兴趣,着眼于游戏,无意于应试,故可谓“无意插柳”,但耳濡目染,渐成良习,受益无穷。

这次“寻觅节日诗情”的活动是精神的盛宴,学生们沉浸其中,情感得到了濡染,心灵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震撼。

本次活动,让同学们从创作节日诗中体验到了构思的艰辛与快乐,炼字的酸涩与甘甜,造境的苦辣与欣慰,体验到了小组团结合作的重要。

在紧张的学习中,学生们仍能沉下心来赋诗抒怀,体味人生,为飞扬的青春留下些诗情。

能够在物欲横流的喧嚣中保留些精神的自由与纯净,在未来的人生坎坷中让心灵有所依托。

我们高一级这次“寻觅节日诗情”的活动,同学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即使是初次尝试,但很多同学仍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诗作和创作谈。

这带给我惊喜:诗才人人有,关键在开发。

也让我深信:审美之能,并非来自教师天花乱坠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对亲自经历的创作实践的感悟,我并不奢望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诗人,但我竭力赞扬他们为飞扬的青春留下些诗情,只要满怀勇气和信心,用心体验,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学生们纯洁的心灵会在个性化的创作中变得崇高而真诚,学生的稚嫩的双翼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变得更加丰满而有力,他们都会在广阔的天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在收获的季节里写下富有个性的诗行!翻开同学们用心制作的一本本诗集,你会觉得这是一个能够窥见无穷奥秘的窗口,是一条通向智慧花园的路径。

读着这个首首灵动的文字,你的心中定会泛起层层涟漪。

也许一句话就是一把钥匙,会帮我们开启一扇思维的大门;也许几行诗就是一串音符,会在我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共振。

请看学生创作的诗及小序:1、高一(1)邓璐晶的小序诗词是中华民族千年的积累沉淀。

无论是百战沙场的战士们的呐喊之诗,还是历代文人的心灵之作,都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和讴歌着璀璨的历史。

读诗使人明智,使人有灵气,使人醉身于诗词的韵味芳香之中。

诗词中蕴涵了无数前人的精华,谱颂着无尽的爱国爱民精神。

思索着,感悟着,不知不觉中,诗词成了我们的心灵之友,常与我们产生共鸣,心灵的呼唤和呐喊。

或是喜悦,或是哀愁,都体现着一种美,绚丽的美,质朴的美,凄凉的美。

诗词给人心灵的绽放。

创作诗歌是一种心灵遐想的延续,不但让我们的思绪得到解脱,而且令我们情怀得以施展。

我们感受着生命历程中的种种,不时会令人感慨万分,叹岁月的流逝,恨当初的你我。

创作诗歌能够让我们更深地去体验生活,更深地去追索着。

在此次的寻觅节日诗情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我们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的存有,组员们非常迅速地分配好工作,谁都没有一丝推辞之意。

大家之间的合作精神得以很好的培养,同时,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量和互相协助的热情。

大家都感觉到,在收集和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大量地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而在创作诗歌的途中,我们认知到这是一种水平的培养,我们能够扩大视野发挥想象,尽情地流露出心灵的感受。

在诗词中我们感悟到了很多很多不曾想过不曾拥有的点滴思绪和情愁,也爱上了很多很多美妙的诗句。

它们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根弦,不曾拨动它就不知其声音对人的震撼,轻轻地拨动它方才发现,它的乐音紧紧地牵引着我们的心灵,回旋在纯洁的灵魂深处。

让人回眸它那瞬间,回味无穷,遐想无尽,陶醉于其中而忘乎尘世间的一切了。

2、“神奇”组的序或许你会问:“四个女流之辈,怎敢自称为侠?”是的。

一个人,是平凡的女子;两个人,是互助的伙伴;三个人,是合作的群体;四个人——请您相信——是——神奇四侠!四侠,是各怀绝技,身手不凡!四侠,是相互交流,合作无间!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实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个人都负责了一定的工作,每个人又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实行了相互的交流,每个人都在自己学到东西的同时,与他人交流而使双方获益更多。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各自都学到了很多,不但是知识上的,更是在与人合作中的宝贵经验与心得……我们想说——我们虽都仅仅普通的四个高中生.但是,请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的神奇之处.每个人都在这几页薄薄的纸上投注了精力和时间.绝不是随便.绝不是敷衍.在手上的资料上找寻相关内容.找寻不到.便上网继续找寻.收集资料后,细细品看.写下对自己喜欢的诗句的评价.再然后,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用尽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和文学知识,写出一首小诗.最后再从头看一次,看是否有所错漏.虽仅仅只字片语,我却真的用心去做了.这样,即使做出来的东西并不完美,但于我也已经充足.我相信,我其它的组员也一定有尽她们的所能去做.因为我们是神奇小组的神奇四侠,这几页纸,就是一个神奇。

——高一(1)何诗雅此次新颖别样的节日诗歌搜集活动真是妙不可言,让我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节日诗,多么美好的文学艺术,在活动中,我从一首首形式多样的诗歌中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更欣赏到了节日诗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它,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陶冶了情操,获益匪浅啊!——高一(1)唐伊娜怀着欣喜的心情,我开始了这次活动的搜集。

在活动中,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

也收获了很多语文的课外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存有。

为了作诗,我专门去查阅作五言律诗,七言绝句等的技巧和要求。

虽然较为繁琐,但我却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有了成就感!!我发现语文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姿多彩的,丰富多变的。

希望以后能再次有这种活动,从而引发我们学语文的兴趣。

——高一(1)陈聃通过这次活动,我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深的震撼了。

节日诗,寥寥的几句,竟能把节日的欢庆气氛、人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而在这次活动中,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也加深了我们彼此的了解与感情,我们都因有一颗对中华文化热情的心而获得共鸣!——高一(1)曾盈请翻开这个页薄纸,翻开我们的——神奇……3、诗作欣赏中秋高一(1)董捷夜静独坐黄花侧,月下举觞思故人。

十五不能还家聚,无奈明月不长圆。

秋思高一(1)关晓昀秋去人留,人走秋回。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秋有千千结,人亦相思,秋亦缠绵。

端午高一(1)班张婷青粽含情如期制,纷投泪罗祭青天。

为念屈原洁似雪,为念屈原濂似霜。

七夕高一(1)班区欣颖隔河相望,泪眼盈盈。

相思难解梦魂萦。

七彩鹊桥,情牵一线。

等待只为今宵见。

冬至高一(1)班庞立瑞雪纷纷自天降,寒风袭袭扑面来。

共聚天伦齐享福,欢声笑语喜迎春。

元旦高一(1)班孔逸文声声爆竹除岁,片片新桃迎春。

缕缕春风喜人,句句祝福暖心。

一日之计在晨,一年之计在春。

生活蒸蒸日上,老少喜迎新春。

织女之音高一(1)班陈颖诗看不到,看不到河那边的风景。

听不到,听不到至爱的呼唤。

只有孤独的机杼声和决堤的泪水……了解节日的特定文化内涵和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